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时间:2023-02-08 11:00:1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范文(通用10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范文(通用10篇)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1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及农民工素质状况

  绵阳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20xx年全市总人口5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4.11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程度构成:小学及小学以下67.55万人,占29.74%;初中文化123.48万人,占54.3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34.65万人,占15.25%。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134.20万人左右。

  20xx年全市从事非农产业人数111.0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88.86万人(省外务工53.33万人,省内务工35.5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低层次和高层次的较少,其构成为:文盲半文盲占2.4%、小学文化占17.4%、初中文化占55.5%、高中文化占 14.6%、中专及以上占10.1%。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分布上青年壮年居多。20岁以下占10%,20-30岁占30%,30-40岁占50%,40岁以上占10%。

  (二)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情况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业领域分布在建筑施工、加工制造业以及餐饮商贸等行业。其中:二产业从员601583人,三产业人员 414074人。从事建筑业295428人,占农民工总数26.61%;从事加工制造业262856人,占农民工总数23.68%;从事装饰、装修、餐饮、家政服务、商贸、运输等行业551916人,占农民工总数49.71%。20xx年全市农民工劳务收入37.71亿元,农民人平增收834元,占整个年收入的1/3以上。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江浙沿海和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市、区)。通过调查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如我市游仙区玉河镇,全镇5471户,总人口1792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7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 7485人,全年劳务总收入3342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平4465元。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在平均数以下,尚差35元;初中文化年人均劳务收入在6000元,高中文化以上在8000元左右。分别超过平均数34%和79%,同时,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用工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参加过技能培训和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更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文化程度和掌握的技能与劳务收入成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市农民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资源状况

  我市农民工培训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现有大、专院校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各1所,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5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104个,镇(乡)成人学校137所,市、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12个,已建立劳务用工龙头企业47个,20xx年龙头企业使用农民工3720人。20xx 年,我市市县共建立劳务培训基地72个。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工88389人,培训输出71004人。

  (二)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1、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

  重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把我市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最基本途径。市委、市府从2001年起就提出了在我市农村实施“人才工程”、“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优势,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为止,我市从市到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分管市长、县长挂帅,农业、教育、建设、劳动保障、财政、科技、计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农民工培训、就业与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还将劳务开发列为各镇(乡)年底工作目标考核。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民工培训格局。

  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同。我市在开展农民工培训中,着重根据当地劳动力素质现状和省内外劳务市场的需求,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注重实效。如我市梓潼县、北川县在本县培训机构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在实施“工业强县,以工促农,城乡互融”的发展战略中,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与绵阳农校、四川建筑学校等签订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学校定期到本县与新建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来,就地安排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民”带动1500余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培训资源相对丰富的涪城、游仙等区(县)则将培训安排到各镇(乡),在每年冬春之际民工返乡与外出之前,聘请绵阳大中专院校的学者、企业的专家到各乡镇开展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岗位技巧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二是与各厂矿、企业、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上岗技能培训,采取“招生—培训—荐业”一条龙服务方式,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有序向外输送民工。

  为了使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同步。我市各县(市、区)的市级和县级培训基地都成立了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各镇(乡)组建了劳务开发办公室或劳务保障所,负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些镇(乡)还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制度与联系制度。部分镇(乡)配备了专门的电脑,建立劳务信息跟踪平台。如游仙区玉河镇专门找有关技术人员开发安装了劳务开发软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适时管理与指导,制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档案卡和人才登记表,为求职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择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

  (三)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出现上升趋势,我市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就业压力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文化水平不高,无专门的技能,使得许多外出务工者择业受限制,常常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接受的苦、脏、累、险且工资待遇低的劳力型工作,在城市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现阶段我市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依靠亲友、熟人介绍或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状态,同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的问题。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 留在口头上,涉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些基层领导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运转不灵,农民工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作支撑。

  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由于财力紧张,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工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3、对农民工的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

  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工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4、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工培训质量无保证。

  三、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时,应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为目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全面开创我市农民工培训就业新局面。

  (一)强化政府行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政策,建议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农民工的培训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农民工培训长远规划。同时,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农民工培训,按照我国农村的实际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是农民工培训投入的主体。为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国家成立“农民工培训基金”,中央、省、市、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工培训基金”作为专项培训经费,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同时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体系。而不应搞成社会办学形式,以免加重农民负担。

  (三)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

  农民工培训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培训机构众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应明确培训主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建议由各级农民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把关,实行一年一度的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对不按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严把农民工培训质量关,建立培训、管理与服务三结合的劳务开发网络服务体系。疏通就业输出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行为。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创新培训模式,树立新的培训观念

  对于农民工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

  建议实行全国统一印制和颁发农民外出务工证或岗前技能培训证书。各用人单位必须坚持凭技能等级证书和外出务工证才能录用的原则,二是降低农民工技能培训办理的技术等级证书费用,以促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学员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在教材开发上,既要讲究规范、统一,又要立足于农民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来编写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在培训与考核的评价体系上,要按照融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于一体的岗位能力标准,重点考核学员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多实践操作,少理论学习。同时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以保证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用人单位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二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困难补贴或奖励;三是在农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开设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课程,并把技术等级证书评定结合起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2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舰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3)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与培训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质(如公共场合礼仪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系统性表现之二就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3

  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须采取措施。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xx~20xx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一是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和空间,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及教育资源,强化基地建设,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二是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训教材补助、聘请师资补助、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补助和经济困难学员食宿补助等,不能挪作他用,更不能兑换或变相兑换成现金。

  完善培训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劳动需求情况、技能要求及时传递给农民工,使他们明白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输出”用工制度和输出制度。二是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培训则要“按需下菜单”。三是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培训项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四是增强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要紧密联系就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尽可能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要,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正是所用的、所求的,确实“学有所获”。五是提高农民工培训待遇,适当降低农民工培训的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收入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收入,要将培训与农民工创收、就业结合起来。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4

  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了我国出现了大量返乡农民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受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培训的覆盖面也逐年增广。据悉,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一项,中央财政截至2008年底就已累计安排补助资金40多亿元,同时带动地方投入培训资金30多亿元。我市也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2009年计划组织培训农民工40万人,为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各5万人。对2009年就读中职学校的返乡农民工,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学费和生活补贴,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农民工,技能鉴定费或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费财政补贴标准由50%提高到80%。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很多地方主管部门对这样大的培训指标非常头痛,原因是很多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不买账。深入探讨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办法措施,无疑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厌学”的问题,更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

  一、现象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各级部门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从农民工的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像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免费培训农民工就会排着队来。现实并不是这样,据调查了解,许多地方的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很高,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干部动员来的,有的甚至只培训几天就不来了,还有的需要给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发误工补贴。而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二、主要原因

  (一)农民工自身缺乏长远性思考,思想观念需要跟新

  首先,农民工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束缚,较少考虑今后长远的发展。其次,不少农民工对未来缺乏规划,对以后外出打工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即便想学一点东西,也不知道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虽然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他们还得出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再想一下这段时间如果不培训而去参加工作还得挣点钱,就近期利益,算下来还是不划算。农民工自身思想上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导致农民工主观上缺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分布不合理,覆盖面狭窄,不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

  无论是公办培训机构,还是民办培训机构,只要是具有培训资质、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区,镇、村一级基本是空白,而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是集中在镇、村,农民工如果要参加培训就必须要到城区,这就增加农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而且还耽误农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工转移就业。

  (三)培训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不能让受训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培训资金短缺、培训条件不完善、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确等多方面原因,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

  训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计算机、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培训项目和培训时间都根据培训经费来制定,短期培训很难让生手熟练深入掌握一门技术,中长期培训又无疑增大培训费用,致使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够。

  (四)农民工培训工作政出多门,难掌握较全面的信息

  返乡农民工培训倍受政府的关注,各部门也都相继推出与之相关的各种培训项目,如劳动保障、农业、移民、建设、扶贫、共青团等部门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开展了针对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转移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没有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不能形成合力。结果使培训不能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结合,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为应付检查而培训,使培训与就业严重脱节。

  (五)培训经费短缺、落实难度大,严重影响培训质量

  按规定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来源有三种途径:即农民工自己掏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现实中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又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所以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在卖单,有些地方为了增强农民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培训任务,还给参训人员补贴交通、食宿等费用,真正用在培训学习上所剩无几,培训内容严重“缩水”。

  三、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整合资源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成立一个以地区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就业再就业培训领导小组,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理顺关系,明确由人力社保部门牵头,负责整个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管理,其他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尽所能、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扯皮的现象,建立一个组织、法规政策、投入、师资、资源“五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技能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秩序、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要利用在乡镇、村设立社保工作机构,加强乡镇、村一级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二)加强信息引导,完善信息服务

  缺乏城镇用工信息,培训机构不知道该开展哪些项目培训,农民工不知道参加什么工种培训。培训后不能就业,是目前农民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培训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业机构应建立用工信息库,实现市、县、镇、村级联网,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工资价位分析、预测和发布,将市内外用工需求及时向农民工发布,使农民工方便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有选择地参加培训项目。另外就业部门还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根据农民工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内容,采取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

  (三)规范与拓宽农民工培训市场

  一是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对现有的培训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在依法整顿改造的基础上提高其质量和水准;二是拓宽培训市场,打破培训市场由政府垄断的格

  局,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培训承办主体,进行企业化运作,这样才能够为农民工培训开辟更大的空间;三是灵活设置培训场地,积极构建县级、乡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以此为主体,将培训场地延伸和辐射到村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培训项目,使广大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职业技能培训,既能节省时间、节省交通、食宿等费用,又不耽误农活,既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学习,又提高参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培训投资分摊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首先,政府对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负有重要职责,因此,政府应预留足够的培训专款,并保证专款能及时、有效的用于农民工培训。其次,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增强能使所在企业直接受益,因此,培训应以企业的需求为主体,同时,也应该根据企业的招工情况收取一定的培训费。再次,农民工参加培训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培训、鉴定、招工联动机制,引导农民工积极投资参加培训,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小额低息贷款帮助农民工在就业前接受职业培训。

  (五)加强农民工培训督导

  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课时安排,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鉴定合格率、就业率、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构建评价制度为契机,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防止培训时间,内容和人员不落实、培训走场,培训与就业不对路,甚至借培训之名,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经费,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发生.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5

  一、绩效自评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单位组织人员对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自评,将20xx年围场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与20xx年河北省、承德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进行比对,包括总体目标任务:年度培训农民620人(经营管理型300人、专业生产型320人);工作要求:面向乡村振兴培育各类带头人、改进培训形式提升教育培训效果、资金安排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完全符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关要求。

  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

  (一)产出指标

  1、数量指标完成情况:年度培训农民任务620人,其中培训经营管理型300人,专业生产型320人;实际完成培训经营管理型300人,专业生产型338人,超额完成任务。得分20分。

  2、质量指标完成情况:所有参训学员通过考试,参训学员合格率100%。得分10分。

  3、时效指标完成情况:在20xx年底之前全部完成培训任务,培训任务按时完成率为100%。得分10分。

  4、成本指标完成情况:

  培训费用:经营管理型农民3000元/人、专业生产型农民1000元/人,均未超标。得分10分。

  (二)效益指标

  可持续性影响指标完成情况:参训农民通过培训后,专业技能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得分30分。

  (三)满意度指标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参训学员通过云上智农APP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为100%。得分10分。

  (四)资金执行率

  项目资金122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拨款资金,截止到12月31日执行18.890536万元,预计1月执行88.906303万元,该项目资金允许跨年度,其它未执行资金用于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得分10分。

  绩效指标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8个,全部完成。

  三、绩效目标设定质量情况

  (一)产出指标

  1、数量指标:年度培训农民任务620人,其中培训经营管理型300人,专业生产型320人。(20分)

  2、质量指标:参训学员合格率≥90%。(10分)

  3、时效指标:培训任务按时完成率100%。(10分)

  4、成本指标:

  培训费用:经营管理型农民3000元/人、专业生产型农民1000元/人。(10分)

  (二)效益指标

  可持续性影响指标:培训后农民专业技能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30分)

  (三)满意度指标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经营管理型和专业生产型参训学员满意度≥90%。(10分)

  (四)资金执行率

  项目资金122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拨款资金,该项目资金允许跨年度使用。(10分)

  设定绩效指标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8个。通过绩效自评结果对比倒查的`年初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设定清晰准确,绩效指标全面完整、科学合理,绩效标准恰当适宜、易于评价。

  四、综合评价等级评价结论

  管理绩效情况:绩效目标自评合计得分100分,评价结果为优。工作实施内容按照预定目标全部完成,资金使用符合财务管理制度,整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整改措施及结果应用

  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宣传的力度,更好的服务于农民。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6

  一、年度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任务。2020年省下达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1850人,其中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900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50人,产业扶贫带头人400人,专业生产型200人,技能服务型300人。

  2.经费投入。2020年项目总投入资金为547.5万元,其中埇桥区70万元,砀山县85万元,萧县152.5万元,灵璧县105万元,泗县135万元,按照省实施方案要求,均已全部及时拨付到位。

  3.实施范围。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由县、区农业、财政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由经认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主要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工作结合脱贫攻坚,各县区将贫困村中符合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条件的,优先确定为培训对象。

  4.培训机构。经过遴选,全市共遴选11家培训机构,其中砀山3家、埇桥区1家、萧县3家、灵璧2家、泗县2家。

  5.任务完成。截止目前,我市已完成培训人数1850人,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

  6.主要成效。通过培训,提升了学员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开拓了思维,了解了先进生产技术、设施等,促进了自身农业生产工作。为全市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了人才支撑,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二、绩效自评情况

  对照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指标,我局认真进行了自评,自评得分110分。

  (一)投入(25分)

  1.组织保障(15分)。

  (1)目标管理(5分)。为摸清农民培训需求,我市及各县区在制定实施方案前,均都开展了摸底调研,摸清产业发展需求、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力求培训真正以农民为中心,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省实施方案下达后,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提前谋划,精心组织,4月17日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20年宿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宿农〔2020〕31号)。在方案制定出台过程中,各县区参照同步开展各项工作,并与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县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分专业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及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等。上述相关方案均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了省科教处。

  自评得分5分。

  (2)申报审核(5分)。各县区学员遴选都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优先遴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农民参训,采取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区农业农村局择优选择的'方式严格遴选培训对象,重点选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县区农业农村局在调查摸底的前提下,拟定了2020年学员培训需求培训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对县区上报培训需求进行了审核,并汇总形成宿州市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汇总表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培训机构开班前均提交开班申请,各培训机构根据产业发展和专业特点,分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班计划,做到计划科学、可操作性强,经县农业农村局审核批复后才开班培训,为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培训提供了保证。

  自评得分5分。

  (3)工作部署推动(5分)。

  市农业农村局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十分重视,省发案下发后,市里随即于4月28日召开了由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科教股股长参加的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工作会议,会议上交流了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情况及安排部署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同时对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各县区也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建设。同时各县区围绕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和全产业链需要,开展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充分依托涉农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技术服务公司、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等资源优势,拓展面向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服务,完善了多方力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各地分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并根据培训专业选择功能齐全、队伍优良、管理规范的实训基地,在优先选用部省教材的同时,为学员印制了专业培训教材。

  自评得分5分。

  2、资金落实(10分)

  2020年项目总投入资金为547.5万元,其中埇桥区70万元,砀山县85万元,萧县152.5万元,灵璧县105万元,泗县135万元,按照省实施方案要求,对培训实行分阶段按比例拨付,省资金达到县区财政后,均及时按80%比例拨付到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机构正常开展工作。在培训结束后,市、县区农业农村局与财政局联合对培训工作进行了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拨付了剩余的20%资金,资金到位率100%,保障了项目资金正常支出和资金审计工作的开展。

  自评得分10分。

  (二)过程(15分)

  1、项目管理(12分)

  (1)政府采购执行情况(3分)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区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局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或定向委托等符合规范的方式,择优遴选确定培训机构,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将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情况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经过遴选,全市共遴选11家培训机构,其中砀山3家、埇桥区1家、萧县3家、灵璧2家、泗县2家。

  自评得分3分。

  (2)监督检查(3分)

  一是强化工作调度。每月对县区培训进度等情况进行排名,上报市民生办,由民生办通报县区政府。二是建立随机抽查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为全面掌握培训的整体进展情况,市里在8月份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期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并要求对通报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到位。三是建立月报告制度,每月28日前将培训进度情况报送省和市民生办,及时了解和掌握培训进展。四是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进行监管。五是按照民生工程实施要求和规定,认真做好年度绩效评价考核等。

  自评得分3分。

  (3)信息调度(6分)

  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及时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等,将培育对象、培育单位、培育师资、培育基地等信息及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可查询在线组班、授课教师、课程设置、基地选用、学员评价等情况。每月28日前将培训进度情况报送省和市民生办,及时了解和掌握培训进展。市及各县区年度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情况、整改报告、工作总结等均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了省科教处。

  自评得分6分。

  (4)资金使用合规性(3分)

  在培训中,按照《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财农〔2016〕609号)》要求,规范资金使用,设置专账,经农业农村局与财政局联合验收合格后,培训资金全部拨付到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及时进行了项目审计,审计报告均审计结论明确,不存在资金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套取等现象。

  自评得分3分。

  (三)产出

  1、项目产出(30分)

  (1)年度培训任务完成程度(5分)

  截至11月,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全部完成,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50人,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

  自评得分5分。

  (2)质量达标率(8分)。

  2020年,全市培训任务185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各培训机构认真安排教学内容,制定了教学计划,认真按照要求实行分段培训,学员培训时间均达到128学时和48学时,参训学员参训率达到100%。培训工作完全符合省实施方案要求。

  自评得分8分。

  (3)培训质量(10分)。一是经过自查,每期培训班均建立了班主任制度、第一堂课制度、培训考勤制度、满意度调查制度、培训台账制度等五项制度。相关资料完善,整理规范。二是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递交验收申请,农业农村局联合财政局制定验收办法,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验收,并且出具了验收报告。三是积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及时把师资信息登记入库,每班做到聘请一名以上省级专家授课,提高教学水平。四是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优先选用部省推荐教材,并结合地方农业生产,编制了自编培训教材。五是每班均按照要求制定了教学计划、分段实施培训、培训班学员人数符合要求。六是充分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2020年已入库实训基地19个,确保了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

  自评得分10分。

  (4)完成时限符合率。(2分)

  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完成时限符合率100%。

  自评得分2分。

  (5)资金使用(5分)。全市547.5万元培训项目资金全部按照要求及时拨付到位。

  自评得分5分。

  (四)效果

  1、项目效益(30分)

  (1)社会效益(12分)

  通过培训,提升了学员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开拓了思维,了解了先进生产技术、设施等,促进了自身农业生产工作,为全市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了人才支撑,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泗县学员杨月,在丁湖镇向阳村和屏山镇大李村建立了乡村服务站,把科学的种植技术、成熟的机械化水平、稳定的产业订单带给了家乡父老。当年种植专用高粱4000余亩,带动农户400余户。他的农机合作社也实现了6000余亩的服务面积,服务的农户同比往年增收180元/亩。2020年,高粱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0余亩,带动农户800户,其中包括规模种植户20名,农机合作社服务面积8000余亩,带动新农机手20余名。

  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中,市县区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强化政策宣传,提升民生工程知晓率。通过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徽日报、宿州市电视台、县区人民政府网、省、市民生工程网站、中安在线、安徽经济报等国家级、省市级以上报纸刊物网络发布培训相关信息等不同形式加大宿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宣传力度。据初步统计,全市共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政策、工作成效、先进典型等近100余篇,向省科教处报送《宿州市埇桥区“五好”举措 倾力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小菊花 大产业》等多篇关于培育模式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材料,其中《宿州市埇桥区“五好”举措 倾力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被省农业农村厅在《皖农交流》上刊载并供各地学习借鉴。

  全年没有发生被举报或被新闻媒体曝光的问题。

  自评得分12分。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7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和依据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文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年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xx〕11号)、《关于印发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通知》(农科(教育)函〔2019〕292号)、《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关于做好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播〔20xx〕19号)、云南省农业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xx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xx〕xx7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红河州财政局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关于提前下达20xx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xx〕xx7号),按照《泸西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泸西县2020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泸开组〔2020〕13号)、《泸西县20xx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泸开组〔20xx〕19号)文件。《泸西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xx年第六批涉农整合资金的通知》泸财农经费〔20xx〕5号)文件。

  (二)项目绩效情况

  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带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增收致富。20xx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10人。培育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220人,人均成本3000元以内;培育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为90人,人均成本1000元内。培训合格率≥95%,项目完成时间在当年12月31日前,受训人员带动周边种植户不少于310户,培训对象种植技术掌握率达95%,减少生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户均10%以上,受训人员专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持续发挥作用,种植水平显著提高,受训人员满意度≥95%。

  阶段性目标:6月在全县五镇三乡遴选310名符合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申报对象。7月完成技能服务型动物饲养员培训班45人和专业生产型蔬菜园艺工培训班45人的培育工作。8月完成经营管理型桃产业班60人的培育工作。9月完成经营管理型蔬菜产业班50人的培育工作。10月完成经营管理型苹果产业班50人的培育工作。11月完成经营管理型梨产业班60人的培育工作。

  项目基本性质:新建。

  用途: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改善。

  (三)项目资金安排和支出情况

  1.项目资金(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等)安排落实情况

  根据《泸西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xx年第六批涉农整合资金的通知》泸财农经费〔20xx〕5号)文件。20xx年泸西县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安排了75万元财政资金。

  2.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泸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20xx年泸西县重点水域渔业增殖放流项目实施方案等6个项目方案的批复》(泸政复〔20xx〕139号)文件、《20xx年泸西县高素质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泸西县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总投资75万元,计划培训310人,资金来源为泸西县20xx年第二批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该项目20xx年7月18日启动实施,20xx年11月23日实施完成,实际培训312人,占培训任务数的100.65%,其中:专业生产型蔬菜园艺工培训45人,技能服务型动物饲养班培训45人;经营管理型蔬菜产业班培训50人、桃产业班培训60人、苹果产业班培训51人、梨产业班培训61人。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师授课费、教材费、教师学员食宿费、场地租用费等费用支付,该项目实际支付资金596280.92元,结余153719.08元,结余资金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用于后期培训学员跟踪服务。具体细节如下: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技能服务型动物饲养员班完成情况

  7月18日-23日在金利大酒店培育技能服务型动物饲养员班45人,组织学员到中枢镇畜牧站解剖实训学习,拓宽受训学员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综合素质;开支项目资金34269.61元,其中:住宿费10850元、伙食费13860元、场地费2000元、教师授课费3300元、资料和教材费3444.61元、学员保险费675元、耗材140元。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专业生产型蔬菜园艺工班完成情况

  7月25日-30日在金利大酒店培育蔬菜园艺工班45人,组织学员到泸西县润土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训学习,拓宽受训学员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综合素质;开支项目资金37072.35元,其中:住宿费11950元、伙食费14800元、场地费2000元、教师授课费4200元、资料和教材费3302.35元、学员保险费675元、实训耗材145元。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营管理型桃产业班完成情况

  8月16日-31日在金利大酒店培育经营管理型桃产业班60人,组织学员到泸西县鑫磊果业产销有限公司田间实训学习,结合泸西县“一县一业”要求,根据学员产业发展现状现场教学安排在文山州砚山县、西畴县、文山市和邱北县。拓宽受训学员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综合素质;开支项目资金127893.3元,其中:住宿费33734元、伙食费43230元、场地费10600元、教师授课费11700元、资料和教材费6724.3元、交通费20800元、学员保险费900元、实训耗材205元。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营管理型蔬菜产业班完成情况

  9月6日-xx日在金利大酒店培育经营管理型蔬菜产业班50人,组织学员到泸西县润土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训学习,结合泸西县“一县一业”要求,根据学员产业发展现状现场教学安排在楚雄州元谋县、玉溪市、建水县和开远市。拓宽受训学员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综合素质;开支项目资金122272.2元,其中:住宿费31xx1元、伙食费43246元、场地费10600元、教师授课费12900元、资料和教材费5965.2元、交通费17600元、学员保险费750元。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营管理型苹果产业班完成情况

  10月12日-27日在金利大酒店培育经营管理型苹果产业班60人,组织学员到泸西县泉林红水果产销有限责任公司实训学习,结合泸西县“一县一业”要求,根据学员产业发展现状现场教学安排在石林县、昭通市、曲靖市和马龙县。拓宽受训学员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综合素质;开支项目资金144877.26元,其中:住宿费33674元、伙食费48450元、场地费10600元、教师授课费11100元、资料和教材费5652.2元、交通费18800元、耗材xx5元、学员保险费765元。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营管理型梨产业班完成情况

  9月6日-xx日在金利大酒店培育经营管理型梨产业班50人,组织学员到泸西县润云露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训学习,结合泸西县“一县一业”要求,根据学员产业发展现状现场教学安排在楚雄州元谋县、玉溪市、建水县和开远市。拓宽受训学员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综合素质;开支项目资金144877.26元,其中:住宿费39390元、伙食费56784元、场地费10600元、教师授课费10500元、资料和教材费6873.26元、交通费19600元、耗材xx5元、学员保险费915元。

  (四)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组织情况

  1.1成立工作班子,明确工作职责。

  1.2认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调研。撰写《泸西县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调研报告》。

  1.3细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流程。撰写《20xx年泸西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

  1.4界定培育对象。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遵循农民学习的特点,分类制定培养计划。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侧重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创业意识及能力方面培养。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摸底调查、自愿报名、村组推荐资格认定等形式,将具有强烈学习愿望和一定产业基础、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农民优先作为培育对象,坚决杜绝“凑人数”、“被培训”等现象发生。

  1.5建立培育体系,制定培训规范。首先构建培训体系,建立了以县农广校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辅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其次建立本县师资库,聘请具有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县、乡级技术员,农业系统已退休仍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员、乡土人才,以及省市专家作为师资力量。再次遴选实训基地,各个培训机构遴选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为实训基地,报高素质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并实行挂牌管理。最后合理安排培训专业,培训机构根据承担培训专业以及学员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征订教材,选择培训地点,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培训。

  1.6强化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农民课堂培训及实训、教学辅助资料、外地现场教学、聘请师资、档案管理及后续跟踪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培训机构报账时出具《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训台账》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训验收报告单》、培训现场照片等资料,严禁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发生。在培训中,项目经费的支付使用没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2.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培育效果。建立学员安全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跟踪服务制度,三堂课制度,推动高素质农民与科技人才的对接与交流,为保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落实,泸西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细节和资金的监管,对培育内容、培育时间、培育效果,进行严格抽查考核,在培训中,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确保实施培育效果。

  二、年度项目完成情况及偏差分析

  1.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1培育高素质农民≥310人,完成312人,完成率100.6%。其中:培育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220人,完成222人,完成率100.9%; 培育专业生产型高素质农民≥45人,完成45人,完成率100%;培育技能型高素质农民≥45人,完成45人,完成率100%。1.2授课教师从库内选择率≥95%,聘请受授课教师36人次,从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师资库内选择36人次,授课教师从库内选择率达100%。1.3录入农民培训人员信息和跟踪信息率≥90%,完成率100%。1.4项目完成及时率=100%,完成率100%。1.5项目开工时间计划是20xx.5.10,实际是20xx.5.10,完成率100%。1.6项目完工时间计划是20xx.12.31,实际是20xx.12.31完成率100%。1.7培育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人均培训成本≤3000元/人,实际是2973元/人,完成率100%。1.8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均培训成本≤1000元/人,实际是1000元/人,完成率100%。1.9培训对象种植技术掌握率≥95%,实际是100%,完成率100%。1.10参训农民收入户均增收≥10%,实际是12%,完成率100%。1.11参训农民种植水平显著提高,完成率100%。1.12带动周边种植户≥310户,实际是312户,完成率100%。1.13受训人员专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持续发挥作用时间为长期发挥,完成率100%。14.受训人员满意度≥95%,实际是100%,完成率100%。

  2.项目绩效目标未完成原因分析

  无

  三、影响项目绩效目标的主要问题

  1.培训学员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培训前,在各乡镇的支持配合下,精心遴选了学员,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但到组织培训时一部分学员由于农活和特殊事情等诸多因素,导致认识不到,不能100%参加培训,出现临时更换学员的现象,给培训带来一定难度,制约培训工作的开展。

  2.地方财政困难,扶持政策跟不上。

  四、项目产出指标完成情况预测、后续工作计划

  1.项目产出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项目8项产出指标均全部完成。

  2.后续工作计划:按时进行对口跟踪指导,确保服务到位。实行对口培育制度,从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下属单位中,遴选技术干部负责对312个培育对象进行对口跟踪指导,每人负责10个培育对象,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技术指导、政策宣传、信息反馈、跟踪服务和有关协调服务工作。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

  立足泸西县农村产业,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以课堂教学、田间实训操作、外县现场教学、学员线上学习等形式开展,进行分段式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育高素质农民主要关键核心是抓住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让他们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在培育中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根据农村各产业的特点,分时、分段将课堂办到田头、基地,为了更好地发展新的经营主体,我们根据不同的产业,聘请县内创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和基地进行案例培训教育,让身边的人培训身边人,这种田间课堂和案例教育的培训模式效果显著又深受学员喜爱,培训内容全面兼顾,突出特色,既注重传统产业的知识更新,更注重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知识推广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新兴的果树、蔬菜产业知识的培训,中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造就高素质的农民群体。打造一支不仅在理论实践上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技能,而且让他们从事有保障,有勇气致力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型职业队伍。

  六、建议和改进措施

  继续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服务泸西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8

  在郑州市农业农村委的关心指导下,新密市紧紧围绕产业需求统筹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优化组合集中学习、线上学习、实习实训、案例观摩交流等培训方式,强化实训实践,加大工作监管与绩效管理,实施农民满意度在线评价,加强总结宣传,深度挖掘打造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不断推进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实效,现将绩效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策投入

  1、需求摸底

  按照郑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求,在选产业上结合新密市实际,对农民培育需求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详细掌握了农业生产区域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地域分布、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状况等,以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产业发展,面向乡村治理和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选取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农业技能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为培训主导产业。

  2、方案制定

  我市按照郑州市农业农村委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新密市 20xx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新密农文[20xx]75号),并及时上报我市财政局农业农村科和市农广校审核,并同时上报郑州市农委科教处备案,建立了培训工作会商协作机制。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对培训全过程进行规划,重点从遴选培育对象、选择培训基地、精心安排课程、遴选优秀师资、甄选培训教材等方面制定详细方案。

  3、改善条件

  为保证培训高质量开展,在选取培训地点的选择上,主要以田间学校和专业的民间培训学校为主。在师资选择上,结合培训需求及培训学员技术需求,主要聘选了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专业老师。在基础课程上,选择了教育经验丰富的新密市职教中心老师为授课老师,并且邀请我委执法大队负责人为学员义务授课。

  二、过程管理

  4、指导考核

  在培训过程中,行政主管每次开班都会参加开班仪式,并进行第一课宣讲,在举办的新型经营管理型培训班上,农委主任带领三名班子成员参加了培训开班,并作了重要讲话。

  5、全程监管

  在培训过程中,实行开班申请制度,分管领导签字后进行开班。对培训工作的'监管和督查,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开班清查;二是中途抽查;三是结班审查。即:每期培训班开班前向我委项目管理科及财政局申请派人参加开班仪式;中间由项目管理科及财政局不定期组织人员抽查班级培训;结束时,组织学员进行考试、考核,检查培训取得的实效。

  6、资金管理

  落实资金应用于培育宣传、产业调研、对象遴选、课堂培训、参观考察、创业实训、认定管理、跟踪服务、在线教育培训等全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管理。

  7、信息调度

  为更好的推进培训,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各项数据及时录入全国网报系统,工作信息、工作进度、工作总结、自查报告等资料也及时上报郑州市。

  三、绩效结果

  8、数量任务

  20xx年,郑州市农业农村委下达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任务397人,其中新型经营管理型172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225人,培训专业涉及蔬菜、果树种植等。截止20xx年1月底,已全部完成了培训任务。

  9、重点任务

  围绕保供、衔接、建设、要害、改革等重点任务,按照产业合理设置培训班,设置培训课程,在选取培训对象上下功夫。

  四、实施效果

  10、农民满意

  今年通过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在线评价的农民学员满意度评价100%,均达到要求。

  11、典型示范

  为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推进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事业提质增效,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评选了1名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学员,并发动宣传,在培训过程中,组织学员到优秀学员产业园内观摩,听取优秀学员作经验交流。随着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受训农民增强了致富的本领,不断涌现出了致富典型。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在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2、探索创新

  今年,推荐高素质农民姜丽丽参加了在今年省组织的“郑银杯”新新创业大赛,凭借“以农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的农业+(以农托文旅、以文旅强农)”项目获得了初创组优秀奖,

  五、加分项

  13.服务发展方面。通过“整村推进”模式,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各村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充分听取干部群众意见需求,由村里开出“培训菜单”,市里拿出“培训方子”,聘请优秀农业专家和职业经理人为群众授课,组织到优秀农业产业园、农业企业、特色家庭农场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金点子”。

  14.社会影响方面。通过开展培训,广大农民(返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复转军人)也积极投身农业创业兴业,在产业发展壮大同时,为新密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9

  为深入了解乡镇农民接受培训的需求意愿,根据xx县A乡镇户数印制下发调查问卷14132份,发放到户13256份,最大程度确保调查工作达到村庄100%覆盖、农户100%覆盖。包村干部和村“两委”采取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共得到有效问卷13119份。经整理分析,得到如下调查结论。

  (一)农民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

  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中,76.6%的农民愿意参加培训,23.1%的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0.2%的农民对参加培训持无所谓态度。其中,71.0%的农民希望通过培训增加收入,15.9%的农民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技能,此两项培训目的占到被调查者的比例达到86.9%;通过培训获取政策扶持、获得学历、获得证书等目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7%、0.5%和1.6%。63.7%的农民更加倾向于点对点的培训类型。以上数据表明,农民普遍对参加培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结合面谈访问发现,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增收致富的重要性,越来越感受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迫切希望通过接受培训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特别是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

  (二)农民最希望学习的内容。

  调查问卷显示,农民最希望学习的内容是实用技术,占56.9%,政策方针、电子商务、个人创业分别占3.6%、10.6%、17.0%,、其他类占1.9%。在证书类培训中,农民则倾向于电工、焊工、心得体会家政等实用技能,所占比例分别为11.5%、18.9%、19.1%,对于新兴技术面点师、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财务类、营养师的需求意愿相对较低,认识不足,所占比例分别为6.0%、9.2%、4.3%、0.3%、0.6%。调查表明,像A镇这样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农业大镇,实用技术仍然是广大农民最希望学习的内容。

  (三)农民对于创业基金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39.0%的农民表示愿意申请创业基金,53.5%的农民表示并不愿意申请创业基金。愿意申请创业基金的农民中,98.4%的农民对于创业基金服务较为满意,1.6%的农民对创业基金服务不满意。农民申领创业基金是政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推出的一项惠农政策,旨在给予农民创业资金支持;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并接受创业基金,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更新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自我完善,使创业基金服务更好地惠及更多民众。

  (四)农民喜欢的培训方式

  调查问卷显示,农民喜欢的培训方式依次是集中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占29.8%)、现场教学(占29.6%)、集中授课(占26.4%)、其它(占3.6%)。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的信息和技术,主要是靠直观感受,因此,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是专家学者或技术人员在生产经营现场的指导。调查数据也表明,集中面授也是农民愿意选择的培训方式,体现在政策方针、电子商务等的学习方式上。录像和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成本低、覆盖面广、形象直观的特点,培训教师在集中上课的同时,再辅以录像或多媒体教学,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农民喜欢的培训教师。

  在接受调查的街道农民中,9.8%的农民喜欢的培训教师是高校教授,26.2%的农民喜欢的培训教师是市内农业专家,30.9%的农民喜欢的培训教师是点对点教师,23.4%的农民喜欢的培训教师是当地土专家。市内农业专家和点对点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对事情的认识程度存在局限性;高校教授虽然专业知识很强,但由于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农民往往不易接受;而市内农业专家和点对点教师由于长期服务于农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既有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讲课的内容更能符合农民的需求,因而最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时间。

  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中,25.3%的农民选择最希望参加半天的培训,36.7%的农民选择最希望参加1天的培训,6.4%的农民选择最希望参加2天的培训,12.4%的农民选择最希望参加3天的培训,11.5%的农民选择最希望参加5天以上的培训。调查表明,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以短期为主,一是农民最希望学习的内容是农业新技术,而单项农业新技术学习不需要太长时间;二是从农民难以抽出更长的时间参加培训,即农民接受培训存在一定机会成本;三是从培训的供给来说,乡镇可能受培训资金、组织难度的影响,较难开展较长时间的培训。

  (七)农民喜欢的培训地点。

  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中,59.9%的农民喜欢的培训地点是在本村,17.6%的农民喜欢的培训地点是在乡镇,15.7%的农民喜欢的培训地点是在县城,2.1%的农民喜欢的培训地点是其他。绝大部分农民认为适合的培训地点是在本乡镇范围内,主要是因为本乡镇范围距离近,节约时间和金钱,既能参加培训,又能照顾到生产,符合农民的实际要求;但是,仍有一些村民能够接受到乡镇范围之外参加培训,因此,对于这些参训需求意愿强烈、层次要求较高的生产大户,新型农民学校应当适当开展一定比例的高层次培训,组织当地农民到市外参观学习,汲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带动当地农户发展。

  (八)农民获取培训信息的途径。

  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中,获取培训信息途径由高到低依次为村干部通知、身边的群众、乡镇新农校办、其他和培训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60.2%、17.1%、13.8%、1.2%和1.1%。数据表明,目前,乡镇新农校办宣传较为到位,往往通过下发通知至各村、村干部转达、群众相互传达等方式,将新型农民培训信息通知到村民。

  (九)影响农民培训的因素。

  在调查问卷列出的影响农民培训的影响因素各选项中,69.0%的村民选择没有时间,21.1%的村民选择培训内容不感兴趣。数据表明,新型农民培训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依此分批次、分时间段、安排不同内容类型的培训课程,个人简历以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10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20xx年11月,根据重庆市市农业局的统一部署,南岸区农林水利局对我区农村经济现状暨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专项实地调研。

  一、南岸区农业概况

  南岸区幅员260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7个镇,69个行政村,全区农业人口10.9万,农村劳动力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22万亩。南岸区坚持实施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对全区专业大户和有培训需要的农户全员进行3—5天专业技能实地培训。同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转移培训,每年培训人数约2200多人,顺利实现了再就业。目前,全区农业初步形成了花木(优质水果)、观赏鱼、生态休闲农业三大支柱产业。

  二、调查方式及参与调查农户情况

  根据要求,我区在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的长生桥镇、迎龙镇、广阳镇和峡口镇4镇,采取抽样选点的方式进行调查,抽选到长生桥镇、峡口镇、迎龙镇三个镇后,继续采取抽样到村和农户的方式选择具体调查对象,在每个镇抽三个村,每村抽9家农户,共计81户。调查以入户问卷结合村民座谈、村干部总结陈述的方式进行。

  (一)参与调查农民年龄结构:本次调查的农民中,男性54人,占66.67%;女性27人,占33.33%,接受调查的农户目前的职业主要是务农。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65岁,35岁以下18人,占21.97%;36岁至60岁53人,占65.07%;61岁以上10人,占12.96%。结果显示,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年纪偏大。

  (二)参与调查农户耕地结构:参与调查农户耕地面积为160亩,人均0.48亩,其中种粮耕地面积占17.88%(为自产自用),花木果园面积占70.15%,养殖水面面积占11.97%,表明被调查农民已基本完成从种粮为主向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转变,耕地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参与调查农户收入结构:参与调查的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中有30%常年外出务工,有60%参加过本地短期务工。平均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部分家庭则比例更高,达70%左右。从务工人数看,外出务工人员(包括常年和短期)占总劳动力的46%。参与调查的农民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01.69元(主要是果树、花木等经济作物),占29.17%;养殖业收入680.97元,占19.83%;非农收入1751.34元,占51%。调查表明目前我区农业比重较重的区域,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已从一产业为主转变到以二三产业为主,一产业已从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

  (四)参与调查农户教育培训情况:参与调查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仅6.84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7人,占70.5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4人,占29.46%。近五年参加过农业实用科技推广短期培训的有61人,占有75.3%;未参加过的有20人,占24.7%;参加培训的人员平均受训天数为3天。希望通过培训增加家庭收入的有76人,占94%;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务工就业技能的有61人,占75%;希望通过培训提高生产技术的有48人,占59% ;无明显培训目的“凑热闹”的有8人,占9.8%。通过培训或宣传,农民对当前国家的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五大政策的了解程度分别达到100%、81%、93%、48%和70%。调查表明,农民目前普遍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知晓的农业政策70%来源于农业部门(农技中心)的推广宣传,表明明农业部门仍然是农民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渠道。

  三、农民期望的技能教育培训的主要特点

  调查表明:我区农民目前对教育培训的期望呈现以下特点:

  (一)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被调查35岁以下农民中75%的人愿意参加城市就业技能培训,有48%的愿意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由此表明,身处都市发达圈的农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征地补偿只是暂时缓解生活困境,而就业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根本途径,因此普遍希望具有成为市民后的就业技能。希望培训和学习的专业主要是建筑、装饰、修理、餐饮、家政、物业管理、计算机操作等。

  (二)种养殖业技术及产品销售技能培训对以一产业为主的农民更具现实意义

  被调查40岁以上以一产业为主的农民中80%的人愿意参加种养殖业及市场销售技能培训。调查显示,期望参加花木(优质水果)、蔬菜和精品粮食种植技术培训的分别占40岁以上人数的46%、37%和17%;期望参加养猪、养鱼和养鸡技术培训的分别占29%、18%和15%。在其他培训中,农产品加工培训占18%;农产品贮藏占20%;期望参加农业机械使用及维修技术培训的占15%。调查还表明,87%的农民希望参加农产品市场销售技能培训,希望具备农产品市场销售技能,反映出目前农村年龄相对偏大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小农思想意识仍然存在,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够、参与度不够。

  (三)费用低廉、居住地附近的短期培训更具人气

  调查发现,46%的农户愿出10元以下的费用参加培训,17%的农户愿意出20至50元以内的费用参加培训,9%的农户希望参加免费培训,表明在培训费用上农民普遍倾向于价格低廉者。28%的农民选择村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20%的农民选择镇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43%的`农民选择区农广校或农技中心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9%的农民选择市或其他部门作为参加培训的地点,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就地就近进行培训。在培训时间上,期望培训时间为1天的占26%;期望培训时间在2至3天的占42%;期望培训时间为4至7天的占18%;期望培训时间在7天以上的占14%,表明大多数农户倾向于短期培训。

  四、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途径除传统的种养业外,更多依赖于务工、经商及发展观光休闲型农业。当前农村“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没有完全形成,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就业面比较狭窄,使务工收入普遍不高且得不到充分保障;经商风险相对较高,且一家一户发展规模有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受受用地、资金、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普遍档次不高,效益难以持久。结合我区总体规划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相对而言,从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入手以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成本最小、综合效益最大的投入方式。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就发展和开展规模化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训机构急需健全

  现阶段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有区镇两极政府、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不但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和舆论支持,且管理部门与资源配置不相适应,缺乏明确的实施主体,全区现有的农民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实习场所大多依托种养殖业大户的基地或企业操作车间,种养殖大户基地规模有限、比较分散且种养殖品种相对比较集中,缺乏综合性;企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培训的目的性和专业性很强,大批量、多口径、多方向培训存在实际操作困难。

  (二)培训观念亟需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镇、村两级对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活干、不上访闹事就够了,对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二是农民自身认识存在误差。相当部分农民等待城市开发建设征地,认为征地后政府会包办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参加培训、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目的不明显,学习的效果也不佳。同时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据培训统计调查,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4天),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8天),而部分农民希望通过2至3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

  五、对当前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事关重大,对此,有如下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一是从农民转移前抓起,搞好岗前培训。这类培训应以农村18—40岁的中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转岗就业率为最终目的。根据社会和农民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学制,根据培训对象因材施教,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方法。二是以提高输出就业率为目的,着力打造培训品牌。培训职能部门和培训单位要树立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制定培训规划,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实施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按需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走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促进劳务输出的良性循环。三是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抓好岗位培训。引导用工单位充分认识提高职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进而像注重技术革新一样重视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自身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职业培训部门代为培训。四是以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为目的,搞好产业培训。这类培训应以农村中老年农民为主要对象。针对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家庭负担偏重的实际,将培训阵地前移,以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农机维修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培训。

  (二)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培训体系建设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培训群体数量大,需要对我市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目前,除部分定点的种养殖大户和企业培训基地外,我区有定点培训机构1家,属非营业性社会培训机构,隶属于区就业局;1家属营利性社会培训机构,隶属于市公安局;1家属教育培训机构,隶属于区教委;9家属社会办学机构,属私营、合伙、股份性质。针对农村有的是培训生源,缺的是培训资源;而教学单位有的是培训资源,缺的是培训生源的问题,一是强化政府统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打破先建校、后培训的旧思路,在整合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上下功夫,力避培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做到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建议政府成立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搞好宣传教育与科技培训的有机结合。电台、电视台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变化,随时播放农民急需的新技术。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是保障。国务院下发的《20xx—20xx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贴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率。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采取三个部分的原则筹措资金。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经费;二是财政专项资金;三是是参加培训的学员,适当交一部分,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资助、培训单位减免费用、农民适当承担部分费用的投入机制。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的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12-01

强化农民工培训问题调研报告范文01-20

农民工调研报告11-21

农民工调研报告12-07

农民工文化调研报告01-06

农民工创业调研报告12-06

农民工现状调研报告09-12

关于农民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3-15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