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7 17:38:0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1

  一、产业发展现状

  __村地处__镇政府所在地,人居较为集中,经济较为活跃。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26户,1680人,劳动力380人,有耕地1800亩,退耕还林1700亩,年农业总产值575万元,人均占有粮3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53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1700亩,年产100万元,人均595元;核桃700亩,年产30万元,人均178.6元;年出栏商品猪1500头,年产150万元,人均892元;劳务输出125人次,年收入25.2万元,人均150元。山茱萸、核桃、养猪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__村三条通外公路已水泥化、柏油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有60%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80%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参与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镇村干部能够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12次,培训4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每组培养了2-3名农民技术员。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 “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镇村领导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示范小组、示范村。通过典型带路将“一村一品”不断引向深入。形成村、组、户三级示范体系。以点带面,不断扩大“一村一品”的覆盖面。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了核桃和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三产”服务,拓展市场空间,努力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部分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部分群众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影响大,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发展步子迈得不够大,产业聚能效应尚未形成,阻碍了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全面发展。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产业发展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滞后;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没有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15%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基地建园质量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有8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35%;基地内种植高杆经济作物和药材,严重影响经济林木生长发育,延缓了结果年限;因群众未按初植密度和树种补植,密度过大,山茱萸与核桃混交,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5、加工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低。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产供销体系不健全,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受市场影响生猪和适繁母猪存栏不足,养殖小区建设层次低,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循环发展。

  四、产业发展的计划和对策

  一是以农民培训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5-10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

  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健全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内引外联,树立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网站为依托,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全面兑现国家惠农政策,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狠抓产业建设。鼓励群众培育良种育苗,力争在3年内发展良种核桃1200亩,山茱萸基地建设1300亩,改造核桃200亩;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年出栏量突破1500头,建设规模以上小区2处、繁育基地1处;力争每户有1人以上外出务工。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2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八里十河村地处__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四、产业发展的计划和对策

  一是以农民培训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风险

  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狠抓良种建设。鼓励群众培育良种育苗,力争在3年内发展良种核桃300亩,山茱萸500亩,改造核桃100亩;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每户平均存栏2—5头。

  八是壮大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品牌。根据该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实际,以协会为平台,内引外联合作单位,大力培训青壮年劳力,扩大年劳务规模,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3

  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近日,XX县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杨永发,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安乐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柏顺文、XX县农业局局长黄蓉、XX镇副镇长彭昌鸿、XX县翠贡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清、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吕忠荣等茶产业调研组一行深入XX镇安乐村,实地对安乐村茶园的现状、长势、面积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一、 茶园现状

  (一)种植品种。安乐村茶树主要以福顶大白茶为主,还有少量的当地品种、野生种,面积约400亩。

  (二)种植面积。茶园以自然村为单位相对连片,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

  (三)茶园管理。茶园已多年疏于管理,进入茶园就像走入森林一样,长势好的茶树约有5米高。部分茶园因失去经济收入,茶树已被农户清理改种庄家。

  (四)种植时间。该茶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种植后多数管理了4年,因没有专业的加工,经济收入低,农户放弃了茶园的持续管理,多年来,茶园自然生长。

  总体情况:面积相对连片,茶园种植时间长,部分已失去经济价值,部分茶园具有改造价值,茶树生长旺盛。

  二、茶园改造的思考

  (一)改造方法

  1清理茶园。将茶园内的杂草、丛林清理干净,保证茶树的生长环境。

  2.树体改造。一是树冠改造。茶园因多年没有管理,茶树高大,芽眼少,通过对茶树树冠的修剪,改善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矮化茶树,诱导新芽的生长。二是根系改造。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通过深耕,切断部分老根,诱发新根的生长。

  3.园土改造。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源泉。因多年茶园没有管理,茶园土壤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园土改造要加强深耕,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4.清除老茶树改种新茶苗。茶园种植时间长,茶树老化。调研组技术人员建议可以选择改种新苗。

  (二)改造价值。

  1.改造老茶树。老茶园通过改造,可很快实现茶叶的采摘,能快速的实现经济收益。面对曾经茶园建成后,经济效益低让农民失去种茶信心的状况,能让农民快速具有经济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调研组技术组介绍茶园的丰产期是种植后5到20年,而安乐村茶园种植时间都超过了茶树丰产生理年限,通过改造后,茶园的产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园。

  2.种植新茶苗。栽种新茶苗,要三年后进入丰产,才有经济收入。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栽种新茶苗,农民的收益会更佳,也存在农民接受程度低,宣传工作难度大,茶产业的推进工作困难。

  三、安乐村茶产业的思考

  (一)茶树的适宜性。安乐村现有多个茶园,气候条件好,以赵家芸茶园(海拔1370m)最适宜茶树的生长生理,具有较强的茶产业发展潜力。

  (二)立足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产业。以“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把茶农发展成合作社社员,由合作社负责管理和指导种植户,统一管理模式及种植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品牌建设。以XX县翠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牵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研究,打造优质、安全、特色的高端茶叶品牌。

  (四)基地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农户自愿原则,发展相对连片茶园。在一定面积片区建设初加工厂,对采摘的新鲜茶叶进行初加工,保证产品质量。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4

  一、基本县情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xx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XX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XX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XX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2、存在问题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储窖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造价的30%~50%。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5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队农村经济现状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的相关问题有4道小题,在此引用两道小题,分别用表格形式展示:

  三、调查时间: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农村经济现状调查的体会:

  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但是其执行到地方以后已经有所变味甚至扭曲。

  (一)、据本次调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乡新农村医保政策就存在较多不透明的现象。乡卫生所的药物的价格更是高出当地药房药品价格的好几倍。并且有些村级医疗合作社的医生在村民购买药品时,找借口甚至推脱,不愿意为其进行优惠。这里面可能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因而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了解到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药品种类与村民所用的药品存在不对称现象,也就像市场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类似。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是一项解决农村治病难、看病难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可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它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那种效果。

  (二)、在前几年,刚了解到家电下乡政策之后,认为这是一项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内各个大型商场及走访农民得知,享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的家用电器种类少且偏低端产品,并且优惠款额较低,50%的人认为这不会影响他们是否购买家电的意愿,并且优惠款额很难返还到村民手中,并且手续繁杂。

  (三)、谈到国家对农民种田的各种补贴,如种子补贴、粮食补贴等,但是由于中国农民数量多,这些补贴仅仅相当于每年上涨的农业生产用品价格的一小部分。因为随着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粮食的收购价的上涨幅度却相当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中国人口这一客观因素,但是这也需要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更加考虑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性。

  (四)、面对这一优惠政策,许多农民只是听说过根本就不了解。一个是宣传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续繁杂。在贷款机构里,农民多感觉到能够取得贷款的多是关系户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而对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农村收入来源的认识:在农村调查的这几天,我们发现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普遍情况都是靠种地获取粮食收入,但是其所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减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收入来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业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数卖土地所有权所得。在农户收入中,粮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却很明显。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一直在跃跃欲试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去了解整个社会的全貌。我来自农村,也了解农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异,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无时不刻在关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家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到完成行政村规模的调整,这一切让我欢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选择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的调查主题之一,对沙河市留村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为期几天的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会和农户中进行调查。我认为,留村乡的新农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资金实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干部素质不高,没有调动村民的热情,村民文化活动单调等,建议要调动普通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附近一个新农村建设工程现在就处于搁浅的状态,原因是资金不足,建设工程无法继续下去。

  五、以下是我们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所得到的关于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北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昌县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野果加工,但关键是找到销路,现在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比如说沙河西部山区的一些农民出行非常不便,这不仅仅影响他们的生活,更是对当地的农业、加工业甚至手工业都造成了很多困难。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区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群众,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费,又可以对农业实行规模化管理。②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③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这一点从沙河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沙河市的各个乡镇中农民的收入就明显地跟当地的乡镇企业数量挂钩。可见乡镇企业对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乡镇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14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15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13

竹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14

养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14

竹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14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16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2-03

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