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学生调查报告

时间:2020-12-16 09:43:53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5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5篇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实习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实习报告《实习调查报告》。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网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应届毕业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广东),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行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网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基本情况】

  (一)接受调查者情况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于女生,但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高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士研究生占28.72%,博士研究生占15.96%。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高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高校占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占34.04%,高职高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顾了较高和较低层次的高校。

  4.获得最终学位大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大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小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自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文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6.所学专业就业面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面判断,认为就业面广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面窄、需求量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约各占一半,具体而言,20xx年的应届毕业生占18.09%,非应届的在校生占26.6%,20xx年及以前毕业生占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占约一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二)接受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8.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56.47%,对专业无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占18.82%。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人表示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人从来没想过工作的事。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15.66%的人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人在入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人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比例偏高。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一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见,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八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大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示一般的占71.01%,表示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有无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影响很大的占17.33%,认为影响一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影响一般的与对当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比例,与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说明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结果分析】

  学校与专业类型影响对口就业情况,就职年份影响工作满意度

  (一)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生认为就业面广,对未来工作接受范围宽;理科生认为就业面窄,对未来工作专业要求较严格

  对于文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面广的学生中,文科学生超过2/3,理科生只有略多于两成。文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用的场合较多,学生对于专业就业面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理科(自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生认为就业面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面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面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工作意向也有差异。文科学生受访者未来意向工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无要求的比例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生中所占比例(26%)大大高于文科学生比例(8.6%)。

  调查结果表示,文科学生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大,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高。理科学生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高(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与以往理科生就业率高于文科生就业率,理科就业面相较文科更广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选择自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生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而过去不容乐观的文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文科学生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面更广”的这种认知假象。

  (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情况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大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生就读的结果是面向就业,因此比较关注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而没有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一成。其次为非“211”本科院校,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大,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水平。“985”高校进行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比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自身的定位是相关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就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非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非“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弱于“211”和“985”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也较高,进行就业指导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从就业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属于研究型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其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优于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大,但高职高专学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小了在就业方面与其他两类高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行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用明显。

  (三)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理科高于文科

  虽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生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高,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不相关的比例在理科毕业生中的比例为文科毕业生的3倍多。具体而言,理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占三成,稍高于文科毕业生,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一成。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理科学生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广,一些用人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业可塑性更强。而文科生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能从事不对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对口”和“对口程度”的判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文科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贴近的可能性更大,成为“万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毕业生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比例更高。

  同时,理科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比例较高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专业对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此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人在即使相关度不高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对口的期望越高,已就业者对口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来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受访者中没有一人表示对就业的专业无要求。这说明博士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长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对专业无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各约一成。这说明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专业的工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中表示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高达近四成。这也表明了较低学历的在校生对于就业对口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情况与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接受过面向就业的专门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生对就业对口的期望不高,但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口情况与期望较一致,均处于较低的比例。而博士学历的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超过四成。

  (五)就职年份越长跳槽意愿越低,跳槽意愿受就业不对口的影响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约两成,而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比例翻了一番达四成。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一成的工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示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由于工作年份短,对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工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小。受访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仅占4.5%。而专业不对口对跳槽的影响随着工作的进行和深入会继续变小。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没有跳槽打算。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过八成的人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口没有直接联系。

  (六)就职年份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对现有工作满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职年份对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仅占13%,工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工作5年以上的该比例达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确表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示。

  对工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一半人表示在时刻寻找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们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比例与对工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比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工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工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见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面的。

  【对策建议】

  加强指导,调整结构,正确认识

  (一)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寻找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了解,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尽早制定就业计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高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就业对口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大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生,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口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三)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创办的高校,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工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无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支撑的民校自己根据需要培养人才,自己解决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高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而没有企业背景的高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方的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正确认识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尝试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不同行业工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人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用人单位接收文史、政管等专业的学生,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生,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招人方式应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单位应鼓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角的新鲜血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口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判别,对口与否所占比例很低。一旦进入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毕竟无论对口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而个人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协调的能力、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人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重要方面。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前言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亘古以来,生存和延续生命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只要翻开一本字典就行了,婚姻,这一神圣的词,就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关系的社会现象的表述.生命的延续是我们肩膀上最沉重的使命,延续生命又是强盛生命的影像.

  人类的生命延续离不开婚姻,婚姻又离不开共同相爱,共同的付出.爱情是生命的必需,没有感情的婚姻是社会的悲剧.即使是在我国古代“先结婚后恋爱式”的父母包办婚姻下,两夫妻在同一屋檐下,日夜相对,渐渐有了默契,也会产生柴米油盐一辈子的相守.

  自从民国开来,在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下,到了如今,自由恋爱早已深入了人心,不可抹灭.婚姻,更加离不开爱情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欲的冲击,生活的压力,憧憬与现实之间的玩笑,信仰的缺失,因跟风的跟风,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婚姻观,爱情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遭到了很大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一代,祖国明天建设的栋梁,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因此,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对于把握他们未来人生征途的正确航线,珍惜眼前诚挚和纯洁的爱情有着重要意义.人只能活那么一次,每次的初次排练都是生命的本身.在的欲望和共眠的欲望中,我们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问题.

  本次的关于大学生婚姻观的研究,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这里就对大学生的婚姻观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现状分析

  我想,不论你有没有恋爱过,对爱情都有一定的独特的看法;不论你有没有结过婚,对婚姻也同样存在着自己的理解.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爱情在婚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就就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

  据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77.1%的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象征,没有爱情是不幸福的.赞成先有爱后有性的也占了54.2%.对于因为生活压力,于是傍大款的女大学生或被的那大学生,47.1%的人感到不齿,也有22.9%的人能够接受.

  2.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并非有了爱情,就必须结婚,婚姻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基础,也因此而需要承受一定的生活压力.物质基础,对维持婚姻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调查显示,认为26-30岁左右,工作几年之后,有了经济基础,才结婚的大学生占68.8%的,不赞成“毕婚族”的占了43.8%,对此无所谓的,但自己不会成为“毕婚族”的也占了37.5%.有66.7%的男大学生希望,配偶在顾家之余,也能有自己的工作.

  3.家庭组建少不了小孩

  生育态度上,有47.9%的大学生希望组成核心家庭(父母,小孩),希望生育小孩,总体上来说,都希望抚养小孩.对于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50%的人表示无所谓,顺其自然.对于“未婚先孕”的问题,31.3%的大学生认为即使不结婚,也要保住孩子,相比之下,也有27.1%的表示茫然.

  4.忠诚维护幸福婚姻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婚姻未来的美好愿望.调查显示,64.6%的大学生把相互忠诚放在婚姻幸福最重要因素的首位,66.7%的大学生婚姻应该从一而终,但亦有29.2%的保留意见.对于婚外情,62.5%的大学生表示,决不能发生,而且45.8%的人认为这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另外31.3%的认为婚外情好不值得同情,不可效仿的.当发生恋人与第三者发生性关系的情况,70.8%的大学生表示直接分手,不容原谅;也有22.9%相信这对他们的感情影响不大,可以处理好.但是,结婚之后,考虑的问题要更大,当背叛出现时,50%的大学生认为,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可以适当容忍.

  5.贞操十分重要,为爱可以付出

  调查显示,64.6%的大学生认为贞操对男女都十分重要,也有20.8%的表示,对女生重要,对男生无所谓.当找到自己认为可以相守的另一半时,54.2%的大学生认为,只要两厢情愿,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另外,31.3%的保留意见,实际问题实际分析.

  6.同性恋公开受外界影响

  同性恋,一直是人们心中难以启齿的暗病或畸形之症,同时亦是对传统婚恋观念的挑战.舆论的压力对同性恋有着一定的影响,28.2%的人应为,若作为一位同性恋者,不会忍受世俗的眼见,公开自己的恋情.相比之下,18.8%的人认为,出于对对方的尊重、肯定和承诺,会公开自己的恋情.然而,存在20.8%的人对这个问题表示茫然,不知素错.

  成因分析

  1.在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间存在着很多的理想主义.大学,也是一个潮流的国度,特别是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当代,恋爱的自由和解放,使得大学生们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而且,受到电视剧或小说等的影响,琼瑶式的“山无棱,天地绝,才敢与君绝”爱情,越来越深入人心.

  2.即使我们如何渴望的与相爱的另一半长相厮守,我们仍需考虑到来自现实的压力,毕竟按照一般的社会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支持的爱情只能是“牧歌式”的爱情.假设将负担理想化的抛离我们,我们就会越来越远离大地和生命,那么爱情又会有什么价值了?这是生存与婚姻之间的矛盾.

  3.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存和延续生命,一直以来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古代推崇的纲理伦常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早已渗入人们的骨髓和灵魂.因此,生育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结婚之后的首要工作.而且,抚育孩子,对维持婚姻稳定具有积极和有效的作用.同时,孩子还可以寄托自己年轻时达不到的理想和目标.

  4.在古代的任何一段伟大凄美,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中,忠贞的思想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古代的中国,虽然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三妻四妾还有法律保护,女人就要恪守妇人之道,不得逾越.然而,时代早已改变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男人也逐渐意识到忠诚的重要性.白头偕老,不仅是卓文君的美好愿望,也是当代大学生对婚姻美好的憧憬.

  5.在如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即使大学生们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秉着探索与学习的心态,在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只言片语影响下,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依然会改变他们对贞操的看法.虽然他们依然将贞操视为男女都是什么重要的宝物,但是当他们认为真爱来临时,为了双方关系的和谐与幸福,贞操还是可以为对方付出的.

  6.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在传统道德伦理的熏陶下,人们很难接受与自己行为不同的事发生.与此同时,恋人之间为了避免外界对他们看法和评价,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一般不会公开自己的恋情.虽然有的人会迫不及待的告诉别人,这仅是因为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但是对于特别的爱情,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与爱人,只能选择不公开爱情.

  对策与建议

  1.不要将爱情与婚姻的概念混淆,婚姻要承担的责任比爱情重得多.我们要在与之睡觉和与之共眠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避免逃离现实.否则,仅会让自己更加痛苦.虽说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是没有责任和物质基础的婚姻,婚姻只能是爱情的坟墓.

  2.大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婚姻价值观,让他们认真清楚地认识到婚姻的伟大,美好和责任.

  3.加强人生观的教育,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使大学生们清楚认识到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读书学习,并不是丛众的却享受爱情的滋润,不宜过早的涉足情场.人生是广阔的,除了甜蜜的爱情外,我们还有理想,事业,学习和工作.它们与爱情交织出了生命的乐章;仅有爱情的人生就像是一首循环往复一个音调的歌曲,乏味和恬噪.

  4.注意在大学生群体中,宣扬家庭美德,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等维护婚姻稳定的思想.

  5.对于婚姻,不可随波逐流,太过在乎他人的看法.有时,在符合现实生活的条件下,为了爱情和婚姻,是可以盲目一点的.如果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辈子,不仅会让自己后悔,还会影响孩子对婚姻的看法.

  6.大学生恋爱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与其苦苦阻挠,倒不如好好规劝.劝戒他们避免未婚先孕,因为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同时对未来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不便的压力.不可因一时之快,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这方面,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和性格的原因,在男生与女生都需要引导的时候,偏重于对女生的引导和教育.

  结论

  大学,是一个无忧无虑,远离父母而又富有理想主义的象牙塔.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有文化知识的群体,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最有力的代表.婚姻,作为人类进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人类生命的延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大学生们正确的面对婚姻.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升华,在爱情升华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面对生活现实的多方面压力.领悟正确的婚姻观,拥有幸福的婚姻,才能让我们的未来走的更远,让我们的事业和工作锦上添花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大学既是个学校,又像个小社会。作为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和社团的活动。此外,在大学中除了学习、社交之外,恋爱也成了大多数同学心中所向往的事。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内,有着怎样的恋爱风景线呢?

  八成大学生单身

  日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记者团向该学院随机抽取了近900名同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仅18%的同学正处于恋爱状态,而又82%的同学目前是单身。当被问及为何单身时,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有不敢恋爱的,有没时间的,甚至还有因父母阻挠而不恋爱的。但最多的还是听上去像托词的“借口”——尚未找到合适的对象。

  过半单身族无恋爱经理

  中学阶段恋爱确实会影响学习,因而不少学生并未闯入“禁区”。但令人感慨的是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没能放开怀抱,谈一场真诚浪漫的恋爱。在此次的这份问卷调查中,记者对该校共随机抽取的877名学生。其中有162人正处于恋爱状态,715人单身。处于单身状态的同学中,371名大学生是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单身。也就是说,目前单身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小到大都未谈过恋爱。

  自认缺乏“恋爱资本”

  梁同学是一名大四学生,曾谈过两次恋爱均未能开花结果,至今已单身多年。作为一个有责任心且精通电脑的人,梁同学被周围的人戏称为“技术宅”。许多朋友认为他是因为情商低才谈不了恋爱的。对此他并未否认,但表示这并非是他拒绝“脱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恋爱观,就他而言自己目前还没有资本去谈恋爱。主要是因为没资产、没事业、没人生阅历。为此,他不愿意盲目地为了恋爱而恋爱。

  大三学生小王是个典型的学霸,连续拿了两年学院奖学金,如今也还是孑然一身。他用个人经历诠释了,有志学术的耐得住寂寞。谈及恋爱,他为自己归纳出三个缺点:浪费学习时间、影响人际关系、浪费钱财。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对于恋爱都有自己的诠释,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到迷茫时,可以听听朋友或父母、老师的建议。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背景

  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传播媒体,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手机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有利一面

  通讯便捷:不管距离多远都能随时沟通,省时,省事。 上网方便:看新闻,了解世界动态,也可以用手机购物。 娱乐:听音乐看电影愉悦身心,玩游戏打发无聊时间。 金融:可以操作银行账户,进行转账、查询。 拍照:留下生活精彩的瞬间。

  2、了解手机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有弊一面

  手机娱乐时间过长,影响学习。 手机花费较大,容易形成攀比之风。 课堂玩手机,影响听课,学习效率低。 考试时,用手机作弊。

  睡觉前,玩手机,影响睡眠,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

  3、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提出较好的建议

  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多交朋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同学,克服依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量去做一些和手机无关的事情。

  制订目标,让目标鞭策自己,去做比玩手机更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保证这次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利用各种报纸的资料,以及互联网,进大量资料的查询。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出调查问卷,根据当代大学生选择手机的影响因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展开调研完成调查问卷。

  3、访谈法

  小组成员亲自和访谈对象在约定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获取一手的资料。 4、数据分析

  将以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数据分析。

  (三)调查对象

  主要以西南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以网上问卷、线下问卷和直接访谈的方法获得资料。

  (四)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调查历时大约一个月(xx/11/3-xx/11/30)。 此次调查的范围是西南大学,被访者定义为西南大学的在校本科学生调,调查实施时间为11月3日至13日,调查方法为街头拦截式访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按照校园的人口密集程度,选取街头拦访调查点8个。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50份,有效问卷为145份,问卷有效率为96.7%。调查实施自始至终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对完成的问卷进行了100%的检查,之后又对验收后的问卷进行了30%的复核。

  数据处理和制图、制表使用WORD和EXCEL软件。

  (五)被访者基本情况

  在145个有效样本中,男性为85个,女性为60个,男生占58.6%,女生占41.4%。被访者中,大一学生有58人,占40.7%;大二学生有50人,占34.5%;大三学生有29人,占20%;大四学生有7人,占5%。

  三、调查结果

  1、手机的利弊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54.5%的人认为手机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利处大于弊端,有30%的人认为利和弊差不多,只有15.5%的人认为手机给自己带来了弊要大于利。这也说明了,大部分人认为手机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方便,手机对大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2、大学生手机用途

  在大学生眼中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话工具,社交聊天使用率频率很高,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新功能正逐步受到青睐。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的用途具有多重性,主要为打电话、社交聊天、上网、听音乐和玩游戏等多个方面,可见手机为人通讯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且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否能够利用好手机的强大的功能,决定手了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利弊。

  (样本总体男生85人,女生60人)

  3、大学生手机消费趋高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开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统计显示,大学生的手机价格都相对比较昂贵,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一种攀比之风。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5篇】相关文章: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六篇07-20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五篇07-18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9篇06-24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范文6篇09-11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合集9篇07-21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合集九篇07-19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汇编9篇07-17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汇编五篇07-13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汇编5篇07-12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集锦五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