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远山淡影》读后感

时间:2022-06-20 10:19: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远山淡影》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远山淡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远山淡影》读后感(精选15篇)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

  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了。也曾读过之前的诺奖小说,总觉得有文化隔膜,或者干脆读不下去。但这部小说,一看名字和封面配图,朦胧淡远,很是中国韵味,便先合了心意。然后随女性视角的叙述一口气读了下去,突然就到了结局,真的是没有心理准备。

  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是以自责和 内疚感为主题的,可我感觉这部小说是对二战期间遭受核弹攻击后日本社会创伤痛苦的诉说,不是那种白描式的诉说。而是将痛苦和创伤进行了淡化和柔化。这是不是《远山淡影》和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的重要原因?又或者是作者不愿直面这种痛苦和创伤,但又希望自己能够战胜这种痛苦创伤的努力?藤原太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掩饰创伤和痛苦,只能使之更加久远。

  除了核弹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之外,日本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重创,给以绪方先生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儿子那盘没下完的棋以及和儿媳悦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女儿景子的悲剧也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的结果,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和调整对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态度和策略呢?

  但作者意欲表达的无疑是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藤原太太也好,佐知子也好,都在努力走出创伤,构建或重建新生活。

  作品中绪方先生和悦子之间有趣的对话让人对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充满喜爱和向往。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2

  读完《远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3

  半个世纪,走完人生大半,悦子因为女儿回来,五天时间回忆起近二十年的过往。

  二十年前,因为长崎被轰炸而亡夫,后嫁给一位电器公司职员二郎,已经怀孕。所住之处,有山有河,却充斥着战争和爆炸后的悲凉气息,很多存活下来的人时时会想起曾经的生活和亲人朋友。

  偶然认识万里子的母亲佐知子,或许是看着这对孤独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离这个地方。佐知子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想离开死气沉沉的日本,等待某个英国人带她移民,虽然等待的日子不断延后。她曾经是大家闺秀,舒适安闲的日子被战争化为乌有,不愿寄人篱下却无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让她情绪偶有失控,言语举动都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环境熏陶下该有的得体,却突然会失去对万里子的耐心,当面溺死万里子的三只猫,读来隐隐脊背发凉。多么想离开这个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这等残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经老去,大抵是经常操心却隐忍不发的缘故。

  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是老一辈的代表,道出许多对故人的牵念,和儿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盘棋一般,少到独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气的挽留父亲,父亲识趣的表示仍然要离开。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亲等待儿子走后才出房间吃早饭。老人不愿给孩子添任何麻烦,孩子只能做了父亲或者年龄渐长才能体会这隐忍的爱。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乐观的人,适应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转折,丈夫和大儿子已经离开,还有二儿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简单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儿,回忆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杀而死。景子或许就是万里子,而悦子就是佐知子,为了离开日本,移民国外,搬家让小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无法融入新环境造成的自闭,无法选择的无奈造成的自卑,这些都让万里子或者景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种妥协和解脱。

  妮基是二女儿,与大女儿关系恶劣。出生就在国外,生活不富足却安稳,自然无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独自居住在伦敦,结婚对于她也不重要。

  书中很多事情都没有起因后果,跟随悦子的主观回忆挑选场景,画面般一幕一幕上演。佐知子究竟去了美国吗?二郎为何与悦子分开了?景子就是万里子吗?绪方先生为何收养悦子?

  意识流小说的印象还停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导致经常对着墙上的斑点脑洞大开,《远山淡影》的描写也有相似,看似没有一点刻意,泼墨于白宣,丝丝渲染延伸,随你去看,每一个分支都在,却没有终点,不能穷尽。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4

  人生中第一次体验绿皮火车,经历长达24小时的卧铺的时候,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像白开水那么清澈却让人细思极恐的书。

  这是诺贝尔得奖者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看完之后我大为惊讶,第一本书就写得如此巧妙用心,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讲,故事编织得看似无意其实是在估计出错的细节中告诉我们内心泛起的涟漪。

  全书分两条线索不停插叙,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女主角悦子的回忆,由于悦子在现实里做了令人遗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瞒自己,在她的回忆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为乖张,和女儿矛盾不断深化。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甚是混乱,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忆与现实混淆,慢慢觉得假象横生,读到一半,竟觉像悬疑小说、恐怖小说。

  作者描绘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二战后的日本,丈夫参军牺牲留下的遗孀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国,初心是为了女儿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女儿偏偏不适应,悦子在母女的矛盾中发现,其实移民最深处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对女儿的不适应视而不见,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儿自杀吊死在树上。悦子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伤痛和愧疚,女儿(景子)自杀只成为了她不断重复的一个噩梦,甚至连自己都相信这种事情不曾发生。

  在从日本移民到美国前的一段时间,她的女儿曾经反抗过,但是她沉沦在自我笃定中,而在书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经历回忆来呈现,而是说“在十年前,曾经有个叫佐知子的女士让我走进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称去对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和女儿万里子(其实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争执等等。

  对于一个母亲,女儿上吊自杀恐怕是最难接受的,何况女儿的悲剧与自己有很大干系。在悦子的回忆里,有很多意象与此相关:万里子看到一个女人溺死婴儿,读后感佐知子当着女儿的面溺死女儿心爱的小猫,一个小女孩被发现吊死在树上……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佐知子(悦子)有没有想过像溺猫、那个女人溺婴一样溺死万里子(景子)?

  作者在编织着两条其实为一条线之前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会隐隐约约感受得到悦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个人,于是带着侦探一般的探索和疑问不断得在书中寻找蛛丝马迹,所以后半本书我相信任何读者都会读得极快,而且神经紧绷,就像看悬疑小说一样,希望看到结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个字,悦子都没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这个身份给自己做掩饰。直到后记,作者才坦然公开真相,佐知子就是悦子本人。心理学上,我们出于内疚和忏悔,出于痛苦至极而不愿面对,就会用一个故事和虚幻来掩饰真相。在大量研究发现,尤其在采访一些受难者或作恶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第三人称来道出别人的故事,一方面来掩盖自己的羞耻,另外一方面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真真正正因为羞愧想要忏悔的体现,于是触发了弗洛伊德所说的“转移”和“象征”的心理防护机制。“我就觉得用这种方法写小说很有意思: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5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远山淡影》正是他的处女作。我曾说过,如果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我一定会拜读一本,如今终于读完了他的处女作。

  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之久,许多故事片段也跟着若隐若现,犹如书名一样,看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石黑一雄是位特别擅长写回忆的作家,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这本小说有几个主题很明显,战后生活、自杀、移民、探亲、孕妇、孩子的猫……故事中讲到许多日本人的传统,比如见面要鞠躬,女人要会沏茶、做饭等等。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与手机工具,怀孕中的悦子还要带着公公去拜访一些熟人,见面要行礼。

  佐知子一心想要离开乡下,失去前夫后便认识了一个美国的男人,并希望跟着他去美国生活。不管美国男人是不是骗她,她也希望一直等下去,因为那是她唯一离开日本的希望。而她的女儿并不想去美国,她女儿很喜欢那些猫,可是她妈妈不让她带着猫离开,甚至还拿去河边淹死了那些无辜的猫……

  生活的挣扎与矛盾,让故事也变得有趣。虽然结尾没有交代一切结局,也许结局就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朝着心中的那个结局结束。作者:冠县风采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6

  读完《远山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件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件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山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山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来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来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山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来、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山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山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件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7

  记忆是一场救赎,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题记

  《远山淡影》是在读被历史资料折磨后经朋友推荐想要调剂下有些寡淡乏腻的神经。

  945年8月9日,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国在长崎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小说便是以战后长崎作为背景。说是战后背景却没有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哪怕有自杀这样悲痛的事件发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感伤和在叙述者悦子的视角和缥缈回忆中的那种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书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并不像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样细腻,一切都恍若是远山雾霭间的梦境。

  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没读懂的,总有一种拨不开云雾,守不得青天的无奈感,印象深刻的也仅停留在泥泞中破败的小屋和佐知子多变的性格,万里子孤僻的举动和语言。第二遍读到最后,悦子的话“长崎港口的风景,我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围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明白悦子就是他所叙述的对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万里子。我诧异于作者的巧妙,却也理解了悦子自己说的那句“回忆模糊不清,就给我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也许悦子的经历太过痛苦让她无法启口,也许悦子太过愧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减轻罪恶感,我试图猜测出一个母亲真正的想法。她抛弃丈夫,携女儿景子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的日本长崎横跨到西边的英国,反复强调的话语是想伪装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员。这就是美国,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她的回忆却将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记忆悠远绵长,所能回忆起以往的生活寥寥无几却清晰的记着第一次看见那辆破旧的白色美国大车的时候,记得那时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几缕阳光划过金属的车身。也许,她确是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离开凋敝的日本可以给自己的女儿一个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可是当“爱”强加于女儿景子身上时,却令她的女儿陷入两难的境地变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杀这种最为积极惨烈的方式进行逃避。大女儿景子的自杀,二女儿基妮的叛逆让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立于一种游刃在无法说清与刻意回避之间的尴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忆当初的时光,叙述着一段关于爱和毁弃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

  石黑一雄写道:“那种恐怖从未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傲骨的伤痛。人是可能与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种亲密关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个伤口那样。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译者对此作出解读,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扭曲的回忆所反映的微妙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窥探这个世界。就像悦子的回忆平静朦胧的外观之下,掩藏的是尖锐而痛苦的过去,恰是这种模糊的疗愈与曲折的和解让一切显得淡淡的,清淡如烟却又巍峨不朽。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8

  《远山淡影》是一本好书,对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作者或许会这样想:大错已经铸成,与其一辈子活在内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让自己好过一些。

  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远山淡影》还描写了积极向前、乐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习惯但在民主观念上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新崛起的阶层“三菱公司董事长”的夫人和儿子,虽有日本血统但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现了战后日本的变化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是关于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和仍然坚守战前日本民族传统和气节的悦子的爸爸的对话,像是我们现在爷爷和00后孙子的对话一样,都觉得对方顽石一般,这也是从最真实的一面给我们展示了二战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争。

  日本作家的小说都非常容易读下去,他们的字句总是会被我一种雪地白茫茫却又不知道下一个脚印踩下去是否会陷入深渊的迷离感。这位诺贝尔得主对人性的洞察在这本薄薄的书用浅白的对话间毫无波澜地展示了,不得不说观察生活的用心。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远山淡影》,有些内疚与伤痛我们刻意在心头萦绕浓浓的雾,那些我们爬过的山,我们远离,终于不再那么清晰。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9

  通读全文,第一感觉是多个独立带娃的女人的故事。

  后来看了译后记发现文章是现实和回忆穿插记录的,对章节有了大概的了解。进一步发现可能是一个女人带娃的故事,所有的线索都隐藏在细腻的描述中。

  从悦子的经历看,二战对日本人民的伤害是很大的,特别是对独自生活的女性、多民族交融的女性。这让我想起了《小姨多鹤》中的多鹤以及她的孩子们,都是时代悲剧下的普通人的悲剧。

  历史有历史的客观性,这更让我们不能遗忘历史。历史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个人都应该去分析。有些观念是错误的极端的应该去改正,比如绪方先生的极端主义。有些行为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比如教育孩子,比如人生的自立。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因为回忆常常被你回忆时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出于美化个人形象的角度总会描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石黑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如果大家的记忆都是这样的,那么记忆的真实就是这样的,那么实际也是这样的。

  并不是你的记忆就是别人的记忆,被篡改的记忆总是假的。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0

  最近情绪有点抑郁,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所在的英国阴雨绵绵,捧着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心头有难以名状的感觉,心灵犹如得到了安抚。穿越漫长的历史,回到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人们的迷失和慌乱,丧失亲人的痛苦和饱受战争磨难的煎熬,在主人公亦幻亦真的回忆中,揭开了一段无法释怀的往事。

  故事发生在女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上吊自杀不久,小女儿妮基回家探望她母亲,悦子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她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佐知子的往事。佐知子曾经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然而因为战乱,失去了父母和丈夫,独自一人带着10岁的万里子从东京辗转到长崎投奔伯父,后因与伯父家存在争执遂离开,在悦子公寓附近的一个废弃的小木屋暂住。万里子则因战争中可怕的画面留下了心理阴影,性格怪癖。悦子成为了佐知子的朋友后,帮佐知子找工作,照料万里子,一起出去郊游等。生活的苦难让佐知子自顾不暇,佐知子也并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懂得去关心性格阴郁的万里子,为了追寻自己的女商人梦想,完全不顾万里子的想法,在长崎短暂的停留后,她没有回到死气沉沉的伯父家,毅然选择跟随一个不靠谱的美国男子远赴重洋,离开梦靥般的故土。为此她还亲手溺死了万里子心爱的猫,完全斩断女儿留在日本的退路。回忆到此结束。

  原以为这是悦子回忆她朋友的一段悲惨故事,然而到故事尾声悦子无意中提到“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 悦子精心设计的谎言最终渐渐被揭开,其实万里子就是景子,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

  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无法完全在记忆中抹去。除非重大疾病或记忆衰退,否则过去的经历永远潜藏在一个人的心底,如影随形,被重重枷锁紧守,轻易不向外人透露。偶尔会因为一首熟悉的歌,一阵和煦的风,或似曾相识的画面触景生情,将心底的悔恨释放,重播那段不堪的历史,假想是否有更好的退路,或为自己的选择进行忏悔,甚至为自己的过错开脱,达到安慰自己,逃避过去的目的。

  就像悦子说的,不要太相信回忆。回忆像一个梦境,虚虚实实,似假还真。回忆中的模糊和扭曲,就像一副水彩画,不同色块和景致没有明显的交界线,互相之间融合到一起,矛盾冲击之下,反而碰撞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大面积的留白,任由淡淡的颜色自由晕染开,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树林间的晨雾,淡绿色和奶白色交织,虚无缥缈,似乎抓住了一个线索,但却靠不住,因为回忆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有意思,利用人性中面对自己苦难喜欢假借他人之名,将人性中的担当和自私刻画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语言和对话进行凸显。旁人越是强调“悦子你会成为一个好母亲”,越是显得那么牵强,只是悦子的一厢情愿。佐知子反复说去美国是对万里子将来的发展考虑,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私心的借口。悦子和佐知子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充满暖色调的温柔传统的日本贤妻,一个是叛逆与逃避现实不顾长远发展的母亲。两人的形象最终合二为一,让读者唏嘘。

  回忆太过苦难,人生中的对与错,复杂和纠结,已无法重来。

  往事如远处淡淡的山丘,回忆如潮水此起彼伏。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1

  细微言语的无限放大,便是他人的处事方式,我们只是习惯忽略或是知道也不甚在意的看着语言在耳边流走,仍旧保留自我的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时代变迁,物象更新,夫妻、子女、朋友相处模式的不断更迭,彰显了社会的变化。他们还是在改变的,我们习惯的将他们放在那个老旧的时代,他们变得太慢来得太迟,我们走得太快离得太早,却渴望他们亦步亦趋,跟上我们的步伐,如此两相情愿,最终不过是遥遥无期。

  时过境迁的改变的是悦子,接受不了战争带来的噩梦的佐知子,两者是一者,因为颠沛流离所以愿意放弃女儿,成就自己,不顾一切的来到美国,当一切风平浪静,后悔愧疚之意袭来,在没事的日子心事重重,自以为是的改变,给的是别人,一切都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错误的发生,景子的死亡一切照旧。

  内省了,反思了,愧疚了,可弥补的人都不在了,那来弥补的结果,只不过为了给自己的后生找个舒心坦意的过下去的理由,开始了这一场连自己都骗了的精心钩织的赎罪谎言。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2

  许多人看远山淡影,总是把关注点单独放在佐知子一个人身上。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她那么的惹人注意,招人厌恶。她是这样的一个坏的人,这样的自私自利,这样的令人费解。我认为当我们专注于这一个个体的时候,就没有顾及到石黑一雄写这部作品的本意了。远山淡影中刻画了许多人,出现了佐知子、万里子、悦子、景子、藤原太太、妮基这几个女性当然还出现了悦子的第一任丈夫二郎和第二任丈夫弗兰克二郎的父亲绪方先生。其中本书的主角是她。名字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年轻的悦子是她,佐知子是她,回忆的悦子是她,藤原太太也是她。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就一人而论世。多重人格的体现和时空界限的模糊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借他人之口讲述自己的故事。然而,我却以为是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只是不想面对那一段不知是对是错的过往。

  她刚刚怀上了一个新生命,她对这个孩子的到来充满了期待,这个时候的她还年轻,什么都还没有开始。这是年轻的悦子,她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有爱她敬她的丈夫。她此时既有少女般的活泼跳脱,也有为人妻人母的成熟稳重。她认识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十年后的她自己。十年光阴,转瞬而逝,但于悦子来说,她失去的太多太多,变化的太多太多。原来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悦子不见了,变成了颠沛流离,喜欢摆出一副精致温和的面孔只为掩饰内心的伤痕累累的她。她失去了二郎,能依靠的丈夫,却多了一个累赘,那个她和二郎的结晶。万里子从期待变成了累赘。不过是一场战争。没有多么激烈的战争,或许是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但是终归有人死,有人伤,有人家破人亡。生活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痕迹。一个怀着孩子的女人如何忍受丈夫的死亡的呢?她又是怎么在左邻右舍的流言蜚语中艰难地逃离的呢?她一个人又是如何带大万里子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石黑一雄觉得将战争的直接伤害展示给我们太过血淋淋,所以给我们展示了后果。

  在战争后的和平,活的人比死的人更难过。人都是会变的,佐知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心底的伤疤再也消不掉了。战争,只是野心家之间的博弈罢了,冷冰冰的飞机大炮面前,却是尚且死者温热的鲜血和幸存者一辈子的痛苦。哪怕后来藤原太太开了一家面馆,过上了看似平静的,与先前无二的生活,经历过的,就不会忘。只要还活着,就不会忘。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3

  回忆于我,往往也有许多不真实的存在

  悦子说:“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翻开《远山淡影》没几页,女主这句话就触动到我。可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小说结束了,故事却像是刚刚才铺陈开,每一个人物的情节都还没交代完整,更别提结局。

  这就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巨著,三十多年来不断再版的他的处女作?

  不忍心也不甘心放下书,开始阅读“译后记”。

  才发现石黑一雄着着实实令人咂舌,他让我在合上书之后,才开始回味他描绘的远山和淡影。书中处处埋着伏笔还有大片留白,在看似疏淡的平铺直叙里。

  “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小说中只有两处地域场景,一处是英国乡下的居所,一处是战后的长崎。小说也只有两个时段,一段是现实中的5天,一段是回忆中二十年前的初夏。

  小说中有两对母女,在我合上书之后就明白了,其实就只那一对母女。母亲悦子被埋进了她终身难逃的回忆和自责里。

  我在我的回忆中重新构建一下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在英国乡下居所的5天时间里,悦子和她跟英国丈夫所生的次女妮基在一起。悦子与日本前夫所生的长女景子自杀了,妮基的父亲也已逝去。次女从伦敦回乡下来陪伴寡居的母亲5天。这5天中,她们不愿提及景子自杀的事,但她们各自沦陷在躲不开的事实里。5天中,悦子断断续续回忆着20年前,她在长崎结识的那对母女。

  好,切换镜头。二十年前,战后重建的长崎。

  在战火和政府的推土机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不堪的小木屋里,住着孤立无援的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悦子是她们母女唯一的朋友。那段回忆中,悦子正怀着孩子(应该就是景子),跟丈夫二郎住在临时过渡的公寓里。

  佐知子母女的背景是个谜。她在破屋子里用精美的瓷器泡茶;她讲流利的英语,筹划着带万里子跟她的美国情人移居海外;她常常把幼小的万里子独自留在破屋子里。悦子的出现总是在悉心照应着万里子。

  回忆中的佐知子饱受战争苦难一心逃离日本,并以替女儿寻找一个更好的未来为必然的理由。她反复告诉悦子,去美国才有机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万里子抵抗着母亲的强制安排,她要带着她的小猫们留在日本,而佐知子当着女儿的面溺死小猫。

  记忆中的日本海边,真实的存在

  “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

  我恍然,悦子原来是在编造回忆。

  “译后记”里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机会。”

  悦子在回忆里自欺欺人。她就是佐知子,景子就是万里子。

  石黑一雄还说他在伦敦收留无家可归的慈善机构做社工时,倾听流浪者讲述故事,他们不会坦白那就是自己的经历。太过苦难和伤痛,往往不忍直视。

  回忆从一开始就陷在自我抗争里,悦子只有将自己的故事藏在佐知子身上,她才敢推开记忆的门。

  悦子在自编的回忆中企图替佐知子赎罪,她幻想出一个温柔贤良的孕妈妈形象,在战后的废墟中试图补偿对万里子的爱。她在回忆里弥补当年对景子情感的漠视,追悔自己以牺牲景子的幸福来成全自己的追求。

  景子自杀的果是悦子播下的因。

  石黑一雄,见识了他如此精妙的小说构架,更佩服他暗藏的情感力量。书中隐现的各处留白,像中国画一样。

  小说不长,回味却很绵长。

  《远山淡影》,我想知道原版英文书名是怎样的,会不会像很多电影那样,采用意译来辅助内涵的表达,诸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和《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

  小说中没有远远的山,也没有淡淡的影,那是我们脑子里不可靠的回忆。

  回忆于我,常常也有许多不真实的存在,抑或是不存在的真实。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4

  模糊,吊诡。

  正如这本书的题目所示,一抹淡影。读完整部书,给人的感觉就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给人以朦胧的感官。初拿到这本书,颇读出了几分不知所云,本书共有三个时间线,每一条线相互穿插交错,似是有所关联,又无法切实说出它们的纽带,书中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一旦看到一个重要的事件,想追究其缘由时,章节戛然而止,开始跳到另一时间线讲述一些“毫无关联”的故事。每当这时候,心中总会生出几分如鲠在喉的郁气。直到看到最后,全书终止,所有时间线收束在一起,也还是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读者只能从字里行间收集微小的信息,来一点一点地拼凑,自己构建出这本书隐隐让人毛骨悚然的世界观。这时,我才姑且放下对作者满满恶意的执念。

  一个日本女人悦子寡居于英国,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景子是日本血统,小女儿妮基则是与英国丈夫生的日英混血。故事就是从大女儿自杀后,小女儿从伦敦赶来陪伴母亲开始的。在这时,悦子回忆起了几十年前在战后刚复兴时,在长崎遇到的一对母女——佐知子和万里子。

  佐知子和万里子是一对略显奇怪的母女,佐知子是一个身处流言蜚语之境的女人,万里子,性格孤僻乖戾,与母亲关系疏远。也许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心理,悦子开始主动向佐知子搭话,介绍她去藤原太太的小店帮工。在一来二往的交流中,二人关系日渐亲密。在这段悦子的回忆中,她“扮演”的是一个克己守礼,恭顺贤良,并即将迎来自己的孩子的的妻子身份。而与之相反,佐知子是一个向往美国生活,厌恶旧日本,急于脱离现状,急于改变的女人,为了她的美国梦,她搭上了美国男人弗兰克,想弗兰克带着她们母女去往大洋彼岸,在她的眼中,一味安逸的伯父家和她那“不知进取”的安子表姐只是一座有无数空房间的坟茔。对于这个离开日本的决定,佐知子反复强调“我是个母亲,我女儿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万里子在美国会过的很好的”“日本不适合女孩子成长,在这里她能有什么指望呢?”。但万里子不愿意去美国,她更渴望的是在安子阿姨家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将自己的未来,拴在一个“像猪一样撒尿”的美国酒鬼身上。虽然佐知子口口声声是为了女儿,但实际上,去美国这件事应该更切合佐知子自己的利益与愿望。这样的矛盾之中,在之后佐知子淹死小猫的事件发生后,她们的紧张的关系达到了高潮。

  看到这里,悦子和佐知子,景子和万里子之间好像更有了几分若有若无的牵连,这种模糊的界线在最后悦子和妮基的谈话中终于破碎。“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全文构建的那个朦胧的世界轰然崩塌——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景子。悦子通过自己扭曲的回忆,将自己的狼狈与罪恶掩埋在别人的故事里,妄图藏在名为“别人”的面具里苟延残喘,直到最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伪装,将自己的虚伪,和内心深处朦胧的一个自己曝在阳光之下。

  本书作者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佐知子,也许就是悦子“恶”的情感的外化,她将自己的善恶剖离出来,在回忆的世界里自欺欺人,最后,与自己的善和恶共犯沉溺。

  本书克制、清淡,拥有浓郁的日式风格。所以说,悔恨是你的,宽恕也是你的,隐藏在远山中的罪恶终会淡去,只留下回忆投映在岁月里,淡淡的光影。

  “我笑了笑,朝她挥挥手。”

  《远山淡影》读后感 篇15

  20xx年,一位文学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了我。当我第一遍阅读时,只读了两页就出现了三个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弃了阅读。把它放在了书架上,再也没读过。

  由于我的腿受伤,减少了外出,省出了时间,终于全神贯注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看完的,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来临时,依然震撼无比,甚至大脑空白,呆坐了几分钟。

  《远山淡影》,又远又淡,却又越近越实。二战后的长崎发生了巨大改变,就像黄家驹在《amani》中写的那句歌词:“战争到最后伤痛是儿童”,而这部作品恰恰是母亲与女儿在对未来的追求上有着不同,母亲把自己想给女儿的生活强加给不想要的女儿身上,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就像小说中出现的革新派与守旧派,用方绪先生与重夫先生的对话展现。悦子想逃离长崎给女儿景子一个不稳定却安全的未来,作为母亲,这无可厚非。可是悦子却从未站在景子的角度想景子想要什么,强加给景子的一切后换来悲剧收场。即便在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大面积存在。悦子当着景子的面将装着猫的盒子放入水中,景子心爱的猫难逃一死。在我看来,猫是景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希望,那是一种在黑暗和痛苦中让景子活下去的陪伴。悦子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景子的自杀。再回到现在,有多少家长在扼杀孩子的“猫”?

  我记得小猫,我记得树枝,我记得缆车,我记得夜晚灯笼下的万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没书看,就看这本吧。如果你是家长,那么更应该看这本书,希望你看完这本书后,能够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猫”在哪里。

【《远山淡影》读后感】相关文章:

淡远情思墨影流年散文随笔02-25

《远山的记忆》作文02-11

淡定卡耐基读后感12-12

《雪域豹影》读后感03-31

雪域豹影读后感02-12

远山的呼唤随笔散文03-28

做淡定的自己读后感12-17

《影之翼》读后感作文10-26

《雪域豹影》读后感作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