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母慈子孝读后感(通用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慈子孝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慈子孝读后感 1
昨天读完了妈妈推荐的`《母慈子孝》,读完后,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孝”有很多种方式;再就是教育孩子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言传身教。
钟茂森教授为我诠释了孝要怎么做?即: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并且在生活细节上处处体现了这个“孝”字。而赵良玉老师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现代“孟母”的形象,在有了儿子后,为了孩子她都处处克制着自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形象。
看看赵良玉老师和钟茂森教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自叹不如,可是我们不能只是仰望,而应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也相信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不要觉得圣人距我们非常遥远,只要我们能忍住寂寞,耐住辛苦,就一定会成功。
相信等我们这一代长大了,也可以像钟茂森教授一样,为了世界的和平而立德,立功,立言!
母慈子孝读后感 2
暑假里读了一本书《母慈子孝——赵良玉女士钟茂森教授母子对谈录》,这本书赵良玉女士为我们讲述了三十年教育儿子的心得,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儿子钟茂森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
在这本书中,我们发现钟博士并非自幼聪明睿智,而他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全缘自于他的母亲点点滴滴的教化。
“百善孝为先”,钟妈妈认为孝道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晚辈是受着父母和师长的影响成长的,父母的道德修养在哪里,孩子也会学到哪里,她以身为范孝顺老人,所以她的儿子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在广州宝洁公司打工,为母亲的生日献上三千元红包和长长的贺词。在美国留学期间,钟博士对自己生活很节省,冬天停止暖气,长期素食,从每月的奖学金中省下钱寄回中国,孝敬父母。他又在广州买了房子,将爷爷奶奶从农村接过来,安享晚年。钟妈妈教育儿子:“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万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我读过这本书想到,作为母亲有时我会埋怨儿子顶撞母亲,不孝顺母亲,做事不考虑别人,但扪心自问我自己又是如何作为的呢是不是也该好好的反思一下呀!这本书对我今后如何教育孩子和学生应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母慈子孝读后感 3
读了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母亲在茂森小时候就为他营造了一个敬老、爱老的家庭氛围。
是的,当一个孩子懂得父辈养育的艰辛的时候,就会发奋图强并立志要以自己的成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一味地灌输——要读好书,要有竞争力,要讨人喜欢……真正的德语教育哪里去了
本人今年30岁,可以这么说:从小大到没有接收到中国传统教育,德语教育是虚的,老师只看成绩或者是不是助人为乐,是不是懂礼貌,可能“孝”在老师的概念中是模糊的。
我的舅舅们在“孝”上做的非常不到位,外公外婆当时为了给他们结婚,被迫搬到大姨妈家里去居住,大舅舅牵头不补贴两老,让两老只以自己的微博的`退休工资供养自己。家里7个兄弟姐妹,92年大热天的没想到为中风的父亲安一步窗式空调,直接导致老人家中暑而逝。外婆走后,儿子们起头分5000元家产,为了这点家产而相互扯破脸皮……
现在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电视剧就是很生动的写照。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已经是过往的事情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国人无信仰,急需建立信仰,就从“孝”开始。让那些应试教育见鬼去吧!
母慈子孝读后感 4
读《母慈子孝》中 “风雪送粥” 的章节时,指尖仿佛能触到那只粗陶保温桶的温度。故事里的张母为给寄宿的儿子送御寒的羊肉粥,在齐膝的积雪里走了三个时辰。她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裤脚早已冻成硬块,每走一步都发出 “咯吱” 的声响。到校门口时,她冻得发紫的手紧紧攥着桶提梁,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睫毛上的冰碴遇热化成水珠,顺着满是皱纹的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凝成细小的冰晶。
当儿子掀开桶盖,蒸腾的热气裹着肉香漫出来,她才露出一丝笑,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快趁热吃,娘在灶上温了六遍。” 儿子后来成了教书育人的先生,每逢寒冬腊月,总会提着同款保温桶站在村口。有次他给年迈的`母亲喂粥,发现母亲牙齿已掉得只剩三颗,便把肉块抿碎了再喂。母亲浑浊的眼睛望着他,像望着当年那个狼吞虎咽的少年,嘴角淌下的粥汁,他用手帕轻轻擦去,动作温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瓷器。
去年深冬我去家访,见一位母亲冒雪送棉衣到学校,棉袄里层缝着暖水袋,孩子接过时还冒着热气。忽然懂得书中那句话:“粥会凉,可人心焐热了,能暖一辈子。” 所谓母爱,就是把自己化作柴火,明明灭灭地暖着儿女的路;而孝顺,不过是当柴火渐弱时,我们学着她的样子,把暖意递回去,让那团火在岁月里代代相传。
母慈子孝读后感 5
陈家母亲攒了十年碎布的事,让我想起祖母樟木箱里的那件夹袄。书中说她每次赶集都要在裁缝铺外等半天,遇见相熟的裁缝就笑着说:“给我留块好看的碎布,给娃做件衣裳。” 回家后用草木灰水反复搓洗,在青石板上捶打半宿,再在油灯下熨得平平整整,按颜色分类收在樟木箱里,箱底铺着晒干的薰衣草,布料里总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给儿子缝夹袄时,她特意把红色碎布拼成小太阳的模样,藏在衣襟内侧,“这样出门在外,就像娘在你身边”。针脚细密得像春日的.雨丝,儿子后来数过,那件夹袄上共有三百七十二个补丁,每个补丁的针脚都朝着太阳的方向。
儿子成了城里有名的大夫,却总在出诊时穿着这件打满补丁的夹袄。有回抢救伤员到后半夜,他趴在桌边打盹,护士看见补丁上的太阳图案,忍不住问起缘由。他摩挲着布料说:“这是我娘用十年光阴缝的护身符。” 母亲瘫痪后,他每天给她擦身时都要轻声念药名,就像当年母亲教他认草药那样。有次母亲含糊地说 “药苦”,他立刻从兜里摸出颗蜜枣,像哄孩子似的塞到她嘴边 —— 那是他出诊时总在白大褂口袋里备着的,就像母亲当年总在围裙兜里藏着给他的糖,岁月流转,甜蜜的滋味却从未改变。
母慈子孝读后感 6
先生的戒尺落在掌心时,我总想起《母慈子孝》里的李氏。她儿子被私塾先生罚站,她就在院墙外站了整整三个时辰。寒冬的月光洒在她单薄的肩上,像落了层薄霜,手里提着的食盒里,红糖姜茶还温着 —— 她把食盒揣在棉袄里,用体温焐了一路。先生气消后见她冻得直跺脚,跺得青石板上的薄冰簌簌作响,叹着气说:“你这样会惯坏孩子。” 她却深深作揖,棉裤膝盖处磨出的破洞露出里面的棉絮:“先生教他明事理,我做娘的,该教他懂感恩。”
后来儿子高中状元,在琼林宴上坚持让母亲上座。当内侍官唱名时,他扶着母亲缓缓起身,母亲鬓角的.银发在宫灯映照下泛着柔光,身上那件半旧的青布衫,领口被浆洗得发白。他对着满朝文武说:“先生教我经史子集,母亲教我持心立身。” 那年他把母亲接到京城,特意在府邸辟了间暖房,种满母亲爱吃的金橘。冬日阳光斜照进来时,他常陪着母亲坐在藤椅上,听她讲小时候逃学被先生追打的趣事,就像当年母亲听他背书那样,眼神里满是温柔的纵容。有次母亲说想吃家乡的腌菜,他凌晨就去菜市场挑芥菜,学着母亲的法子用陶罐腌制,虽然咸得发苦,母亲却吃得津津有味。
母慈子孝读后感 7
王致中放下百亿生意回乡时,母亲已认不出他。书中描写他第一次握住母亲枯瘦的手,那双手曾为他织过毛衣、纳过鞋底,如今却像段干枯的树枝,搭在被子上微微颤抖,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而严重变形。他开始每天给母亲读家书,从儿时偷摘邻居枇杷被母亲发现,她拿着竹枝追了半条街却始终没舍得打下来;到第一次领工资给母亲买的那副老花镜,她逢人就说 “我儿买的镜子能照见天上的星星”。那些被岁月磨淡的细节,在他的'讲述里重新鲜活。
有天读到他十岁那年生天花,母亲抱着他在神龛前跪了三天三夜,膝盖磨出的血痕染红了蒲团。母亲突然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喃喃道:“你小时候总尿炕,娘给你晒被褥时,天上的云像棉花糖。” 他愣在原地,喉结滚动了半天,才笑着应:“是呢,娘总说我是漏尿的小茶壶。” 转身出去倒茶时,滚烫的泪珠砸在青瓷茶盘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护工说那是母亲患病三年来,第一次说完整的句子。
原来当记忆的堤坝溃决时,最牢固的桩,是刻在骨子里的亲情。他后来在母亲床前放了台录音机,把想说的话都录下来,母亲醒着时就反复播放。有天他听见录音机里传来母亲模糊的声音:“致中,天凉了要加衣。”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有些爱,就算忘了全世界,也不会被遗忘。
母慈子孝读后感 8
老农教儿子插秧的场景,总让我想起外婆家的水田。书中说李老汉插完一行秧,总会回头看看儿子的成果,要是有歪倒的苗,就默默扶直了再往前走,泥水没过膝盖,每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他妻子则在田埂边编草绳,把最壮实的秧苗捆成小束,悄悄塞到儿子的秧篓里,“壮苗才能结出饱谷”。
儿子后来考上农业大学,研究出抗倒伏的稻种,回乡推广那天,特意在老屋的泥墙上刷了条标语:“插正苗,立直人。” 字体歪斜却透着力量,像他当年插的那些秧苗。秋收时母亲已八十高龄,佝偻着背在稻场边坐着,手里攥着根稻穗,反复数着颗粒。当儿子把第一束饱满的稻穗递到她面前,她枯槁的手轻轻抚过稻粒,像抚摸当年襁褓中的'他,粗糙的掌心擦过稻芒,留下细碎的划痕。
阳光穿过稻穗的缝隙,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她忽然说:“你爹要是看见这稻子,肯定要多喝两盅。” 儿子蹲下身,把耳朵凑到她嘴边,就像小时候听她讲稻谷的故事那样。田埂上的脚印换了又换,可那弯腰插秧的姿势,那传递稻穗的温度,从来都没变过 —— 这大概就是最朴素的传承,把爱种进土里,年复一年,长出满田金黄。如今那片稻田里,总有人看见白发老人牵着孩童的手,在稻穗间慢慢走着,就像当年的他们。
【母慈子孝读后感】相关文章:
《干法》读后感-读后感07-07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09-22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06-03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
背影的读后感心得《背影》读后感07-10
阅读《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4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小王子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01-10
培根随笔读后感初二-读后感07-06
《繁星春水》读后感繁星春水读后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