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22 18:39:17 洪熔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甘地自传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通用10篇)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1

  读完了这本书,久久不能释怀。

  能够大度、宽容地对待别人,是一种最为高尚的品德;而能够大度地对待自己最讨厌的人,更是一种举世无双的美德。甘地正是如此。

  他对亲人宽容、对友人宽容、对陌生人宽容——甚至对敌人宽容。这是什么?是涵养。

  涵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涵养,是对他人宽容,忽视他人不太光彩的那一面,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例如不为皮鞋被污水所污而感到不快。总之,涵养是乐观的,令人欢愉的。甘地也是因为这一点,才有毅力坚持宽容。

  但是,涵养还是有限度的,当原则遭到侵犯时,甘地对于无限侵犯人民的英印帝国政府时,他拍案而起,号召人民发起和平斗争,即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甘地的另一伟大之处,他不仅仅有涵养,而且在关键的原则上决不退让,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们不能无穷无尽的沉迷于欢愉之中,这也是甘地的另一伟大之处。“色之艳以,多视则盲;声之悦以,多闻则聋;味之丰以,多食则木;触之欢以,多触则麻。”孟子如是说,物极必反,过于追求感官快感,会使人空虚、迷失,灵魂找不到锚点。“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会思考是人的`体现,我们需少看一会儿电视,多读一些经典,让自己学会思考,脱离过度欢愉。

  甘地,一位智慧与谦逊、果敢与坚定,将全部力量用于推动一个弱小民族崛起的人。一位将人生目标贯彻到底的人。

  甘地,一个伟大的人。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2

  阅读了《甘地自传》这本书以后,我对于甘地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从甘地的一生轨迹当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我觉得《甘地自传》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青少年真正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而目前的青少年往往也是在学校读书,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没有接触的机会,更加就难以深层地思考人生。而这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处恰恰就是向我们揭示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

  这本书通过描写甘地的'一生,透露出了甘地一生是深爱着他的国家,无论如何努力都是为了他国家的人们。可以说,《甘地自传》写的是一个人的传记,也可以理解为是写了一个人如何为国家奋斗的历程。

  读完《甘地自传》我很受启发,我意识到了人不应该总是为个人生活而奋斗。当自己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就应该涌现出像甘地这样的人物,他们奋斗为国家,最终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清楚地知晓到:甘地是一个爱国的人,这种爱是一种不求回报地爱,是一种伟大的爱。

  总之,阅读《甘地自传》我感触很多,推荐大家阅读。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3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甘地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4

  最早认识甘地这个人物,是在一本少儿历史读本上。只知道他深受印度人与巴基斯坦人的爱戴,知道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土布,看到他半裸而又瘦弱的黑白照片。

  但这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英雄般的人。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激进的印度青年混入人群,向着甘地开了一枪。之后,时光倒流至年青时的甘地,在火车上因肤色而受到英国人的歧视。甘地是在欧洲留学的印度人,他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回到祖国。在意识到印度饱受殖民者的不公平对待时,甘地毅然发起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自由运动——带领数千人烧毁自己的身份证,烧掉这将人分类的不公平之象征。尽管遭到英国警察的毒打,甘地仍不屈不挠。

  此后,甘地还成立了一个小社区,在那里人人平等,共同劳作。他甚至就扫厕所一事与他高等种姓的妻子大吵一架。在与一个英国记者的交谈中,他提到自己是,坚信平等、博爱。他的坚定竟使这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感到敬佩、新奇。

  随着甘地发起的运动不断增多,他在印度人中的声望日益增长。当甘地向众人演说时,有激动的印度人扬言要杀死现场的英国警察。甘地温和地纠正他们,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之后就是我所熟悉的他带领人民晒盐、织布的场景。甘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启迪着人民的独立思想。

  当然,甘地遇到的困难重重。撇开无数次被捕入狱不说,印度人民时常偏离他的思想,发起武装冲突。但在甘地的人格魅力之下,最终出现感人的一幕: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走向英国士兵,手无寸铁,一个个被英国人的棍子打伤,由旁边的妇女抬下去治疗。看到这一幕的英国记者写下报道:“自认为文明的西方人,在此刻失去了他们一切的优势,显得落后而又野蛮。”

  在甘地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迎来了独立。但一切就此结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内部的宗教冲突再次让甘地伤透了心。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互相攻击,民不聊生。

  于是甘地毅然决定用绝食来呼吁人民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个内部问题:让伊斯,兰教徒成立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此时的甘地已经虚弱不堪,每分每秒的绝食都威胁着他的生命。人民都恐慌了,印度的政治首脑都边叫“巴布”边求他进食,可见举国人民的心都牵挂着这个瘦弱的人。一个手上无军权、无政权的人能有这种影响,实为奇迹。

  有一幕特别令人难忘,一个印度人悲伤地告诉甘地:“我的孩子被穆斯林杀了,我也杀了一个穆斯林小孩,所以我要下地狱了。但我可不想背负谋杀你的罪名,你快吃东西吧!”甘地的回答令我意外。他用虚弱的声音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下地狱:找一个穆斯林的孤儿,收养他,并将他培养成穆斯林……”在此时,我竟感觉甘地的面容,有些像耶稣。

  遗憾的是,有些印度人认为甘地是个帮助穆斯林的叛徒,误解他的博爱之心,并最终引发了对他的刺杀。

  在片尾,人们将甘地的骨灰散入河中。甘地生前的一句话在空中回响:“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

  印度人又称甘地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5

  如果你一想到甘地,第一个反应是“非暴力不合作”、“印度国父”、“圣雄”、“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之类标签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对甘地的了解还远远停留在表面。甘地用这本自传,描述了从1869年出生一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所有他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甘地对往事的描述极为细致,有的地方甚至略显啰嗦,从中也可以管窥作者的性格和为人。

  甘地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立体的人物。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却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而两次参战。他受过西方教育,却笃信水土疗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洪流之中,却在印度提倡“土布运动”,摒弃机器之功。他对学校教育并没有多大信心,除了大儿子之外,几个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

  甘地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崇尚素食、禁欲,反对贱民制度,但是这些品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在这部自传中,甘地毫无保留地回忆了自己做过的错事。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朋友的'怂恿之下,甘地也曾经尝试过吃肉,但是吃肉之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在书中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过得非常不好,做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噩梦。每次我差不多快睡着的时候,都觉得好像有一只山羊在我的胃里面咩咩叫,总是满怀愧疚地惊醒。”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甘地是在十三岁时结的婚。因为当时年纪尚幼,他成了一个善妒的丈夫,甚至要求妻子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在结婚前后,甘地迷上了抽烟时吞云吐雾的感觉,因为没钱买烟,还曾经去捡长辈扔掉的烟屁股,后来还发展到去偷仆人的铜币买烟。因为无法忍受事事都要获得长辈许可,他甚至尝试过自杀。一般人总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认为有损颜面,尤其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甘地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原原本本,毫无遮掩,其人格之伟大,从中可见一斑。

  甘地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他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希望给其他探寻真理的人以前进的动力。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6

  每个国家都有伟大的人物,我想印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就应该是甘地了。前不久我父亲的书屋里面看到了一本《甘地自传》,阅读之后才发现这个人的精神是那么的崇高。甘地被人们称作是圣雄,他是现在印度国家的开国元勋也是独立运动的领袖。他为印度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纵观他的历史功绩,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都是站在自己民族主义的立场上面。他出生在一个印度的贵族家庭里面,大学的时候前往英国留学。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获得解放,他长期和英国政府作斗争,在这斗争的过程中,曾经有三次被捕坐牢的记录,15次绝食的记录。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国力减弱,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在印度各地都会有此起彼伏的解放运动。当时的印度政府根据印度民族之间的不同,转换了另外一种的统治方法,就是印巴分治。可是甘地主张印度教的.教徒和穆斯林的教徒团结在一起,反对英国政府提出的这个要求。在1948年的时候甘地已经79岁了,这一年他也开始了自己最后一次的绝食。这是他绝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国内各个教派合作在一起。最终的情况也如他所愿,各个教派表示愿意合作的时候,他才愿意进食。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几天之后的一次祈祷晚会上面,纵观甘地的一生,他始终都是在为自己民族的解放运动而做贡献的,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始终影响着印度人民。即使放眼全世界,甘地也是能够在世界长河里面留下自己足迹的人,迄今为止印度还是深深受到甘地思想的影响。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7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起,一起受苦受难,一起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8

  《甘地传》,圣雄甘地的无暴力、不抵抗户外给印度带来了独立,却没能带来和平。他一次次坐牢,一次次绝食,每一次都平安度过劫难,最终却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他所到之处,总能给人带去安宁,能使暴躁的人停止疯狂,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本来他是一个上等的印度人,在殖民地生活的他原本有着律师这一上等人的职业,能够过优越的.物质生活,然而,一次被歧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作为下等人的事实,无法忍受这种精神上的虐待,他选取了苦行僧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神靠拢。他使苦难的祖国从殖民地统治下独立。我并不能很好地说出我的感受,但甘地那种认准目标就一向走下去的韧劲却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对新教育是认同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新教育人能够走出一条路,也可算是一个奇迹了。

  正如甘地的不抵抗,在谁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状况下居然赢得了胜利,他有坚定的信念。新教育的讲师们,新教育的践行者们是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一群人,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最后加入其中。还不能算是加入,正因我总觉得自己读书无法沉入书中,难以到达魏老师所说的“与作者对话”的程度,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难以质疑书中的观点,即使认同作者的观点,却又说不出理由。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9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48小时之前,我观看了电影《甘地传》,久违了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

  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1893年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被火车上的英国人指认出是印度阿三。尽管当时的甘地皮肤较白皙且富有涵养,一派绅士风度,但还是被残忍地踢下了火车。从此甘地亲眼目睹了其同胞(包括他自己)所受的种.种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一定要反抗”——这是年轻的甘地唯一感到要做的。

  首先,他和当地同为印度人的`商人决定先要反抗不公平的法律。于是他们开始了烧毁大英帝国在南非发放的通行证。在第一次的演讲活动中,甘地就确定了他一生的运动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在烧通行证的时候,甘地遭到了毒打,但他仍然不停地将通行证放进烈火中,年轻的甘地在用他的实践证明着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南非,甘地由于身为小有名气的律师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他并借此结识了一些在他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记者朋友。受哲学家鲁斯金《给那最后的》一书启示,甘地在一块人迹罕至的地方创办凤凰村,奉行没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人自食其力的“乌托邦”理想。 其中包括感化自己13岁就开始缔结姻缘的妻子来洗刷厕所,而这本来是下人们应干的活。

  1894年5月22日,甘地发起成立了南非印侨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耳印度人大会。在一次大会中甘地说到:“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他们将会把我们关起来,罚我们的钱,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要求你们去反抗,但是要对抗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挑起他们的愤怒。通过我们的所遭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具有一样的杀伤力。但是我们不能输,他们可以折磨我,甚至杀了我,但他们得到了我的尸骨而不是我的屈服。”由于组织印侨工人罢工,甘地屡次被关进监狱,自此开始了他名不虚传的“大坐牢家”的生涯。

  由于他不懈的斗争和合理的争辩,甘地先后多次被释放,遂于1915年再次回国。回国后甘地到处旅行,观察印度人民的生活。在印度他通过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了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一次国大党的演讲中他说:“除非我们和在烈日下劳动的人们一起同甘共苦,否则我们就不能代表印度,也不能以国家之名来对抗英国。”

  面对持续不断地和英国警察的冲突,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甘地悲叹道:“以眼还眼,只会使整个世界都盲目。”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即使这样,狂热的印度教徒还是不能理解甘地,遂在一次集会中将甘地刺杀。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 篇10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通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自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传的作文03-17

有关自传作文03-16

我的自传作文01-19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1-14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03-21

我的自传优秀作文02-06

我的自传小学作文02-04

我的自传作文通用05-16

初二自传作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