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留侯论》读后感

时间:2024-08-05 11:26: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留侯论》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侯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侯论》读后感

《留侯论》读后感1

  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齐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忙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我。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终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张仪,可谓史上最有本事的一名辩士。以往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我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他有的不仅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能够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忙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一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我们就应当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他们的事例激励着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自我的智慧如此处事。

  《史记》教会了我们太多,也让我们了解了太多,将相王侯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都集于此书中传承下来……其实《史记》能够写出来就是一个奇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于牢狱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那里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坚韧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证明自我的志向,在恶劣的环境下默默的耕耘着。一部史书,叙述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二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纪,十表,八书,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传,还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积聚了历史的精髓,是司马迁与历代人智慧的结晶,那里将是一番别样的天空。

《留侯论》读后感2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纵横捭阖,豪脉不羁,极尽曲折变化之妙,全文雄辩富有气势,苏轼引用史论汪洋恣肆。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的事例,认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就其弊”的道理,以史实论证,引用了郑伯牵羊,勾践灭吴的事例论证了隐忍的重要性。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汉高祖懂得保全实力,韬光养晦,保持自己完整锋锐的战斗力,等待对方疲敝。这都是张良教他的,汉高祖刘邦称张良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项羽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自己的刀锋,不懂得保全自己的实力。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刘邦的语气和脸色都变了。汉高祖刘邦也有不能忍耐的气度,这都多亏了张良辅佐成全了他。张良外柔内刚,是将相之才。

  在《朗读者》节目中听到金牌编剧刘和平朗读《留侯论》我被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他对艺术的'热忱和追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经典,编著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经典历史题材影视剧。他的初心是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孤独成就经典,在痛苦中历练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最美的绽放。

  《留侯论》立意超卓、全文行云流水,是史论文章的典范,回答了什么是勇的问题,整篇文章论述了忍才是真正的大勇、大智慧,纵观历史,凡有大成就的人必懂得隐忍。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语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尔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而只有学会忍耐,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由痛苦转换成的财富。太史公司马迁受腐刑,愤而著《史记》,就是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典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给后人留下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你想要获得幸福吗?那就必先学会承受痛苦,学会隐忍,学会坚持。追逐心中的梦想,和伤痛共处,和快乐共舞,翩翩起舞、无拘无束。从每天平淡的点滴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即使失败也要再次爬起来,为成功努力付出。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不能被击垮,我们有不可剥夺的为了尊严、为了人生拼搏的权利和自由!

  读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再读到苏轼《留候论》,想到项羽最后乌江自刎,我为项羽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嗟叹。

《留侯论》读后感3

  相信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让一个帝王如此称赞,他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师”张良,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打了无数场大仗,“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之战。当时,沛公刘邦想派遣两万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军,而张良却劝道说“秦兵尚强,未可轻”,他听说对面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易用金钱收买,“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再命令郦食其带着许多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将领。不出所料,秦将反叛了!之后,便希望与沛公联合起来袭击咸阳。沛公本想答应,可这是张良又劝阻“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这次,沛公他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他大败了秦军,以至于之后到了咸阳,秦王子婴也只能乖乖投降于沛公。

  我为什么会说它精彩呢?因为这实在是大快人心!这好像是张良已经筹划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财宝收买秦军将领,后又料到秦兵不会乖乖投降。趁着秦军没有防备之际,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杀败兵至蓝田,后又一次大败秦军。以至于在沛公一行人来到咸阳的时候。秦王子婴也“手举白旗”了。一切都是这样顺利,一切都是这样完美无瑕。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张良年少之时,也做过一件鲁莽的事——行刺秦王。历史上关于“刺秦”这个话题的,最著名的硬是荆轲刺秦了。在司马迁的手下,这个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张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记》中触及这个的'也只是短短几句。但当我在阅读《留侯世家》时,总是忘不了这几句话的内容,因为我没想到在我眼中“文弱书生”形象的张良会有这个勇气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去行刺秦王?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韩国被秦所灭,张良的故乡已被秦占领。为刺秦,为替韩国报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甚至从此过上了逃亡的生活,这让我对张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用“忠义之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张良是再好不过了!以他对刘邦的“忠”与“义”使沛公不得不这样信任张良。在沛公入关中后,项羽来到鸿门下,准备攻打沛公,于是之前与张良所有往来的项伯连夜进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想与张良一起离开。张良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后又立即把情况告诉沛公。这才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有所准备,不至于丧命黄泉。要说刘邦这次的死里逃生,少不了张良的功劳。明知沛公这边是弱势,但还是效忠于他。他是一个真正做到“忠义”的人。

  他不忘国耻,散尽家当只为报那灭国之仇;他忠诚不二,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忠义;他足智多谋,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博得刘邦信任。张良——当之无愧的帝王师。

【《留侯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留侯论的读后感11-01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范文05-30

论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艺术论文10-12

留白的作文03-22

侯小青随笔:以书为伴10-07

汉中武侯墓导游词03-11

留白的作文(优选)12-13

岁月留痕作文05-07

关于留白作文05-16

风景只为你留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