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时间:2023-11-28 09:29:22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3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 1

  最近开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涨一下自己的阅历和学问。《浮生六记》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想在这个里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观点和感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诗意,我个人喜欢这种调调的诗文,其二呢是因为书的简介上说介绍了沈复合其妻子的爱情故事。我总是对美好的爱情有特别的期待所以选择这本书。

  这本书现存的一共有四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很多人多说羡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爱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个时候的芸娘父亲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习。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还自学识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素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后来芸娘和沈复结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复要学外地学习,却舍不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无心读书的地步。俗话说的好,先成家后立业,但是沈复居然为了夫妻间的相聚时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令人大为不解。也许这也就厌恶了沈复父母后期对芸娘厌恶祸根。身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是鼓励丈夫在外好好读书,去考取科举,不应该和只想着顺从丈夫。另外还有一段种提到沈复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时,因为发现芸娘会写字于是叫了芸娘后代其婆婆写家书,后面婆婆觉得芸娘的家书写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写了就自己写了。这让公公觉得是芸娘不肯写家书,顾开始不喜了,后来沈复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释,芸娘又劝他不要说,说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实我觉得这种原由,其实可以让沈复稍加润色后和公公反应,这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错误,让替公公开始不喜她了。接下来公公择妾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来娶妾很正常,但是这个是公公房里的事情,当下婆婆还健在并不应该由你一个媳妇来操办,你这样做了只会让婆婆厌弃,觉得你为了讨好公公背地里做这些,不够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知书达理,能够陪丈夫闲谈诗书共游山水。无论贫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风雨同舟,并不对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时因为她的这种知书达理,是的沈复更为的不求上进。

  《浮生六记》读后感 2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妻子芸娘。芸娘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漫游在《浮生六记》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被芸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习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 3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 4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于是,立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言精致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 《浮生六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 5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 6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应有六记,但遗留下来的只有四记,有写游记的,有写闲情记的(如何插花、养花,弄盆景等),有写闺房乐记,有写坎坷记。其中的坎坷记,是我自高中读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后,第二本让我伤心不已的书。

  沈复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聪慧知书达理,甚至可以说有颗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果她在那个年代,生为男儿身,其成就应该要远高于沈复。

  沈复与他朋友遇到难题时,总是她想出解决的法子。哪怕公公错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辩解,她都不肯。他们夫妻二人的关系自然很好,一起到乡下避暑,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会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哪怕是在很困难、家里已容不下芸的时候,沈复也毅然地带着她到外面住,没有听从父亲休了芸。只可惜没有白头,芸便离开了人世。

  沈复在书中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虽不希望夫妻间相互仇视,但不可过于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头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会以爱情为基石,但我明显是不认同沈复那句话的。如果从一段幸福指数爆棚但是短暂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无趣但是冗长的婚姻当中做选择,我必定选择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归去,也终究是没有遗憾了。

  我曾问过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几岁?”他说70,我说那我活到69就好。说我自私也好,胆小也罢,我从来不敢想象,我们一起牵手走过那么多的年岁之后,突然他会消失,那我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活着,也是个未知数。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让我先走好了。三毛说,幸好先离开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这样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过,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丢给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帮忙抚养,我追随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觉得,倘若此生已没有遗憾,又何必独活在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为孩子、因为婚外恋、因为各种客观的不客观的因素分手,却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时突然永别。

  我也曾问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忘记我?他说,五年吧。其实我不知道五年这个数字他如何得来,但当时年轻的.我却有些生气,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给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我?

  现在却觉得,真要那样,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后你再娶个比我温柔坚强的女子,平静安宁地度过余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里,我也不要你长长久久地记得我。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关于坎坷,关于幸福,其实来来回回,不过是“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罢了。格子曾说,我对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个可以随时去死的人。我听以后颇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这般清明透彻。

  好像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实《浮生六记》也讲了许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开的效果,又记录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风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们跟朋友偶尔会玩考试的游戏,轮流做老师,给其他人出题,而且出题人兼做主考官,然后还要阅卷评分。不由对正在玩游戏的赵同学感叹:“古代人好可怜啊,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只能以考试为乐。”

  我心想,要是把他丢回古代,他要怎么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计只能耕种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 7

  《闺房记乐》这卷讲的是沈复与芸娘从相识相知,到结为连理,期间发生的各种洋溢着浓浓的闺房之乐的日常小故事,而其中的甜蜜日常,却并不会令人生厌,而是让局外人也不禁沉浸其中,这大概就是所谓清新的蜜与甜腻的糖的区别了吧。这一卷中讲述的故事,打破了我对中国传统女子婚后生活枯燥乏味、单调无趣的猜想,又或许是因为沈复本身是个不拘于礼教之人,而芸娘也是一个通透聪慧、通情达理的女子。两人虽放浪,却一直彼此深爱对方,同时也不拘小节。从沈复的字里行间,总能看出他对妻子的爱护和尊重,当二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有分歧时,沈复会直接了当的提出,而芸娘也并非一味附和,反而会认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夫婿的沟通来调和二人的矛盾,两人时有拌嘴,而最终都会和了,更会加深爱意与对彼此的了解,这不正是最和谐的夫妻相处方式吗?

  芸娘在吃臭腐乳和卤瓜时,沈复调皮道:“狗因为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明眼人都能听出这是由于沈复厌恶腐乳和卤瓜的气味,对芸娘的淡嘲。而此时芸娘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沈复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道“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这便体现出芸娘的机智活泼、天真烂漫的性格了,而这时的沈复出于对芸娘的爱,便笑着接受了食物。讲到两人拌嘴的还有一处:芸娘平日喜欢用茉莉花做发饰,既美观又香气袭人,而沈复对此则笑曰:“这茉莉花的香气都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了。”芸娘又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些谄媚。”沈复追问“那你为何近小人而远君子乎?”芸娘则笑道:“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两人的拌嘴日常,令人好生羡慕,我认为这正是最能还原当时他们恩爱生活的事情。也能给予我们启示,那便在是平凡的日常中,只要去发掘,也会有不一样的快乐存在。

  而最让我感叹的是,当友人邀请沈复去洞庭君祠,芸娘遗憾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与沈复一同前往时,沈复便让芸娘穿其衣,戴其冠,假扮为男子与其一同前行。没想到沈复作为成年男子,为了妻子竟能想出如此妙招,不惜去冒险。也没想到在古代还真的会有女子敢冒着不敬的风险,女扮男装,看到此处我不由得啧啧称奇,沈复和芸娘果然都为“性爽直,落拓不羁”之人哪。一方仅仅因为妻子一时的遗憾,为了使妻子开心,便出此计谋,真心是爱护妻子到极致啊!而另一方则是深切体会到了丈夫的深情,配合的去实行。这实在是令人感叹,令人感叹。

  沈复称赞芸娘道,“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此处实在是令人不由得心生感慨,人活一世,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但若能与一知己相遇相知相守,说是人生最幸运的事也不过。这样看来,他们实在是得到老天眷顾之人,但是能够像他们一样,与一知己结为连理得人,实属少数,这便告诉我们,若是有知己在身边,可要好好珍惜,就算没有,对亲密的朋友,同样要好好珍惜,即使现世太平,可人生道路谁能料?珍惜当下,便是最好的选择。

  《闺房记乐》几乎可以说是一篇沈复夫妻大秀恩爱的一卷。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对夫妻俩满腹称赞,同时也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浮生六记》读后感 8

  林语堂曾说:“陈韵(游羽注:作者沉复之妻)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生活中,陈韵也是最可爱的。她天生有智慧,性情洒脱,是文人理想的妻子。那个时候,我想起了陈云这个名字。后来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其中有《浮生六回》入传世书集,不由得想读一读。读《浮生六回》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闲暇的乐趣。古人云“人无质不可闲”,《浮生六回》更是在闲中情色。

  书中记录了作者一生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可以领略世间万物。沉福德一直盯着他的妻子芸娘,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博大、泼辣、痴情,令读者“读后如痴如醉”。就是看“一身素”是怎样的飘逸飘逸,从口述到朗诵是怎样的灵动,是怎样的缠绵缠绵,太湖的眼神是怎样的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众女相比,云娘比黛玉柔美,比宝钗优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放,比妙玉更有人情味。比起现在的时髦女郎,云子多了一份内涵,多了一份优雅和内敛。没想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却悲痛地永远逝去了,还流下了两行痛苦的泪水。

  “凡事喜欢有自己的主见,懒得跟从别人的是非”,“不想贪肉户口的嚼子”,生活从容,沉三白就该如此一个很随意的`人。卷四郎游记快,与四海好友游遍天下名胜,山水惬意。文笔婉转悠然,尽在字里行间。仔细阅读后,人们会暂时忘记世界的纷繁复杂。至于爱妻云娘,沉三白写得不多,即使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心中的牵挂似乎也是不经意的。卷二:闲情逸致,卷四:游记游记,写情写景,看似淡泊云娘,却处处流露出朴实真情。于是,云娘的君修映会,知书达理,温婉可人,在沉三白寥寥几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样不经意间丰满生动:故乡,云娘相伴,一起品兰,一起栽菊,一起戏石,设登景赏月;会友,“云画簪卖酒”,巧置梅盒;一片荷叶插心取香……点点滴滴,白白诉说,令人羡慕又感慨,求而不得的感觉,真是令人羡慕!

  《浮生六记》读后感 9

  《浮生六记》是流传百年的经典文学名作《浮生六记》,畅销300多万册,作者沈复,写于嘉庆年间,从古至今,火爆中外。

  1935年林语堂把《浮生六记》译为英文版本,在美国的出版社受到欢迎,浮生六记因此走出了国门。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认为书中写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

  林语堂对于书中所书写的充满个性才情和闲情逸趣的生活态度大嘉赞赏,他赞美这对夫妇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当中最具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本书辞藻华丽,铺陈讲究,既有对仗又有比喻,既有白描,又有对话,既有景又有情,又有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

  文学对内心、对精神以及对我们人文素养的陶冶,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去慢慢熏陶的,熏陶这个词非常有趣,首先它要熏,就像是熏香一样,不能立竿见影,如果香气太浓太盛,会觉得呛鼻子,香味过浓会变成臭,所有的熏香之香都是淡淡的味道,似有似无微微的香味充斥整个房间,慢慢的你就能够辨别出香和臭来,这叫熏,熏就是淡淡的,慢慢来。

  陶冶,“陶”首先它代表着一种情绪,就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乐淘淘,如果你在读文学的时候你是急躁的,你是急着捞干货的,而不是能沉下心来领略文学之美,领略文学的内涵的,那么其实你就不会是快乐的,我们都知道急躁焦虑绝对不是快乐的,但是怎么才能快乐地领略到文学之美呢?就是你的心得安静下来,而且绝对不可以太功利。

  凝神静息,把心放下来,安安静静的沉浸到文字当中,一天一天地读,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看一看这些文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这其实是比任何的干货都最为宝贵的。

  什么是文学?我们把它拆解开来,就是文字的学问,文学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没有经历过时光的文字,不能叫文学,这是其一,其二文学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因为这些大师大家,他们的人或者作品也已经穿越了几千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称得上文学。

  哲学家周国平老师,作家冯骥才,还有作家梁晓声的作品也都经历了几十年时光的考验。

  好的.文字才能称谓文学,因为好的文字,它的铺陈非常的讲究,古人在写文章时,一个词一个句子是反复斟酌的。

  芸娘最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芸娘极其本分,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布衣菜饭都快乐;芸娘安贫乐道,只要和丈夫在一起,哪怕一辈子不曾远游,两个人只是吟诗作画,日子就已经非常的美好了。

  书中多次提到沈复经常相约朋友到家中喝酒,芸娘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丝抱怨和不满,由此可见芸娘真不是一般的女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的文人,他们从生活当中汲取灵感,都是喝一点小酒,然后诗性酒性画性大发,你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这样消磨时间的,但其实就是在小醉微醺的状态之下,他们才能写出千古名篇。

  芸娘之所以选择嫁于沈复,就是因为沈复的才情、沈复的雅趣深深吸引着她,她当初认定的就是这个人身上的这个品质,结婚之后不管生活多么地艰苦,她的初心没有变过,所以她宁可卖了自己的钗子,也要保住丈夫的趣味。

  爱就是保持初心,爱就是爱他本来的样子。沈复也不是一个只靠相貌去衡量女人的男子,这才是高级人类。

  沈复想找的是知音,他看中的是芸娘的精神追求,他看重的是一个女子的精神素质。

  《浮生六记》其实是一本让我们学会经营亲密关系、经营夫妻关系的一本好书,不管你听多少经营婚姻关系的课,不管你买过多少婚姻关系的知识付费,都不如读一本《浮生六记》,这仅是我个人观点。

  这是在晚清时期一个非常罕见的婚姻,他们两个人在婚姻之前就已经有真正的爱情,芸娘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能够大胆追求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心实意地爱你的丈夫,婆媳关系不会太差。

  没有行动力的爱情也不是爱情,怕人笑话的不叫爱,过于注重结果的不叫爱,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双向奔赴的。

  所谓婚后大胆做自己,不是让你不顾及另一半的感受。

  芸娘是一个温柔,但并不是一个温顺之人,他并不是什么都顺从自己的先生,女子才是一个家庭当中的掌舵人。

  一个女人决定了整个家庭的素质,一个女人也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氛围,如果妻子是一个爱抱怨、情绪状态非常糟糕的,跟家人之间说话完全不管不顾的,情绪起伏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不高兴,或者嘴巴是非常刻薄的,你是刀子嘴你可未必是豆腐心。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外表对家人是放肆狂浪的,我们能说她是爱家人的吗?我们能说她把爱都放在心里了?只是她嘴上说不出来,所以她嘴上、她外表放肆狂浪,不是这样的,你外表的放肆狂浪就代表着你对家里人的不尊重。

  芸娘说的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第1句是讲道理,以父母为例,我们难道可以对父母内心恭敬,外表却表现得放肆狂妄吗?

  第2句话在表达情绪,在表达不满,而且再告诉老公说你以后不可以这样对我,这其实就是在表达愤怒。

  芸娘表达愤怒,没有任何攻击,她把心理学运用得如此通透,因为她确实是一个内心有自我,有边界,而且在心里非常在意自己伴侣的感受,非常在意这段关系,懂得用心去经营亲密关系的女子。

  就像心理学上说的,好老公是夸出来的,有没有及时地跟老公表达说:“老公,这方面你真厉害,老公你真棒,老公,我发现你有这个优点,老公跟你在一起可真幸福……”,你这样表达过吗?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是你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你得先做呀。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因为从古到今,爱的真蒂是相同的。

  没有哪一本书教给女人从女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女子,从来没有一本书教给我们如何好好的做一名在时光里盛开的女子,好好地发挥我们的女性优势,让我们跟男性好好地学会合作,而不是机关算尽,用权谋,用心计去捆绑他。

  虽然你是女性,你也一样有求知欲,你也一样有冒险精神,你也一样可以有自主意识,你也一样可以有创造生活的能力、欲望以及权利,不是只有男人,只有老公才可以做呀,这叫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爱做饭的人,她的喜悦和满足都是来自于把饭菜端上桌的时候,家人吃到这个饭菜时,那种内心的满足感带来的喜悦之情,这就是爱。

  《浮生六记》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有名,之所以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流传至今,它的真谛就在于,原来幸福的生活跟物质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这本书教会我们,对待生活用心才是最要紧的,对人、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内心有爱,其实是比手里有钱更重要。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没钱的时候感叹自己,我之所以不幸福,是没人喜欢,没人待见自己,之所以日子天天过得懊恼至极,原因就是因为没钱,那这样的人即便将来有钱也不会幸福的,因为他永远都不明白,钱只是这人世间的途径,只是这人世间的手段,钱不是目的,目的是幸福。

  不是你有钱了,你就会富养自己富养生活了,而是你先学会了富养,你才能越来越有钱,爱只会靠近不缺爱的人,钱只会靠近内心富足的人。

  生活的精致,不在钱多钱少,作为女性,你的婚姻生活没过好,第一:你可能缺了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的那份主动和责任感;第二:你的爱里可能缺少了对丈夫真诚的爱,多了挑剔的爱(当然前提是他得值得,人品周正,内心纯良。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勤奋的人,又懂得珍惜伴侣,这就够了呀!)

  为什么我们没有向芸娘这样把日子过成诗呢?

  第一,我们在婚姻当中托付心态是不是太严重了?我们有没有主动去创造生活?主动地让自己精致起来?有没有把生活过好的责任承担起来?

  第二,我们对家里这个其实人品还蛮不错的男人,对于平常的每一天有没有爱?

  第1个原因是,这个女子其实在嫁给这个男人之前,想的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要如何爱你,而是你的这个优点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从婚姻的角度来说,实用主义的考量更多,爱的成分比较少。

  第2个原因,两个人之间爱的部分又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当这个女人结婚之后,发现婚姻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现实之后,开始产生了比较的心理,她的托付心态就更严重了,我把我的人生托付给你,你要为我负责呀,我的婚姻过得好不好全取决于老公,取决于我嫁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书中的芸娘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女子,多么有担当的女子,她从来都是主动创造的人,沈复只有两个优点,懂得珍惜,会心疼人,他也没有给芸娘带来别的什么,他们的日子能过得这么美,是芸娘主动创造的结果。

  我们可以说像芸娘这样的女子,这才是真正的女“强”人,只要她嫁的老公人品不差,内心纯良,刚刚好又能跟她趣味相投,她都能把日子过成诗。

  《浮生六记》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生活的精致,不在钱多钱少,而在于是不是足够用心。

  爱情是发生在当时当下当刻的情感,爱是恒久忍耐,爱情除非长成了爱,不然爱情是会消退的。

  你要明白四点

  第一;认清婚姻生活的现实

  第二;明白婚姻中的责任

  第三;要向芸娘学习

  第四;对于这本书,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芸娘、沈复的有些地方要选择性学习,对于这本书也要选择性地吸收,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 10

  有些书一直跟着你,一次又一次搬家,几十年过去了也始终没有认真读过。终于有一天你无意中将它拿到了手里,终于开始了你们之间的缘分,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慨。这才发现其实缘分早就开始了,开始于几十年前,否则你们之间必然不会如此不离不弃,矢志不渝,终相厮守。

  这种情况对于我来说居然是大多数藏书都可以一一兑现的,或者当初无感,最多只有蒙眬的直感,越到后来偶然抽出来,越是觉着当初幸亏存下来了。这可以是一本上个世纪五十年黑草纸印刷的《罗马尼亚故事集》,也可以是八十年代朴素的小32开本《浮生六记》。

  八十年代的出版空前繁荣之中,的确是出了大量的好书。不是说只有好书才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而是在种类繁多的出版中必然会有一定比例存在的好书。好书一定是在出版物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被读者逐渐遴选着产生的。这是说远了的话,还是回到这本《浮生六记》上来吧。

  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写了盆景和插花,写了吟诗和作赋,写了臭冬瓜、霉豆腐之类的小吃,写了故意放蚊子进蚊帐然后喷烟进去看鹤舞云端的妙境,甚至还写了诸多爱情的细节,夫妻连理枝上比翼飞的情愫,但绝非什么闲适小品,实在是一部记录了一个中国家庭苦难史的悲情之作。

  两百多年前的中国,那样的苦难其实就已经普遍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蔓延,其一家的悲惨境遇也是很多家庭的普遍事实,也都是被历史教科书用概念笼统概述的三言五语的僵死文字。沈复将这些看起来总是无动于衷的文字概念还原成了具体可感、即如眼前的细节。他写了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人着墨的多数人的人生的真实。

  很多时候都已经不大喜欢看古人的文字,尽管它们精粹精练,但是另一面却是过于俭省,缺少流畅连贯的细节描写,对于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可以多写什么不可以多写又有太多限制。这样的习惯和限制时间太久以后逐渐就在相当意义上丧失了细节的独特记述能力,就没有凝望对视之后沉思的习惯。

  留白的后果是所有文字和文字之间巨大的空档都要靠后世的读者自己去猜度和想象,不能酣畅淋漓,不能像外国文学那样对某一个场面、某一个细节、某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情愫进行彻底地展开和抒发。而制式化的词句和情绪表达,则很有传统山水画一样的同类复制的嫌疑,像是评书一样,用固定词语表达固定的场景和感受,形成一种套路化的抒发格式,渐失其活人真实情致。

  沈复虽然用的依旧是字词俭省的文言,但这记述自己家庭、家人境遇的非功利之作,却在无意之中为传统模式的文学,添加上了丰富细腻的一笔。两百年后的`现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未来,他曾经活过的痕迹,还将以这样为文字记载又为文字复活的情境所传播着吧。比之那些功名利禄、煞有介事、循规蹈矩的文章,这本书留下了他们曾经活过的真实痕迹。而上述所有写那些格式化文章的人,则像是从来没有生活过一样永远地沉没掉了。这就是这位叫作沈复的作者的成功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写作还是要说真话,说假话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哪怕假话当时会迎合了什么。

  夫妻之间情投意合,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频率一致、节拍相合,从相恋到结合到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广有情趣,也是他们各自人生中爱与美的幸福巅峰。其后,大家庭的龃龉和谋生的艰难还有病痛的挥之不去,逐渐使一家人走上了末路。凄风苦雨都在那号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之地上演,最终爱侣永诀、儿子夭折、女儿只能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自己颠沛流离异地谋生……书中一条主要的线索是作者和妻子的爱情,讲了两个之间情投意合的诸多细节。这在古人著述中实不多有。而其关于盆景插花之类的生活情趣的描摹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成分。不是行家里手,不是真爱之人,断难下笔。那些审美的情趣既是本能,也更是要留住生活的美好,抵抗无以抵抗的命运的奋力之举。

  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实际上只是残卷,只有四记,而不是六记,是后人偶然在货市上见到的四卷手抄残稿,刊印之后才得以流布后世。从最初的发现与刊印开始,所有后世的出版都遵从了作者的原创,保留了“六记”的名称,其中应该是有期待以后能发现后两记的可能。据说也的确有后两记出现,可惜皆系伪作。是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广泛肯定,热度始终不减的一种表现。

  人们何以喜欢这本书,其中至少有个原因是作者之写作完全发自本心,没有任何外在的企图,死后甚至连手稿也逸散掉了,倘非偶然遇到识者,则隐没如从来不曾存在矣,就像曾经活过但是好像从来不曾活过的千千万万人一样。恰是这样,文字之中的真情和啼饥号寒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的感同身受,才在后人那里不断得到共鸣。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都始终是衣食之忧如影随形的状态,脆弱到禁不起任何变故和灾病,遑论平安宁静地享受生命本身的欢欣。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书里,有很多让人唏嘘感慨之处,尤其是被父亲赶出家门那个凌晨,12岁的儿子和年岁稍长的女儿和父母告别,儿子凭着直感意识到这是永别,大哭。后来果然母亲客死他乡,再没有能回来。父亲虽然日后回来,但是又不得不走,临走儿子再哭,父亲强制让他勿送,谁想到又是此生此世的永诀。离开很久以后,已经做了人家童养媳的女儿辗转捎来的信,带来了儿子已经夭折的消息……

  现有的文本到此戛然而止。人间的悲情却一定会在为人父者心中延续。

  悲剧源于具体的个人际遇,更源于整体的社会状态,作为这块土地上生活艰辛、苦难不断的一代代人中的读者们,在这样的古人文本中看到太多和自己生息与共的内容,共情使他们在同情之中也获得了一点替代性的抒发的愉快,仿佛是一场哭。

  哭是无用的,却也是无法抑制的。唯愿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生息着的人们,能越来越好,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稳定住安定生活的苗头,拥有正常而健康的环境,不要让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 11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学堂拜师苦读,好游览山水,工于诗画,一生历经坎坷波折,于四十六岁时执笔著此书,以缅怀妻子陈芸和记述生平事迹为主。作者卒年不详,后书稿亦散佚,现仅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此外两记为后人伪做。书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卷虽有残缺之憾,却幸有留存之喜。

  此书前后读过三遍,作者以淳朴真切的话语娓娓道来,虽是文言文,读来却也行云流水般自如。全书以沈复和妻子陈芸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伴开始。而后写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向往、人生追求。接着写生活中父逝、妻亡、儿早夭、兄弟欺压、朋友出卖、经商失败等,诸多悲凉与苦楚经历。最后写为谋生计北上京、南下粤、西入川、东出海,颠沛流离聊度余生。作者通篇流露对妻子陈芸的深爱,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于江湖。岁月待我如蝼蚁,我待岁月如珍宝,在近暮年之时铺纸研磨,写下半生往事,此一介书生之豪迈。

  陈芸,是沈复舅舅之女,自幼聪颖明慧,四岁时丧父,年稍长靠针线活贴补家用,自学《琵琶行》开始识字,颇喜诵读诗词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识两小无猜,一起长大互生情愫,十三岁时订婚,十八岁时成婚,育有一儿一女,四十一岁时因病离世,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于字里行间。她女扮男装陪丈夫外出看灯会,大胆突破当时封建藩篱。她精巧的'手艺,为宾朋聚会增添几分乐趣。中秋之夜携夫游沧浪亭,谈文论诗话文章。因误会被驱出家门,别居萧爽楼以刺绣为生,仍不失风雅之趣,吟诗作画、聚友郊游。平日里不爱钱财,对残缺书卷、破损字画视为珍宝。芸娘梦想着在乡下买菜园数亩,种植瓜果蔬菜,作诗饮酒,绘画刺绣,过平淡日子。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所以林语堂将她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沈复,家境优渥,少年时追随父亲做幕僚四处辗转,借机游历山水大川、名胜古迹,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后被父亲过继给叔叔,加之自己不谙官场之道,逐渐遭到原有家庭成员的排挤。书生意气,为朋友担保反被坑而负债累累,生活拮据不堪。奔忙于多处供职,都不尽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乐以卖字画谋生。朋友提携、亲戚爱怜、贤妻相助,才可勉强度日。虽有诸多苦楚烦忧,却也豁达从容,追求恬淡朴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辗转奔波,踏遍中国半壁江山,而且远渡重洋到过琉球国(今日本冲绳),此生足矣。

  书中有两处读时不禁落泪,其一是夫妻为了躲债逃往乡下,清晨三四点收拾行囊离家,儿子醒来问母亲何去?芸娘骗他说去看医生,含泪匆匆出门。儿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仅热泪眼眶,若非万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别,不曾想此别就是永别,更让人肝肠寸断。其二是芸娘去世时夫妻的对话,芸娘说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心实觉耿耿,言后泪落如豆。临终仍惦念丈夫和儿子,为妻为母之忧虑,令人潸然落泪。

  沈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清朝,距今有两百多年,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断不可用当下眼光评判过去。沈复出入青楼,有纳妾之意,是当时社会风气和环境造成。沈复钟情山水交友,无心功名利禄,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气,另一方面也有个人志趣之因。不过没能让芸娘和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沈复通过详尽真实的叙述,从侧面表达无限之愧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芸娘去世后,又经历几年流离,在写成《浮生六记》之后,沈复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为后人知。

  假如你是沈复,生命经历如此挫折,你会以何种心境面对生活?回首过往你又作何感想?是否依然能柔情似水,写下这段爱情故事;是否依然能心若止水,记下这程坎坷人生;是否依然能挥洒自如,留下这卷优美文字。每读完心中不觉戚戚,如果后半生也像沈复这般,我又会以何种心态去如何面对?是否也能写下自己的《浮生六记》?

  林语堂读完此书曾说过:“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灵已战胜了肉身。”

  附上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浮生六记》读后感 12

  听说这本《浮生六记》还是林语堂先生的功劳,因为他的翻译,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本,但是相应的版本实在是久远得很,纸张泛黄,中文还是繁体字版。然而即使如此也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想,对于那时候的人,能够遇到一个像芸一样有趣味又识大体的女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事(不过据林老在《苏东坡传》里所写的苏轼之夫人,多少也是贤妻良母)。现在的电视剧常常会塑造一位才貌俱佳的`女主,但真正到了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能从其中细细品味。这里的故事却是那么细小,那么亲切。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这样的女子,我会让自己鼓起勇气去结识如此得体的女子。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和自己的他这样恬淡地生活,我该会是很满足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 13

  《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它记录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人生感悟。

  沈复的笔下世界朴实而细腻,真实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特别是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真挚和执着,让人感动不已。他们曾经拥有美好的生活,但命运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幸福。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浮生六记》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珍贵,它告诉我们,人生短暂,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永恒。

【《浮生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3-11

浮生六记读后感10-10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06-08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04-16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4-15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2-14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2-19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03-12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