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3-04-10 12:5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

  这本书是一本童趣的书,主人公小女孩在呼兰河这个城市生活,和他的祖父一起生活。呼兰河是一个小城市。I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这个城市的有趣事和小女孩跟祖父一起生活的故事。

  呼兰河有一个十字街,是这个城市最有名的也是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分为四条道:东西南北这四条道。除了有名的小道之外还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大坑!每当一出事那人挤得呀,真能用“满”这个字来形容。这个坑在道路上真是要了命了,人扶着墙才能过去,不然就泡个泥巴澡!人都要扶着墙才能过去,那马车可就遭殃了,每年都有马车在这里翻车。更好笑的是鸡、鸭和猪也来这里泡澡!要是白天还有得救,要是晚上没人的时候,那就请安息吧。祖父每次都抓这些鸡鸭猪来给下女孩吃,这就好比一个集市!

  祖父有一个大花园,里面什么都种,小女孩在这个花园里自由自在,玩累了就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倒地一睡!可舒服了。祖父后院里种了祖母爱吃的野菜,可是不幸的是菜还没有熟,祖母就病死了。从此家里就更寂静了,后来家里来了好多人来祭奠,小女孩是最高兴的,因为来了好多个小朋友,她可以跟小朋友们一起爬树翻墙!可是没玩几天他就有一个人了,她太寂寞了。

  每天早晨,祖父都教孙女诗歌,“春眠不觉晓……”小女孩听完以后就大声的叫了出来,祖父叫她别太大声,因为诗歌是念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小女孩嚷嚷着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念完一首后,她就又让祖父念一首,就这样,哎~哎~就念到了冬天了……

  家里来了一位小女孩的.叔叔,他的脾气古怪。每次吃东西,你要是不给他拿,他就会骂你:“王八羔子,你个兔崽子!'你要是拿个他,他就会说:“叔叔不爱吃这个,拿下去!”哎,他们家多倒霉呀!

  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这几个就是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后来小女孩离开了这个城市,来到了香港。就再也没回来过。

  祖父不在了。

  院子的花草都枯萎了吧,大街上还是这么热闹吗,谁知道呢!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2

  之前,读书漂流发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一听书名,我的兴趣顿时全无,可仔细一看,呀!是萧红的作品,我那兴趣又"跑"了回来。因为我觉得萧红的作品都很生动。

  书中,有很多人物形象,比如:胡家媳妇:聪明能干、温顺;有二伯:忠实勤恳;冯歪嘴子:勤恳忠厚;小团圆媳妇:孤独无助……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五章——团圆媳妇。这一章里讲:团圆媳妇才12岁就嫁到了别人家,她的'婆婆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就天天打她,用皮鞭子抽、用烧过的烙铁烙团圆媳妇的脚心,最后把她打出病来,天天跳大神,真是一种迷信啊!何必呢?不仅如此,最让人愤怒的是她婆婆要给团圆媳妇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而且还是当众!有几个人舀起热水就往她头上浇,不一会儿,她便昏了过去。大神一看,又是往团圆媳妇脸上喷水,又是给她扎手指头尖,所以她醒了。就这样,烫昏弄醒了三回。这样折腾团圆媳妇,她能不死吗?

  这些人真是迷信,好好的一个大活人,硬是被折腾死了,还花了不少的钱,真是"一举两得"呀!不仅当时迷信,就是现在还有不少人迷信。

  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一元钱上印着字,便问了邻居姐姐,她说那是"",都是些骗人的迷信。为此,邻居姐姐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习特别特别好的姐姐,以很高的高考分数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但她妈妈却信封"",一直坚信人死后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那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有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一个世界。于是,她拉着他的女儿在天安门广场前自焚了,女儿被烧死了,而她却烧成了重伤!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大家千万不要迷信,否则是害人又害己呀!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3

  或因懒惰、或因拖沓成性,总之借口总是容易找的,时至今日,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呼兰河传》。诚然,为人物、为国家、为公司立碑立传者比比皆是,而为地方、甚至一个偏远小城立传者罕有。萧红以散漫、随意而又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副多彩的风土画卷,那是一个平静、寂寥而又美丽的小城,一群平实、健忘、鲜活的平头百姓过着清贫而满足、亘古不变,周而复始的原生态生活。一个时代、一座小城、一群人仿佛是中国大地在那个时代,甚至更久远时间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真。可以说,《呼兰河传》是一个多棱镜,不同人读它,不同的感悟。

  虽为南方人,不尽可能理解“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的妙处,读着它,却一股脑儿的勾起儿时的回忆,儿时的一幕幕以蒙太奇般的手法呈现在我的'脑海,记忆弥漫,尤为温暖,那燃着火烧云的傍晚,袅袅炊烟,那看戏的热闹,那甜腻腻的叫卖声,那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稚气,串串童年符号永久的融进了故乡的云,故乡的水,开始怀旧、开始恋乡,我已老矣?但很享受这份温情,这份美妙。

  遭遇苦难而悲剧的团圆媳妇儿、有些阿Q而忠诚的有二伯、勇敢坚韧的冯外嘴子……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艺术源于生活,不需要多余的装潢和深奥的道理,接地气,这就最容易引起共鸣与同感,而现实的生活,又有多少类似角色?

  《呼兰河传》描写的诸多人与事是中国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缩影,甭提那个大水泡子意义和经典的吃瘟猪肉的演绎,就拿“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类似的“精彩”一直在生活中不断的上演,而大家帮忙抬出陷入水泡子里的马,多半是为了热闹……呵呵,充分彰显了我们民族特性和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历久弥坚,又是多少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不断深究、分析的课题,我们难道不也应该常反省吗?

  《呼兰河传》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懒惰如我的读者,懒于探究,而是随躺随卧,随翻随看,时任思绪飞扬,无限遐想,或悲或喜,信马由缰,无拘无束,享受读之乐趣而已。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4

  在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在小说的前六章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老厨子等人物无不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精神的蚕食,读来让人的心一点一点地沉重;可是在第七章,作者描绘了一个与他人截然不同却又藕断丝连的冯歪嘴子,他成为了灰暗的呼兰河城上一抹亮丽的颜色。

  冯歪嘴子与其他人物藕断丝连,是因为他本质上和其他人并没有区别:作为一个小磨坊的磨倌,他娶妻生子后无处安身,妻子死了他不得不独自拉扯两个孩子。他和其他人一样逆来顺受,像是低等的植物一样生存。但是他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点是,他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当别人面对打击都已经麻木的时候,他仍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当其他人只着眼于当下的苦难时,他却带着美好的愿望憧憬未来;当其他人面对绝望只表现出绝望时,他却能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别人嘲笑他的命运,他不当回事,反而使别人感到恐惧:这样活着是可能的吗?世界上有这东西?

  有的,当然有的。正是这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才使我们拥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才使我们没沦落到与麻木者为伍的地步。积极是麻木这块废墟上生长的蔷薇花,历代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坚守它。

  比如,在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奇丑无比的他遭到了众人的抛弃与厌恶,被主教收养寄住在圣母院里。尽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仍有颗积极追究美的心,最后因为追求所爱之人而死。卡西莫多美丽高尚的心灵最终胜过了他丑陋的外形。

  再比如苏东坡,身为大文豪的'他仕途却一再受挫,接连遭贬。可苏东坡并未像柳宗元那样被怀才不遇所困扰,相反,他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写诗自勉,不论在怎样的困境里都在为百姓服务:修建苏堤、烹饪东坡肉、练书法,并成就了一代文豪的佳名。后世学者评论到:苏东坡的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华文化,若将它两根拔起,中华文化将千疮百孔。

  一段积极的人生是思想荒漠上的一朵蔷薇,它不仅出现在呼兰河城里,在圣母院里或苏东坡身上,它早已根植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生机。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的读书随笔11-29

呼兰河传改写作文10-30

呼兰河传仿写作文11-3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02-09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对精神痼疾的批判01-29

呼兰河传的阅读心得体会03-1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1-28

呼兰河传读后感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