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湖上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上读后感1
我要走在清明的荒原里,日光扎在贫瘠的土地,生出两行经文。我要怀圣心听尽三千大道,且看时间多红尘叨扰,我自一步一叩首,做个灵性的和尚。
人生是一本大书,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我正活在一个青春浪漫,又放荡不羁的年龄,一旦清闲下来,平日小退下的光怪陆离的思绪又潮水般淹没我滚烫的胸膛,其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肉体与灵魂何异。小时候一直对人的生死迷惑不解,想探究人生的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的。然未有结果,又无良师,有惑不得解,悲哉。巧合拜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恍然顿悟,然后是失落落的遗憾,这天下的命里生死哪能参透,大时代下不过都是小人物,如杨绛先生这般坦诚剖析自己的`人大概少有。
我坚信人是有灵魂的,后天成型,依附肉体。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死后不知归向何方。若有一天,当我也站在人生的边上,向后看,一片空荡荡,向前看,没有路,只有灵魂让我真切地觉得自己曾在一世红尘中见过善恶。杨绛先生提到文人都说死,无需畏惧,这恰恰说明死是可怕的。书中对此笔墨不多,却是我思考最深刻的一句话。海德格尔言“我死我生”,死让生成为一种可能。以出生为起点,每一天我们都在向终结靠近,每一天我们都处于死亡的状态,忧虑,恐惧,不安,互相交织,大多不明缘由。渴望未得到的,还没看星星被退潮的水放出,还没看云朵被涨潮的水淹没。害怕失去金钱,权力,尤其是事业正蒸蒸日上的父母那辈,更加畏惧死亡。
俗话说盖棺定论,实际上死后种种与你都没有关系。那么人一世是为了什么?杨绛先生有一段回答:“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相信灵魂不灭才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争名夺利一辈子不一定就比吃茶的老僧看得更远,关门敲木鱼念经,出门托钵募化些米面,这就是修身。我佛无嗔无相,念四大皆空,独对信心十分肯定,散人功德就是助人得福。“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只因没有名气就否定一个人的价值,实在荒谬。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人性本善,婴儿哪知佛前投鼠忌器,人间烧杀抢掠,他们只管看山水烟霞,仰着脸和世界撒娇。“命由天定”,灵魂将被岁月雕刻成何般模样,谁也不知道,但不是说人不能做主,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做个凡人,磨炼灵魂,感谢生活给予我很厚的情意,但要时常告诫自己现在吃学习上的苦,是为了以后少吃生活中的苦。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虽然每天忙于学习,不知天明,但总要有个信仰提点我,当走到人生的边缘时,向后看能看到些“成绩”,也算是有进步的了;向前看,要有奋斗的目标,坚定信念,不会迷茫,让人生多一点精彩,少一丝遗憾,修炼出予自己而言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湖上读后感2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诚如是,徐志摩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如此坦然,他是了解美的,也是懂得如何去欣赏美的。如何读懂美,我不敢妄谈,但我明白,读懂美的过程便是与美的交流、沟通,能从精神境界去探讨。这一点,不仅可从梭罗与徐志摩两人对美的阐述中发现,其实细细品味,生活中无处不是美。
能发现美,靠的是一双慧眼。梭罗将瓦尔登湖比作了大地的眼睛,树木成了睫毛,群山、山崖是她的眉毛。以此便是可见其观察力之强。但这仅仅是是第一步,美的发现,是要用心灵来观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自然,用眼睛看,实是在用心灵感受。那清清的水,凉凉的风,高高的树,蓝蓝的天从这些美景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梭罗对自然的痴迷和那天人合一的感受,仿佛自己也融入到那物象之中了。即使没有用眼睛看,也能用心灵看,用心灵与智者交流,触摸他们的心灵,细品其眼中独特的世界。
当然,从他的笔下,更能透射出大自然的那种神韵洗涤一切的自然伟力。这便是他最想表达的思想。
能感受美,靠的是一颗心。人经历了城市的`喧嚣,尔虞我诈的功利场,这便需要能洗涤这些的力量。于是,梭罗他找到了。即使他义愤填膺地看到了受到破坏的心中的圣境,却也因大自然无比伟岸的重生而感到欢呼雀跃。是他内心长久以来与瓦尔登湖交流,才能变得如此宁静。到底是人因自然而澄澈了内心,还是自然因人而更富生命气息呢?
真正爱美,不是索取与拥有,而是欣赏与珍惜。这也是我第一行写下徐志摩的小诗的原因。徐志摩对美的态度便是交流与欣赏,俨然将桥看作了一个朋友,可说可笑,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多么富有诗意,不亦乐乎哉!茫茫然,我却又平白地联想到另一位年代更久远的诗人,却也能有如此先进的思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无聊之事,却也有情,能成美事,洒脱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我想,古今之人,欣赏美,便是从精神上来进行探讨的;但美不需要占有,强行地占有,只会令美有缺陷,自贬了美的境界,美也就不美了。梭罗对此亦是这态度,他更多地表达其对不懂欣赏者的愤慨。无知的村民偷取湖中之水,机器犹如恶魔,足见其内心的愤然烈火。他是愤怒的,心胸却又像湖一样博大,湖原谅了他们,所以他也是。或许瓦尔登湖期望有更多的人像梭罗一样欣赏湖的美丽。
也许他被湖同化了,又也许他本就与湖一样本真自然,我从字里行间读出的也许就是一个真正懂得美欣赏美的梭罗,也许美便是要在发现与欣赏中同步升华的。
湖上读后感3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首古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今天我就讲讲这首古诗吧!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一次,苏轼乘着船在西湖中饮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兴而作此诗。
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西湖的山色。这水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两句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写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漂亮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远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擦过头上、肩上,再配上稍微的摇撸声和远处动听的琴声,多么让人沉醉啊!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雪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简直是一幅大画家的画卷也无法比拟的自然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流连忘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待着人们去采摘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湖水还是清亮见底,盛开的梅花更是漂亮无比;雪天,银装素裹,湖边的孩子们在欢乐地玩耍,欢笑声、雪飞声,融合在一起,谱出一曲美妙的交响曲。
生在杭州的我不禁感叹:西湖真美好啊,我们的家园真美好啊!我愿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细心呵护我们的西湖。愿诗中的美景常在,愿我们的西湖更加婀娜多姿,愿我们的家乡永远漂亮动人!
【湖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03-08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11-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01-19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11-21
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的读后感01-03
《干法》读后感-读后感07-07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05-15
经读后感 读后感悟05-29
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想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