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时间:2025-03-26 07:14: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传习录》读后感9篇【优选】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9篇【优选】

《传习录》读后感1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2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传习录》

  《大学》开篇的止于至善,就是我们修行的最高追求。至善就是无善无恶的状态,就是王阳明四句教里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善恶之别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后天的习染,因为个人的喜好才有了善恶。

  老天赋予我们那种光明善良的本性是没有一点恶的,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把后天的习染逐渐的去掉,让自己光明的本性焕发出来。这种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儒家提倡渐修。一点一点的修行,强其所不能,让自己在向好的路上一步一步踏实的往前走,终点就是至善。“止”有到达的意思,到达并停留在至善的状态才是我们最终目的,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这一段旅程说起来简单,终其一生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可人总是要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如果我们的目标和我们的能力是对称的,那人生也就没有了追求。就是要向着我们这种先天的本性前进,可能一生完不成这个目标,但闭眼的时候你也会无怨无悔。所以找回自己先天的本性是最难的。

《传习录》读后感3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传习录》

  这一段先告诉了我们修行初级阶段怎么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变自己。儒家讲为己之心真切,真是想明白,切是迫切。那你修行之心真了吗?切了吗?如果修行真的像心脏疼一样关注在心脏上,那么我们修行的速度就会一日千里。最开始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巨大帮助的`,因为我们的心外放太久了。

  所以《格言联璧》才讲“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无事的时候,心是安在自己的腔子里的,有事的时候,我们外放的时候,是需要去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我们不可能离开世俗,到远离人类社会的地方去,少不了与人打交道。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在当下。做完事情的时候把心收回来,就是修行,也是收放心。能收能放,才是自如。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心外放的太久了,所以要练习收心。初级阶段过后就练习收放心,如果这个时候还一直在收心上,就会从执着变成执拗。就做不到儒家说的允执厥中,反而会耽误修行。

《传习录》读后感4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因药发病。’”

  这段话是说:一个人有悔过之心是对的,无论你觉得做错什么,以后别再重蹈覆辙就行了,但没必要感到有罪,更没必要念念不忘

  这段话之所以拿来分享,因为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做不到那么“潇洒”,往往越是“懂事”的人,越会对自己曾经犯下的某个错误耿耿于怀。我有一位女同学,曾经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有一次同学聚会,被大家拉着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结果糊里糊涂第二天送儿子参加演出比赛的事给耽误了,孩子因为迟到,比赛结果有失水准。事后她后悔不已,总觉得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刻亏欠了孩子,于是就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满足,直到后来她发现孩子因此养成了偷钱的'毛病才后悔不迭。真的是一个错误套着另一个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就是错了,吸取教训就好,学会放下,否则错上加错就更加得不偿失。生活是朝前看,跟每个当下的自我和解,这又何尝不是“致良知”的一种表现?

《传习录》读后感5

  我不是学文科的人,之所以读《传习录》,是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想了解了解明朝第一大能人,中国的又一圣人王阳明。

  老实说,看完整本书,有些地方确实看不懂,特别是引经据典之处。下面,我只是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感想与启发。

  第一点,阳明心学将求圣的.方法从外在世界转为了内在世界,指出了圣人并不是无所不知(外在),而是内心纯乎良知(内在)。我觉得这个理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静下心来,不贪多,而求精。在做一件事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认认真真,那么就心安理得了。

  第二点,看完书后,发觉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都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上的不同,对孔子的话诠释的不同。因次两派就吵架,不可安宁。儒生缺乏了对客观世界,对科技的追求。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

  第三点,对书中关于“求静”,“主专一”的看法很赞同,很警醒人。

《传习录》读后感6

  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本周(20xx年3月底)终于看(听)完了。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计不可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认识,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这事儿,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说下本书给我的几个印象:

  所谓心学四要就是出于本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说的”性“,所谓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做主翁,这个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让我最没想明白的是——王认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书里提到他对朱熹观点的不同意见,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传习录》里几个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着还是很有收获的。

《传习录》读后感7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8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传习录》

  有两种人是改变不了的,第一种就是智者,属于先天开悟的这种人,第二种是愚昧的人。虽然王阳明说的简单粗暴,但绝对是真理。第一种人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目标明确,并且会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所以这种人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种人,愚昧,不明事理,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想得也是对的`。这种人有一个特点,特别的倔强。一旦他认定了一个道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想让这种人改变是不可能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越来越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会把无知当性格。遇到这种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不要尝试去用道理说服他,如果那样你只能自找苦吃。上智者是不需要改变,下愚者是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既不是上智者也不是下愚者,那么你就要去改变自己。我更希望自己用这句话给自己做一个警句,当有一天我不愿去改变自己的时候,我要告诉自己,如果我不想作下愚者,就要马上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只要不欺骗自己,你一定会有一个清楚的答案,你是哪一种人。那你还有什么原因去拒绝改变?强其所不能吧!

《传习录》读后感9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传习录》

  过于看重肉身,一得病就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没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当今社会更为多见。所以现在的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只要自己得病,多少钱都肯花。

  可是心不在了,不去找;心脏了,不去擦;心病了,不去医。病目,病的只是一个器官,身体的器官很多,哪一个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可对身体影响最大的是心。有没有在心上下过功夫?心死了,还如何去视听言动?有做美容的、做美体的,甚至连指甲和头发这些可再生资源都花费大价钱。可是花了多少钱在心上?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名贵的首饰,让自己住大房子,可心却在外漂泊。就好比自己在家享福,却不知道去关心居无定所的父母一样,禽兽不如啊。

  多花些时间和自己的心相处,这也是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且心是不会亏待你的付出的,让心明净,天理显现,我们在世俗中的人和事会很容易应对。这就是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6-11

《干法》读后感-读后感07-07

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读后感想06-14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09-22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

阅读《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4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06-03

小王子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