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通用5篇)
如果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写调查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1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和市场发展迅速,目前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已上升为第一位(据《IMI2000年消费行为年鉴》)。随着国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儿童饮食的关注重点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及家长在消费儿童食品时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夸克(中国)顾问市场研究公司对此进行了系列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
调查背景资料及市场潜力分析
夸克(中国)顾问市场研究公司于2000年8~9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济南、长沙、成都、西安、浙江湖州、安徽芜湖、山西运城等11城市展开此项调研。由于本次研究所具有的样本的特殊性,使得研究时在一户城市家庭需要访问两个样本,即孩子样本和成年家庭成员样本。夸克公司对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家庭,访问其成年家庭成员;对孩子年龄在7~12岁的家庭,则访问家庭中的孩子。此次调研全部样本量为4048个,采取入户访问的方式;同时每个城市还附带进行对孩子样本的7类食品(糖果、果冻、蜜饯等)的口味测试;在上海、广州、湖州、山西运城等地还进行每城市67个商店的样本调查。
调查中发现,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类排在第一位,达到44.5%,其他依次为:日用品及其他类35%,衣着类11.1%,居住类9.4%。可见,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例很大。中国有3亿左右的少年儿童,每年新生儿有1342万人,通过调查发现(本次调查的少年儿童年龄在3~12岁间),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小孩的家庭年平均零食消费额为1400元左右,因而儿童食品的市场潜力实在很大!
购买决策者不单一,消费心理、行为及购买习惯区别大
孩子重包装,家长重营养
少年儿童食品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少年儿童,但是家庭的父母亲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有时是决策者。在调查中,0~6岁的孩子零食购买决策80 %由家长决定,但6~14岁小孩70%自己决定购买,因此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就有两个:孩子和家长。这两者的消费心理差异性较大,图一、图二所示,孩子们认为“产品包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其他小朋友在吃”,由此可见儿童消费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而家长属于理性消费,他们则认为“产品是否有营养”是购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最常购买地点:生活区或学校附近的杂货点
从图三看出:消费者最常购买儿童食品的地点以“生活区/学校附近的杂货点”为主,累计占80%以上;超市、自选商场居第三位置,为17%。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产品信息,希望迅速得到实现,学校周围的杂货店便成为其最迅速的实现地点;对于没有购买决策权(能力)的儿童,回家以后,在家长的带领下,即在生活区周围的杂货店得到满足;至于超市和自选商场,从数据分析来看,主要是在家长和孩子一起购物时的附带消费。
在此次研究中,夸克公司还对以上购物场所作了简单调查,从难易程度及费用上看,学校附近的杂货店最方便和省钱,生活区附近次之,超市和自选商场成本较高并比较难以进入。
儿童食品种类、规格单一,口味少,包装陈旧,因而留下很多的市场空白点
此次研究中发现,目前在儿童食品市场有营养性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等,但产品种类和规格比较单一,产品口味选择较少,包装陈旧。以汽水市场为例,现在市场中产品大多数以水果类为主,口味以甜味为主;但在夸克公司进行的糖果、果冻类产品口味测试中,60%消费者不喜欢太甜,而是喜欢略带酸味,同时有些消费者希望产品中含钙、维生素、锌等营养成分。因而,市场的空白点还很多。
对厂家的促销建议
最大限度吸引孩子好奇心,最大程度让家长对营养和卫生放心
由图一、图二中分析得出儿童消费心理是一种“感性消费”,孩子们认为产品包装最重要;而家长属于理性消费,他们认为“产品是否有营养”是购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结合两种不同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对产品开发做如下整合:
1.对儿童来说产品包装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在产品的外观、包装设计和颜色图案等方面深下功夫,突出“新奇”,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例如将产品形状设计成各种动物或小孩的智力玩具,包装上采用卡通人物等等,争取最大限度吸引孩子的好奇心。
2.对家长来说,产品是否具有营养最重要,所以在产品中要加入一些维生素、钙、锌等元素,同时加重产品营养的宣传,详细说明产品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同时,在产品包装上要显示出非常干净卫生。
3.在产品口味上,不要纯甜,添加一点酸味,或者是添加一些水果原体。
广告促销既迎合家长的理性消费,又不忽视儿童感性心理
1.中国企业的广告存在“非左即右”的问题,儿童食品企业也是如此,要不就是简单的.功能阐述,要不就是纯粹的精神诉求。广告主要是针对家长的,在针对家长的广告和促销方面,要依据家长“理性消费,非常关注产品营养性”的消费心理特点,在产品诉求方面,强调“有营养”,这一点在婴幼儿奶粉广告中应用较多。但有些广告不知所云,产品诉求模糊,一味强调孩子高兴,母亲自豪,因而无法打动消费者。
因此,广告要善于抓住家长的消费心理,诉求点清晰明确,突出营养、卫生、高品质的产品形象。
2.儿童的消费特点是“感性、从众”。对于新奇的,旁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只要好玩,就马上会传遍整个城市;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吃的,自己也要有;别的小朋友在谈论什么话题,自己也决不能落伍。浙江“农夫山泉”曾经推出的小瓶装“对对碰”,在包装上标上十二生肖及其对应性格等内容,在其经典的广告配合下,在广大的中小学校内收集、谈论农夫山泉“对对碰”已经成为当时的时尚。
所以,在儿童食品广告和促销方面,厂家应牢牢地抓住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策划,充分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新奇的特点,通过某些手段,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儿童业余生活的时尚话题、道具。
对厂家的产品开发建议
在本次研究中,夸克站在行业研究的高度,站在宏观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食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除了以上一些发现外,夸克公司还希望能就以下一些话题和广大企业界人士探讨,以揭示中国未来儿童食品发展方面的重要问题。
1. 儿童食品不仅仅是吃,而且还包括娱乐、智力开发等附加值,儿童食品营销要朝引导“儿童时尚”的高度发展。
2. 开发绿色环保食品,不仅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能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
3. 需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行儿童食品深加工,不能停留在初级原始产品加工上。
4. 由于儿童食品给予消费者“营养、卫生”等观念,儿童食品可以向青年和老年人的食品领域进行渗透,比如果冻食品等。
5. 及时了解和跟踪儿童及青少年生活形态,因为了解“新新人类”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越来越重要,他们正逐渐成为时尚的追随者。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2
一、市场概况
市场规模:据弈赫咨询数据显示,20xx年全球儿童零食市场规模达95.2亿美元,并预计至2033年将达到154.7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54%。在中国市场,儿童零食食品市场的规模预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增长驱动因素: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家庭收入的增长,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饮食健康与营养,推动了高端及健康型儿童零食的需求增加。
二、消费趋势
健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倾向于选择低糖、无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健康的零食选项。
个性化需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零食有不同的偏好;同时,父母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如过敏体质)来挑选适合的产品。
趣味性包装: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购买欲望。
三、品牌竞争格局
本土品牌崛起:近年来,一些专注于儿童营养健康的本土新兴品牌迅速崛起,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际大牌调整策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也开始调整自身产品线,推出更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新品。
四、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健康原料,如植物基蛋白零食等,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渠道拓展:除了传统的超市、便利店外,电商平台已成为儿童零食销售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社会责任感:企业越来越重视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比如使用可回收材料制作包装等。
五、结论
综上所述,儿童零食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激烈但机遇并存。对于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而言,把握住当前消费升级的趋势,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3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千亿级市场扩容:2025年中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突破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远超整体休闲零食行业增速。
消费驱动因素:
家庭结构变化:二孩家庭占比提升至35%,多子女家庭零食消费量是独生家庭的2.3倍。
健康意识升级:82%家长关注“无添加”“低糖”“高钙”等标签,功能性零食(如护眼、益生菌)增速达25%。
场景多元化:户外活动、社交分享、课间加餐成为核心场景,便携独立包装需求激增。
二、消费行为与偏好
决策双轨制:
低龄儿童(3-6岁):家长主导购买,注重品牌信任度(如英氏、小鹿蓝蓝)与营养配比。
学龄儿童(7-12岁):自主选择占比60%,包装设计(卡通IP联名)、口味创新(奇趣果味、咸甜交织)成关键驱动力。
渠道分化:
线上: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占比达40%,“零食订阅盒”模式受年轻家长青睐。
线下:母婴店专业背书与即时性消费并存,社区便利店“零食专区”坪效提升35%。
三、竞争格局与品牌策略
头部品牌垄断:
综合零食巨头:良品铺子“小食仙”、三只松鼠“小鹿蓝蓝”占据30%市场份额,通过IP联名(如小猪佩奇)抢占心智。
垂直品牌突围:秋田满满、窝小芽聚焦“有机”“无添加”,客单价超行业均值20%。
产品创新方向:
技术赋能:冻干技术保留营养(如禾泱泱果蔬脆片)、3D打印造型零食(如星圃动物饼干)。
功能细分:DHA藻油软糖、叶黄素酯果冻等“零食化营养品”增速超50%。
四、挑战与机遇
行业标准缺失:仅35%产品符合《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添加剂超标、虚标营养等问题频发。
同质化竞争:奶酪棒、鳕鱼肠等爆品陷入价格战,毛利率下降至18%。
未来趋势:
个性化定制:AI营养师推荐零食组合,满足过敏原规避、微量元素补充等需求。
可持续包装:可降解材料应用率提升至25%,环保理念驱动品牌溢价。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4
一、品类格局与爆品逻辑
黑马品类崛起:
功能性软糖:BUFFX、WonderLab等品牌推出“零食化保健品”,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
儿童预制零食:如“即食虾饼”“蔬菜鸡肉丸”,满足家长对“干净配料表”的需求。
二、消费者痛点与需求
安全焦虑:
78%家长会核查配料表,对“人工色素”“反式脂肪酸”零容忍。
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品牌(如老爸评测联名款)销量提升40%。
营养认知升级:
“隐形盐”“游离糖”成关注焦点,低钠零食(≤120mg/100g)搜索量增长200%。
膳食纤维、益生菌等成分渗透率提升至65%。
三、营销策略与渠道变革
精准触达策略:
KOC种草:母婴博主“开箱测评”转化率超15%,场景化内容(如“幼儿园加餐指南”)点击量破百万。
私域运营:贝因美、宝宝馋了等品牌通过社群推送“营养食谱+零食搭配”,复购率提升30%。
渠道融合趋势:
O2O即时零售:美团闪购、饿了么“儿童零食专区”覆盖80%一二线城市,30分钟达满足应急需求。
跨境购兴起:澳洲Bellamy’s、日本固力果等进口品牌通过天猫国际、考拉海购渗透高端市场。
四、未来展望
政策监管趋严:预计2026年出台《儿童零食营养强化标准》,强制标注“过敏原信息”“每日食用限量”。
技术驱动创新:
合成生物学: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零胆固醇”奶酪、“无麸质”饼干。
智能包装:温感变色标签提示新鲜度,AR互动包装增强趣味性。
全球化竞争:中国品牌加速出海,小鹿蓝蓝、秋田满满进入东南亚市场,本地化口味(如榴莲味泡芙)受追捧。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5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饮食健康。儿童零食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儿童零食市场的深入分析,为相关企业及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基本情况
共和国五年计划期间(2021-2025),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庞大且稳定增长,加上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促使儿童零食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儿童零食销售额达到约XX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约为X%。
三、消费者行为特征
健康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倾向于选择天然无添加或低糖、低盐的健康型零食。
品牌偏好明显:知名品牌因其品质保证而更受青睐;同时,部分新兴小众品牌凭借独特卖点也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
线上购物趋势显著:电商平台成为购买儿童零食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捷性与多样化选择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个性化需求增加: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设计的产品日益增多,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营养均衡以及趣味性的双重追求。
四、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竞争者:
国际大牌:如雀巢、达能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本土领军企业:伊利、蒙牛等国内乳业巨头纷纷涉足儿童零食领域;
新兴创新品牌:依靠独特的定位及营销策略快速崛起。
五、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产品向更加健康化发展: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预计未来几年内,具有更高营养价值且不含人工添加剂的绿色食品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数字化转型加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并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推广将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跨界合作模式兴起:与其他行业如动漫IP授权联名推出限量版商品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并吸引更多年轻家庭关注。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儿童零食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中的市场需求,将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最新儿童零食消费市场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09-25
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10-28
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05-25
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06-11
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通用5篇)04-14
消费市场的调查报告09-09
儿童零食消费习惯调查报告10-24
上海儿童零食消费习惯调查报告07-31
消费市场调查报告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