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10-09 22:50:19 美云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通常要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1

  一、 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 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 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 保护措施

  (一) 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品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 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2004年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近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政协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 传承粤剧

  20xx年8月,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参加汇演的73个粤剧粤曲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传统粤剧,又有融合现代舞蹈,展示时代精英的现代粤剧;有在保持传统粤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反映学习生活情趣的节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汇演的一大亮点。汇演的参赛者大部分是来自各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学生,个个基础功扎实,小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情、韵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折服,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2

  一、引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调查采用口头调查、问卷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粤剧文化的现状。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起源

  粤剧起源于中国广东佛山,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诗经》。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粤剧融汇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特色

  粤剧用广东话(主要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如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其艺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

  三、粤剧的发展现状

  观众基础

  粤剧在佛山等粤语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粤剧民间社团)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这些“私伙局”不仅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还自编、自导、自演新曲目,探索伴奏及演唱技能,丰富粤剧的表演内容和程式。

  专业剧团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

  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陆续出台多项专项扶持激励政策,如《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广州市关于振兴发展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22-2024》等。同时,持续推进《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工程、红线女艺术工程、“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等重点工程。

  香港和澳门也在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澳门特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粤剧的永续传承,并藉大型展览展演机会推动粤剧的宣传教育。

  四、粤剧面临的挑战

  观众培养

  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提议将粤剧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创新与发展

  粤剧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近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并创作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新编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

  五、粤剧的保护措施

  教育普及

  将粤剧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政府支持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推动粤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粤剧保护、传承与发展格局。

  六、结论

  粤剧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普及、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等多种措施,共同推动粤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3

  一、引言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了深入了解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

  了解粤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掌握粤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分析粤剧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三、调查方法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著作和新闻报道,了解粤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实地考察:走访粤剧演出场所、粤剧学校和相关文化机构,观察粤剧的演出和教学情况。

  访谈调查:与粤剧演员、导演、学者和爱好者进行深入访谈,听取他们对粤剧的看法和建议。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粤剧的认知度和兴趣度。

  四、调查结果

  (一)粤剧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

  历史渊源

  粤剧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融合了唱、做、念、打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粤剧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广泛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艺术特点

  (1)唱腔优美:粤剧唱腔丰富多样,有梆子、二黄、西皮等多种声腔,旋律优美动听,富有岭南特色。

  (2)表演细腻:粤剧表演注重细节,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唱腔变化,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舞台美术:粤剧的舞台美术独具特色,服装、化妆、道具等都非常精美,能够营造出浓郁的岭南文化氛围。

  (二)粤剧的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粤剧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岭南地区的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艺术价值: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粤剧的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价值:粤剧在岭南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的演出活动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传承现状

  (1)师徒传承:粤剧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的方式,老一代粤剧艺术家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演员。

  (2)学校教育:一些粤剧学校和艺术院校开设了粤剧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粤剧人才。

  (3)社会培训:一些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也开展了粤剧培训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粤剧。

  发展情况

  (1)演出市场:粤剧的演出市场逐渐扩大,不仅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有广泛的演出,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了巡回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2)创新发展:粤剧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出了一批新的粤剧作品,如现代粤剧、实验粤剧等,丰富了粤剧的艺术表现形式。

  (3)文化交流: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粤剧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观众群体萎缩:随着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粤剧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对粤剧的兴趣度不高。

  人才短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粤剧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才匮乏。

  资金不足:粤剧的演出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粤剧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资金不足的问题制约了粤剧的发展。

  创新不足:粤剧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但是目前粤剧的创新不足,缺乏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五、建议和对策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粤剧的宣传推广,提高粤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粤剧。

  培养人才:加大对粤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的粤剧人才,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拓宽资金渠道:积极拓宽粤剧的资金渠道,争取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为粤剧的演出和传承提供资金保障。

  鼓励创新:鼓励粤剧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出一批新的粤剧作品,丰富粤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满足观众的需求。

  六、结论

  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在当代社会,粤剧面临着观众群体萎缩、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创新不足等挑战和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培养人才、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工作,让粤剧这一岭南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语作文07-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10-26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03-24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03-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书06-0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方法05-07

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10-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整版20160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语作文精华14篇07-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论文(通用8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