调查报告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22 17:00:48 偲颖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1

  一、摘要:

  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普通的面团经过山西人的巧手,就能神奇的变化出万般花样。闻喜花馍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造型、色彩尽显民俗风情。“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起闻喜县的花馍,那绝对可以成为山西面塑艺术的代表,民俗文化宝库中独具艺术魅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2月3日在山西闻喜县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中,两千多种花馍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充分体现了其“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打造花馍特色产业”的宗旨。其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塑、神龙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则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本人通过暑期走访闻喜县花馍协会及一些花馍生产作坊,以此文对非物质文喜花馍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之中。同时也希望闻喜花馍今后的道路走的更远一些。

  二、正文:

  调查范围:山西闻喜县。花馍,又叫面塑、面花、礼馍、花糕等。在我国流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花馍至少有数千种,按性能可分为食用性花馍、观赏性花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按功能分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类。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闻喜花馍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颜色各异、造型各异的的馒头。说起花馍,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先前祭祀活动宰杀牛羊等动物,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影响,人们渐渐采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而闻喜县的花馍在人生礼仪习俗中有一些活动是独有的,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甚至亲朋往来,上梁和乔迁,老百姓大都要制作各式各样的花馍相互馈赠,一则对主人贺喜,二则示情谊;综上两项我们可得出,闻喜花馍与民俗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对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闻喜花馍从帮助服务性进入商品市场,名声与日俱增,成为地方名优特产。闻喜花馍不仅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还被带到海外。近几年,闻喜的“花馍外交”十分活跃,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将闻喜花馍送给客户,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闻喜花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丰富的样式以及它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广大群众的青睐,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花馍工艺简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花馍是当地一种特色食品。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花式各样,从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盛行于明清,传承发展到今天,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无处不精益求精。要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至少需要4到5天,一个花馍需要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原料:

  要想把花馍做好,原料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闻喜花馍最主要的两种原料是小麦和水。什么样的小麦最好呢?那我就说说闻喜花馍所选用的小麦。闻喜花馍一般选用的小麦是闻喜北垣产的。就闻喜县的地理位置来说,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是山西省小麦生产大县和优质小麦基地,三面环山,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而闻喜的花馍会选用闻喜北垣产的最优质的'小麦磨成的面粉。为什么要选用闻喜北垣产的小麦?主要是因为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小麦生长期比别处长数十天,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不仅要用北垣小麦,同时要用这里的水,因为北垣地势较高,水位深,水质好,无污染。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的,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产。所以只有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才是最正宗的,吃起来,才能感觉到它的香甜味。

  制作工序:

  闻喜花馍制作过程要经过九道工序:第一步是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再用水淘洗,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存放一日,便于麦粒皮与麦粒分离;第二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发酵;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按蒸馍量的多少,掺进等量面粉,用温水和匀后,进行揉制,至少要反复揉八遍,以瓷光有筋、软硬适度为标准,软硬度很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软了易变形;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巧媳妇担当,她们凭自己的高超娴熟的捏塑技术,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第六步就是把捏好的闻喜花馍雏形,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第七步是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第八步是花馍出笼后,趁热用食品色点染、描绘;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发展:

  秉承着走出去的理念,“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5月20日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大放异彩。闻喜县于2012年2月3日举办了中国首次大规模花馍文化节——“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旨在“弘扬民俗文化传统,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在这次花馍节上,闻喜县红红火火的办起首届“闻喜花馍”大赛。“花馍大赛”从参赛的几千个花馍中评选优秀之作予以重奖,最终获胜者将被冠以“花馍王”,奖金10万元。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会努力让传统与绿色有机相结合,真正把“闻喜花馍”打造成山西名品,世界上的大品牌,从而走出国门,挣更多的外快。

  总结与建议:

  做为当代一名大学生,有责任为家乡的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些好的建议。对于闻喜县的花馍,我通过了解“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并且进一步的深入调研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对闻喜花馍的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它的发展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闻喜花馍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应该摒弃以前的那种传统的传承方式,走新型化的传承方式。

  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全新平台,构建花馍营销网络;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艺人大力发展花馍产业;开设培训课程,为花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举办研讨会议,聘请设计师研发新产品,制定新策略,推进闻喜花馍产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改变以前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化产业道路,改变以前那种手工作坊,建立拥有较为先进的基础设施的大型花馍加工厂。通过这样的改变,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开拓市场,都对其有重大的影响,有机会的话可以在世界建立连锁机构。

  再次,在技艺传承方面,不能沿用以前那种“口传心授”的方式,而是开辟新的传承方式,例如用影像资料,图片和文字记载等传承下去。

  最后,致力研发新的样式,我们不能做“啃老”一族,完全依靠前人的样式,而是应该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发节庆礼品花馍;结合生日寿诞、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开发民俗礼祭花馍;结合工薪阶层、市场需求,开发营养快餐花馍;结合厅堂会所、陈列收藏,开发工艺展品花馍;结合食疗保健、心理需求,开发花馍宴。以此来产生更多的消费群体。花馍技术的发展,应该走现代市场化道路,通过鼓励,走产业化道路,手工作坊是可以保留,但科技在发展,我们也应该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可以试着以机器代替手工,走新型化发展道路,打造过硬的品牌价值,实行全球连锁等。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2

  山西闻喜花馍作为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品类、质朴精细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深地感染着人们。闻喜花馍的艺术形式及其用途都与当地民间习俗活动密切相连,贯穿于祭祀、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各个方面。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山西闻喜花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闻喜县志》中提到:“男子聘女,喜饼、布帛之外,必有花馍六十枚,俗名‘花儿馍’。用重罗之面,唤亲邻巧妇制之。枚重不及斤,上饰面捏花鸟人物,竞奇斗异,白逾求白。女家回礼,有花馒头十余枚,枚重二、三斤,亦饰以花,间有无花者。”一直以来,面花艺术的传承没有图样,单靠妇女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时至今日,面花艺术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在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任何民俗事项都是一定心理态势与心里信仰的外在表现,花馍艺术是民间装饰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吉祥文化,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花馍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使用简单常见的材料、工具,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独特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民间花馍艺术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愿追求,具有独到的象征意义。象征性是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使人们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从而体会此中有深意。象征性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文化是中国艺术中最普遍、最有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人类的内心活动,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受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反映了人类最初的精神诉求。象征文化借助具体的实物表达出人类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抽象思维和思想情感。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民间面塑是象征文化的一个载体,它通过民间习俗,以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流传古今。民间面塑的色彩特征和造型,饱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突出了某种礼仪活动的主题,并为活动渲染和营造了一种喜庆热烈的气氛,使人们情绪上得到了感染,烘托了活动的气氛。

  1、花馍造型的象征性

  山西闻喜花馍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逐渐形成了多样的艺术类别和丰富的题材,每当节日和在各种习俗活动中都要制作精美的花馍,成为民间历久不衰的传统手工艺术。按造型分类有糕类、馍类、吉祥物类和盘顶类。糕类中题材多为动物、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如龙凤糕、十二生肖糕、九狮(世)同菊(居)糕、招财进宝糕、双喜临门糕、状元游街糕等。花馍有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等。吉祥物类花馍以龙、凤、老虎、狮子等动物为主,寄托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盘顶类的花馍是不能吃的,是祭祀中的专用品,有人物、动物两种类,动物有虎、狮,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在闻喜经常制作的花糕当数“上头糕”了,这是在婚嫁时,新郎家要给新娘家必备的花馍,“上头糕”形体一般为直径5基座的上面一层以云纹夹上红枣叠成厚度20cm左右,寓意早生贵子。然后用莲花造型的面塑覆盖在上面,中间放置一个体形硕大、色彩艷丽的石榴,左右各插制彩龙、彩凤,寓意吉祥,石榴前放置五彩线(几种颜色的棉线)。石榴在送到娘家时要拔下来,意味着早生贵子,围绕龙凤四周插制各种小巧玲珑的花鸟面花。“上头”在当地是婚礼那天新娘清晨梳洗打扮、开脸的.意思。结婚当日新娘见到“上头糕”才能开始打扮。民间习俗视“上头糕”为聘娶的证据,新娘“上头”就认定为婆家的人了。

  每当幼小的生命降生时,闻喜花馍即被赋予了呵护生命的意义。满月来临时,姥姥要把精心准备的虎馍送给孩子,虎馍的造型以老虎为追摹形象,整体形态简洁,为半卧姿势,头部较大并高高昂起,将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进行夸张。硕大而突起的黑色眼睛、大张的粉色嘴巴,上面塑以尖锐的牙齿,形态简洁却不失威风凛凛的王者风范。并在其身上点缀色泽鲜艳的莲花、小龙、青蛙等,不仅充童趣也包含了辟邪护佑的心愿。“老虎火喜馍”是闻喜花馍的代表作品,“火喜”是闻喜的方言,“护携”的意思。造型为直径40多厘米的白馍,白馍的中间插制色泽鲜艳的吉祥花卉或者是童子。十几头神态既威武又可爱的小老虎成环状面朝外地围绕在四周,表达了亲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福和期望。当地还流传一句谚语:“火焰添虎子,虎虎添生气,岁朝得岁喜,岁岁得平安。”

  闻喜花馍作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艺术载体,已不仅仅限于食用的范畴,而是随着各种民间习俗活动的出现逐渐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可谓过啥节蒸啥馍,办啥事送啥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百姓为了祈祷神灵、祖先的庇护和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而把面食塑成各种以动物、花鸟、瓜果为形进行供奉。山西闻喜县在春节时要准备布篮糕、节节糕等象征年景一年好比一年好。蒸三个圆圆的白色的馄饨馍,馄饨与“混沌”谐音,传达人们内心对天、地、人相互依存的愿望。清明时节在闻喜上坟的时候有滚馍的习俗,当地人说,“在坟头滚馍是给逝去的亲人挠痒痒”,希望得到祖先庇护。

  饱含淳朴乡土气息的闻喜花馍都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性,主要有祝福、辟邪、求子、纳吉几方面。祝福:龙凤馍。龙是一种虚幻的动物,在民间象征着男子,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凤是传说中集百鸟之美的祥瑞鸟,象征着女子,寓意龙凤呈祥,夫妻幸福美满。民间也称龙凤配,有龙有凤,成双成对。桃馍寓意富贵长寿。辟邪:火喜馍。火喜谐音“护携”,寓意为保护幼子之意,老虎在民间被视为镇宅辟邪,护佑人平安之物。求子:莲花馍。取“莲”的谐音“连”,寓意连生贵子,石榴馍通常在一对新人洞房当晚摆放在床上,籽与“子”谐音,寓意为榴开百籽,多子多福。麒麟送子:麒麟又被称为瑞兽,是一种民间传说中的神兽,与龙、凤、龟合称为四灵,象征吉祥,传说能给人带来子嗣。造型是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纳吉:鱼馍。寓意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

  2、花馍色彩的象征性

  捏好的花馍蒸熟以后,要趁热上色,因为这样不易脱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山西的闻喜花馍、新绛花馍都讲究上色,色彩以红色、黄色、绿色为基本对比色,喜用大红、粉红、藤黄、嫩绿等色彩,以紫色、粉色、蓝色为补色,再以黑色和白色為协调。色彩明度高,对比强烈,给人以热烈明快之感,喜庆气氛浓郁。而霍州一带则不讲究上色,较朴素。忻州、定襄的花馍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凝视这些造型各异的花馍时,不禁感叹这些充满想象、童趣的花馍竟出自乡土山村之间,无不包含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美的质朴追求闻喜花馍不仅在节令礼仪风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人一生的各个重大仪式中都贯穿了对生命无限的守护和深情的寄望。

  中国民间美术中任何艺术品中的色彩都不是空穴来风的臆造,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活动中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和心理暗示。华夏儿女对色彩赋予了浓烈而又独特的情感和传统吉祥的象征意味。在面塑创作中,色彩不仅仅是单纯的颜色,还是一种深刻的寓意和心理暗示。人们为了满足吉祥如意、一路平安、顺风顺水、幸福安康的民众心理,就会在面塑的制作中通过面塑的色彩和特定的形式还有故事情节来达到自己的内心意愿。这就是很明确的色彩心理暗示。色彩基调主要由所用的场合环境来决定,不一样的环境影响会决定着色彩象征性的变化。例如,在喜庆的婚宴上,我们会看到龙凤呈祥的花馍,因为玫瑰花在西方向往着爱情,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玫瑰花样式的花馍,还有男女核核馍,画有大红囍字和福字的花馍等等,我们会感觉到浓浓的幸福美满与甜蜜,还有来自家人和朋友的祝福,这就使得艺人们在制作花馍的时候要选对主色调。说到婚礼上的主色调,不用想,那肯定是大红色,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大红色,因为人们都会觉得大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也是婚庆上所用颜色的首选。红色系可以充分地体现热闹的婚礼情景,也会让到来的亲戚朋友深刻体会到主人的热情和结婚所带来的喜庆气氛。因为在人们心理,红色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就是喜庆、美好、吉祥和幸福,它所留给人的心理暗示就是如此,所以,人们在婚宴上,为了能更好地象征心婚宴美满、幸福,夫妻甜蜜,就在花馍上大量的点燃红色以渲染气氛。相反的,在办白事的主人家里,我们就不会看到颜色十分艳丽的花馍,反而我们看到的是以面色或白色为主的花馍,比如说,在亲人去世后,我们都会听到伤心的哭泣声,不愿家人就这样离开的悲痛心情,所以人们也是为了能够通过花馍来寄托自己的痛苦感情,就象征性地准备像老虎、门神等类似的以白色为主基调的花馍,也是希望死去的人可以有所保护,走的放心。很显然,这样的花馍呈现的气氛就十分的悲凉,这也能体现出整个白事肃静、悲凉的气氛,也使得人们的内心情感随着哀乐而感到悲伤,如此种种。花馍的颜色是人内心情感的向往,更是颜色象征性的丰富体现和精确的表现形式。

  面塑色彩关联的特殊的含义有很多种,并且具有它们独特的释义。面塑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赋予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都与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宗教意识等互为依托,相互渗透,所表现的内涵也变得丰富饱满。

  3、结语

  山西闻喜花馍作为生长和扎根于民间的一项古老艺术,在这片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热土上,始终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在一起。其造型与色彩的象征性产生于深厚的民俗事象中,在农村巧妇的揉捏中、一笔笔的彩绘中表达着对生殖、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也可以说,美就是感情。美随情萌生,情借美而发挥。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山西美食作文06-25

游山西村作文02-04

山西导游词08-18

山西旅游心得08-31

游山西村的作文06-08

我的家乡山西作文05-19

山西刀削面作文02-02

关于山西的导游词04-13

山西雁门关导游词11-17

山西景点的导游词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