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24-02-22 09:48:55 蔼媚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精选5篇)

  在出现了某些事件和情况后,务必需要展开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精选5篇)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 1

  【调查课题】 淄川民间传统艺术

  【调查时间】 20xx.2.6

  【调查对象】 正月十五民间扮玩活动

  【调查过程】

  1. 器材准备:相机、记录本、笔

  2. 辅助工具:书籍、网络

  3. 活动过程记录

  节目名称 表演者 历史由来及传统

  商家大鼓

  商家大鼓表演队 商家大鼓,源于清朝中期,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诸多乐器最负盛名的佼佼者。当地的商姓农家制鼓、打鼓最早,且鼓谱优美,大鼓易制好学,所以后来制鼓、打鼓者均沿用了商姓农家的鼓型和鼓谱,故被后人称之为“商家大鼓”。经过无数次的探讨和实践,商家大鼓,不论从制鼓、打鼓,还是到排队列阵,都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商家大鼓有着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娃娃,几乎人人都喜欢,半数以上的人会打,是名副其实的锣鼓乡镇。商家大鼓,在过去只是村民们农闲时的一种娱乐形式。

  周村芯子

  昆仑贾村

  芯子队 “芯子”流传于淄博市周村区,后传及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但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表演丰富多彩的特点使得周村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群众习惯称为“周村芯子”。 “芯子”的类别及装制是非常丰富和精彩的`。由于扮演者人数多寡不等,登攀束缚物及底盘形体不同,所以又有扛芯子、抬芯子、灯芯子、车芯子、桌芯子、单人芯子、双人芯子和多人芯子等不同称谓。铁棍式的芯子贴在下方人的身躯牢牢缚束而过,从他的手或其他部位出升,延伸到上方人的腿、脚及腰背等部位。这样,人们一眼望过去,上边的人恰似站在下面的人的手指上、头顶上、脚尖上、手心中,或小道具上。小演员们扮作各种人物,上下两个有时还相互交流感情,舞动或做些幽默诙谐的动作,令人感到蹊跷、神奇、迷惘。

  安塞腰鼓

  实验中学腰鼓队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磁村花鼓

  磁村中学花鼓队 “磁村花鼓”早时叫“打花鼓”。据史料记载,1873年(清同治末年),淄博磁村重修通往华岩寺的“鸳鸯桥”。为庆祝鸳鸯桥的落成,村民们提议要很好的热闹一番。因此各商行出钱出力,在磁村乞讨的民间艺人也献演了“打花鼓”节目,村民观后颇为喜爱,从此“打花鼓”就在磁村落了户并流传下来。早时表演,一人打鼓,一人打锣,一人打镲,一人打小点锣。鼓是舞者背后斜背。表演时由鼓舞者领头排行,边击边跳上场,打鼓者在场中央击打表演,其他人在一旁原地跳动,击打手中的锣镲。“磁村花鼓”的唱词淳朴,形象,充满乡土气息,曲调有“花鼓调”“十二花季”等

  旱船

  北关社区代表队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视节庆的人们。

  舞龙舞狮

  龙泉镇代表队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很多青年朋友都以为龙舞、狮舞就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调查结论】

  淄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在漫长的岁月中,智慧的淄川人民将生活、生产活动同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集各地之精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淄川人包容、贯通、热爱生活的淳朴、善良的本质。

  【活动心得】

  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从理性角度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增添了无限的对家乡热爱,使得将来,我们能够不由自主的回报家乡、亲人。这才是这项活动真正的出发点所在。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 2

  一、问题的提出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如今,吃元宵、舞龙、赏花灯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而对于元宵节,我对它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我对元宵节的知识做了一次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元宵节的起源。

  2. 阅读相关的书籍,搜集有关元宵节历史的资料。

  3. 上网浏览有关元宵节习俗的资料。

  4. 上网浏览有关于元宵节传说的资料。

  5. 上网浏览,了解元宵节的地位。

  6. 实践,探访有关元宵花灯的知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有了。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历史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后到宋朝、明朝,元宵节赏灯更是丰富多彩,直到清朝, 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灯火璀璨、歌舞生平。一直延续至今。

  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各个地区过节的风俗也不同,大致可分为张灯结彩、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走百病、偷菜节等。

  传说

  民间自古流传着许多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其中,汉文帝纪念平吕、元宵姑娘、袁世凯与元宵、破镜重圆、皮影相思最为著名,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地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几乎每一个地区的人们都要来庆祝这个日子,从赏花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可以看出元宵节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厚。

  花灯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因此,花灯也成为元宵节的必要庆祝工具。赏花灯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元宵赏灯诗、元宵话灯联和元宵猜灯谜,吸引了许多的游客。

  四、结论

  1、元宵节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已经达到了举国欢庆的盛况。

  2、元宵节历史悠久,且意义深远,起源于汉朝,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

  3、从古至今,由元宵节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也不少,如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等等。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 3

  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

  山东老家

  调查渠道:

  家人、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

  向家人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亲身体验调查结果:春节的产生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xx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秧歌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鞭炮燃放后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公共场所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部分城市已解除。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 4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1月1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这也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一、调查内容:

  春节活动以及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二、调查时间:

  xx年1月13日—2月10日

  三、调查方式:

  先通过网络或老年人之口对春节习俗做一统计,然后根据各地的不同,留意当地的这些春节习俗、活动,对这些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和老年人交流,了解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了解这些活动在当今时代的特色以及和过去的不同,然后写出小区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最后汇总。

  四、调查结果: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河南部分地区的春节习俗、特色活动进行了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对传统的春节文化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并以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骄傲。

  (1)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因此部分地区又称过小年。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②:腊月二十四(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五)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③: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九置办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对联年画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④:正月初一近邻等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⑤: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等要到姥姥家拜年

  ⑥:正月初三—正月十五拜年这段时间,亲朋好友互相到对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互相赠送礼品,在一起聚聚、吃饭、喝酒、话家常。

  ⑦: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多亲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各地有灯会、焰火晚会,在古代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现在大多被焰火晚会所取代。

  ⑧:正月十六小初一大多数人过完年和家人团聚完之后选择在今天出行,正式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2)大年三十(除夕)

  ①:贴年画(贴春联、请门神)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有些地区还流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②: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认为鞭炮能驱邪、祛除疾病,保佑家中的安宁,让家中平平安安。

  ③:吃年夜饭、守岁接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通过调查发现过春节的习俗不同民族、姓氏、不同地区而不相同,在我省汉族、回族、满族和部分其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姓氏以及地望,过春节的时间及程序也不相同,如有些在中午过年,有些在晚上过年;在我省南北各地市因为饮食习惯及其他因素春节期间的饮食风格以及各项节日活动也不尽一样,如我省南部的一些地区过年盛行吃年糕等米制品,而在北方多吃饺子等面食。

  除一些小的差异之外,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部分还是一致的,由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契机。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快乐、幸福中去寻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将消失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 5

  调查人:

  xx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丰富我们的寒假生活,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

  潮州市牌坊街

  调查对象:

  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1日 星期二

  调查方式:

  我们几位同学是以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调查过程:

  我们分为两组,每组两人,每组负责牌坊街的一段,对牌坊街的街坊邻居、路人进行个别询问,根据被询问人的身份,来确定询问的问题,例如:在卖春联的店铺里,我们询问店主“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贴春联?”“春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人们的态度各所不同,有的人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一讲给我们听;有的人的态度很不好,不回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难度。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

  贴春联,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神上天”的'时候或者在除夕那天,春联的内容根据人们的喜好,有的是关于花草树木,有的是关于“福”、“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盼望新年新气象,图个好兆头的愿望;

  祭拜祖先,贡品主要有:鸡、鸭、鹅、鱼、猪肉、水果、茶叶、酒、白果、粉丝等等;

  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寓意着团团圆圆,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吃芹菜、蒜,寓意着有钱藏;

  放烟花爆竹,营造一个热闹的氛围;

  迎老爷,每个村庄都会按惯例举办游神,各村落的迎老爷活动都会延续到二月。节日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摆上香案,在香案上放小一点的香烛,摆上祭品,一般都是猪、鸡、鱼之类的,再摆上用甜糯米做的糕、寿桃之类的面制品。随后还要集中起来摆上一个代表该群体的香案,摆上供品和大量的糕点、水果。点上三根大概两米的贡香,同时还要摆上一个总的祭坛,祭坛上的供品也是非常丰盛的。在举行仪式的大宫殿入口处,还要供奉整头猪、牛、羊,还有用甜糯米糕做的一些寿桃,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层层叠放着;

  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大桔和一些橄榄,寓意着大吉大利。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

  初七吃“七样羹”,“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厚合)各人(芥蓝)”。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

  吃甘蔗,寓意着新年不蛀牙;

  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迎花灯,小孩子会请长辈或自己制作一个可爱的花灯,等到元宵节晚上,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地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的花灯,有:萝卜灯、桔子灯、纸花灯等等。

  调查体会:通过这次调查,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胆量,知道了在调查的时候要有礼貌,热情大方,不能犹豫不决,这样才能成功。了解了潮州城乡春节及元宵节的习俗,明白了我们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元宵节社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社会的调查报告01-08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_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4-18

有关社会的调查报告02-19

关于社会的调查报告04-01

社会体育调查报告04-20

社会近视调查报告11-29

社会体育调查报告04-26

社会招聘调查报告11-17

社会行业调查报告11-18

社会采访调查报告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