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时间:2024-04-28 13:27:21 秀雯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1

  晚饭后,突然有了读书的兴致。读什么呢?对了,就读唐诗吧。

  随手一翻,却翻到了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被深深的吸引了,捧着书在屋里踱来踱去,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激动而站起来。我的情感随着诗句波澜起伏,仿佛诗句把我和一千年前的诗人紧紧牵在一起。

  穿越时空,我置身于一片竹林中。八月的秋天狂风怒号,无情的刮卷着老人屋顶的`茅草,漫天狂舞。孩童们欺他年老力衰,公然做贼,抢茅走进竹林扬长而去。背后老人白发苍苍,形容枯瘦,单薄的衣衫上打着补丁,正用沙哑的嗓音呼喊,呼之不得,倚杖自叹。归至家中,口中仍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动容!堂堂一代诗圣,竟落魄至此,穷困潦倒,却仍然心系天下,同情人民,关心国家。只见他缓缓起身,拄杖向四周望去,眼神中流露出哀伤,又闪过一丝激越,遂进屋提笔奋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随即问世,千年传诵。

  可悲!可叹!可敬!可怜!亦可笑!悲,大贤埋没,小人得志,岂不悲?叹,大志不得伸,生活贫困,岂不叹敬,哀伤而不消极,困苦却能豁达,自救尚不能,却心系天下,谁能不敬?怜,政治黑暗,阶级压迫,百姓苦不堪言,谁能不怜?笑,笑他玄宗枉为天子,虽开创大唐盛世,但晚年贪图享乐,终至“安史之乱”,留下千载笑柄!

  我轻叹一声,默默的回到现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2

  读了这首词,我感慨万千,仿佛穿越到了唐朝,来到了杜甫的故居前,只见天阴沉沉的,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成都浣花溪畔一座破旧的草屋摇摇欲坠,屋上的茅草四处飞舞……雨停了,南村的顽童又嬉笑着跑来,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吹落的茅草抱入竹林玩耍。年老无力的杜甫躺在床上,虽然大声呼喊但也无法阻止,只能默默叹息。但他身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草堂里,心中却是忧国忧民,梦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一身不为谋求私利,却只求造福百姓,令后人对他敬佩不已。

  读着读着,我不禁被他的爱国精神感染了。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古今中外诸多的爱国人士。想古时,辛弃疾从小立志收复失地,长大后,亲率两千多名家乡父老兄弟揭竿抗金,二十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他却被朝中奸臣所害,为光复神州而呕心沥血上奏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得不到采用,空有爱国之身,报国之志,忧民之虑,却无机会大展宏图,最终含恨而去。据说他临终前还高呼:“杀贼,杀贼!”啊,那是一声声因壮志未酬而悲愤的呼喊呐!

  看今朝,人民公仆焦裕禄的童年倍受折磨,父亲无奈被逼死,自己也坐过黑牢,挨过毒打,做过苦工。因此他怀着解放祖国,造福百姓之心加入了共产党,在经历艰苦作战而获得解放后,他又转向基层埋头苦干,时刻想着人民,深深爱着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他被调到了兰考,在除涝、沙、碱“三害”的过程中,他既是组织者,又是行动者,经常亲自带领干部、郡众长途跋涉调查“三害”的具体情况,那时,他已是重病缠身,常常用手抵住肚子忍着剧烈的疼痛辛勤工作。而他自己却节约到药舍不得吃,缝了几十次的`袜子也不忍扔掉……他以身作则的行动终于换来了巨大的成果—原来风沙漫天,盐碱遍地的旧兰考,现在漫地都是茁壮成长的新苗苗。但焦裕禄生命的火烛却燃尽了,他为党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望海外,十九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人民陷入了无边的苦难之中,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没过几天,波兰就爆发了华沙起义,但不幸失败了。肖邦悲痛不已,他将满腔热血化成了一个个炽热的音符,写下了爱国名曲《革命练习曲》。他日夜思念着祖国,经常夜以继日地创作、谱曲。疲劳和忧愤终使肖邦累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他只有一个心愿“把我的心脏带回我的祖国!”

  无论是在漏雨的草堂里,大漠的沙场上,白花花的碱地中,还是在雪白的病床上,杜甫、辛弃疾、焦裕禄、肖邦都无不在想着祖国、爱着人民。我们长大后也要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不为一己私利,但求百姓之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3

  今天,我又读了一首诗,名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一年的八月,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刮破,风停之后又下起了大雨,诗人一家因屋漏而彻夜不得安眠。但就在如此窘困的处境中,诗人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广厦之中,免遭风雨侵袭之苦。并表示如若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宁可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诗中表露的这种忘我的崇高精神境界,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具体体现。这首诗既记事又抒情,写得气势跌宕,朴实深沉,激动人心。诗篇历千载而不朽,并使当时诗人居住的'茅屋---成都草堂扬名天下。

  诗人用很平常的语言,先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八月的一天,秋风刮得很猛烈,把诗人家位于江边的草堂茅屋上的茅草卷走了很多,茅草随风飘洒到了江郊,有的被刮到高高的树梢上悬挂着,有的低低地飘转沉入池塘。诗人跟着被吹飞的茅草跑,想捡回它们,却看到一群来自南村的顽皮的孩子,把诗人家的茅草都捡走了,他们快速地跑入竹林,诗人怎么叫他们都好像没有听见。因为诗人年老无力,所以追不上他们,只好慢慢地拄着拐杖走回家中,边走边叹息忧愁:“没有茅草铺盖屋子,晚上睡在屋顶破漏的房里可怎么过夜呀!”

  不一会,天黑了,风也停了,愁云密布,该睡觉了,但房屋漏雨,外面下着大雨,屋里的雨就像天上垂下来的麻线,整个屋子又湿又冷,本想盖上被子取暖,可因为家里穷,被子用了多年都没有换洗,又冷又硬,如一块铁板,加上诗人的小儿子夜里总睡不好觉,爱在床上折腾,早就把被里蹬破了。自从经历“安史之乱”,诗人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他觉得今天的夜晚尤其显得那么漫长,怎样才能等到天明!

  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发出了沉重的感慨,他想:多么希望眼前能够出现一幢幢宽敞的大屋,使天底下所有贫寒的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像我一样遭受风雨侵袭、流离失所、难以安宁。如果这个梦想能够实现,有千万间房屋为天下人遮风挡雨,那么我这个老朽在这破茅屋里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含笑九泉了!

  学完这首诗,我既同情诗人乱世颠簸、生活贫寒、遭受风雨侵袭的不幸经历,又佩服他那推己及人、心怀大众的博大情怀。这就是杜甫----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没有在自伤哀愁中淡忘自己的使命,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诗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4

  大家知不知道杜甫这个诗人杜甫这个诗人,他一生有些坎坷,最后命运也是令人可惜。我读过他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名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也是我们课本上学习的一篇文章,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

  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是在我们课本上学习的,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我主要是来谈谈我的'感想。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杜甫一家,因为多种原因,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个茅草屋才得以有一个栖息的地方,有一天晚上下着雨刮着大风把他们的屋顶转卷走了,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后杜甫发出他的感慨。

  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杜甫他的感想是:愿天下寒士都得大庇,他自己就算冻死也没有任何关系,看看杜甫,他在胸怀真的是足够令我们大家去学习啊。

  看完这首诗,我心中满是悲凉,可以感慨杜甫竟有如此的胸怀。让我不禁敬佩杜甫的胸怀,愿天下人都得有栖息之地,而他也无所谓呀,我们几个人做得像杜甫有着博大的胸怀,一场安史之乱并没有磨掉杜甫对这世间所有的热情,反而让他的情感更加饱满了,更加充实了。

  那这天下果真如杜甫所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而流亡到成都后写的,诗中讲述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倒后,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然他的房子被大风吹倒,但还是在诗的最后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虽然自己很穷苦,但还是关心着天下其他人。

  我很佩服杜甫,他虽然自己很穷困,住在破茅屋里,但还为更穷困的读书人担忧,我想我的学校,刮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先进的学习设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这可比杜甫自己盖的四处漏风茅草屋强多了,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从电视上我看到现在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们的教室潮湿昏暗,墙是土建的,不结实,如果赶上地震房子就有可能倒塌,教室里甚至没有取暖设施,冬天上学还要自己带上取暖的火盆,一不小心就会烫伤。这样的房子可能和杜甫的茅草屋差不多吧!

  所以,我要向杜甫那样为别人着想。在上个学期学校举办的献爱心义卖会上,我把珍藏的奥运徽章拿出来拍卖了,卖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可能我们捐的钱不够建一座和我们学校一样漂亮的'大楼,但是我真心希望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在同样好的学习环境中长大。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以后做一个建筑师,盖很多的学校,让全国的小学都拥有漂亮,坚固,明亮的教室,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里面快乐地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6

  秋天的气候怡人,即使是深秋,也只不过是多了些许寒意,却更具另一种韵味,可就是在如此充满灵气的季节里,谁又会想到一位曾写过千古绝唱的大诗人大文豪正在一座破烂不堪的茅屋里忍饥受冻,贫穷潦倒?这就是一位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的文人所处的境地。况且当时他还有官职,竟然过着“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生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他过着如此的生活,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这需要何等广阔的胸襟呀!这就是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代文豪,让人赞叹、让人敬仰。

  我笑他痴,笑他傻,笑他对一个已经名存实亡的朝代,还如此忠心耿耿,像一个孩童一样天真烂漫,对别人没有丝毫防备之心,处处遭人迫害,即使如此,心中还有着他那“圣明”的君主,对自己的朝代复兴还抱着希望,收复了失地他更欣喜若狂,吟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佳句。

  我叹他一生不幸,叹他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叹他生在一个悲惨黑暗的年代,一生不得志,可面对这一切,他却无能为力。叹他最后竟悄悄地死于一条破船上!也许,“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当时杜甫心情的写照吧!无路可走的他只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惆怅。因此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是啊,用心,用血写成的诗篇,哪能不动人?

  我敬爱他身处漏雨的茅屋,心中却想着无家可归,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敬他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我想,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翻开历史的画卷,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权,埋没的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又何止杜甫一人呀!像李贺的怀才不遇,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等,不胜枚举。

  合上书本,打开窗户,深秋的寒意似乎更浓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7

  1200多年前,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流落到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在此住了四年时间,写了二百多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秋,是诗人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诗全面叙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偏要“穷则兼济天下”。由此可见杜甫人格之高尚。在古今中外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时,空怀报国大志,一生悲苦到不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肃成县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因饿寒而死。从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孩提时,读他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出的是一位快乐的诗人。(.)

  如今,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出的是一个悲苦的诗人。和一位人格高尚、让人崇敬的平民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8

  临近八月,八月啊,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我最爱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当我读到这首诗,就不由自主的惋惜和唉叹,我爱这首诗,我更敬佩杜甫。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狂风像在咆哮,在怒嚎,我那破茅屋上的茅草也被卷去三重,茅草飞着,伴着风撒在了江郊,飞高的茅草挂在了树木的枝头,飞低的茅草飘转着,沉在了草塘深处……

  村南的'一群孩子欺负我年老多病,怎么忍心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为盗贼?当面夺去我手上的茅草毫无顾忌地跑到了竹林深处,口干舌燥的我如何开口?只好倚靠着拐杖独自叹息……不过一会儿风停了下来,但云呈现出笔墨色,深秋天空阴沉了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好似一块铁板,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给蹬破了。下雨茅屋漏水,连床头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但房顶依旧像麻线一样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我的睡眠极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高大宽敞的房子,赠给天下像我这般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颜开欢笑,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栋房子,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不足惜!

  看到这,我不禁为杜甫而悲叹,是的,像杜甫这般怀才不遇的诗人确实不止他一个,但像他这样失去年轻气盛的青春变得老无所依,一贫如洗时,却还心怀天下读书人又有几个呢?

  我爱这首诗,我很佩服和赞叹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9

  书,有独特的魅力,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曾在我闲暇的日子里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为我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精彩。

  今天台风来袭,妈妈精心挑选了一首文辞朴实的诗歌,递给我。我闲来无趣,便拿起来轻轻吟诵。

  这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朝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随着这轻轻的吟诵声,朗朗上口的诗句,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农历八月,天气开始降温,北风渐渐呼啸,草木显现出枯黄的迹象,诗人伫立在茅草屋前,眼里流露出一抹惆怅。风吹过,他衣襟摆动,屋顶的茅草经过一夏的暴晒,轻飘的被风吹动,有的`落到了树梢上,有的飘到了水洼里。

  顽皮的孩童们,欺负诗人年老无力,抱走了他的茅草,任由诗人唤得口干舌燥,跑进竹林中去了。诗人并没有苛责孩子,而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走进了屋子。

  当夜下起秋雨,少了茅草的屋顶滴答滴答的漏着雨水,浸湿了诗人使用了多年的被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场景被一代诗圣杜老先生描写得凄凉而形象。诗中他把自己的清贫生活丝毫不掩饰的表现出来,茅屋漏雨,被子陈旧,孩子睡不安稳。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杜老先生之前的惆怅,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我本以为诗人会在最后将自己的烦恼宣泄出来,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悲哀和无能为力。谁知杜老先生心胸广阔,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人,他看到了和他一样困顿生活的广大黎民百姓。他希望天下人能在下雨时有个避雨之处。杜老先生是个官员,是个清官,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跟他的境况相差是如此之大,他生活贫穷,住着茅草屋,想着黎民百姓,憎恨贪的官,也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愿望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不是为自己个人私利着想,他的博爱真令我感动。

  看向窗外,台风“灿鸿”肆虐,树枝东倒西歪,而我们的房子贸然不动,也不用担心漏雨。再看看电视里,军民干部一条心,人们抗险救灾,团结在前线,我想,杜老先生的思想不仅在现代生活里变成了现实,而且开花了。

  一首诗,能让我成长,一首诗,能让我明理。我希望我将来也能有杜老先生那样宽广的胸襟,高大的理想,清廉的作风和不畏险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近郊的草堂,生活十分困顿。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痛苦经历,以及对天下寒士同病相怜的悲悯情怀,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高尚情操。

  读完这首诗,我有几点深刻的感悟:

  1. 深切的人文关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杜甫不仅仅为自己茅屋被破而忧虑,更心系天下的贫苦人民,希望他们都能有遮风避雨的居所。这种超越个人悲喜,关怀普罗大众的情怀,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

  2. 生活的艰辛与乐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绘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极度艰苦,但即便如此,他仍能保持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在逆境中不失乐观的精神令人钦佩。

  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所破的不幸遭遇,杜甫实际上是对当时民生凋敝的现状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批评。这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控诉。

  4. 艺术表现力的高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将自然景象与个人遭遇紧密结合,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映射出社会的无情,艺术表现力极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总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苦难的诗篇,更是一曲呼唤社会公正、同情弱者的壮丽乐章。它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深思与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02-1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02-07

有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0-0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0-0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扩写作文10-0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作文10-0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作文10-0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通用10篇)08-09

【推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四篇05-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