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时间:2022-08-12 15:08: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诸葛亮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神机妙算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读完全文,我情不自禁地想:诸葛亮神机妙算地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经过思考,我总结出诸葛亮取胜的关键原因是: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善于谋划。具体说是:

  一、诸葛亮熟悉气象变化,知道三天必有大雾。

  二、诸葛亮熟悉地理情况,把船停在受箭最佳的地方,回来的时候能顺风顺水。

  三、诸葛亮知己知彼,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敢请他帮忙;知道曹操多疑,用兵谨慎,不敢轻易出兵,只会放箭压阵;明白周瑜心胸狭窄。

  四、谋划周密,巧妙安排,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如:巡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逼近曹寨;擂鼓呐喊,虚张声势;箭满归来,顺风顺水。

  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努力形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博学多闻,素质全面的人,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

  启示之二是:小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迅速地准确地回答好老师的问题。你只要想一想就会知道:如果诸葛亮没有先想好对付曹操的对策,没有通过看云识天气推测到三天后必有大雾,他会这么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地答应周瑜并立下军令状吗?

  启示之三是:做人应该宽宏大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小学生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证实自己的实力,让别人佩服你。决不可以采取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的卑鄙的手段来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因为这种做法是愚而无能的表现。

  启示之四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巧妙的安排。只有做事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如果没有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做事没有条理,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任何事都不可能办好。那种幻想名扬天下,又不采取周密行动的人,永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谋事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2

  周瑜去世时曾留下一句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否说明能料知“过去未来”的诸葛孔明能力就大于周瑜呢?

  小说一般都带有艺术性,个中人物也总是少不了有作者的感情亲疏在里面。而诸葛亮就是一个渗入了太多作者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过去与未来了如指掌。大到人的思想,小到一只蚂蚁。世间万物好象尽在“玩弄”之间。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在南阳就真的能学到如此本事吗?也许不怀疑的是诸葛亮的确有“惊鬼泣人”的本事。但他在三国演义里所主持的历史事件也太传奇了些吧。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也许诸葛亮的确是位有能力的指挥者,但他并不一并是杰出的军事家”,“草船借箭”让野心勃勃的曹操一兵一卒都不敢发。供手相让十万支工箭。“火烧赤壁之时更是能够纽转四季,把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有的东南风给“借来”了。也“顺便”把赤壁的主要功劳也夺走了。

  所以后人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秋锁二乔”,“空城计”更是把一代英雄谋略家司马懿吓跑了,十多万大军居然按兵不动。事物总带有传奇色彩,三国的作者更是把诸葛亮棒上了智慧的顶层。从中也加入了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目的只是让诸葛亮的传奇人物构造更加的神奇。

  诸葛孔明也确实有他独有的能力之处,他能“征服”关羽,张飞这样名将。能让“常胜将军”赵子龙对他敬佩有加,的确要有过硬的能力。未出南阳时就能道出未来的三分天下的局势。二十八岁出山的他更是让一无所有,还碌碌无为,停留在强敌的要胁彷徨之中的刘备建立自己的皇权。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诸葛亮的大力支持。但要说最聪明者,最会运筹帷幄者未必就是诸葛亮。

  因为周瑜有能力十七岁就当上东吴的都督,较起诸葛亮的成名早上十一年之久。况且东吴也定不会选个庸者当统帅。致江东人民安危于不顾的。再者在曹操集团里还藏有姣龙。司马懿的存在无疑这又是诸葛亮的一心头大患。诸葛亮在三国中的事迹就算有多精彩,但毕竟他是作者一“感情人物”我们有时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但像司马懿,周瑜等这样的人才并没有过多的让作者在感情上有所关注。所以他们的一行一动。所用的一计一谋往往具有很高的真实度。

  三国并不缺乏有能力之人,在我们关注一人才时要学会用辨识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墨守成规。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3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也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了其实,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诸葛亮,作为蜀国执掌大权的宰相,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后来,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第二, 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证明;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却也未能保住蜀国的江山,可见其才气平平。

  第三,诸葛亮不仅不会招贤,还不会用人,首先是关羽。

  (一)战场上无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战中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或是把关羽、赵云两人位置调换一下,这样不是让关羽还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活捉曹操,不是两全其美么?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让曹操有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二)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计划落空。其次是马季。马季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错用马季,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一点沦为司马懿的阶下之囚。

  第四,不自量力和没有自知之明是诸葛亮最不聪明的一个表现。明知道蜀魏实力相差巨大,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此时吴蜀已经言归于好,但诸葛亮虽然说是和东吴联手,却一意孤行,独自行动,结果屡战屡败。倘若吴蜀联盟,东西夹攻司马懿,那么最终恐怕就不是三国归晋了。如果说一两次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五六次的过失,只能说是诸葛孔明的不智了。

  虽然说诸葛亮在一些战役上取得了胜利,但毕竟在统筹全局或是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他毕竟是错了……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4

  读了若虚写的长篇小说《诸葛亮传》的第一部,我的.感触很深。

  文中的主人公诸葛亮小时候十分贪玩,爱辩论,还不爱读传统书籍、写传统文字,整天带着一群孩子玩“楚汉相争”的游戏。严厉的父亲,非常不满诸葛亮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常常对他进行责骂。一个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性格奇特的老乞丐,此人乃是一位世外高人,老人教会了诸葛亮许多战术谋略,但大家却都嘲笑诸葛亮竟师从一个乞丐。后来,诸葛亮的父亲、叔父相继死去,战乱之中,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变得冷静、沉着起来,他不受外界干扰,更加刻苦地进行学习。他期望自己能掌握真正的学识,并能活学活用,使天下太平。由于诸葛亮对梦想的坚持和不懈地努力进取,他最终成为了满腹经纶、运筹帷幄、名垂千古的一代名相,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要被挫折和困难打倒。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中不经历痛苦和挫败的。面对挫折,你不应该感到悲伤、难过。你应该抬起头来,面对现实,反过来再想一想,挫折是不是给到你什么教训和启发,教会了你什么,改变了什么。其实,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挫折,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从一个失败者走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一次次挫折中坚持下来,而且能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一切成功的元素。

  比如说英国作家夏洛蒂三姐妹,小时候的生活十分贫困,长大后还当过家庭教师。可是,尽管这样,姐妹们心中却有一个相同的且不变的梦想——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经历过重重阻挠的三姐妹,根本没有打算放弃,而是走上了写小说的文学之路。她们坚持不懈,终于用三本著作-《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震惊全世界,用成功捍卫住了自己应有的尊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并持之以恒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终会属于你!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5

  如果说中国古代能够一口气就能说上名字的人我觉得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今天我读了陈寿的《三国志》正好看到了《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先祖在汉朝时虽然也是小官,但是家境其实还不错的,到了诸葛亮时期,家道中落,小时候他就岁父亲从琅琊搬到南阳,在南阳种地,他非常喜欢《梁父吟》,并且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相信,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诸葛亮关系好,相信诸葛亮很有才华。

  当时刘备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刘备听了之后想要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拒绝多次后终于答应了刘备。在出山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诸葛认为天下诸侯只有曹操和孙权需要注意,于是向向刘备提出连孙抗曹的策略。刘备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这时张飞和关羽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说:“我拥有诸葛先生,就像鱼拥有水一样”。

  当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本来想投降。诸葛亮接受刘备的派遣来到孙权营中,他告诉孙权,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已经是疲惫之军了,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于打水战。现在你拥有几十万军队,是完全可以打败曹操的。孙权听从了诸葛亮的话,于是将曹操败于赤壁。

  后来刘备得到了一些城池,又占领了益州,诸葛亮在刘备外出的时候帮助刘备治理成都。在诸葛亮治理之下,成都兵足粮足。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也是用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了蜀汉的所有事物。但是诸葛亮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出师北伐,还于旧都。

  但是由于军事准备和国力的原因,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当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太过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读完《诸葛亮传》我想到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复汉室这件事上,在刘备最落魄的时代,诸葛亮不离不弃,就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我觉得诸葛亮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点显示的淋漓尽致。尽管失败了,但是他的人性的光辉依然光芒依然闪烁,后人也必然对他铭记。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6

  每当背诵“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的时候。就会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事来:有的教师职称没有评上的时候,或者在单位没有评上先进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被提拔,而自己还是原地不动的时候,就想不开,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什么呢?为什么好处总是别人的?于是就烦恼生气,甚至得病,影响身心健康。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终放不下名和利。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就烦恼,就生病,有的时候还会走极端,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盗抢劫等,就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当通过合法劳动得不到的时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开导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金钱是身外的,荣誉是过去的,地位是暂时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如果我们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把健康快乐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这样我们不就想开了吗?我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们追求的层次不就更高了吗?进而对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开,不被其所困、所扰、所累。这样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境界、生活质量,我们就会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们的共同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个人个追求的目标,就会有持久的快乐。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才能对人生有更深的领悟,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是不会真正地认识世界,也不会真正地领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阐述的却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7

  大家都知道周瑜有多么记恨诸葛亮!整本书全部围绕着周瑜嫉妒诸葛亮来写。

  比如:诸葛亮造出了飞鸡,周瑜就要争着造飞鸭;周瑜发明了换血法,就要给诸葛亮换笨血;周瑜每天想象着诸葛亮的无数种死法,来维持生命……但诸葛亮是很聪明的,他的神机妙算躲过了周瑜的各种圈套。而这本书刻画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机妙算、胆大心细的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刘备,小肚鸡肠、马虎的周瑜,勇敢的张飞,诚实的鲁肃,厉害的魔法师于吉,会写诗的曹操,身体健壮的典韦,幽默的蒋干和神医华佗等这些经典的主人公。语言也特别幽默,深受大众喜爱。

  我记得我在看《三国演义》时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和诸葛亮有关的我记的特别清楚,包括周瑜和诸葛亮做对。周瑜死前那声:“既生瑜,何生亮!”不仅透露了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也表出了诸葛亮的智慧是无人能比的。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也收获了不少道理:张飞酒后误事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大意,没有原则,不然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周瑜嫉妒诸葛亮让我知道马虎大意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做一名聪明,做事仔细认真的小学生!生活中,有时没必要对抗明知自己抗不过的事情,学会及时的避让,保护自己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如果周瑜学会避让,不自命不凡也不至于房塌人伤的悲惨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的性格很倔强,一次,我明知道自己的成绩没有努力肯定比不上姐姐,但我却倔着性子非要和姐姐比,非要得第一!可结果就是被姐姐甩了下来,回到家还哭了一顿,又倔着脾气不吃饭。妈妈一直在劝我,最后把她惹恼了就不准让我吃饭了。我就后悔:我怎么有个这么倔的脾气?

  我经常像张飞一样:马马虎虎。上低年级时,我厌烦透了作业!回到家连书包都不想碰,我就草草地应付了作业,根本没想后果。然而后果就是:作业撕了,重写!从那以后,我可再也不敢应付作业了。

  这本书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来“再次改编”让我重新认识了三国!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8

  《舌战群儒》主要写了孔明为了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东吴诸臣舌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说明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东吴群臣的反应来侧面描写孔明的机智。

  大战过后,曹军乘胜进逼东吴。是战是降,令孙权左右为难。此时刘备一行人投奔江夏,孙权命鲁肃去向刘备探听曹军虚实,鲁肃见了孔明,力劝孔明联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怀。于是,孔明随鲁肃返回,去见孙权。此时东吴上下,都因曹兵进逼而惊慌失措,文官们都劝孙权投降,而武将们则力主抗曹。一群谋士见孔明来到东吴,料想是来游说孙权抗曹。于是众人故意为难孔明,想让他答不上来而放弃。

  可是他们的每一句刁难的话,孔明都对答如流,如张昭问孔明为什么言行不一,不断地躲避曹兵,孔明却借物喻人,用大鹏日行万里来喻人,又用治病吃药来比喻当时战略格局。而应对虞翻拿刘备的失败为难孔明,孔明用围魏救赵之计,驳回了他的问题,同时让他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接着孔明又驳回了步骘的问话。薛综侮辱刘备,被孔明厉声遏住,路绩的问话被孔明以嘲笑的语气说得语塞。最后是严和程德枢的问话,也被孔明一一破解。

  就这样,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对张昭,由于他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着实令人叹服。说得众人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舌战群儒》一文我看了几遍,觉得孔明的论辩在文中尤为重要。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章显现出孔明的机智,更显现出了他的胆识和口才。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舌战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9

  每次读《诫子书》,我都感慨于全文虽不足百字,却言近旨远,含义隽永,是诸葛亮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

  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诫子书》,看到老师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这书有那么好吗?那时我们读书只是随性式的,家里只是说“农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当时也只是随便听听,并没有深刻体会读书的用处和乐趣。但随着走完高中,踏入大学校门时,才体会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的内含。

  在这物欲高涨的社会,每个人都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创业梦,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业。想创业、有梦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名话提醒我们搞创业,实现梦想,就要打好基础,积极的为将来做好准备,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走上社会以后,周围纷繁复杂的现实扑面而来,有时候心中的那个创业梦想未免会动摇,也逐步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的含义。心中有梦,信念不灭,只有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正如《诫子书》里所就“非学无学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不能闻名于世,但也尽了自己的才能,带领同事为公司、为社会、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是无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无止境的。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的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0

  寒假里,我重读了《三国演义》我对“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印象深刻。

  周瑜和诸葛亮约定,要是周瑜夺南郡失败,诸葛亮才可以去攻打南郡。周瑜在第一次战争中受伤,曹军被击退。诸葛亮趁机夺取南郡。这样一来,诸葛亮既没有失约,又抢到了地盘。周瑜被气得摔下马来。第二次,周瑜本来设计,假装将自己的夫人许配给刘备,不料中了诸葛亮的计,竟“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金疮迸裂,倒在船上。第三次,周瑜被诸葛亮打败,而刘备、诸葛亮等人却在山上饮酒取乐。周瑜心中郁闷,旧疾复发,活活气死,发出千古名言:“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为什么会被诸葛气死?因为周瑜心胸狭窄,肚量小。

  我们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小茅盾,是像周瑜那样生闷气呢,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我想到的问题。

  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翻了同学的铅笔盒,他看见了,大怒,那是他最喜欢的铅笔盒呀!他发誓再也不和我玩儿了!我也怒气冲冲,我明明已经道过歉了,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打翻一个铅笔盒,捡起来不就得了,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两个小鸡肚肠的人,友谊就此破裂了。

  这样的小事,我和姐姐之间就更多了!我们俩常常因为争东西而弄得“你死我活”。有一次,我俩因为最后一块蛋糕而“大开杀戒”。最后蛋糕被糟蹋了,我和姐姐“两败俱伤”。我不禁叹道:“既生姐,何生妹!”

  当我读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后,我打算改变我自己。这一次,姐姐跑过来,故意气我:“呦!小钰,你怎么又变丑了!真是一点都不像我呢!”她眨巴眨巴眼睛:“你难道是基因突变了吗?”我不理她,我可不要做周瑜那样心胸狭窄的人!姐姐见我不反驳,就无趣地走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拥有多大的度量,你的世界就有多宽广。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1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呀!要想别人服你,就要让他得心先服你。因为蛮力不能解决一切,而智慧却是万能的。不是吗?这一点小小的收获都来自于《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孔明为平定四方,决定亲自征伐蛮王。孔明共擒孟获七次,为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派赵云等人杀了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也被张嶷、张翼所擒。孟获不服,孔明放虎归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后,用火攻战胜孟获,7战7败,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决定永不再战。

  这个故事虽短,却令人记忆深刻。区区一蛮王,为何惊动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不让后院着火,才能全心全意对付魏、吴两国。

  孔明之所以能战胜顽强抵抗的孟获,不就是因为智慧远远比蛮力更重要吗?孟获虽会用计,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葛亮用计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获怎能不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智慧永远比蛮力更为重要.输赢并不重要,若想让别人服你,你就得让他的心先服你.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不是吗?《七擒孟获》中孔明并非有意杀孟获,他明白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再战争。

  这些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从中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猫和老鼠》中那机灵的小老鼠,为何它能屡次从猫口逃生?也就是因为智慧的力量大于蛮力。

  还有一次,我与外公下棋。我与他大战8盘,但我屡战屡败,8盘竟输掉了7盘。前7盘,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盘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来我真的是输了呀。现在回想起来,外公的战争基调不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吗?外公真可谓是“孔明二代”啊!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2

  《弟子规》有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是也。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期,南王孟获起兵十万造反,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去征讨。军队前进时,马谡来慰劳军队,对诸葛亮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愿丞相这次南征真正的战略目标,在于使他们内心归顺。”

  诸葛亮派魏延、赵子龙,第一次生擒孟获。诸葛亮设宴款待他,接着审问孟获:“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狭窄,一举把我擒获,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决雌雄!”孟获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回答。于是诸葛亮放孟获于山中。

  第二、三次,诸葛亮生擒孟获,孟获皆不服。

  第四次,诸葛亮当作大发雷霆的样子,命手下人道:“给我拖出去斩了!”

  孟获脸上毫无惧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报四纵之雪恨也!”诸葛亮见他还是不服,又放了孟获。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杨锋擒获,但他依旧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头:“这是被自家洞主擒获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诸葛亮在盘蛇谷内用大火烧死了兀突骨与三万藤甲军,孟获以为诸葛亮必死无疑。道盘蛇谷,火光四起,臭气熏天,方知中计,被诸葛亮满门擒获。诸葛亮派使臣于孟获帐中:“我们丞相还想放你回去,特派我来告知你。”

  孟获滚下热泪:“七擒七纵,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获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诸葛亮脚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诸葛亮问:“你真的服了吗?”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获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诸葛亮封孟获永为南人洞主,直到诸葛亮道沪水时孟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武力压服别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诚意打动别人,让别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举。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3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

  《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4

  诸葛亮小时候聪明好学。

  他在一位先生的学堂中上学,先生养了一只鸡以鸡打鸣上课下课,诸葛亮很喜欢听先生讲书,特别是春秋战国、乐毅、孙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正听到兴头上先生就宣布下课,这让诸葛亮十分的扫兴。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上学时在口袋中装满了大米,当鸡快叫时他便偷偷向窗外撒米,鸡吃米便忘了打鸣,等鸡一叫大家都饿了,在一次撒米时被先生看见了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学堂。

  先生回想起诸葛亮平时的表现很,好便叫人把诸葛亮叫了回来,此后诸葛亮知道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可用,有时不可用聪明要有在正道上。

  从此他更尊敬先生了常下河摸鱼给先生滋补身体。

  我知道了聪明要用在正道上,而且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智谋。

  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有感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小时候为了多听先生讲课就把米撒给打鸣的鸡吃,鸡就不打鸣,先生就不能按时下课。这件事被先生发现后,诸葛亮挨了一顿批评。经过这件事后,诸葛亮明白了聪明要用在正地方的道理。

  我也经历过和诸葛亮类似的事情。记得有一次,爸爸从外地给我带回来一条用珠子做的手链。它用好几种颜色的珠子做成,十分漂亮。我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一天,我又把手链从盒子里拿出来把玩,一会儿把它戴在手上,一会儿又用双手把它撑大,就这样不停的弄来弄去,最后手链就断了,珠子哗一下撒的满地都是,那一刻我快要哭出来了,但我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出来,并以最快的速度把地上的珠子捡了起来放到盒子里。这时妈妈走进来了,问道:爸爸给你买的手链呢?把它戴出来给我们欣赏一下吧。”我这时已经急得满头大汗,心里异常得紧张、害怕,说话吱吱唔唔地,心想要是被妈妈发现了可怎么办呀?妈妈见我的表情很是奇怪,就又问怎么了。我说:“我 我把手链 借给对门的张静了。”妈妈说道:不可能吧?她们家一大早就都出去了,我刚打电话家里还没有人接呢。”我知道我的谎言快被揭穿了,于是我把真相告诉了妈妈。但妈妈并没有责备我。我的心情慢慢的平静、轻松了下来,头也不冒冷汗了。后来妈妈从柜子里找来一条细细的绳子,叫来和她一起把珠子穿上。穿完后我把它打了个结,这样我就又有一条和原来一样漂亮的手链了!

  读完《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这篇文章我就想起自己的这件往事。我明白了和诸葛亮一样的道理:遇到困难时应该多想一想办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 篇15

  “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中,再现了无数英雄在战场上临危不惧,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论诸葛亮,必先提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们一行听说有个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请诸葛亮出山帮他统天下。刘备两次请诸葛亮都未请到,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终于如愿以偿。自从诸葛亮加入了刘备集团,刘备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诸葛亮的计谋屡屡成功,成为刘备手下一股强大的力量。

  有的人拿诸葛亮当神仙,这是个大错。世上没有神仙,诸葛亮也是人。他为什么能在战役中屡屡获胜?这靠的是学问。当然,诸葛亮用的最多是心理学。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识周瑜的诡计,什么?嫉妒。他知道如果不答应,周瑜会另想出计谋陷害他。他也了解曹操深信多疑,所以在大雾天行船靠近曹军水寨,结果曹操损失了十多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识人心的准确,他的计谋邓得了成功,既然周瑜心服口服,又为刘孙联军增加了十万多支箭,真是两全其美!

  “空城计”这个策略家喻户晓,诸葛亮因城中空虚,司马懿大军趁机来攻打西城,诸葛亮急中生智,让剩余官兵先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自己则坐在城楼上,一边弹琴一边悠闲自在,城楼下自有二三十名百姓低头扫地。司马懿大军来时,看此情景,司马懿觉得不对劲,赶紧收兵回去,就这样,他不花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西城。其中,诸葛亮这次计谋像一次生死赌博,他在弹琴时也害怕和紧张,但都忍住了。这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畏牺牲的谋士,才能称得上是“忠”。司马懿再能斗,也敌不过诸葛亮的计谋,若不是诸葛亮去世,三周必定归蜀了。

  诸葛亮最终死于五丈原,他旧病复发,吐血不止。他说:“如果七日之内主灯不灭,我寿可增加十二年,如灯灭,我必死矣。”可到了六夜,只见魏延禀告,并把主灯灭了,诸葛亮无奈,把自编的著书与一些计谋给了他最信任的人。传授之后,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后人评价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的可悲啊!苦不是他早先去世,三国就归蜀了!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他的智慧一直知古流传!我虽比不上他的智慧,但敬仰他诸葛孔明!在学习中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读多分析,这样一定能解开困难!

【诸葛亮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诸葛亮读后感04-01

诸葛亮传读后感01-07

《诸葛亮传》读后感02-03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02-03

诸葛亮出师表读后感02-16

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初中作文04-16

《诸葛亮为政清廉言行节录》的读后感02-03

诸葛亮随笔11-19

诸葛亮的故事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