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09-27 12:27: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通用3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感(通用35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谈到《论语》,大家并不陌生,虽然年代久远,但如果仔细品味,我们并不难发现,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同学们亲切的问候,就像老师们的循循善诱……

  《论语》是我们中学生必看之书。如果说一本好书专指堆砌许多华丽的词句,或者风花雪月的文字,那么,它算不得一本高档的书。但它的朴质、严肃、友善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我们的友人,更像一名和蔼的教师。她教会了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凌云壮志,教给“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气概。继续品味《论语》,仿佛把我带入一个世外桃源。

  《论语》规范着我的学习方法。记得刚步入初中时,我急于求成,忽略对概念的理解,这使我学得不扎实,各种辅导书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严谨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比任何一种方法都行之有效。

  读《论语》,如同那清凉的智慧之水缓缓流进我的心田,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熏陶及品格上的启示。我徜徉在《论语》中,欣赏着书中的每个字,每个大大小小的哲理……

  至今读《论语》将近九年了,这并不算漫长吧!因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想,一生研读都时不为长,如今我把她放在我的床头,每晚睡前品一番,她将伴我一生。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也该读这样的好书,她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论语读后感 篇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 篇3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开《论语》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都充满了哲理,这让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三名话,也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句子。从小,妈妈就经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话来教育我。学过的功课一定要时常加以温习,不要学一点儿忘一点儿,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吗?如果经常回顾复习过去的知识,那么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会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是呀!在复习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的确是很快乐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了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很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并且借鉴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讲述的是孔子向东游学时,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此,两个小儿争论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诚实地告诉了两个小儿,他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读到这儿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两个小儿争辩时,孔子没有卖弄自己的学问,依然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时刻铭记先人们的教诲,努力学习,让未来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华思想。以前未曾学过《论语》,对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来,由李华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论语》后,才了解到,悠悠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头竟然是《论语》。

  孔子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一位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锐利的智慧,打开了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使仁爱之心溢满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让子孙后代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简单朴素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在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犹如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边上,细细品茗。仿佛《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荡漾胸怀,足以洗涤冲刷你灵魂中的一切欲念。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弥留在充满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儒家思想与仁义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包容与豁达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而深邃,不失为一次精神旅行。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仁义之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心中。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读《论语》是一场精神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来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诱的言语,那一段段平易朴实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浇湿了被快节奏生活带动下,一颗颗骚动的心灵。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浓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圣贤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后感 篇5

  云游书海,翻阅古籍,经典无处不有,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惊叹不已,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读其《论语》,渗透人生真谛,学会处事原则。读《论语》,懂待人接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流传自今的名句从小就教导着我们要善对朋友,礼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单调,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枯燥,而与朋友相处,我们又应该做到什么呢?

  就如《论语》所道,我们应该以热情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这样,友情才会更加珍贵,朋友才会伴你一生。读了《论语》,让我以后会以更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让我更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友情。读《论语》,知生活智慧《论语》道:圣人千虑,心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再伟大的人物考虑问题,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问题,也可能会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见,就如契诃夫所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弃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每一个问题,不怕愚昧,只要勇气。

  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双耳失聪,也用心灵谱写奇迹;像爱迪生一样,即使失败多次,也用智慧带来光明;像海伦·凯特一样,即使身体残疾,也用毅力战胜病魔,永远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读《论语》,解学习人生学习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学习的心脏,《论语》就告诉了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才会得以升华,才能从中提取珍宝,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不只是学习,而是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大舞台,展现的大世界,所以,结学与思两者融为一体,是《论语》给予我的,也是告诉天下每一位学者的。

  论语读后感 篇6

  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的我读的书已经不计其数,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属《论语》了。

  《论语》作为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骇、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有二十篇,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为政篇中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听各种意见,把觉得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说出多余的,才能少犯错误,日后才不会后悔。在生活中也不要夸夸其谈,应该三思而后行。

  《论语》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让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为人处事。《论语》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我明白失败的缘由,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走向成功之路。

  《论语》这本书带我走进知识的殿堂,让我懂得了对美的追求,让我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在《论语》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其次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当然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不仅仅包括学习这方面,《论语》中还讲到孝道、道德……

  读《论语》使我受益无穷。今后我会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千年经典,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让我与经典继续相约吧!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风日下的乱世,但孔子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为自己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说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孔子还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读过《论语》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不仅重视课本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这正是当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如果拿孝道与学业来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不光讲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琐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读《论语》之前,我觉得历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对“道”视而不见,读过《论语》之后,我发现孔子与历代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为本”的千古绝唱。

  《论语》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读,就会读懂其中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论语读后感 篇8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 篇9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论语读后感 篇10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丹教授编写的《论语》感悟这部书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们从小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朗读中长大,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非常肤浅的。读完于丹的这本《论语》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懂得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子的《论语》并不是遥不可及,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依然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感到温暖倍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我们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劲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经过自己高超厨艺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摆放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的七个章节细细品读后,何为“孝敬”、何为“大智慧”、何为“诚信”……会让你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圣人,没有圣贤的架势,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传道者,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修养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那份安静,正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后感 篇11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 篇12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

  论语读后感 篇13

  三天细细读完,结局泪目,所幸只是小说,正史无从考察,况且现实中人无绝对善恶,教养、经历、学习、环境造成人与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所以书中不论豪杰、先贤,还是酷吏、小人,其行为缘由作者都有铺陈,力求合乎逻辑贴近现实中的人之常情。而且从小人物见大时局,像史评却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说特点。光这些就已经是当下许多裹着营销包装蹭IP热却言之无物的流俗之作无法达到的高度。

  作者曾写影评小酌为何中国拍不出好莱坞商业大片(看了不能再赞同,同时个人也认为大市场环境下作用因素还有其他),说文艺工作者肩负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写各种恶,又不能宣扬恶”,“写《人皮论语》写伤了,说以后再不写悲剧了,可一动笔,根本避不开各种人生难免的悲剧。特别怕给人带去太多负面灰暗情绪。”生活之中无奈与悲剧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欢他所著小说的原因是,在绝望中常常能读出希望。即便阴谋密布恶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温暖,让人不忘初心,始终有坚信的力量。

  一边读小说一边偶尔百度史料就会客观很多,对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场感到悲切,只是因为作者不愧专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词造句富有感染力,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

  从《清》被圈粉,关注微博,粉丝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这些吧。感觉是个有人文关怀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专注读史著书又对现世怀有关注与热情的这种作家人格。在这个慢不下来的时代,泛娱乐碎片化等互联网传播的次生特点裹挟着日常生活,对于电影或书,除去行家和饭们的真心热爱,大众消费还是图个开心,认真不多也无暇。不禁多想,国内文化产业(电影动漫甚至书籍出版)的振兴繁荣,需要时日也需要很多热爱且认真的人才吧。

  《清》3部豆瓣评分都在8以上,《人皮论语》8.7。这个月《清4》上市,支持。

  读书不多,又重度拖延症,借此自勉,希望有时间有毅力静下心翻翻历朝正史。

  论语读后感 篇14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论语》中有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外,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2、"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读后感 篇15

  从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只是背诵,现在再来看,这一小段话蕴含着许多道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 篇16

  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让我直面自己,摒弃坏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会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点也不懂的状况。可是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装自己已经很懂了,可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不耻下问,或恭敬地向老师询问才是智慧的体现呀,所以在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话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够举一而反三。

  论语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这件事,论语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更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得到益处,把学习当做爱好去做,学习的效率更能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学学着,专心多问多思考,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能沉浸在其中。

  当然论语最重要的还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其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泽于人的宽容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进取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昂扬志气,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品质都被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品质,营造出一个大同的社会,论语无疑是一个权威的指导。

  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论语文人墨客们需要他给予治国的指导,武将们也需要他洗涤内心的力气,而我们更需要将他细细研读,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会给予我们最积极的建议,让我们在社会中有所一代论语之光将第三10而至,万事生生不息,论语是我国文化历史遗产的一个瑰宝,也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值得品鉴的一本书。论语影响了我,我从以前的,不懂装懂,到不懂就问,我认为我已经明白了这道理,自身的聪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质上的。

  论语读后感 篇17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再看他对他自己的看法:

  “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再看孔子对他志向的评价:

  “宗庙回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呵,连孔子也不得不服了吧,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小司仪,谁又能做大司仪呢公西华的志向就算没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样慷慨清廉,也没有“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那样自信、勇猛,但作为战国时期最好的外交官,他那英俊的外表和伶牙俐齿下包含的心,何不是温暖善良的呢即使他没有象颜渊那样受人敬仰,也没有像曾子那样留下千古名句,他在这个群体中,绝对是最风光,最潇洒的,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读后感 篇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是中华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浓缩在《论语》中,其中以仁这一博爱思想著称。说起论语,就想到了于丹曾写过一本《论语心得》,里面详细介绍了论语中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对论语的理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论语,那时就对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记于心,比如督促人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授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风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我们规范行为,完善品格的法典。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感叹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释“鲜”这一词时,说“鲜”既出自五味,又凌驾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种食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获取了其他食材的优点,从而获得最佳的舌尖体验。在描写制作一种鱼时,要用鱼生长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原味和鲜味,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想要获取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更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确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现。

  《论语》既是后人根据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对话所编,就代表了其蕴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对其弟子教诲的话语确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对后人启发深远,即使现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资历的学生才能发挥所长,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论语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态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秩序,使原本满目疮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丝活力。环顾当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尤为显得重要。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待人接物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际还会有猜疑和不满吗?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正、平和,即指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时能够面不改色,波澜不惊。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远游”。这是孔子孔子对他弟子的忠告,虽然不知道当时对其弟子的影响如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也必须遵从的指导语。横观当下,多少年轻人只顾在外打拼,只为在社会赢得立锥之地,却忽略了家里孤独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仍在上演!父母对于我们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就足以赚钱他们脸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也就变得不美好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字当头,小人以利字当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为人处事的态度自己面对利与义的抉择。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谄媚,阿谀奉承,即有视钱财为粪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信则是这一切蓝图的前提,没有信誉,人则寸步难移。取信于人,才能换去别人的尊重,才能获得支持,做好事情。

  《论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人处事的宗旨,儒学则一直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学习论语以决战科举,求取功名,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论语》的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几千年之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人们也仍在不断的解读论语,发现新的东西,以求从这位老者身上获取更多知识。

  论语读后感 篇19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太深奥了,我也看不太懂。听妈妈说,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通过论语我知道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质是现在人中少有的。他教会我们如何接人待物,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

  他能被我们后人称为“圣人”那都是他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累积的经验和思想,跟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论语读后感 篇2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表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学了知识经常复习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更深入一点其实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说遇到问题了该怎么办?我们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遇到问题,第一种是不学习,第二种是已经开始学习的人,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呢?很多人学习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会感到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心,说白了还是想走捷径。似乎“我看了一本书,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而孔夫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讲的是我们修为的境界。如果连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应对的方法就是一个字:乐!梁漱溟先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员,在工作岗位上是非常好的员工,尊敬领导,做事靠谱,与同事沟通顺畅,这样的人去做乱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们今天,作乱可以指做出背信弃义的事。君子务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伦理。当一个人能够抓住家庭伦理的时候,本立而道生。何为本?人最应该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你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一个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关系处不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其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来“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实告诉我们:我们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我们初期的微小习惯积累而成的,这叫微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能对自己的微习惯有一点点的改变,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将会收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却没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结果,却总期待短期回报。希望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就收获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下班之后是看电视还是学习,是陪孩子运动还是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习惯,在每天看来似乎差异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两种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异。撒切尔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所以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远大而虚无的目标,而是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为好父亲,好丈夫,或好母亲,好妻子。以此为基础,你跟整个社会的关系便会逐渐理顺,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花言巧语,油嘴滑舌,表情极其丰富,这种人八成不会太好。孔子不喜欢特别伶牙俐齿的人。他喜欢的是诚恳朴实,刚毅木讷。巧言令色,之所以鲜矣仁,就是因为过分了。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对一个人而言,保持真诚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有话说话,无话静坐。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但不会觉得尴尬,这才是朋友相处的最佳境界。见面之后,大可不必为了套近乎而没话找话,开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调侃,来显得两人之间有话聊。

  论语读后感 篇21

  其实论语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这里就是我一点浅微的看法。另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封建、专制、等级、愚昧、努力的宿命论思想。

  以及在现代社会制度下、现代文明条件下,他的礼乐制度,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能接受、认同、推崇的,甚至还可以说是有害的,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看来,他的这些思想仍然是杰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为集权制度的`基础,历时数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论语》都是历史上伟大的产物。

  论语读后感9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读后感 篇22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论语》有感作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变父亲教给我们的行为作风,就可以说是尽了他的孝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的确没错,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吗?人做事就是要讲信用,要尽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11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50字》。,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读后感 篇23

  论语是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生。于丹曾说过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记录的孔子的点点滴滴,它为人们构架了一道完美的道德殿堂,我们需要这样一位灰色孔子。

  当品读“学而第一”时,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贤的治学之道。时光飞逝两千年,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学子,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细想之下,古今之间的治学之道有同有异。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不倦,一直认真学习。在当代,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像孔子一般,好的学习是指导行为改变的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那也只能是一具躯壳;一个人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一台急速运转的工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只会让自己精神崩溃。所以应该一边学习,以便提出疑问,并用自己的所学去解决,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如今初中生活让我有些喘不过起来,甚至有些迷茫,不知该如何下手,当捧着《论语》事,心中泛起阵阵波澜,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中奋起直追,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如获至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我认为这对于考试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有刚。”但如果对知识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么也终归徒然。庄子的《逍遥游》中说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局势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顾名思义,当满世界的人都在夸你时,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社会都在指责、非难你、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读论语让我们成长,品孔子让我们感悟人生。

  古时,人们可以黄灯白卷,从小就苦读圣贤书,笔耕不辍。他们学习的第一课是—怎样做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的仁和礼,道家的清和静,墨家的节俭和和平;黄香温席的孝,孔融让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学习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了这关,才有继续学习的基础。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无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学做人对古人治学有极大重要性。然后,读诸子,通经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下笔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时有“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说话无味”之说。文学修养是古人学习进修之法。作文写赋,是全社会普遍之事,一致有“桥头窗口门扉处处处贴对联”之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

  论语让我在书之海洋中自由遨游,使我有了无比快乐、充实的感受,在论语的光芒下,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方法、道德的修养、交友的乐趣,我不断地成长。在论语的伴随下,我会踏上自己那成功的舞台,与论语共吟,其乐无限也!

  论语读后感8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近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于丹老师

  “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求大武师教给他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

  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

  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

  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

  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

  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

  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

  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画外音:

  这个小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潮生结束语:这是一个崇尚张扬饯行浅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关的东西被打上“不合时宜”的烙印。但与千百年前相比,我们何其有幸的是,这也是崇尚个性复苏,崇尚自信乃天赋人权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心灵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遵循和发扬。所以,注定带有浓烈的张扬的意味。不从容,不镇静,但笃定,而坚信。

  论语读后感 篇24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齐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风范,还明白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明白吗?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这就关于明白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我不懂的问题说“不明白”,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明白自我一无所知。”从那里也能够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并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我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交朋友,那么他必须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样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立即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现后,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和自我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成长。

  论语读后感 篇25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趣味。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应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我,使自我的言论行为都贴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教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我,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我的言行贴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我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终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终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提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趣味,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读后感 篇26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完美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异常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经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明白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日的字,我决定以后必须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欢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论语读后感 篇27

  今天,我在论语书上读到了一句话,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话其实是孔子帮助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不一样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当你产生兴趣后自然学的好。

  孔子这句话,表面上容易,做起来就很艰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为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句话,脸便红了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接着这三句话便说:“何有于我哉”,说白了,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到处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学习中,我把它记了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难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论语读后感 篇28

  曾参说了具体的“三省”,但这句话的核心还是在于一个“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这三处,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

  生活百态,人生复杂,在曲折且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例如:当我们略有成就时,就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又会自怨自艾。只有这世界撤去喧闹,我们冷静下来,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事做错了?什么事做对了?做错的错在了何处?这才是自省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省,并且学会自省,才会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找回迷失的自己,拥有更好的心态。所以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时刻自省。

  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贺钰珺)

  论语读后感 篇29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中关于教育指导思想的内容很丰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还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论语》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读后感 篇3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中广为人知的一句,位于开篇首则。

  一直以来,在我所接受的解读中,都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之“乐”!在交通与信息并不发达的历史现实中,若有好友远道而来,的确是一件令人开心不已的事情。古代民风淳朴,朋友自远方来,主人想必也会像孟浩然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热情地准备好“鸡黍”,来一番“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甚或无妨隔着墙头或篱笆,邀请左邻右舍,过来一起小酌几杯。

  然而近来翻阅《论语》,却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另外一种解读:“有朋自远方来”,表达的不是“乐”,而是“苦”。细思之下,竟觉自有道理!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在孔子的一生中,更多的是一种盼而不得。

  春秋末期的社会,动荡变革,礼崩乐坏。周王室仅有虚名,诸侯国各自为政,虽然自晋、楚两大国在宋国召开了弭兵大会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少了,但各诸侯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权臣间或者强大氏族间的吞杀,却多了起来。孔子所在的鲁国,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互相兼并的现象还不严重,但和鲁国公室的冲突日益激烈,甚至迫使鲁昭公寄居齐国和晋国,并死在晋国边邑,鲁哀公出亡在越国,后也死在越国。

  孔子出身普通,但志向高远,他想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然而在鲁国却一直没有机会参与政事。

  才华出众的孔子在51岁时才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务,尽管政绩卓著,后受齐国离间,依然被鲁定公、季桓子疏远。

  孔子54岁那年,鲁国国君在春天举行祭天仪式,按惯例,祭祀用过的腊肉,国君要把它分给士人,让士人分享神祗享用的贡品。但是,那一年,担任重要职务的孔子却没有等到鲁国国君派人送来的腊肉!

  孔子明白自己的处境,在屈辱与留恋之中,他决定带着弟子到其他国家寻找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机会。他怀着热切的愿望奔走卫国、陈国、蔡国、宋国等,却不断遭遇猜忌、排挤,冷落,难堪,甚至多次有丧生之险,更有隐者的讽刺、嘲笑、劝慰。

  当思绪沉浸在孔子的人生经历中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个高大而又风尘仆仆的老者的形象。54岁,已然不再年轻,却为了救世济民,改变社会,带领着众弟子,长途跋涉,奔走他乡。衣衫或褴褛,步履已蹒跚,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肩膀上落满灰尘,腿脚上沾满了泥浆,容颜黧黑憔悴,蓬乱的白发在风中飘荡。在一次次无处可去的狼狈与尴尬中,惟靠内心的信念迈起乏力的双腿在不同的国家进退徘徊。

  孔子的第一站便是卫国,卫灵公起先是以礼相待的,但不久便起传言,说孔子弟子众多,且都颇具才华,万一对卫国有所企图,卫国岂不是会有危险。卫灵公便派人监视孔子,后来卫国又发生了内乱,孔子不得已离开了卫国。孔子走得很匆忙,被一个卫国人嘲笑“如丧家之犬”!

  楚昭王派人邀请孔子,孔子途经蔡国时,师生一行被乱军围困,食物也被抢光,弟子们又饿又困,又有弟子病倒,后多亏子贡找到了楚国的军队,才从乱军围困中脱离险境。这便是陈蔡绝粮的故事。

  然而来到了楚国边境之后,孔子又一次遭遇了尴尬。楚昭王原欲重用孔子,并打算赏赐他七百里的封地,却遭受了楚国贵族令尹子西以与卫国贵族同样的理由反对,于是楚昭王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又很快病死了。依旧停留在楚国边境上等候消息的孔子,连楚国的国都都没有被迎进去,又一次进退两难,无路可走。孔子再次去往卫国的路上,遇见了在地里耕田的隐者长沮,桀溺。他们的一番讥讽与惋惜,让孔子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怀才总不遇,壮志常难酬,孔子虽初心不改,但也难免人之常情。他的酸楚孤寂求知遇之心发乎情,达于言,也被弟子们记录在了《论语》之中。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圣人也会发牢骚,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美玉是要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说应该卖掉,并且说自己在等待识货者呢!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能把个人的学问修养道德,用于社会实践,造福社会,不是很快乐吗?美玉,比喻美好的品质和才华,才华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待识货者,让它大放异彩。

  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位伟大而又有亲和力的思想家,把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寞落苦闷,说给弟子子贡。“没有人知道我啊!不抱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吧!”

  诸如此类的话语,孔子自然不止说了这三句。但这三句却足以显示出孔子现实的困境与精神的困惑无奈。

  在外奔走14年,年近古稀的孔子最终又回到鲁国,余生的精力则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热心救世,到处游说,但在当时的鲁国,在当时的诸侯,没有统治者愿意或能够走孔子的“礼乐”“仁爱”之路,其中有统治阶层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纵然有极少数小官,如仪封人之辈赞许孔子,但在二千多年以前,要对当时的政治实行较大改变,没有适当力量的凭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孔子徒抱大志,感慨至死。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才高和寡的他曾热切痴情地盼望着自己能被他人理解、接纳、赏识、任用,但知音难遇,连一些隐居者,也站在一边热嘲冷讽。热衷于政事然而寂寞凄凉的孔子,晚年间虽多了一番淡然与超脱,但若真“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知他懂他、赏他励他的朋友远道而来,该是一件多么痛快与欣慰的事情!

  如果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轻轻地呢喃,以委婉的方式道出了孔子一生深潜积压在心头的期盼与盼而不得的苦闷、失落、辛酸与孤寂,那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则是最直接的千古之叹。

  十四年风尘仆仆、困顿偃蹇,现实引领着孔子,走上了一条“曲线”之路,自己实现不了的,就把学问思想、理想愿望播撒传扬开来。这或许也是孔子将拜师礼定为“束脩”的原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来拜师的人,他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十条干肉,真的是一份很微薄的礼品。

  孔子带领着他的学生,整理传授古代文献,删《诗》授《书》,记《礼》《乐》,赞《易经》,作《春秋》,筑坛讲学,“诲人不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当社会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干起来,不用呢,我就藏起来。孔子在政治上无法实现“有朋自远方来”,却在学术教育方面吸引了众多的弟子。只可惜,这终不是孔子最看重的。

  汉代建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写《史记》,推崇赞誉孔子,这中间的几百年间,孔子及他的思想想必是寂寞的,然而有真学问有良好修养有仁爱礼乐思想的孔子,以自己的实力呼唤到了历史的回音,终于有朋自遥远的汉代而来,将他的思想推崇到统治天下的尊位,孔子若地下有知,必然“乐”矣!今天,从孩童到耄耋,手捧《论语》,耳听《论语》,当我们在朗朗的书声里思考、感悟着这位圣人的语录时,又不知孔老夫子看在眼里,会“乐”成什么样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反复吟咏《论语》开篇第一则,愈加感觉这一则有开宗明义之深意,也深切体会到,孔子一生,苦矣!

  论语读后感 篇31

  中国是一座文明古城,它享有着“拥有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美德”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广为流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也就有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民学习汉语,愿意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发展他们的事业,甚至是走完他们的一生。如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发生了很多改变。从任人宰割到重新站起,从没有选择权到集体起义,从一个落伍的社会走向时代的尽头。中国,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一颗炽热的心,走向世界的巅峰。

  要说中国从未改变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围绕我们几几代代人民的历史文化。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里,祖父辈们总会告诉你那么几句千古流传的佳话,在以后的时代里,你也一定会把这些话告诉晚辈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让你耳熟能详,甚至说了上句便能对出下句的句子,正式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巨作—— 《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孔子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这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说起《论语》,就不得不提起孔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人称为“孔圣人”。文中孔子的言语循循善诱、简单应答、点到为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道来。《论语》一书正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一本书。孔子的名言有许多有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当今社会,有许多人都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去做的事情让别人帮自己完成,而这一现象在《论语》中也有相应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还有些学生,学过的东西就丢在一边,但是,也许当你再次捧起这本书时,又能有新的体会,正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这本书除了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也刻画了书中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鲜明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有人说,《论语》这本书就是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说,《论语》是让那些迷茫的人重现找回方向和自信。我认为,《论语》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体现。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可能时代已经变了,但是论语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把《论语》的知识传给下一代,把经典传给下一代,把文化传给下一代,把中国美好灿烂的明天,继续的延续下去。

  论语读后感 篇3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它阐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颇深。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书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无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同朋友交往真心对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务活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对待自己的学习是否认真负责了呢?想到这里,我深感惭愧:自己做家务活的时候不够用心,房间也打扫得不够干净;对待朋友不够真心,有时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待学习也不够认真,粗心的问题经常出现。

  我当以《论语》中:“吾日三省无身”为自己改进的方向,争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和缺点,让自己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等具体情况,给与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着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宝藏。

  论语读后感 篇33

  一个故事之所以人尽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神圣的文学殿堂。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的人们的一起,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论语》就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间经典名句,含义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寻味。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知识,从中悟出新的体会和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从中我体会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我今后学习时,一定要认真复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动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真是说到我心里了。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不能专心学习,老师也因此常常批评我。听了孔子的劝导,我明白了,学习时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由,我教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学习态度。想到自己有时候为了颜面,不懂装懂,真是不应该!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而其“仁”、“礼”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全书。其中不少言论在当今仍被公认为至理名言。在倡导青少年学习国学的今天,读读《论语》,不失是很好的选择。我爱《论语》!我一辈子都要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篇34

  “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细细品味“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礼时的庄严感与华丽感,而又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不难察觉到孔子对于天地万象的不断变化发出的感叹,或许孔夫子善于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才能看到另一种华丽的人生境界吧。

  《论语》的华丽蕴藏于朴素之中,使人在品读之余无限回味。冥冥之中总能体会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纵有千年时间间隔,却仿佛也能听到他在教导着我们: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论语读后感 篇35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武进图书馆看书,我读到了《论语》这本书。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时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中有几句印象最深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要在课后或回家以后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以后我要天天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到学习,小朋友们只认为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大为增加,就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鉴,以利于自己改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写的真好,我们要好好读读。

  学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生无尽的思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精选02-04

论语读后感05-30

论语读后感09-09

论语的读后感04-01

《论语》读后感07-27

经典论语读后感05-31

《论语·学而》读后感02-07

论语读后感150012-10

论语读后感作文02-23

作文:论语的读后感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