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30 08:40: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必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必备)

《红楼梦》读后感1

  初读《红楼梦》大约在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只为那纯纯的小儿女情怀。

  我素来不喜《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气息,而我又是个无神论者,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无甚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再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上初一。到了这个时候,我渐渐发现《红楼梦》中写作的好处:王熙凤初次亮相时的描写,在巴金、茅盾,甚至是金庸笔下,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模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成了经典的写作手法!就在这个时候,我渐渐明白了小说里面很多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名字:“原应叹息”是贾家四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琴棋书画”是她们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也暗衬出她们小姐的特长……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精美的宝库,那么,初读时的我仅仅欣赏到了它外观的美丽;再读时,我为从宝库的门缝里窥探到了里面如此众多的宝物而震惊不已,甚至是有些不知所措了。

  那么现在呢?已经是“三看”了,我算是又有了些进步。暑假里,我是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意识到了高鹗的后40回续书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曹雪芹先生的本意,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红学家们对后40回的探索……

  起初我只是希望知道雪芹先生笔下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阅读有关红学研究的书籍。从中我逐渐发现,《红楼梦》已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了,通过《红楼梦》可以了解到清朝当时的礼仪、习俗、饮食、服装筹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从《红楼梦》中发现一些关于“康熙朝胤扔太子三立三废”这段世人皆知的历史背后的故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诗词歌赋之间找到作者“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种种用意,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主人公的命运。探索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岂非犹如在看侦探小说一般?

  “三看”《红楼梦》使我更深地领会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隐含的种种深刻含义,进一步理解到作家在写作时的意图、目的。当然,这“三看”另一大收获就是终于买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脂评”有了新的了解,也便于我进一步的探索。现在的我,尚不能算作一个红学研究者,我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多地了解,尽量多地阅读一下研究者们的心得,多看,多听,多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有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初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这就是我对这本名著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3

  中国有许多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但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红楼梦》了。《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书中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全过程,使人读了之后回味无穷,感叹不已。

  《红楼梦》十分感人,书中描写了许多经典的情节如元春省亲啊、宝钗扑蝶啊、黛玉葬花等,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其中还有许多性格不同、才华不同人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稳重端庄的薛宝钗等,他们形象丰满,风采各异,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姥姥进荣国府》这一篇了。王熙凤家的远亲刘姥姥因为家境贫困,所以带着自己的外孙板儿去拜访荣国府。在荣国府时发生了许多尴尬又好笑的事情。因为刘姥姥啊,家里穷,没见过世面,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有一次,有一次贾母在宴会上请刘姥姥“行酒令”,她便站起里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这一段说明了刘姥姥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很能逗人开心。

  在《红楼梦》里,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史湘云就是其中一个。《湘云醉眠芍药焑》有一次,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姐妹们在芍药栏预备下酒席,喝酒玩闹。散席时突然发现湘云不见了。原来,湘云多喝了几杯酒,醉卧在园中偏僻的一个青石板凳上,四面芍药飞了一身,一群蜂蝶围绕着她飞舞。大家看见,不由的哈哈大笑起来。这一段说明了,史湘云的纯真、朴实。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翻开这本《红楼梦》,一个人物大观园就好像出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那么让人回味。相信谁看了都会爱不释手的

《红楼梦》读后感4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是木石前盟的刻骨铭心,还是金玉良缘的天做之和,那只身离去的的背影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由仰或是孤单。

  大观圆里的红墙绿瓦,莺歌燕语,其实不过是红楼一梦。在曹雪琴意气风发的那个年代里,更多的其实是束缚,于是才有了林黛玉的葬花,才有了贾宝玉的出家,才有了薛宝钗的悲哀。

  贾林两个人的爱情可算是可歌可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一直是现在崇尚恋爱自由的象征。可是当人们在赞颂他们的时候又有谁看的见宝钗的伤口,谁,谁,谁。

  我喜欢宝钗,在这个代表封建礼教的女子身上,我可以感觉到她对幸福的执着。我想我也是一个对幸福执着的女子。很勇敢的守侯着若即若离的爱。

  贾宝玉离开了,他应该有他的追求可是他辜负了那些爱他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和宝钗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我不爱她,也会和她好好的在一起,这不是承诺是责任。对于宝钗也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

  我不会渴求一份得不到的爱,我想自己应该会和一个很爱自己的人生活,平淡,宁静,也会幸福。

  好好的珍惜吧,不要伤害我们爱的人,更不要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5

  暑假里,我读了几本书,有《红楼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在这几本书里,让我感触最多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是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庭由盛至衰再至盛的过程和宝黛凄美的爱情故事。本书不仅有着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还有着很多其它不同的艺术成就。作者在写此书时,表现了他对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不仅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还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上卓越的成就。首先让我看到的是塑造万众的的人物形象,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具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凤辣子”似的王熙凤,忠心耿耿的袭人、平儿姐妹二人,识得大局的薛宝钗…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接着领略地是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着新的重大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本思;随后的是其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不需用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述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还有生动的环境描写,精彩的叙事手法……

  这些艺术成就,让我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和艺术技巧,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都应具有斗争精神、反抗精神。

《红楼梦》读后感6

  入夏的夜,迎着暖暖的风,静静读着这喧哗之后的宁静。想写些什么度过这漫漫长夜,在落笔的一刹那,发现纸是如此的洁白,纯洁得让我想到她。又一次,我捧起了这千年不朽的巨著——《红楼梦》。梦中,我迈着缓慢但不轻盈的步伐,踱在大观园。

  一身素服,一抹淡妆,一条丝帕,仅此而已。亭亭玉立,一个水做的女人。“侬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花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你默默吟着,伴着淌不完的泪水和淌不完的心事。黛玉,你为何而愁,是寄人离下的无奈使你彷徨么?你冷眼看着身前的千百人,却感受不到宝玉在背后看你。

  在红楼,醉一场,梦一场,痛一场。黛玉,你把泪水熬成刻骨铭心的海,最后把自己淹没。多少次,我为你而痛心,但是我愿意读你,读懂你。独自一人,身衣曳地,低回,在幽静深长的'小路,随你的,只有过季的花瓣,你的心事,只有塘里的鱼能懂。无数次,你用花锄掩埋幽怨,心却一沉再沉,用落叶堆葬你失落的灵魂,杜宇声断千里之外。狠下心来,焚烧千篇诗稿,有个人是否泪眼无处。黛玉,我好想告诉你,你是多么的才华横溢,可你总是孤独无助,无奈的泪水时常把我融化。

  “都道是金玉良缘,我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首凄凄惨惨的爱情诗,写尽了辛酸,写尽了无奈,这对有情人,或许,注定无法常相厮守;或许,注定无法成为眷属。红楼上声萧依旧,却事散缤纷,终归一杯丘土。我叹,世上海誓山盟的多,天荒地老的少;我哀,天下情缘未了的多,生生世世的少;我吟,红楼梦里梦红楼,千古情结几时解。

  昌盛一时的贾家,最后化为一片废墟,只有阵阵叹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是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人去楼空,时过境迁,奈何,怎一个“愁”字了得。

  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往事回忆心头,今晨醒来梦已远,留下满杯红楼梦。

  红楼啊红楼,为何浓妆掩不住你的轻愁;红楼啊红楼,你的轻愁是否因为人们将你遗漏。

  拥着让我忧让我喜的红楼一梦,我将满腔热血与狂躁的情感静静流泻,涌透到每一页之中,读她的一夜洁白。

《红楼梦》读后感7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注毕生的泪水,泪干了,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前……所以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么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记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风景,供人们慢慢品评,细细回味。

  多少次读红楼,方知道人生竟是咫尺天涯,那座繁华的大观园也只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却隔绝了许多院外的污浊,当院外的黑暗势力一点点的侵入院内,便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开场。林黛玉的潇湘馆,十二女伶的离乡怨,薛宝钗的恨无缘,直到贾宝玉悬崖前撒手离红怨,无不让人泪落沾襟。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桂抚秋难耐,她的海棠诗技惊四座,冷风敲窗时引出了秋窗风雨夕,在水边付出了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只有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共读西厢,情愫暗生,那是她对封建礼教的直接挑战;两方旧帕,几多情思,那是她为自己的爱情做斗争。一次次,她用久病的身躯担起爱情的希望,但大观园的高墙是她的障碍,没落的封建世家不是她的依托。一则“调报计”让黛玉在忧伤中孤独的死去。正如一片落叶从树上落下,再风中打着转却不肯入土,最终还是免不了零落成泥的命运。黛玉得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看不得宝玉和别的姑娘共下一盘棋,她在为自己的爱情做了无数次抗争却失败了,太虚幻境才是她的净土,潇湘馆里弥漫着她生命的芳香。

  在那个世态炎凉贫富悬殊的社会,阶级不平等和地位的不公正是形成黑暗社会的根源,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和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尽了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一个个鲜活的红颜,或纯洁善良,或有着几分才华,又一个个被成年男子所扼杀:李纨年轻守寡,迎春被折磨致死,惜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自尽,可卿含冤而终……这样的红楼,是为那个黑暗社会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大观园女性的`怜悯。那样一个小小的大观园只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温柔富贵乡,有勾心斗角,又凶狠残暴,在这个烈火焚烧的世界里塑造了大量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他们不被世俗所污染,而是用高洁的姿态去面对黑暗,让我们看到了那世间生命的觉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斯人已逝,风景依旧,曹雪芹用他那带有墨香的笔和锐利的笔尖揭露了黑暗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写尽世界种种生命的风景。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首先从《红楼梦》的网状艺术结构说起,《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几乎又自称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回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十气象说”、“二十一大段说”、“三大支说”、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立体式建筑说”、“复叠框架结构说”等。

  其次是《红楼梦》独居风格的语言文字,《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质朴自然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富有哲理也是其中一大特点,哲理性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特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第二回中“外面的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十八回中“不是东方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此等等。这些具有哲理性的语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内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和传承。

  总结:文章主要从《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入手,分别分析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和独居风格的语言文字,突出《红楼梦》的艺术瑰宝地位。

《红楼梦》读后感10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红楼梦》读后感11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顺水推舟,让我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这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红楼梦》读后感12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13

  翻阅《红楼梦》就不觉的感到这是女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就不得不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这也是女人的悲剧。这种悲剧是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的。书主要是围绕宝黛的爱情来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就已预示了各人的命运会是如何。“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里写了两个人: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引子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誓。“预示了他们三个的未来。不只是大观园中的十二钗,就连宝玉身边的袭人,晴雯也都被预示了结果。似乎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她们跳不出命运的圈子,被压迫着,演绎着这悲伤的《红楼梦》。

  这里有着太多的美,有遗憾的,也有伤感的。倘若林黛玉听了赖头和尚的话不去贾府不流泪,那么红楼梦的故事又怎么会有,倘若宝钗进宫金玉良缘,木石前誓又怎么会引出来,大观园中也就少了这样的有才之人。或许故事正是由许多的一不小心组成的。你看黛玉葬花很美,宝钗扑蝶很美,湘云醉卧芍药丛很美,晴雯撕扇很美。

  当然这里的红颜薄命是最多的。首先想到的便是秦可卿,她既有林黛玉的婀娜也有宝钗的丰韵。她可以说是十二金钗中最美的一位女子了,却在第十三回中就去世了。其次是尤二姐,她也是很美的,她嫁给贾琏,被逼迫,只好吞金而死,这也不免符合了她的个性。说到迎春只能感伤,提到她的丈夫也只能是气愤可想而知她的结局。黛玉是最熟悉的。她们都凝结了太多的悲哀,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每当读到史湘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也许是她带着的.欢乐很多吧!可是她也是很苦的一个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失去了父母,她寄人篱下,她的舅舅为了减少开支居然把所有的手工活都交给她做,而她每天也要做到三更。她是很乐观的一个人。我觉得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能够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

  我很喜欢《红楼梦》,我只能用我的见解去看这本书,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会有感想,这便是我的感想。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一个微笑的悲剧。《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三代人由盛转衰的生活,还大胆指责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了这个家庭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而且暗示了这个家庭所属的阶级和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法所塑造和喜爱的主人公,都是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人。同情和珍惜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批准。

  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红楼梦》读后感15

  桐阶月暗,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潇湘馆里,香魂一缕随风散,苦绛珠魂终归离恨天。忆颦卿种种,悲恨相续。

  悲,如此绝貌,竟香消玉殒。初入贾府时,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能将古时四美之首西施比下,说黛玉有那“倾国倾城”的貌丝毫不为过,但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娇花没有遮蔽,终是变成残花。“两颧红赤”“颜色青黄”,病终的黛玉早已被折磨得容貌憔损,在冷冷清清的潇湘馆里,香魂归天,悲乎!再无容貌似其者!

  又悲,伶俐才情,个性解放终是昙花一现。黛玉的俏谑正如薛宝钗所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颦儿柔弱俏黠,才使她在贾宝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世界里成为皎洁的白月光。颦儿一去,再无人悲唱《葬花吟》;颦儿一去,《柳絮词》已成绝唱;颦儿一去,鲜花着锦的大观园也暗然失色。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赞红拂私奔的壮举,她悲五美凄惨的结局……一切都随黛玉的死,随风散尽,有如昙花一现,虽短暂,但也极致美丽。悲乎!再无才情似其者!

  恨,木石烟缘终败于金玉良缘。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青梅竹马,又惺惺相惜。如此天造地设,却有违于封建礼教。“金玉良缘”将两人拆散,“木石姻缘”碎了一地。常言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两人相隔的不是遥远的银河,而是一整个社会,两人奋力也摆脱不了的枷锁,跳不出的牢笼。上一世绛珠受甘露灌溉,下一世颦儿以泪还恩。可惜,再多的情也被羁绊。恨无常!

  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消香断有谁怜?呜呼哀哉!

  教师点评: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们感怀不已,用“悲恨”两字形容黛玉是很贴切的,其容貌才情超乎众人,却悲恨相续,你对黛玉的理解到位,文章语言也优美典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读懂红楼梦读后感11-15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优秀范文05-22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红楼梦读后感初中作文12-07

红楼梦心得读后感 读红楼梦的心得04-23

2022年最新红楼梦优秀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1-18

英语红楼梦经典读后感作文红楼梦 英语作文01-02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范文《红楼梦》读后感高一04-08

《红楼梦》中学生满分感悟红楼梦读后感学生12-15

红楼梦七十三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七十回读后感11-1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