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七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是美的。)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2、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课丈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2、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二)分析重点细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告诉爷爷学徒生活的痛苦,受尽种种折磨。)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分四层意思:①挨打;②挨饿;③没法睡;④离开这儿。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
(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3.学习第3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1)学生自学。(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总结:
(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四四方方,有声有色。足不出户,纵观世界。
(谜底:电视机)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电视机,请学生说说对电视机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多种形式(开火车、请小老师)读准生字字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
⑴大彩电里有哪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关句子,自由读;然后抽多名同学分别读,说说你读(听)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⑵接收器有什么功劳?结合前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接收器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现场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从老大、老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老三说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对一就的句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最后,分角色朗读这个自然段,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多读中了解三兄弟各自的功能。
3.在熟读的'基础上介绍课前收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4.你还知道电视机的哪些知识?(拓展思维,能说多少说多少。)
5.抽三人扮演老大、老二、老三,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自豪地表演三兄弟各自的本领。
四、拓展训练,培养创新
三兄弟的确了不起,可家家户户的电视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对电视机作改进,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五、指导书写,识记字形
1.学生自由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语,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形,然后交流。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教师注意指导书写。
4.描描写写课后的8个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虽然咱们的教室处于角落,感觉有点阴沉沉的,但咱们的气氛却是热腾腾的,小朋友们呢,都是喜洋洋的,对吧。多么可爱的笑脸呀,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笑脸呢!
1、出示太阳笑脸:
认识吗?谁呀?你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太阳?(红彤彤、笑眯眯)你觉得她想对我们小朋友说什么呢?
2、太阳这么能关心人,把太阳给我一个人好不好?那给你吗?给他吗(加上用手指的动作)?哦,看来,太阳是──大家的。(板题)
3、齐读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诗歌。请同学们翻开书106页。
二、读通课文,自学生字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⑴ 看到这么优美的诗歌,莹老师真想先读为快,给我一次表现的机会好不好?师范读(配乐)。
⑵ 想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吗?但是学习得一步一个脚印,要慢慢来,先要过三道关呢!能行吗?好,咱们先过第一关: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⑶ 然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学习生字的方法。
⑷ 全班交流:
有什么好办法教给大家或有什么地方提醒大家?(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适机出示生字卡片。
陪(换位并组词);彤(注意读音的变化)
(你坐得这么笔直笔直的,肯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你为自己争取了发言权,真高兴能请你来说。)
2、再读课文,检查读文:
好多出色的小老师啊!老师看了心里真是喜滋滋的。
恭喜小朋友们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下面,小朋友可以大展身手了。请小朋友读诗歌,谁会有这样的好机会呢?
三、品读二节,想象练笔
1、小朋友们很棒,这个太阳也很不错呢!她做了许多好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
2、指名说。你找对了吗?
3、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等一下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多。
4、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体会?你是怎么读懂的?你从哪里读懂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鲜花、小树、小朋友。)
(机动: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动作有洒、泼、陪、看
⑴ 有了太阳,花儿开得更( )
⑵ 有了太阳,小树长得更( )
(花儿更美了,小树更高了,花儿和小树开心吗?你能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吗?)
5、说到这里,莹老师想起来了,也写了一句“陪”,比较句子:
⑴ 她看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⑵ 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
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太阳更好,为什么?哦,原来一个字里边也有好多学问呢!谢谢同学们的宝贵意见。
6、过渡:
现在老师难怪明白了,因为有了太阳的陪伴,小朋友玩得更欢了!咱们现在就去海边分享一下他们的快乐吧
⑴ 同桌互练;
⑵ 个别读。
(快乐的时候你有什么表情?,能让老师从你的脸上也感受到这份快乐吗?读得真不错,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7、小朋友这么能干,老师很想把一个读书的`小诀窍送给你们,有了这个小诀窍,小朋友们肯定能学得更好,想听吗?读书的时候,不仅要学会读懂文字,还要学会看懂符号。再看看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⑴ 个别说发现。
⑵ 你看懂了吗?
8、想象练笔:
⑴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让我们去感受太阳的热情,一起走进这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吧!(配乐)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她唤醒了人们、唤醒了大地、唤醒了花儿鸟儿树儿草儿果儿,她把美丽的金光洒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在太阳的照耀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⑵ 小朋友,刚才在你的脑海里还看到了太阳做了哪些好事?
9、让我们再把太阳做的好事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准备好。
(老师为你们配乐)
四、练习朗读,词语训练(第一节)
过渡:太阳要做的事太多了,那能干的太阳从早忙到晚,就一直没有变化吗?
1、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说不定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指名说:
白云──红彤彤的晚霞,还有什么也是红彤彤的?这样的词语还有吗?
请一个女孩,仔细观察,眼睛圆溜溜,水汪汪,亮晶晶,脸蛋胖乎乎,红扑扑,红彤彤,笑容甜蜜蜜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我家的一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作文训练,从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各项作文能力,使学生乐于作文。
一、 从生活入手,诱发真情
一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结束了,星期天对你和家人来说都是最让人放松的日子。那么你们家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呢?是在家招待客人,是打扫卫生,是去参观、旅游,还是去逛公园、商场……
二、 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写作要求)指读。
2、学生谈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要点:①要求写“我”家的一个星期天。②在叙事的过程中要写出“我”和家人的感受,突出人物个性特点。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学生交流,丰富写作素材。
(可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小组内交流)
三、指导写法
1、变换文题,培养拟题能力
我启发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来反映这个星期天。按中心事件命题:如《今天我当家》、《知识竞赛》;按地点命题:如《公园一角》;按心情命题:如《今天我真高兴》、《难忘的一天》等等,拟出的题目比较新颖多样。
2、交换中心,培养组材能力
文章的中心不同,对材料的组织安排和表达方法也不同。我以学生自拟的《难忘的一天》为例进行教学,讨论交流:从题目“难忘”一词中,你认为文章重点是写什么。
3、交换结构,培养记叙能力
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此事、彼事如何安排,开头、结尾、过渡、承接、详略如何,都属于结构,都应遵守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文有定法”。但是每篇文章的结构并不都是一个模式,这就是古人讲的“文无定法”。因此,我要求学生力求“变结构”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开头或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或描写场景烘托气氛;或设立悬念娓娓道来;或回忆联想引入下文;或直抒胸臆抒发情怀等等,但都要求学生力避落入俗套,使人看头就能知尾。结尾可以“卒意显志”;可以照应开头形成珠联璧合;可以提出问题,让人遐思;也可以含蓄如余音绕梁。构段或作总分式;或用因果式;或用递进式;或作连续式;或用点面式等等。情节的发展也并不是三段式,开头、发展、结尾,应是一波三折,插入联想,运用想象,跌岩多姿,文势波澜,这样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各具特色。
4、激情练写
星期天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让你的多姿多彩的星期天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评改习作
选择典型习作,全班点评,肯定优点并就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指导。
(习作一)
星期天发”Email”
今天是一个轻松的星期天,做完了家庭作业。我正在房中欣赏着我的邮集本。
突然,门铃响了,我连忙跑去开门。门一开,就见到爸爸和妈妈喜气洋洋地捧着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这是什么?”我问道。“是上网的工具。”爸爸微笑着说。“是不是上那个互联网?”我问道。“是,我装上它你看看吧!”爸爸说,“等我装好,你给姥爷写封‘信’吧。”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写信?你买邮票了?”爸爸轻轻地摇了摇头,既没邮票又没信封,怎么写信呢?算了,等会儿看爸爸究竟要耍什么花样?我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爸爸说:“好了。快来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地看爸爸上网。
爸爸说:“来,按一下这个。”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按了一下,打开了“邮件箱”,哦,原来爸爸刚才说的“写信”就是发电子邮件呀!
我连忙在键盘上打拼音写信,然后点连接,输入了用户名和密码,联通了“互联网”按下了“发送”键。很快,“信”发走了,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姥爷的回信。哇!太神了!我赞叹道。信上说:“月月,你真聪明,学会了发电子邮件。以后不会做的题目可以找我了。”
啊!今天真好玩,我不仅学会了上网冲浪,还学会了玩电脑游戏及发电子邮件,可真过了把瘾。
教师点评:文章选材新颖,叙事清楚,中心突出。
(习作二)
知识竞赛
轻松的周末来临了,一场精彩的知识竞赛在我家也拉开了序幕。
我问爸爸:“您不用左手写字,不用右手写字,用什么写字?”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笔写字。”“爸爸,您真棒!”我称赞道。接着,爸爸问妈妈:“世界上什么国家人口最多?”妈妈并没有马上回答,看着我们在笑。“这可是IQ题哟。”爸爸骄傲了,“不知道吧!”妈妈说:“我是故意迷惑你的,我当然知道。”说完,还故意扮了一个鬼脸,若得我们哈哈大笑。最后,轮到妈妈考我了。妈妈不怀好意地说:“你可准备好哟。”我拍拍胸脯,得意地说:“你尽管出题。”“你知道什么地方的太阳最猛吗?”这下我傻了,真把我难住了。“美国、中国、意大利、俄罗斯……?”妈妈都一一否定了。“真遗憾,这么多国家,你就漏了一个,日本。”啊,这时我恍然大悟:“我真是太粗心了!”
这个星期天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它不仅给我欢乐,还给了我知识。
教师点评: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假思索”、“不怀好意”、“拍拍胸脯,得意地”、“ 恍然大悟”等刻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习作三)
紧张的星期天
今天是个星期天,爸爸加班,我也要在家里上学,为什么我还要在家里上学呢?告诉你们吧,因为我前段时间学习偷懒, 该背的没有背, 该写的没有写, 该默的没有默, 爸爸妈妈要我一笔一画的给他们统统补做上去呀!
吃完早餐, 妈妈下命令了:“上午你给我把《趵突泉》、《长城》、《古诗两首》和《积累运用二》一字都不准漏背、默一遍,抄3遍。给我认认真真地背、默、抄好它。我下班回来检查,掉一个字打一个耳光,还要跪菩萨。如果你写的不好要见老师。”
他们走后,我想,一上午要背几遍课文,而且要做一字不漏,还一笔一画地写着端端正正。这可怎么办呢!都怪自已当初不认真。今天只好拼了!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突然,窗外传来了小伙伴的欢笑声,我心痒痒。但想起妈妈的话,我又控制住了,一心读书背书了。妈妈下班回来,我终于一字不漏地把书背完了。
这时妈妈露出微笑说:“这次背得非常好,下次别再偷懒哦!”
唉!真是一个紧张的星期天,以后我不敢再次偷懒了,免得给妈妈骂。
教师点评:本篇作文取材真实,富有生活情趣。文章描写详细,不乏生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然后以一连串美好的影像──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尤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在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增强了话语表现的动感和力度。在结构上,从首段的点题、总起,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完整紧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二、学习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课件、预习提纲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目标,课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
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教师小结:(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积累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六、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读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写 别出心裁 不同鲜味 充实知识
积 平常积累 酵母似的 提高能力
实 真情实感 呕心沥血
七、质疑解答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俗套。
④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09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03-01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04-13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04-1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06-06
《尊严》教学设计方案05-3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3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8-2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