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2-06-05 17:38: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浓浓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沉浸在中,把你的一生重新问过一遍,想着你在强保中疾肥胖,又淘气又的,顽强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罗马尼亚出发去参加肖邦为止:童年时所受的严格的庭教育,少年时代的发奋用功,出国后的辛勤疾苦,的些许成绩真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历历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欢乐!如今你到了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的阶段。开始成家立业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对儿子的爱意,连小时候的支根末节都还记得。是啊,对的爱永远那么伟大,傅雷对儿子博鞋的爱都暗含在书信中了。

  有人说,没有,就没有刚毅;没有父爱,就没有宽广。的确,父爱一点也不弱,一点也不渺小。从小到大,父亲都带给我们高大强壮的形象,这种形象延续到了那无形的父爱中的我们。就算有一天父亲不再强壮,它那浓浓的父爱却早已告诉我们:做人要勇就。

  父亲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好像对于他来说,我的事永远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种幸福叫儿女,有一种叫关怀,有一种亲情叫父爱。这句活说的一点都没有错,父亲对我们的爱可谓之伟大,父亲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深。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我的父亲我能快乐的,凡事只要就好,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我们只要努力过,竭尽所能的去实现自己的,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太过介怀,只要无愧于心即可。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天下父母心”,父母爱子女,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同样是“爱”,却常常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是“溺爱”,我们要什么给什么,物质条件一概满足;有的是急于望子成龙,教训责骂我们,有的甚至棍棒相加,他们说这是“恨铁不成钢”。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一本书《傅雷家书》。从傅雷写给自己孩子家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浓浓父子之情中,我才感到了什么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那就是——既是慈父,也是严师,更是我们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经翻译了许多受群众喜爱的世界名著。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位称职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好父亲。即使孩子身在异国他乡,他仍通过书信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例如在一封回信中,一开始就连用了五个问号,询问孩子(面对孩子寄去的照片):最近消瘦的原因、饮食、睡眠、交友和周围环境等情况。可见,这些溢于言表的关切之情使我们体会到作为慈父的一颗炙热的爱子之心。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会对我们子女产生巨大的力量。傅雷常以父母的爱去感染孩子,但他同时也不忘给予语重心长的教诲和热忱的帮助,这才是一个慈父形象啊。在如何做人这个重要问题上,他要求儿子像他一样拥有“宁天下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精神境界;在艺术修养上,他对搞艺术的儿子说:“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要战战兢兢,郑重其事!”他还教育孩子“随时随地准备牺牲目前的个人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成为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社交礼仪上,他又要求儿子做个有礼貌有教养的青年。有时儿子来信中写了错别字,他也不放过给儿子纠正过来。

  正是傅雷在教子上像老师一样严格要求,不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使孩子在理解父亲良苦用心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走上正确地人生道路。

  有哪一位父亲能像傅雷那样既有慈父的温情,又有严师的教诲,更多的是朋友式的交谈呢?我希望天下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真正地关心、爱护我们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初中必读书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战争年代对亲友的挂念;“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张籍客居异乡时难平的情绪。过去,家书不仅是一封给家人问候的信件,也是一条维系亲人情感的纽带,还是一座沟通亲人思想的桥梁。在《傅雷家书》中,我读出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爱与关怀。

  众所周知,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一位有思想的作家,更是一个有着细腻情感的父亲。他对儿子的关爱,在家书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因为儿子的离开而难过,痛哭流涕;也曾因儿子的信被弄掉后,日思夜想,辗转难眠;也曾多次在信中告诉傅聪要记得回信,要说明是否收到……

  傅雷的爱并不只是对儿子的宠爱,有时还表现出了老师般的严格。当傅聪在肖邦钢琴比赛中出乎意料地排行前列时,他告诫说,“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的很呢,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让儿子不要骄傲自满。当儿子想离开波兰时,他又仔细列出波兰与苏联的利与弊。这种谆谆教诲与思想引领,让儿子也变得审慎、严谨。

  《傅雷家书》之所以能使人获益良多,还因为书中能见其广博的胸襟。他能兼有西方文化的优雅与东方文化的稳重,能客观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融会贯通。他也对批评家的建议大方接纳,深刻自省。他能公正对待儿子,他曾用“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来教导儿子,也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雅葛丽娜对爱情的一味追求来引导儿子的爱情。

  《傅雷家书》也是一本有温度和真情的书。当傅聪的前任老师过生时,他会特地在信中提到务必要祝他生日快乐。当弥拉生病时,他也单独写信问候。当傅聪远赴重洋参加比赛时,他在信的开头让他记住祖国。他的关怀是衷心的,他的叮咛是温情的,他们父子的情感是真挚的,父子关系是和谐的。

  我们总是会问,亲情到底是什么?父子之情到底该怎样?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父子真正的良好关系应该亦师亦友,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

  家书,用笔墨让亲情团聚,用信封将亲情送达。我想,这也正是“家书抵万金”“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原因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写给他的儿子傅聪的信集合而成,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弹奏音乐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个父亲伟大而又深沉的爱。

  我们都不难发现,每封家书开头都在表达对傅聪的思念,甚至因为没有按时收到回信,而忧愁半个月。家书中的日常琐事,没有华丽词藻,但经过阅读,你的心灵仿佛有溪水流过,被冲洗干净。

  傅雷父子二人都对艺术很热爱,傅雷对此有很高的见解,他认为要艺术有一个纯洁的心灵,需要苦思冥想,他希望傅聪可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傅聪的为人处世方面,傅雷也为他考虑的面面俱到,无论是傅聪关于爱情的苦恼,还是关于怎样辞别曾经的音乐老师,亦或是怎样在自己学习的时候婉言谢绝别人出去娱乐的邀请。每一次傅雷都是抱着商量的口气与傅聪交谈。我们都能读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独自一人在外边的那份关心与不舍,都能读出身为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少走弯路,坚强健康的成长的那份体贴与呵护。

  傅雷总希望傅聪有一颗赤子之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他希望傅聪具有纯洁高尚的心灵。在与傅聪的家书中总念叨着要他为国争光,当他听说傅聪代表中国获胜,更是激动万分,言语中难掩心中的自豪。在教导傅聪时说道,“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是傅雷对儿子真切的期望。

  我们不禁佩服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总是循循善诱,在傅聪成功取得成就时,告诫他戒骄戒躁,提高警惕,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惧、戒备的感觉;在傅聪遭受挫折时,总是为他打气加油,令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引领傅聪走上正确道路的同时,又让他有选择的空间。傅雷好似一个老水手教导着傅聪驾驶着人生的这艘船平稳驶过波涛汹涌的江面。

  读到这我们也会感慨傅雷对傅聪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也不禁感慨父爱的伟大。其实不只是傅雷,每个人的父亲都具有傅雷那样对孩子的一片真心,只是也许他们并不会表达只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你。

  这家书不仅给傅聪,也给我们,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艰辛与用心良苦。也给我们告诉年轻一代,做人做事要有条理,不激进,先成人,后成才,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不负众望,做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傅雷家书读后感6

  近几周来,我阅读了《傅雷家书》。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亲。

  从《傅雷家书》中折射出来的,是傅雷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评价傅雷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家长”,对于孩子(尤其是长子傅聪)是标准“中国式教育”。对于“中国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教育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危险的,毕竟天赋也不是逼出来的。那傅雷为什么成功了呢?因为傅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对于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与其妻子的墓志铭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独了,便会创造一个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可见,赤子就是内心纯洁,没有杂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一个不受世俗干扰,沉静在世界万物之中的人。这一点与千百年前的一位伟人不谋而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无杂念,就能成为大器吗?不是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英勇战死锦竹,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吗?还要归功于诸葛亮和他的妻子黄月英对他的熏陶,这一点又与傅雷的家庭不谋而合。傅雷作为一名革命时期的文学工作者,他的思想是进步的,对于新中国的热爱传给了傅聪,傅聪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傅雷的艺术修养是高深的,这也对傅聪的艺术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国式教育。真正有意义的中国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样,既做严父,严于律己,严于待人;又做慈父,宽于待人,关爱他人;还做良师益友,适时地透过一段话传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楼适夷曾经说过:“《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空闲之余,我再次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摩挲着封面想再次感受家书的温情与厚重。

  万水千山也无法阻隔这种陪伴,直至傅雷离开这个世界,其实,他并没有离开,至少在傅聪心中,至少在喜爱他的读者中,他从未离开。那一封封书信给我的震撼如同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汹涌澎湃,经久不衰。

  “赤子之心”是贯穿全书的精神,同时也是傅雷先生做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傅雷先生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父子关系愈发和谐,他们在对艺术的切磋交流中成了知心朋友,他在孩子面前从来没摆出过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感情总是溢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同很多父亲一样,爱子之心犹如大海,澎湃而深沉。对艺术无上的追求,真挚的感情流露,心系民生的家国情怀,这三者拼在一起便是傅雷父子,便是——赤子之心

  当今社会,如傅雷父子一般的人很多,留守儿童就要面对这种父子聚少离多的情况,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的几率很大。父母怕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便试图用钱来弥补。假如他们像傅雷先生一样,用书信的方式陪伴孩子的成长,也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作用。傅聪随年龄增长渐渐懂得了爱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儿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不比傅雷给傅聪的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会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家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会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的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9

  读完这本由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以后,说心里话,觉得,真的是蛮有感触的。

  并不是想去指责我们的父母,只是觉得,真的,傅雷夫妇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别的不说,你首先要承认,读完它,有没有想去把这本书拿到父母面前,让他们好好学学的冲动?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呢,书的确是好书,信也写的淳朴,傅雷夫妇对儿女和祖国的爱也显而易见,他们也是教育事业的典范。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是我们普通人父母的放大版。

  说实话,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看了很多网上的有关读后感资料,觉得,要么就是说现在的教育怎么怎么不如人家,要么,就是人家夫妇怎么怎么伟大,其实,真的没有这个必要,不要误会,并没有一丝贬低的意思,只是想说,如果你读过这本书,那之后,就更应该把目光放到我们这些平常人家的父母身上。

  拿我说,我父母学历不是很高,也没有天天祖国啊、社会啊挂在嘴边,但,他们真的很爱我,他们给我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我们没有远隔重洋,当今社会通讯发达也不需要写信,不过我相信,我们当中任何的一个人,处于像傅聪那样的情况,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父母都会挂念我们,时时刻刻操我们的心。

  也许,他们不懂得多么高尚的教育方法,所以,傅雷夫妇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对象,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他们中任何的一个,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我们看这本书不能光是一股脑称赞傅雷夫妇,或是贬低我们的父母,我们更应该的是通过这本书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同样身为父母的我们的爸妈对我们的爱。

  我想去承担你将可能会承担的一切,却又害怕承担的太多,你会忘了怎么去飞翔。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在古代是人们主要的通讯方式之一。而在现在众多通讯方式中,书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傅雷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书》摘自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书。

  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书中常常强调的便是如何做人这一问题。

  在傅雷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并不时给予指点。他常常在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问题不气馁,获得大奖不可以骄傲,要对国家和民族有荣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进行了有益的引导,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不管是在儿子生活工作还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关心,在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爱。

  傅雷是优秀的,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国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在他的引导下,两个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读过《傅雷家书》后,我不禁感叹傅雷对他儿子浓浓的爱,也不禁羡慕起傅聪及傅敏,因为从小我对父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地深刻。有人说过,《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集,我认为这句话很对,《傅雷家书》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送带。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傅聪远在海外求学,外出的游子,牵动的是家中父母的心弦,爱子如命的父亲,只能将一句句叮咛仔细封在信里,把自己的一片深情送过大洋。

  “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时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

  这些话语,出自于一向严厉的傅雷之口,哪怕身在海外,也不愿儿子放弃学习。对孩子的那种殷殷期盼,严厉或温柔的叮咛,这副姿态,又与天下哪个父亲有异呢?

  深夜中,灯下有父亲在帮孩子批改作业,也许这些父亲无法像付雷一样,给予付聪很大的帮助,但他们无一不在尽全力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深情倾注在简单的叮咛中,这些叮咛无非是几个错别字,几道几何题的要点,可这其中所含的父爱,一点不比傅雷信中所含的少。

  “孩子,我多担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一切都得未雨绸缪,切勿到后来悔之不及。”傅雷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口吻,带着对儿子的心疼,不断劝说孩子休息,到大自然去放松身心。

  傅雷一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他从不放松对儿子的要求,却依然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所担忧。这多像我们的父亲,偷懒时,他们训斥、催促,但当你把所有精力倾注在学业上时,父亲们又担心我们的健康,逼着我们去锻炼。

  似乎父亲永远不能与我们合拍,永远在阻止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们大多爱温柔的母亲大过于强硬的父亲,但这一句句让孩子们厌烦的叮咛,又有哪一句不出自于浓浓的父爱呢?

  读着这一封封家书,好像在其中看到了无数父亲的影子,他们的叮咛,是对孩子最深的爱与期望。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之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

  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其中,母亲的温柔体贴,父亲的严肃慈爱,都与生活环环相扣。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都说家风,家教贯穿一生,每个家庭的独特家风家教都创造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亲的一言一语都在影响着自己。所有人的身上都影影淡淡的存在父母的影子。那是家风的传承啊!优秀的父母,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了父爱的教育范本。所以在假期里,我认真的拜读了这本书,真的被这186篇感人肺腑的书信所打动!

  有很多人说傅雷是一个很严格的父亲,确实,在他和傅聪两年间的书信来往中,不难看出这一点。他对儿子有着不容置喙的爱,但在书信来往中,他始终把对傅聪的道德和艺术的指导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犊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两人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就出自于《傅雷家书》,从这句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远在海外,心都被牵绊着。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这样的一句话,展现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方法,他不会像一些父母那样只是批评,而是会给予适时的鼓励,给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奋斗的方向!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这些话则充分体现出了傅雷对儿子严厉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够成长起来,学会面对,学会处理问题,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点!

  《傅雷家书》记录着傅家父子两人两年间的交流。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读《傅雷家书》,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的温度,而我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力度。尽管傅雷在信中对傅聪嘘寒问暖,十分感人,但我却更加关注两人谈论艺术与文化的信件。

  作为一个曾出过国、留过学,也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翻译家,傅雷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并包。他既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品可以让人眼光宽广,又把汉代的精美石刻奉为精品,其开放而宽广的胸怀和贯通中西、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傅雷是一个善于对比和求同存异的学者。他常在书信中谈起中国古代的诗词。他有时会将诗词独立提出,有时则与西方音乐同时谈起,寻找共同之处。比如,他认为,莫扎特、舒伯特都富于一种近乎于李白的气质,而萧邦乐曲的神髓则与某些中国古诗词颇具相像之处。

  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并不拘泥于诗歌和音乐,也有许多是针对于文化更深层之中优缺点的。这也体现了他不但长于探求细节,而且也对宏观的文化颇有些见解。

  比如,他认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乱的,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又比如,在贝多芬的作品之中,始终充满了“人”(即自我)和“神”(即命运)的斗争,而在他最后的晚年里,“人”落在了下风,贝多芬在命运前低了头。是否低头没有定论,但西方思想的混乱由此可见。

  实际上,西方宗教信仰之“无我”(非是现在所谓无我),与现代精神之“有我”之间的战争,尽管自文艺复兴之时便已开始,但一直到今天,仍未结束。反观中国古代,由于诸子百家,无一以宗教信仰为人之根本,纵是后来传入的佛教,也极重视自我智慧的完全觉醒(彻悟),所以,中华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现如西方人般的矛盾与混沌。

  最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绝佳评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写于他被强加反党罪名,隔离审查期间。在这时,他的待遇差到了极致,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钟书。对于一个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情形几近人间地狱。但他依然在对文化和艺术提出着自己的想法,依然在谨慎而严密的思考着。

  也许,只有这样无论境遇好坏,总有一颗求索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1-12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06-04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5篇05-11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04-29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2篇03-26

《傅雷家书》读后感(集合15篇)03-12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32篇)03-22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35篇)03-04

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高中02-09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