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来凤县调研报告

时间:2020-12-06 08:24:1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来凤县调研报告

  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本身就是领导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的重要反映,也是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反映。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来凤县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到你!

来凤县调研报告

  来凤县调研报告一

  凤头姜又称来凤凤头姜(来凤姜),是来凤县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弄清凤头姜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开展了凤头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来凤县凤头姜产业发展现状

  来凤县凤头姜种植历史悠久,其生产加工历史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是全国著名的生姜产区。对这一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开发,历届政府十分重视,通过狠抓基地建设、科研攻关、示范推广、良种繁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改造,凤头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一)生产情况

  建立了以绿水乡、翔凤镇为主的凤头姜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酉水河生姜产业带。服务凤头姜的产销合作组织、凤头生姜研究所等科研与服务机构有10余家。全县约有1.5万户姜农,常年种植基本稳定在2万亩以上。据统计,2011年种植面积32000亩,产量达64000吨,产值约10000多万元。在绿水、翔凤镇等乡镇,生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加工及品牌情况

  据调查统计,全县有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等67家生姜加工企业和传统作坊,凤头姜加工能力5000吨左右,实际加工量不足2000吨,除凤头公司外,其它厂家均只加工糟姜。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为3000吨,实际年加工量近1500吨,开发生产了糟姜、姜汤、姜糖、糖醋姜、姜粉等10多个生姜制品;公司管理体系获得iso9001:2008国际体系质量认证。

  凤头姜、凤头姜汤被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凤头牌商标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凤头姜、凤头姜汤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008年来凤凤头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凤头姜被评为湖北优质蔬菜金奖。

  (三)市场销售情况

  目前,凤头姜仍以鲜销为主,占全县凤头姜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现有10多家销售大户,这些大户拥有一批固定的外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全县每年凤头姜外销约3万吨,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凤头姜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武汉、宜昌、重庆、成都、长沙等大中城市,销售量约1500吨,其它都在本州内销售,销售额约2000万元。

  二、来凤凤头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凤头姜产业在生产、加工和营销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凤头姜生产方面

  1、凤头姜主产区病虫危害严重。调查发现,主产区绿水镇姜瘟发生面积几乎占到三分之一,严重的在10%以上。近几年来,生姜螟虫也日益严重,今年8月18日我们在大河调查时发现官城村 组一处20多亩连片凤头姜全部发生生姜螟虫,每亩10个以上大枯心团的严重田块有6.2亩,占三分之一强。

  2、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我县凤头姜生产一直沿用过去的传统生产方法,没有生产标准,近几年来推出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进展缓慢。还由于不合理施使用块茎膨大素和九二○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凤头姜内在质量严重下降,给企业加工生产优质产品带来很大影响。

  3、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一是去年由于春夏连旱,来凤凤头姜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产量低、质量差、效益差,究其原因是灌溉水没有保障,许多地方根本无法灌溉。二是地块大范围缺乏机耕路,收姜还是靠肩最原始的方法,劳动强度很大。三是土地治理跟不上要求,先进技术难度大,土地生产效率不高。

  (二)凤头姜加工方面

  1、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慢。我县从事凤头姜加工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年加工能力只占凤头姜总产量的8.3%,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十分有限。最大加工企业为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生产消耗原姜1500吨,其余的66家加工总量不过500吨。

  2、加工企业竞争无序。其中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是当前我县凤头姜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厂家多、品牌杂、规模小、市场乱,生产质量标准不统一。主导产品都是糟姜,且品牌杂乱,有凤头牌等10余个品牌,加工业主自唱独家戏,销售网络各自为政,市场营销内斗不断,加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产品辣椒过多,有的产品老姜多嫩姜少,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无序竞争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由最初的困惑正逐步上升到否定,短期内阻碍整个产业的发展,长此以往品牌特色将快速丧失。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各企业年复一年地面临着提高效率的压力,容易削减的成本已经削减完毕,要减少内耗,取得新的发展,需要从相互合作着手,这只有在所有企业协调一致并参与其中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3、企业融资困难。我县凤头姜加大企业大都没有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无论是原料收购还是技术改造资金都十分短缺,加工生产全靠贷款。还由于凤头姜加工企业是季节性很强,8—9月要准备到下一年的8月的产品,资金积压量大,信贷部门的结算时间又是每年的12月,企业融资十分困难。

  三、凤头姜发展的市场前景

  凤头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春秋时,孔子就主张:“每食不撤姜”。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据说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人们生活离不开它,据相关资料报道,在食品领域生姜精油含有生姜的香气和味道,可作为高品质的浓缩调味料替代传统香辛原料应用于食品加工及烹调;生姜精油又具有许多生物活性,有助于预防现代文明疾病,使所添加应用的食品成为“工程食品”,起到对人的营养保健作用。从20世纪始至今,中国不仅是生姜的主产国之一,也渐成为生姜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平均年产生姜超过15.2万吨,年出口量约6.7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0%。近年来,随着人们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日益强调食品原料及添加剂的天然性与健康性,使得人们再度关注生姜这一药食兼用的食品资源,并以科学手段考察它在保健,预防、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功效。而且,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运用现代工艺技术提取生姜制成的生姜精油等深加工产品,作为高品质、高价值的贸易品越来越受到食品工业的推崇,在国外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不难看出加强生姜精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可以充分利用生姜的有效成分,提高其利用价值,推动我国食品调味料和相关的食品加工业朝着深加工、方便化、天然健康的方向发展,与国际接轨,足以说明生姜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

  四、对我县凤头姜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整体上看,我县凤头姜产业实现二次腾飞需要从构建品牌优势、标准化种植、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投入四个方面着手。

  1、整合资源和品牌。我县凤头姜产业必须要走政府支持、企业整合的发展道路。一是首先依托凤头姜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的种植大户,由政府引导农户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将凤头姜生产的第一要素进行规模化集中,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开展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生产合格、优质、安全的生姜原材料。二是由政府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启动“生姜科技产业园”建设, 凤头姜加工相关企业入园,将凤头姜加工程序整合,引进高效率加工生产设备,实行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检测出厂,确保品牌具备长期稳定的生产标准。然后要力争用2-3年时间,做到“四个统一”实现产业整合。即对外统一使用“来凤凤头姜”这一原产地保护商标,对内构建行业标准,统一种植技术规范,统一采收技术标准,统一加工质量标准,来规范我县的凤头姜产品市场。通过原产地域保护商标的使用,做到“对外用同一个商标、在内用同一个标准”,可以有效地规范我县的凤头姜产品市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生产优质无公害特色产品,促进生产规模的提升和生产技术的升级,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质量可靠的特色产品。

  2、推行标准化种植。一是依照《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十二五”时期蔬菜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凤头姜以翔凤镇、绿水、漫水、大河、百福司为主,规划面积4万亩”,财政、农业等部门及相关乡镇应严格依照规划制定规划期内年度生产计划,确保产业发展基数不滞后、无截留,全面推进我县凤头姜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新技术培训和推广。三是大力推进凤头姜滴灌、大棚技术应用。四是种子、农药、肥料等由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严查,保障凤头姜生产各项投入物资质量可靠、安全高效无残留。五是科技、气象、农机、土肥、农业技术推广等单位应及时结合生产需要,为生产农户提供气象预报、科技信息、病害防治等技术支持。

  3、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善设施条件,尤其是改善基地的用水条件,这是影响我县凤头姜产量的重要因素。二是实行土地治理,达到地块形状统一、平整。

  4、加大投入。一是加大对主要生姜加工企业的人才支持,办法是把年龄偏大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各行各业的干部派到企业去工作,身份待遇不变,仍在原单位拿工资,企业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加大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档升级的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

  来凤县调研报告二

  一、基本情况

  土家寨村位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县革勒车镇东北方向,距来凤县城23公里,离集镇约12公里,平均海拔为850米。现有15个村民小组,447户,1597人,少数民族占70%多,主要为土家族、苗族,其中约747名留守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基本属于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壮年约850人外出务工,全村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全村土地面积11257亩,其中,耕地面积3152亩,林地面积4600亩。土家寨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3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党员平均年龄56岁,最年轻的27岁,最大的85岁。村委会成员7人,主任1人,两委干部6人,计生干部1人,其中定补干部1人。目前,两委班子团结,村情稳定。

  二、贫困情况

  土家寨村属于全县4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有贫困户140户,贫困人口420人,分别占全村的31%、26%。贫困人口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人均收入较低,年人均收入约3000元。贫困原因有因病致贫、遭遇突发性天灾经政府救济仍然贫困的、无经济来源等,其中2015年确定的政府兜底有10户,预脱贫80户(可通过产业扶贫解决),搬迁脱贫43户。调研组走访了58岁的贫困户杨庆告,家里4口人,爱人生病6年,瘫痪在床,看病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属于因病致贫,21岁的儿子刚从职业学校毕业还没有工作,在家照顾母亲,女儿刚刚出嫁,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种植了1亩多的红薯和玉米,养了2头猪,种植了10多亩水蜜桃树还没到产果期。

  三、党支部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