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
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 1
一、调查介绍
西山中心小学位于太湖之滨——西山岛,素有“太湖明珠”的美称。该小学于20xx年9月新建落成,由原来石公、堂里、金庭三所完小合并而成,更名为“西山中心小学”。该校有教职员工87人,学生1100多名。两幢教学楼共24个教室,另拥有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自然实验室等,虽建校时间不长,但在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特别值得介绍一下的是该校金校长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说来也有不小的名气,他已经著有三部关于西山的书籍(《西闲小作》、《西山与名人》、《阅读西山》),目前正在准备出版第四部作品,他把西山的人文、故居、西山的传说以及和西山有缘的人记录了下来,让更多的人走进西山,让美丽的西山走出山岭。也许是这个原因,西山中心小学特别重视对学生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提升家乡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最近,这所学校结合苏州市规划课题,确立了学校主课题《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育》,形成当地教学特色。我带着一份崇敬和好奇,对这所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二、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西山中心小学校长、教科室主任、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采访、收集有关资料
调查时间:20xx年7月~8月
顺应时代的需要,西山中心小学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组织力量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本地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不仅全面了解家乡,并且获得本地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1、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的是体现地方特色,西山中心小学更是体现出了这一点,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骨干教师联合组成的编辑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编集而成。该教材名为《走近西山》,共六册,每册主题不同,按照由低到高分别介绍了西山的水果、特产(一、二年级),西山地名的来历(三、四年级),名胜古迹和名人诗咏(五、六年级)。该校主要利用每周的地方课组织学生进行校本教材的学习,其次参与语文课程的辅助学习。
2、组织课外活动
随着校本教材的开发,西山中心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首先他们在全校范围内,根据不同年龄、班级,挑选一批有兴趣、有热情、充
满活力的学生,组织了六支金牌小组,分别是摄影队、导游队、美术队、文学
队、民乐队、小记者队……这些小组的指导老师都是该校有特长的教师,他们
利用课堂、社会、家庭、社区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阅读西山、绘画西山、歌唱
西山、了解西山,将吴文化扎根进孩子的心田。具体了解了以下情况:
摄影组:学生8名,主要学习摄影基本技巧,拍摄西山美丽风光。
目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感觉,作品能在市级以及市级以上报纸刊登。
导游组:学生10名,了解西山主要景区的景物及其来历,优美的传说故事,给来当地旅游的朋友作导游、作解说。
目的: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把西山文化介绍给游人。
美术组:学生30人,描绘美丽的家乡,花鸟虫鱼、花草树木等。
目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参加考级、能有作品发表。
文学组:学生80人,主要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描绘家乡,书写家乡,把家乡传颂。
目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作品能在市级及市级以上刊物刊登。
民乐队:学生28人,学习古筝、琵琶、笛子、铜管、号等乐器,演奏民族音乐,陶冶情操。
小记者队:学生10人,通过对家乡各主要景点的了解,为来西山旅游的游客免费导游,介绍西山、宣传西山,让更多的人走进西山。
金校长说:我们西山的孩子,不能只有基本的语文知识,要全面发展。我
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西山的文化很深,很值得研究,对孩子们的将来会
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文化素养有着
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相信,西山的学生不会比别人差。
3、语文教学融进校本课程
在这里,校本课程没有被隔立开来,而是融进各门课程,有机地实施研究,特别是在语文课程中尤为显著。
我和部分语文老师做了交流,他们觉得,语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对
学生的知识拓展和联系生活十分有帮助。有位六年级老师举了个例子,她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自然而然引申到家乡古樟园的百年古樟,并且带领学生来到古樟面前,了解古樟,认识古樟,与大榕树做比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且写下不少作品。小导游也一展身手,得到一次实地导游的机会。所以,对于校本课程,孩子们举双手赞成,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知识面拓宽了,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我翻看了几册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中,有部分古诗,是赞美西山美丽风
光和水果特产的。戴老师说,六年级学生正在补充古诗词,因此对描写西山的诗词学生觉得尤为亲切,兴趣很浓,而且有些学生在这基础上,查资料寻找到更多的诗词,还举行了诗词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4、课外阅读指导
西山中心小学结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西山,我认真搜集了一下有关的书籍,如:金培德校长著的《西闲小作》、《阅读西山》、《名人与西山》,马安沧著的《诗话西山》李嘉球著的《西山》。这些书籍对西山的文化、历史、人文景观作了生动、浅显的叙述,使学生看得懂,喜欢看这些书。在和学生座谈时,我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经常看这类书籍的学生占40%,偶尔看看的占40%,我认为这数字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课外阅读就能蔚然成风了。
学校结合课外阅读,还开展了“讲故事比赛”(西山传说),“作文比赛”(根据不同季节介绍西山特点),书画比赛(绘出春天)。西山的孩子是淳朴的,有着特有的乡情民风,西山中心小学正在不断雕琢他们,让他们更加成熟。
5、吴文化教学成绩
我通过教导处,初步了解了这所学校在开展吴文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现摘录如下:
1、学校出版了一本学生获奖作品集《碧螺飘香》
2、两年里,该校文学社学生刊登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报纸上的文章近百篇。
3、民乐队在吴中区民乐比赛中获得好评。
4、《包山教育》是该校校刊,每学期出版一次。
三、调查发现:
吴文化是吴中大地一份宝贵的资源。传承吴文化,发展吴中是每一个吴中人的职责。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获取地方文化,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个阶段的调查,使我对西山中心小学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觉得这所学校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方面是做了不少努力的,也看出学校花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各种活动。
根据调查,我认为他们已经做得不错,不过,还得指出几点:
1、很多地方需要有系统的安排,比如课外阅读的时间表呀,安排阅读的具体内容;
2、开展活动要有一定的步骤,有计划、过程、总结,使整个活动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教育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校本课程过于成人化,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太多,内容缺乏生动性、吸引力,问题设置缺乏趣味性、灵活性;
4、过堂现象严重,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只知道某个景点或古迹、字碑……实地考察了解还不够到位;
5、活动的点面结合不够明显。
四:调查对策:
1、采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清新的空气下呼吸,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认识吴文化,了解吴文化。
2、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教学,摆脱课堂教学的死框框,于山水之间获取吴文化灵感。
3、让本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文化魅力。
结语: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作为研究者应该放开手脚,切不可捆绑研究、只图收集研究资料,忽略研究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因此,在研究活动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提高、不断修整,从而圆满完成本课题。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 2
一、调查背景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涵盖了江南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当今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吴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对于保护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丰富教育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掌握吴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现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方面;了解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吴文化教育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参与度;分析当前吴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吴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了xx地区涵盖小学、中学、高校不同层次的 xx 所学校;同时,针对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文化教育专家等群体进行了广泛调研。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学生问卷 xx 份、家长问卷 xx 份、教师问卷 xx 份,问卷内容涉及对吴文化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学校开展吴文化教育的情况评价等。
实地访谈:深入各学校,与学校领导、吴文化课程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课程开设初衷、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与经验;此外,还访谈了 xx 位文化教育专家,获取专业见解。
课堂观察:随机选取部分学校的吴文化相关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教学资源运用等情况。
四、调查结果
学校课程设置:
在小学阶段,约 xx% 的学校开设了吴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如吴侬软语、苏州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兴趣班或社团活动,每周平均授课 xx 课时。但课程系统性不强,多以体验式活动为主。
中学阶段,仅有 xx% 的学校将吴文化纳入校本选修课程,且多集中在历史、语文等学科渗透,缺乏专门的教材与教学大纲,教学深度和广度受限。
高校阶段,少数高校的人文社科专业开设了吴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但选课学生比例不高,普遍在 xx% 以下,课程侧重于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学生认知与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吴文化的整体认知度处于中等水平。约 xx% 的学生表示对吴文化有所了解,但深入知晓其内涵与历史脉络的学生仅占 xx%。
在兴趣方面,超过 xx% 的学生对吴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如苏绣、核雕)、民俗活动(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对吴地古典文学、历史典籍的兴趣相对较低。
师资情况:
学校从事吴文化教育的教师大多由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师兼任,专业背景单一,仅有不到 xx% 的教师接受过系统的吴文化教育培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学资源匮乏,缺乏权威教材、教具以及实践基地的支持,教学难度较大。
家长态度:
家长对孩子学习吴文化持积极态度的占 xx%,他们认为学习吴文化有助于孩子了解家乡、传承传统美德。但也有 xx% 的家长担心吴文化学习会增加孩子学业负担,影响升学成绩。
社会支持:
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在吴文化传承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如举办各类吴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不够紧密,学校参与度不高。
企业对吴文化教育的赞助和支持较少,仅有少数老字号企业与学校开展过短期合作,用于传承传统技艺。
五、问题分析
教育体系不完善:从小学到高校,吴文化教育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领略吴文化的精髓。
教学方法与资源瓶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实践教学所需的资源短缺,限制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深入探究,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培训不足,无法满足吴文化教育对高质量教学的需求,影响了课程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社会协同不足:学校、家庭、政府、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各方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制约了吴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与深度推进。
六、改进建议
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统筹规划,制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吴文化教育大纲,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与内容,确保教育的连贯性与递进性。例如,小学阶段以趣味性体验为主,中学阶段结合学科知识进行拓展,高校阶段开展深入学术研究。
创新教学方法与丰富资源:鼓励教师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政府、文化机构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开发吴文化教材、教具,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民俗博物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开设吴文化教育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培训,邀请专家讲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吴文化教师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
强化社会协同合作: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平台,如成立吴文化教育联盟。鼓励企业参与,设立吴文化教育基金,支持学校开展活动;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参与吴文化学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结论
吴文化教育在传承地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通过本次调查,明确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只有各方携手努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强化社会协同,才能让吴文化在教育领域绽放光彩,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吴文化教育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水资源利用调查报告优秀08-27
如何利用睡眠进行学习03-23
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论文0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污染程度调查报告09-11
大学生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11-01
关于老干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调查报告范文11-04
精选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建议书10-18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建议书09-08
本地餐饮业的市场调查报告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