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

时间:2023-04-16 15:28: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雪国读后感 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雪国读后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雪国读后感 2篇

雪国读后感 1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仿佛世外桃源,如梦似幻,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积雪覆盖的村落,散发出浓烈嫩叶气息的后山,亭亭如盖的杉树,雪水融化的青石板,秋阳般的芭茅花,翩翩飞舞的蝶儿,夕阳晚照的河流,耀光点点、缀满银河的星辰,朴实的景致,悠闲宁静,在大雪纷飞的雪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带着与生俱来的虚无缥缈,遗世而独立。一场虚幻的梦在唯美、冷艳、凄清的雪国徐徐展开。

  《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川端康成以“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哀伤,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如北国的雪清冽、孤寂,似飘落的樱花唯美、哀怨。故事讲述了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第一次读《雪国》,沉醉于一派北国风光唯美的雪景之中,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听见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看见远处的崇山叠峦透明而冰凉,笼罩着一层柔和的乳白色,上面的积雪熠熠生辉,屋檐前的小冰柱闪着可爱的亮光,村里的孩子们在田间滑雪、嬉戏打闹,纺织姑娘们把挚爱之情全部倾注于纯手工产品,晨曦泼洒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纱上,染上绮丽的红霞,仿佛一扫夏日的污秽。

  再读《雪国》,被“川端式的美”所折服。川端康成的作品文字美,意境更美,喜欢用镜子的意象来创造虚幻又真实的美、超越现实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唯美、哀怨、冷艳的世界。他曾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他不仅是美的创造者,美的追求者,还将日本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诠释至极致。他细腻而悲哀的笔端下处处流露出“美”,追求纤细而哀愁的情调,让人感受到日本式的悲壮之美:哀怨、凄婉、悲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几乎都以凄美的命运为结局,行男和叶子的死,驹子的疯狂,岛村的挣扎,都完美的诠释了作者在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之后形成了以死为美的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

  岛村

  小说中多次出现“徒劳”一词,在岛村的心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男主人公岛村,生长在东京闹市区,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过着慵懒的生活,没有什么追求和人生目标,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实属无稽之谈。他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这源于他自己对虚幻美的执着追求。他想要感受生命的真实,想要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但最终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岛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辞劳苦地登上山来,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徒劳。正因为如此,这里边还有一种虚幻的魅力。”他虽与驹子的肉体过分亲近,但总觉得对驹子肌肤的依恋和对山峦憧憬的相思之情,如同梦境一般。

  岛村虽拥有丰厚的遗产,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温馨的家庭,可爱的儿女,但他整日无所事事,内心极度空虚,百无聊赖,在他看来,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徒劳罢了,一切的存在都变化无常,毫无意义。

  驹子

  小说中的驹子,是岛村第二次去雪国想要见的人,是川端康成作品中“美”的化身,真挚单纯,洋溢着青春气息。“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的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她对岛村的情感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热情浓烈,不能自持,尽管在岛村的心中,驹子对自己的迷恋是悲哀的、徒劳的。

  驹子是为了报答师傅,为了赚钱给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而被迫做艺妓。她虽然做了艺妓,却仍然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和幸福的未来,她努力读书学习,从十五六岁开始记日记和读书笔记,孤独的练习弹琴,对爱情执着迷恋岛村,但她这么炽热的感情遇到岛村,却丝毫得不到回报。在岛村看来,驹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任何价值的。驹子是行男的未婚妻,而行男却身患重病,不久将离开人世。“驹子恪守婚约也罢,甚至卖身让他疗养也罢,这一切不是徒劳又是什么呢?”驹子去车站为岛村送行,叶子跑来告诉她行男病危,行男想见她,而驹子却不肯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执意要送岛村离开。所有的种种付出,只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无意义的努力而已。

  驹子的一生是悲壮的、徒劳的,她坚持与自己周围的环境抗争着,只为有尊严的活着,可最终她的抗争只是成为了一种虚无的东西而存在,她的抗争是实实在在的,可最终的结果却是真真切切的徒劳的悲哀。在虚与实的矛盾中,一切反抗皆是虚无缥缈、徒劳无益。

  叶子

  小说中的叶子,是另一种“美”的化身,虚无而美丽。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叶子的形象描写惜字如金,但她却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小说以叶子开篇,又以叶子的死戛然而止。叶子以“优美而又悲凄”的声音,久久在雪夜里回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透过车窗,镜面映现的虚与实,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岛村看见叶子的美,内心几乎为之颤动。叶子的形象近乎完美,甚至连她的死也如此凄美。叶子对于岛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成为岛村幻想中心灵的净土。

  岛村反复用“优美”和“悲凄”来形容叶子悲凉的声音,仿佛穿透茫茫白雪,穿越重山叠峦,在雪国留下一片凄婉的宁静。叶子美得纯粹凄迷,是无法用指尖所能触及的东西,像雪国的冰雪一样,冰清圣洁、稍纵即逝却无限永恒。

  小说中,除了对叶子的声音描写以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她眼神的描写。“她的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岛村再次见到叶子时,“叶子只尖利地瞅了岛村一眼,就一声不吭地走过了土间。”叶子“尖利”的眼神在岛村的眼睛里闪耀,宛如远处的灯光,照亮他内心世界不曾看见的光,直击他的灵魂深处。那双如灯火般绚烂的慧眼,冷眼看着残酷的世界,透出永恒的光芒,熠熠生辉,亘古不变。

  叶子与众不同,洁身自好,“从没赴宴陪过客”。她虽和驹子一样身世悲惨,但她淳朴善良,及富有同情心,对爱情忠贞不渝。她虽是个姑娘,却“像慈母般地照拂比自己岁数大的男子,老远看去,免不了会被人看作夫妻。”她是行男的情人,当行男生病时,她无微不至、不辞辛劳地照顾他,一心一意地爱他。当行男病危时,她乞求驹子见行男最后一面。当行男病逝后,她仍然坚持每天去扫墓。叶子时一生,只为爱而活,不掺任何杂质。行男死后,她对世间的一切了无挂碍,在一场大火中香消玉殒,“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

  叶子时死,是一种解脱。“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纯洁的爱情在另一个世界里升华成为永恒,尽管如此悲凉。她的生命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叶子的美,虚无空灵,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是超越一切现实的绝美境界。

  一切美的事物,如樱花般璀璨凄楚,如雪花般圣洁易逝,在死亡中得到永恒。正如川端康成所说:“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话。”他以无言的沉默,通过自杀的告别,完成了对死亡美的日本式诠释。

  《雪国》虽是一部中篇小说,篇幅不长,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却花了13年的时间才完成。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期。在作品中,川端康成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性,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表明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雪国,远离战争,没有硝烟四起,只有雪弥漫在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川端康成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无处不在的雪,也表明作者希望远离战争,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雪,冰清玉洁,是纯洁的象征。“雪月花时最怀友”,“雪”与“月”、“花”都表现了自然之美,而“雪”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美的重要位置。川端康成深知雪的纯洁性,在作品中,“雪”具有象征意义,能清除污秽,净化人心灵的作用。岛村深深迷恋着叶子,是因为叶子有一双看透世间一切污秽的澄澈的双眸,,像雪一样圣洁。驹子和叶子的出现,让岛村从肉体到灵魂,从有限到无限,从现实到虚无得到升华,当叶子美丽的身躯从楼上飘然落下,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时“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雪,洁白无瑕,明净澄澈,却又稍纵即逝,转眼成空,具有洁净之美、虚无之美、悲哀之美。在川端康成眼中,世事无常,无论做什么,其结果都是徒劳,他以死来诠释生命美的永恒,诠释川端康成式的物哀之美,也表达了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叶子在火焰中熊熊燃烧,化为灰烬,我也深深陷入了沉思中,我看见怒放的生命,像樱花一样在空中飘舞,像雪一样纯洁舞动着人生……

雪国读后感 2

  如果从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我指文学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来说,《雪国》的地位毋庸置疑,其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西方对日本文学最权威,最初的广泛认识。由文学价值来看,川端传递了日本传统的美学。而这里的美,日本的美体现在细腻与精美,而川端的美,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整篇小说无处不传递的哀伤的气氛。哀伤这个词应该是比较贴切的,说悲伤太重,说哀愁太轻。川端营造哀伤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1.岛村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悲观者,而川端将读者带入到岛村,由此奠定了全篇小说的悲剧基础,然而这种悲剧并不是我们看那种特别催泪的电影时的悲伤感。《雪国》的哀伤并没有带来那样强烈的及时感觉,但是整个感情的强烈程度以及回味程度是其他作品所不及的,这点与《呼啸山庄》有点相似,但《呼啸山庄》所相似的点主要是情感的回味感,但《呼啸山庄》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这点回头再讲。而强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受益于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在传统日本大概是没有的,川端早年学习西方文学。意识流使川端可以在需要时将“岛村”随时变成“我”,而在叙述时又以第三人称正常叙述,但在通过意识流代入之后,读者已经在主观意识上受到岛村视角的悲观以及哀伤的影响,已经不能完全以客观视角看待平常的叙述。例如文中两处写岛村观察席子上死去的昆虫,后文中写到“叶子像要扔掉那只被捏死的飞蛾似的打开了窗户”,让人不得不将这两处联系在一起,于是读者将对于叶子的主观印象加于这两个意象描写和一个动作描写。如此的写法可以使由读者对于人物的主观印象扩散到全文,这样的写法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可以对比一下雨果写马吕斯决定加入革命阵营时的心理。让读者直接对动作描写和物象(意象)产生主观情感毕竟是难的,但对人物产生主观评价,主观情感更加容易而且自然。而回到扩散的中心,也就是读者对于人物的主观情感产生,又回到了意识流。西方意识流的没有读过,家里有几本(《喧哗与骚动》《追忆似水年华》),不便评价。《雪国》中最开始写岛村在火车上看车窗外的黄昏景色与车窗里车厢情景的倒影叠加时的'联想,以及文末写岛村,驹子救火时插入的星河的描写,应该属于意识流的写法(我说的是应该)。如同前面所说,川端用意识流使读者随时代入岛村,完全体现了岛村的悲观主义,以及岛村部分的理想主义,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于意识流有时间看完其他意识流小说后另写一篇)

  2.前面所讲的川端的哀伤与电影的悲伤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川端的深远感创造,具体原因还没有找到。其中一点是川端对于距离与时间的模糊拉长,就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请勿吐槽,就是个吐槽),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毕竟这样写的地方很少。说道时间,提一个小点,故事情节大都发生在黄昏与晚上,不知是情节发展需要(艺伎嘛),还是另有作用。还有一个就是小说的故事并不是如此刻意的突出社会背景的时代大冲突,西方的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悲惨世界》里法国大革命,《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美国的爵士时代,《西线无战事》里二战,《战争与和平》里沙皇与拿破仑的战争。《雪国》里时代背景的大矛盾并不突出,甚至看不出来是哪个历史时代(或者说我对日本历史了解不够?)这样故事就显得相对平淡,(不像美国大片似的动不动拯救世界),这也是作者突出精神主题,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人性问题。平淡的故事与深远的含义的对比,应该就是回味感的主要原因

  所以是什么人性问题呢?这个还比较难以归纳,于是开始逐步分析吧。 首先,由上文所说,从人物开刀。

  主要人物有三个,岛村,驹子,叶子。从岛村开始。岛村喜爱舞蹈艺术,开始研究日本传统舞蹈,后来研究西方舞蹈,但是无论研究什么总是成绩不大,这样的爱好表明了岛村是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或者说文艺青年,但现实生活是不尽人意的,在遇到驹子之前,大概可以揣测到岛村的生活枯燥无聊,然后他就遇到了驹子,文中说岛村在雪国没有人可以交谈,再加上岛村觉得雪国没有比驹子更好的艺伎,于是对驹子产生了“依恋之情”(原文),再加上驹子也是个有点神经质的文艺青年,于是两人互相将对方视为知己,并逐渐生情。岛村是个悲观主义者(说了好多遍了),因此引出一个关键词“徒劳”。岛村是不愿意反抗的,他认为反抗就是徒劳,他并非不爱理想,甚至将理想演绎成了幻想,但他实际上却是顺应于现实,并沉溺于现实中的诱惑,这便是小说中的一个大的矛盾。岛村的理想是“(对日本传统舞蹈的停滞状态,以及对自以为是的新尝试),自己除了投身到实际运动中去,别无他途”,现实是自己生活中的知己只有一个艺伎。而岛村自己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又并不能正视这样的感情。岛村对于世界热情的刻意的压抑,是整篇小说的悲哀的中心。岛村最开始也认为驹子是个洁净的良家,但最后还是一步步将对驹子的感情转化成了欲望,这是岛村不想看到却阻止不了的。岛村对于现实追求的反抗但不能成功,他经历了由日本传统舞蹈到西洋舞蹈的探求,但最终都失败了,他感到自己对现实的无力,转而认为驹子叶子是徒劳的,对于自己的理想(或是幻想)之死的无奈转而麻木转而悲哀,对于自己在现实与理想(或是幻想)的病态的心态而转为的悲哀,最后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悲哀的。现实与理想(或是幻想)的冲突在最后一幕,也就是最后岛村与星河的一幕。于是造成了岛村的病态人格,悲观主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造成这一切复杂情感的细腻的心理。

  接下来驹子。驹子开始被卖到东京,后来被行男(是的,这个名字是亮点)赎回,带到雪国,驹子成为了行男的未婚妻,后来因为行男病危需要钱治病,自愿去当了艺伎,生活放荡。驹子为了行男去当艺伎,这里我并不认为是出于或主要出于驹子对于行男的感情,而只是驹子对行男和行男父亲(老师傅)的感激,当然驹子对于行男不可能没有感情,这样才符合真实的正常人的感情。驹子知道岛村有家室,也知道自己的未来并不能指望岛村,但对此她作出了与岛村完全不同的选择,她面对没有太大希望的未来并没有麻木,并没有像岛村一样甚至将理想演绎成幻想。她依然在挣扎,在徒劳。

  最后是叶子,也是最难分析的。叶子出场的次数相对少很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优美的近 乎悲戚的声音”。不知道为何川端一直在强调叶子“优美而近乎悲戚的声音” ,我想到的第二句关于叶子的话是“驹姐说我快疯了”这话我到现在还没有读懂,此外叶子与驹子的最大不同是叶子比驹子纯洁的多,也虚幻的多。甚至于净化了岛村的欲望(你懂的)。叶子身份低微,但是不是艺伎,爱慕行男,一直照顾行男,直到他死后叶子还经常去上坟。叶子想让岛村带她去东京。叶子爱着驹子的未婚夫,而且驹子对行男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甚至在行男临死都不愿离开岛村去见他(关系好乱。。)于是叶子面对的是已经死了并且从不属于自己的爱人,她准备去东京,但在他与岛村的对话里有一个细节:“这笑声清越的近乎悲戚,听起来不像呆痴的样子。”这是旸旸上次告诉我的一个细节,这是想说叶子是个痴呆么?似乎有可能,不然驹子说“我感觉这孩子日后会成为我的负担。”好吧,还是叶子与岛村的谈话:岛村“什么时候?”叶子“什么时候都行。”岛村“在东京有什么可以投靠的地方吗?”叶子“没有”岛村“还有,打算干什么;要不岂不是太危险了吗?”叶子“一个女人总会有办法的。”岛村“你这样漂泊无着怎么行呢?”叶子“哎呦,什么漂泊无着,管他呢。”这很明显不是正常人去另一个城市定居时的反应,于是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叶子是个痴呆,还有一个是叶子准备自生自灭,有可能堕落成为一个像驹子一样的艺伎。叶子当然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川端刻意将叶子刻画成了岛村中的理想(或幻想)的拟人化,但她本身不是岛村幻想出来的,或者说她是驹子的理想化。驹子对于叶子总是闭口不提,然后又一个细节“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与罪孽一样”,又一个细节:驹子的房间以前曾是蚕房,而叶子最后烧死的影院也是蚕房(这是曹雪芹的伎俩啊)这或许就是驹子对叶子闭口不提的原因。以上两句多少暗示了驹子与叶子的关系与她们的过去有关。于是来看一下两人的过去,在前面有所类似:两人都到东京去,驹子是酒馆的女侍(这个职业自己玩味去吧),叶子去学校学当护士。然后两人都来到雪国,接下来两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驹子选择了放荡的生活,当了艺伎,叶子则依然保持纯洁,但最终两人都知道互相的努力是徒劳的,然而驹子并不需要顾忌,叶子不同,她一直恪守的道德精神准则日益崩塌,最后“快疯了”,于是她的徒劳是最有悲剧性的,而岛村看来,他驹子理性化的一面就此崩塌,他所追求的一切也被那场大火带走。

  综合来看,我们再次突出“徒劳”这个关键词。岛村想要成为日本舞蹈改良的探索者,实际上在雪国这个小村落里逐渐沉沦在与驹子的。。(bleep)里。驹子渴望与岛村的爱情,但明知道自己与岛村的感情没有未来,明知道岛村对于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化,却依然希望可以“持久”。叶子爱着并不属于自己的人,在他死后,她并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甘愿到大城市自生自灭。(叶子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她身上所体现的“徒劳”并非最高主题,她的存在还是围绕着岛村心目里的理想化形象。)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归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你所面对的未来已成失败的定局,当你知道自己的一切理想最终必定幻灭,当你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时,你会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

  最后来看一下最后的叶子之死,可能看书时单独拿出这一段会觉得奇怪,但在川端前面的铺垫之下,我们已经顺应了岛村的思维到处发散,习惯了思维被岛村,或说川端拉来拉去,所以也就不会奇怪了。但反过来看,一个人去救火场,在这样性命攸关的情况下,他竟然会有闲心欣赏天上的星河。在做这段分析时,来看看岛村欣赏星河的同时,叶子正在死(时态请忽略),然后最后叶子死了,星河塌了。接下来看看川端的描写:星河:“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飘飘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某种神奇的魅惑之感”叶子“岛村心头猛然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她内在的生命正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由此可见,两者正是相互照应的,叶子便是岛村心中的理想形象。而叶子最后的死,岛村最后的幻灭,在川端诗意的笔下,将全文哀伤的情绪推向最高潮。

【雪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雪国》心得04-03

《雪国》读书笔记个人心得雪国 读书笔记03-13

雪国心得体会04-09

《雪国》读后感02-08

《雪国》读后感03-07

《雪国》读后感10-03

雪国读后感12-08

雪国读后感02-09

雪国大学生读后感年 《雪国》读后感02-07

雪国读后感范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