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慢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12-28 12:55: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慢教育》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慢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慢教育》读后感

《慢教育》读后感1

  前段时间很多的新鲜词汇不断地涌入我的视野:遗失的童年路上、“孩奴”现象、保卫童年、拯救童年等等。起初我也并不在意,感觉这些都是信息高速路的必然产物,轰动一时流行一阵而已。可当我在一则教育随笔中看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提法时,顿感眼前一亮,将那个叫张文质的教育学者及“慢艺术”牢牢刻入脑海。放假前,当看到同事手中有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时,渴望阅读的心情瞬间陡增,突然间作为老师的我一下子顿悟,我也不喜欢那被浓缩了的童年和高压力下的教与学,我更渴望寻找一条淡然恬静的教育教学之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切都快了起来。出门不再步行,连自行车都几近在城市绝迹,车水马龙,过马路都要分外精心。动物、植物,只要是人们需要的都可以缩短成长期,尤其是关于肯德基养鸡技术的披露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于是人们抱怨,菜没味了,肉没味了,可人们依然不愿意停下的是飞速发展的脚步,在一面怀念过去的哀怨中追寻更快。教育更不例外,“知识下放”普遍存在,一道小学低段的数学题难倒了一堆的本科、研究生。每当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也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在校学生的爸爸妈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之重”。“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潜意识地希望慢,可同时却也在让脚步加速。就说我们的孩子吧,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要附加繁忙的课外辅导,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们不再拥有上学的路上,更不会享受周末的悠闲。老师们、家长们很少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案分析,都渴望整齐划一的优秀。我们都坚信“勤一定能补拙”、“笨鸟必须先飞”是真理,可张文质先生却敏锐地提出“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的观点。虽不能说这就像晴空里的一声炸雷,最起码也是醒酒的汤,让沉迷于追求高效的我们在快速行进的间歇多一些有益的思考。每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坚信一个信念:首先应该让每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我听说有些学校孩子们每天晚上的作业奇多,有时候家长都要代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十二点睡觉。当我听说这些的时候不仅是痛心更是鄙视了,虽然我也是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似乎不该这样。然而,如果让我牺牲孩子们的快乐为代价来提高我们暂时的学习成绩,我宁可选择放弃。从教多年,我反对机械重复,我反对题海战术,尽管每次考试我也会分外担心孩子们能否沉着应战,但我依然不愿辛苦孩子。我们都是教育中人,或许也都正在为现今的教育模式而困惑不解。一方面在强烈呼吁“减负”“减压”,可是教育体制却是不变的,最终都需要在考试的关口倾力一搏,然后才能唱出“真金不怕火炼”的赞歌。

  前段时间在阅读中发现了这样的语句:

  “中国人,赶时间。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

  评论,要枪‘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排队,最好是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看完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想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的确是这样的.。尤其对于排队心里的分析更是精妙绝伦,颇具讽刺而又那般传神。于是久久地停留着那些文字上,反复斟酌着、诵记着,想让它们成为我今后生活工作的一面反光镜。在教育中,我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可能就是“能不能再快点,再好点。”我们都在苦恼着孩子的磨蹭,我们更担心孩子的成绩不能最好。甚至,我们希望孩子的快速成长,渴望孩子的培养如同农业、工业的发展那这样尽可能最快,最好收益最大化。我们忘了,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忘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为渴望快,我们更加得急功近利,希望我们的教育教学点点滴滴都能立马见效。于是,我们忘记了积淀,忘记了对人的长远的培养。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个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内久久盘旋在我心头的词汇。我喜欢张文质先生的率真与深刻,对教育现象作深入的剖析,有些时候观点语言也甚为尖锐,读他的文字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书中有豪气,豪中有霸!

  教育是相通的,张文质先生也是从一线做起的,我不知道他曾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可是在阅读这个观点上却和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出奇的一致。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和很多的专家一样在大声疾呼着阅读,阅读,阅读!在阅读这件事上,我真是大恨其晚,真正的阅读似乎是从进入这所都市小学才开始的,那也是因为压力,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仅仅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我开始了疯狂阅读,有教育教学专著,有儿童文学,有报刊杂志,有心灵鸡汤类的故事散文等等。很奇怪,以前我只喜欢文学,关注的就是故事情节。可现在即使是一本枯燥的教学论著我也不再感觉乏味,或者说再乏味也会坚持着看下去了。

  很多时候感觉到了都是新奇,有趣,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警醒。读书,让我对自己、对教学、对人生都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不再狭隘。虽然这个年龄的我读书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记忆,常常有一种过眼云烟的虚无感,但依然深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或许读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担心自己被淘汰吧,也正是张文质先生在谈及应试教育苛刻时提出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从文学的积淀还是学识的浅薄我觉得自己都是那种有待提高的类型,所以读书是当务之急,是首选!我需要在读书之中维持自己的自信,维持自己为师的尊严。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我觉得从素质教育被提上议程之后,我们的应试教育却无形中愈演愈烈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名目繁多的考试,还有排序。“在提高孩子成绩的过程中我又没有做了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啊?”这个扣在教育学者心头的疑问,更是值得我们所有一线老师反省的问题啊!是啊,当大街小巷张贴者大学录取学生的名单时,有谁会去关心那些落榜的孩子呢?当我们大肆表彰成绩优异的教师时,我们是否用心分析过成绩差异的诸多原因?可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课业,孩子们没有时间来为自己的精神打上底色,因为紧紧张张的排名,孩子们无暇顾及课程以外的书籍?谁能想到,我们那些所谓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行为让孩子们无形中已经输了,不,是受伤,让我们的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

  慢,快,快,慢……我已经分不清究竟该怎样,是慢好还是快对?行进在基础教育的路上,我更加困惑,在迷茫中踟蹰。谁能告诉我,究竟如何去实现自己对教学理想的追求呢?这关于理想的温暖话语,只能在书中读读罢了吗,将会有谁在我的耳边让它慢慢地荡漾呢?如果“教育能像蜗牛散步一样,只要放松心情,放慢脚步,防长眼光,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呢?

《慢教育》读后感2

  第一次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20xx年。在此之前,我只是零零碎碎地读些单位推荐的需要交读后感的书。后来读书很多在教育界小有成就的好朋友告知我:你先要读两本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培养教育情怀;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会人理性对待教育。迅速买来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真的很神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改变了我教育的行走方式。20xx年12月,叙事者共读的一本书,正好也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书橱中翻出几年前读过的那本书,看着书页中圈圈画画的那些痕迹,倍感亲切。

  尽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时隔这么几年,真要说出具体的内容,也做不到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于是再次捧读,细细咀嚼。

  12月30日晚上,张文质先生在网上与叙事者进行线上交流,他说,这本书写了那么多年了,看看书中所写的内容,比照现在的教育,你发现有什么大的变化吗?第二次读这本书,其实萦绕脑际的还真有这个问题。这本书收录的是20xx年到20xx年张老师的一些演讲稿,如今已到20xx年岁末,那么多年过去了,世间的人、世间的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是教育上呢?看看张老师书中的所思所悟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们都会感叹:张老师描述的'教育不良现象不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吗?张老师发出的深切感悟不正是我们郁结心中想倾诉而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吗?没错,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过去那么多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以致于成为叙事者千人共读的书目的原因吧。虽说10多年过去了,但是正如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要改变教育的积弊哪会那么容易呢?然而我始终觉得,当我们摆正心态,再平和地看待教育,并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们收获会更多。

  读着张老师的书,品味着"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语文老师时,看到下课时孩子们总喜欢扯着喉咙说话,以致于教室里总显得很嘈杂,那时要在教室里喊个人或者说说话,很难。于是我要求他们说话时做到轻声慢语,这样即使课间,整个教室也是安静有序的。一次上课,一个孩子总是开小差,无论我用眼光还是用语言暗示,都没用。于是我提高嗓音冷不丁叫了那孩子的名字,还真管用,那孩子的思绪一下子拉了回来,但是也把一些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平时比较有个性的小周嘟哝了一句:"老师就不用轻声慢语吗?"我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

  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

  其实谨记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翻看以前的日志,一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新学年开始了,孩子们的"好书推介"十分精彩地进行着,前一个孩子结束后,怎么没人了?大家都在东张西望,等待着下一个同学的上台。还是没有人。我问:"刚才进行到几号了?""13号!""14号谁?快接下去!"我接着刚才同学的回答就说。说完,我才意识到,14号是朱晨远。

  这可是个特别的孩子!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不了解情况,请朱晨远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死活不肯开口。后来班中学生告诉我,一到三年级,朱晨远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从不去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教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碰到。我意识到这孩子有点问题!他并不笨,作业都能很好完成,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是他是不合群,平时下课从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活动,也不见他跟其他同学讲话。这样不行,一定得设法帮助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找朱晨远谈话,并且和他有了个"约定".(以前的日志中也写过这个"约定")慢慢地,朱晨远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了,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主动招呼我了。他还在自己的作文中讲到了我跟他的那个约定。虽然,他仍旧没有大多数人那么活泼,但是能有这样的进步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后来,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也没再过多关注他。

  过了一个年,朱晨远又怎么啦?我走到朱晨远身边,看见他的稿子写得挺长的,书写也很端正,于是我俯下身子轻声对他说:"上去吧!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动静,他依然坐在课桌上。看来我无法说动他,于是我让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讲台,还说掌声要等朱晨远上讲台才能结束。孩子们可真听话,掌声不停,可朱晨远还是不上去。没辙了,于是,我轻轻地扶了一把,这下,他终于拿着写有稿子的本子站了起来,并且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走上讲台的那几步,我感觉他特别沉重。在讲台边站定,他低下头,就是不出声。我提醒他:"朱晨远,你可以照着读了,大家都等着呢!"不领情!继续无声!怎么办呢?要是以往,我的声音早就高了八度,火气早就升腾了起来。但是,那时候真的想起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且这是个特殊的孩子,必须特殊对待。但是这样僵持下去总不是问题啊!我灵机一动,让朱晨远选一个同学替他读稿子,这下朱晨远的眼睛略抬起了一点,他望着前面几排同学,但目光并没有固定在某位同学身上,也没有开口叫某位同学。等了片刻,我知道这招还是失败,于是我问同学们:"谁愿意帮朱晨远来读他写的稿子啊!"张云漪第一个举手,而且手举得特别高,我想让朱晨远亲自叫张云漪上去替他读,但是转念一想,恐怕朱晨远也做不到。于是直接叫张云漪上去读了朱晨远的稿子。

  朱晨远的稿子写得非常出色,也是前面所有同学中写得最长的。张云漪读完,下面没有反应,我做了个鼓掌的姿势,大家掌声才响起来。我说:"这掌声一是送给——""张云漪的!"大家毫不犹豫地说,"二是送给——"没有人接话,我知道大家对于朱晨远的行为很是不解,前面在一次次催他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议论纷纷了,上学期刚转入的龚广辉甚至有点打抱不平地嘟囔着:"我还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人呢!"孩子们不说,自然是我说,"这掌声二是送给朱晨远的。"话音还没落,教室里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说,"虽然由于胆小,朱晨远不敢讲,但是刚才你们都听见了,他的稿子是写得很精彩的,而且写得又那么长!"这时有几个女生开始点头了。我继续说:"希望朱晨远能够大胆一些,以前几学期你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说完,我朝朱晨远看了一眼,虽然他还是不敢大胆直视大家,但是脸上胆怯的表情已经被略微的红晕替代了。下课后,龚广辉在走廊上追上我,还是那句话:"毛老师,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呢!"语气之中似乎在为我抱不平。我笑了笑说:"老师也很少见到,但是他很胆小,我们都理解他吧!"龚广辉对于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摇着头离开了。

  静待花开也许有点难,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不断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也用这个理念在不断践行。

  教育从来就是复杂、丰富、沉重和感人的,那么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教育大环境改变也许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好书的的引领下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正如张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作者 简介

  毛家英,叙事者望亭团队成员,现任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如今,在叙事者团队的引领下,她和学校一群年轻老师一起读书,一起叙事,收获颇丰。

《慢教育》读后感3

  第一次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20xx年。在此之前,我只是零零碎碎地读些单位推荐的需要交读后感的书。后来读书很多在教育界小有成就的好朋友告知我:你先要读两本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培养教育情怀;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会人理性对待教育。迅速买来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真的很神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改变了我教育的行走方式。20xx年12月,叙事者共读的一本书,正好也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书橱中翻出几年前读过的那本书,看着书页中圈圈画画的那些痕迹,倍感亲切。

  尽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时隔这么几年,真要说出具体的内容,也做不到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于是再次捧读,细细咀嚼。

  12月30日晚上,张文质先生在网上与叙事者进行线上交流,他说,这本书写了那么多年了,看看书中所写的内容,比照现在的教育,你发现有什么大的变化吗?第二次读这本书,其实萦绕脑际的还真有这个问题。这本书收录的是20xx年到20xx年张老师的一些演讲稿,如今已到20xx年岁末,那么多年过去了,世间的人、世间的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是教育上呢?看看张老师书中的所思所悟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们都会感叹:张老师描述的教育不良现象不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吗?张老师发出的深切感悟不正是我们郁结心中想倾诉而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吗?没错,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过去那么多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以致于成为叙事者千人共读的书目的原因吧。虽说10多年过去了,但是正如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要改变教育的积弊哪会那么容易呢?然而我始终觉得,当我们摆正心态,再平和地看待教育,并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们收获会更多。

  读着张老师的书,品味着"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语文老师时,看到下课时孩子们总喜欢扯着喉咙说话,以致于教室里总显得很嘈杂,那时要在教室里喊个人或者说说话,很难。于是我要求他们说话时做到轻声慢语,这样即使课间,整个教室也是安静有序的。一次上课,一个孩子总是开小差,无论我用眼光还是用语言暗示,都没用。于是我提高嗓音冷不丁叫了那孩子的名字,还真管用,那孩子的思绪一下子拉了回来,但是也把一些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平时比较有个性的小周嘟哝了一句:"老师就不用轻声慢语吗?"我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

  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

  其实谨记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翻看以前的日志,一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新学年开始了,孩子们的"好书推介"十分精彩地进行着,前一个孩子结束后,怎么没人了?大家都在东张西望,等待着下一个同学的上台。还是没有人。我问:"刚才进行到几号了?""13号!""14号谁?快接下去!"我接着刚才同学的回答就说。说完,我才意识到,14号是朱晨远。

  这可是个特别的孩子!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不了解情况,请朱晨远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死活不肯开口。后来班中学生告诉我,一到三年级,朱晨远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从不去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教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碰到。我意识到这孩子有点问题!他并不笨,作业都能很好完成,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是他是不合群,平时下课从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活动,也不见他跟其他同学讲话。这样不行,一定得设法帮助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找朱晨远谈话,并且和他有了个"约定".(以前的日志中也写过这个"约定")慢慢地,朱晨远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了,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主动招呼我了。他还在自己的作文中讲到了我跟他的那个约定。虽然,他仍旧没有大多数人那么活泼,但是能有这样的进步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后来,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也没再过多关注他。

  过了一个年,朱晨远又怎么啦?我走到朱晨远身边,看见他的稿子写得挺长的,书写也很端正,于是我俯下身子轻声对他说:"上去吧!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动静,他依然坐在课桌上。看来我无法说动他,于是我让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讲台,还说掌声要等朱晨远上讲台才能结束。孩子们可真听话,掌声不停,可朱晨远还是不上去。没辙了,于是,我轻轻地扶了一把,这下,他终于拿着写有稿子的本子站了起来,并且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走上讲台的那几步,我感觉他特别沉重。在讲台边站定,他低下头,就是不出声。我提醒他:"朱晨远,你可以照着读了,大家都等着呢!"不领情!继续无声!怎么办呢?要是以往,我的声音早就高了八度,火气早就升腾了起来。但是,那时候真的想起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且这是个特殊的孩子,必须特殊对待。但是这样僵持下去总不是问题啊!我灵机一动,让朱晨远选一个同学替他读稿子,这下朱晨远的眼睛略抬起了一点,他望着前面几排同学,但目光并没有固定在某位同学身上,也没有开口叫某位同学。等了片刻,我知道这招还是失败,于是我问同学们:"谁愿意帮朱晨远来读他写的稿子啊!"张云漪第一个举手,而且手举得特别高,我想让朱晨远亲自叫张云漪上去替他读,但是转念一想,恐怕朱晨远也做不到。于是直接叫张云漪上去读了朱晨远的稿子。

  朱晨远的稿子写得非常出色,也是前面所有同学中写得最长的。张云漪读完,下面没有反应,我做了个鼓掌的姿势,大家掌声才响起来。我说:"这掌声一是送给——""张云漪的!"大家毫不犹豫地说,"二是送给——"没有人接话,我知道大家对于朱晨远的行为很是不解,前面在一次次催他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议论纷纷了,上学期刚转入的龚广辉甚至有点打抱不平地嘟囔着:"我还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人呢!"孩子们不说,自然是我说,"这掌声二是送给朱晨远的。"话音还没落,教室里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说,"虽然由于胆小,朱晨远不敢讲,但是刚才你们都听见了,他的稿子是写得很精彩的,而且写得又那么长!"这时有几个女生开始点头了。我继续说:"希望朱晨远能够大胆一些,以前几学期你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说完,我朝朱晨远看了一眼,虽然他还是不敢大胆直视大家,但是脸上胆怯的表情已经被略微的红晕替代了。下课后,龚广辉在走廊上追上我,还是那句话:"毛老师,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呢!"语气之中似乎在为我抱不平。我笑了笑说:"老师也很少见到,但是他很胆小,我们都理解他吧!"龚广辉对于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摇着头离开了。

  静待花开也许有点难,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不断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也用这个理念在不断践行。

  教育从来就是复杂、丰富、沉重和感人的,那么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教育大环境改变也许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好书的的引领下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正如张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慢教育》读后感4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孩子爽快地回答:"好,读后感《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于是我发现,接下来连续好几天,栎的作业完成得不错。有时他也会落下一些题目,我估计这些是他不会做的,就没批评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有时也让优秀的同学帮助他。

  课堂上,我经常观察栎,有时看他把手举得高高,就示意同学把机会让给他。他快乐地上课,快乐地完成作业,也快乐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这样的快乐差不多维持了三周。有一天,我发现栎又没完成作业,我正要问他,他赶紧对我说:"老师,我忘了,下午我一定补做。"我轻轻说了一句:"你答应我了哈,可要说到做到哈。"到了下午,栎拿着作业本,指着作业对我说:"老师,我没吃饭就补作业,你看——"嘿,还写得挺工整!我就表扬他说:"栎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渐渐地,我发现栎进步了,不但行为进步了,学习也追上来了,真替他高兴。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你可以怪体制,但细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突然想起一位已经过世的老教师——她以前是我的同事。我发现她课间经常和个别孩子在谈心,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操场边上,有时就坐在榕树下。她的一个姿势至今我记忆犹新——就是俯下身子,右肩半倾斜,头朝着孩子,手在比划着什么。她的班级学风好,纪律也好。我想,这就是低声下气的教育,这就是和颜悦色的教育,这就是慢的教育艺术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位老教师就是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上架起了微妙教育的桥梁。这座"桥梁"起于爱心,运作于鼓励、尊重、平等的一系列措施,最终落座于一个人的成长。

  "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谨慎,更要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方法。"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做操,刚走进操场,突然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叶迅速追赶另一位同学昌跑向操场远处,看起来叶很生气。一会儿,他们回来了,照常做操。我也不动声色。等操做完。我悄悄走到叶身边,还没问,他就哭了。原来今天早上他把裤子穿反了,同学昌一直嘲笑他。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单独把嘲笑他的昌叫出来,悄悄提醒他: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看看你是不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昌低头想了一下,红着脸说是自己错了。我趁机叫他要跟叶道歉。他点头同意了。一场风波平息下来。

  张文质先生说:"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往往就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姿势,一种换位的思考,一段深入人心的谈话……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微妙的教育总是从心灵出发,去开启一段曾经关闭的心扉,去培植一截曾经幽暗的绿芽,去化解一些一时纠缠不清的纷争与矛盾……

  一朵百合花需要奋斗一年才能重新开花;一棵杉树苗需要拼争几十年才可能长成有用的树……一把小提琴的制作需要四十三道工序;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一般说来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那么,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培养呢!一个大写的人的养成呢!

  慢慢地来,慢慢地教,慢慢地手把手,慢慢地陪着她背记单词,慢慢地教他们写作……在慢慢中,我们也在慢慢老去。时光飞跃,我们在教育教学旅程中慢慢地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和颜悦色,学会以自己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学生的缺点,并及时想办法使之走入正常的轨道。这些微妙的教育我们渐渐地学来,也渐渐地运用。

  "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钱理群先生说道:"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用你的力量去做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

  是啊,来日方长!我们走过,但不会错过!我们错过,但不会再错!微妙的教育,从爱心出发;微妙的教育,从细节做起;微妙的教育,从关注一个人,关注一个生命的成长作为目的地。微妙的教育,必将从缓慢的进程中沉淀出教育的芬芳!

《慢教育》读后感5

  一、 题记

  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夜空洒满了星星,但几颗会落地;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教育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身边的花朵的花期有多长,不知道身边的孩子哪个时候会绽放,我们要做的是“细火慢炖”,让教育成为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谱写出一段乐章。我想着,记录身边的故事,等待花开,便是一种教育慢的艺术。

  二、 发现身边的花儿

  Z是班里一个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行为习惯较差,对自己没有多大的要求,也不知道怎么要求自己。Z 的爸妈在农贸市场里靠卖蔬菜维持生计,老家是河南的,房子租在文三路上,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在念书。Z的爸妈由于工作时候的早出晚归,也没有休息日,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Z,平时Z就是自己照顾自己。

  九月份刚刚开学的时候,我发现Z的衣服有时候两三天都不会换一套,汗流浃背地上完体育课,第二天还是一样的穿着那件短袖来上学,早饭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小店里买个包子,一个人很早就来到学校门口了。连续几个星期下来,我上班路上都能遇见Z在学校门口徘徊,早早地到了校门口,但是不敢进去,因为他没有早到证,说是会被老师说的。然后有几天就缠着我要我帮他办一张早到证,可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具体详情,一时耽搁了,也就忘记了这件事情。现在记录笔下,想起来下周一定要去处理好这件事情。

  Z的行为习惯不是非常好。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脏话,粗话,平时在班级里他也会忍不住说几句,还会鄙视班里的另一个S,两个人半斤八两,却总是互相看不起。Z对自己的学科成绩,似乎已经习惯了挂红灯的历史,从来不放在心上,家里估计也是从来不重视。我也发现Z的家校本上的父母签名都是他自己写的,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说他,似乎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Z的处境。

  三、给花儿浇浇水

  发现了身边的小花,意识到了花儿急需老师的帮助。我似乎是在一瞬间感受到了我可以尝试让孩子在有所担当中成长。孩子的故事就是孩子成长记录卡中的一道风景,孩子的的特殊性,也让我这个班主任有了新的读书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老师在文中记录了自己在各处讲座的内容,每一篇讲座的故事都在渗透着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深意。现在想来,教育的故事正发生在我这个新任班主任的身上,身边的Z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值得我去深究的一个教育故事,我必须要用“慢”的精神来面对Z的成长,看着Z一步步变好,变成Z应该告诉我们的关于他的故事。接下来,我就来用键盘写写Z的成长故事。

  先前对Z的一番类似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描述,好像是给Z敲上了一个差学生的印章,好像Z就是这样,自己不要求上进。这也是我在接班的时候,从班级以往的记录中可以获得的一方面的信息。但是,我开学的第一天就和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孩子在我脑海中就是一张白纸,很幸运,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相遇了。以后,这张白纸上要留下怎样的痕迹,或是图画,或是文字,都是有你们来决定。”摆脱了之前的印象,开始了对孩子们全新的认识。关于Z的改变,从一张小小的中队委的标志开始。

  德育处的袁老师给每个班发了中队委的标牌,有中队长,中队委,小队长等,在每个岗位的孩子都领到相应的标志之后,我发现,中队委的标志还多了两块,也发现往日的中队干部在领导标志的时候是相当的兴奋,表现也好多了。所以就萌生了让Z在班里成为中队委的一员,让他有所担当的念头。

  前些日子,正愁班级的家校本每天早上都要我提醒值日班长捧到我办公室去,事情落实的一直不是很好,一直想找一个人来帮忙。所以在分完中队委的标志之后,我就在班里大声的宣布了我的特聘助理Z,“老师发现啊我们班的家校本总是需要老师提醒,除了WTJ主动把家校本交到办公室之外,很少值日班长是非常主动完成的。为此,我现在特聘我们的Z担任Miss 汪的特聘助理,负责帮老师收缴家校本,试用期为一个星期。我们掌声欢迎。”大家的掌声非常热烈,都愿意让Z来担任助理,都想来当,这时候Z倒反不好意思了,脸红着到了讲台前,我认真地帮Z挂好标志,接受了大家的鼓励与支持。

  就这样,我看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红着脸接受了大家的认可,被大家赋予了期望。

  四、 让花儿晒晒太阳

  任命特聘助理这一事就在大家的欢呼与掌声中结束了,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很没底,不知道Z能否做好这一事情,会不会第二天就把这块标志弄丢了,忘到了一边去。就这样,一天结束了,放学前我也忘记提醒Z第二天要交家校本的事情了。当天晚上想着,没事,就让这朵花儿在阳光下晒一晒,这样才能看见他经得住多大的风雨。

  第二天,马上到来。在早读的时候,发现Z今天特别认真,一到教室就开始了自己的值日工作,把教室走廊的地拖得干干净净的,我心里一乐,看见了Z左肩上的标志锃亮锃亮的,心想,“哎哟,这小家伙还真不错!”收缴作业铃声一响,各个小队开始传本子了。这时候,我开始观察起Z来了,在自己交完作业之后,他很快到了讲台前开始看家校本是否交齐了,然后向我走了过来,捧着本子说,“老师,那我拿到办公室去了哦?”我说,“齐了吗?”他说,“齐了,我先走了”。Z的`笑,总是引得我也会发笑。他一溜烟就跑到了办公室,很快就跑回来说,“老师我交好了”。我应了一声,Z就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了。课间的时候,我把Z交到了办公室,看着整齐的一叠本子,我表扬了他,并且奖励了他两颗糖。他就乐呵地回了教室,我们说好,中午的时候他过来拿本子去发给同学们。中午,他准时来拿本子了。

  接下来一周时间里,Z都能准时地收缴家校本,早上的值日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了。我心里满是欣喜。正巧昨天周五,轮到Z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从早读开始到下午的眼保健操,Z在登记本子上对每个同学一天的表现都做了相应的加分减分。在下午的队课上,Z居然举手发言了,还是非常正确地回答,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队课结束时我做了总结汇报,表扬了队课中表现优异的孩子,对孩子们的行为也提出了建议。最后,我邀请Z做了一周的值工作总结报告,大家对Z的工作非常的满意,都发现在这一周时间里,Z的进步非常明显,看得出Z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慢慢地能管住自己了。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了开学以来第一次孩子们自己组织的队课,作为班主任的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与喜悦。

  似乎,我慢慢看见了花儿在阳光的沐浴之下,变得结实了。

  五、看见花儿的美丽

  Z的成长,我能够有幸陪伴是一种幸运,是一种挑战。听到袁姐姐吃饭的时候说起,Z在暮省中写到,实习老师来管班的时候班里很闹,但是他自己没有办法,没有谁会听他的话,我内心哽咽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在进步的气息,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得坎坷与艰难。尽管Z的课堂表现还没有非常积极,还是习惯只是做到听讲,而没有积极参与,但是从Z的积极完成作业中,我体会到了他的进步。数学老师也说他最近表现好多了,有参加补习班的功劳,但我相信更多的是Z自己内心变得想上进的念头。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台前清作业,点名册就放在讲台上,自己批改着孩子们拿过来的作业本。无意间我发现Z跑到讲台前来看了一眼,说了句“啊!M都订正好了!”然后,他就急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订正起作业来。之后,拿着订正好的两页作业本过来批改。我悄悄和他说,明天到我地方来领两颗糖哦!然后,第二天准时来到办公室拿糖,欣喜的是他又订正了两页左右。然后我又加了奖励。之后,每次作业,稍稍简单的,他都会很及时来给我批改。后来,Z没有再问我拿糖了,但是作业质量却是一天天提高了。

  六、与花儿一起长大

  其实,我还不是很能参透一块小小的标志能带给孩子的一中莫大的鼓励,或者是重视。我只是,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在日复一日的阅读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慢慢领悟到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深层含义。我要学会等待,等待每一朵花开,等待有些含苞欲放的花那较长的花期,等待与每一朵花儿分享绽放时的喜悦。

  那么,下一朵花儿的故事呢?

【《慢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慢是教育的艺术读后感05-04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读后感03-29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2-0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1-1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范文06-15

慢是教育的艺术读后感通用05-05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集合04-2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集锦04-2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8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