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0-12-10 13:12: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围城读后感范文

  围城是一本经典的名著,它描述了一种特别的小事,这种小事给人又有不同的感觉,让人感慨,下面请看关于围城的读后感吧!

围城读后感范文

  《围城》读后感【一】

  刚开始决定读《围城》只是为了多读一本书,至于自己能否将它认真读完那是后话。

  而当我翻开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就被这精妙的比喻深深吸引了。

  开头是这样的:“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既应用了比喻又应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不动声色地将海洋上空的夜描绘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使人一读便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钱钟书在《围城》中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他靠纱窗望出去。

  漫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害羞,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托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亮不到的阴黑里,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大眼睛。

  这虽然是很平常的夏夜景色,但在钱钟书的笔下却如此生动。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这里把声浪比作水,声音的变化就像水被煮沸了。

  如此绝妙的比喻也只有钱钟书能想到了,忽然记起要是我们来描绘这夏夜,定是把蛙声用拟声词给代替了。

  原本以为《围城》这本书不过就讲那些琐碎的小事,不值深读。

  可当我慢慢读下去时,发现故事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但我们这是阅读,不是听故事。

  所以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他善于应用精言妙语,来使文章更有看头,当然在他的刻画下,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如此鲜明。

  例如一号人物方鸿渐,他是一个不学无数的人,他好的不纯然,坏的不彻底,不想像狗一样媚悦于人,又不甘低人一等,所以他只能像皮球一样被人一脚踢开。

  而苏文纨则是“底子”最厚的一位女生,她有着美丽的容貌,丰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但却虚伪,傲视群芳,最后只得孤芳自赏。

  唐晓芙是苏文纨的表妹,她是一个集智慧,妩媚,青春于一身的小家碧玉的女孩子,她是我在《围城》中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端庄大方,不做作不矫情近乎完美。

  孙柔嘉是后来方鸿渐的太太。

  她自然有柔弱的一面——被学生欺辱时,哭得像个孩子。

  但是她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常常玩弄心机。

  至于赵辛楣,他是一个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人。

  不过他虽然不喜欢方鸿渐,但也会给方鸿渐提供真心的帮助。

  听杨绛先生说,这些故事里也有钱钟书的留学经历,不过也是虚构的。

  我想如果不是博览群书,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

  钱钟书有怎么会有这样一本《围城》。

  《围城》读后感【二】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朽、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

  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

  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

  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

  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

  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交差。

  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

  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

  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

  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

  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

  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

  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

  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

  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围城》读后感【三】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就是《围城》。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 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围城》读后感(15篇)02-24

《围城》读后感(通用15篇)03-20

有关于围城的读后感04-02

《围城》中的文化“围城”探析06-20

围城初三读后感800字04-05

《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12-03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01-27

《人生》读后感范文04-25

猫读后感范文04-02

师说名著读后感范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