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时间:2023-12-27 10:40:00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精选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精选10篇)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1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增强我校的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我校的学术创新水平,鼓励和支持我校教研人员团结协作,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多出高层次、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努力创新的科研人才和团队从事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特别是对全市乃至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或影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

  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组织协调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相关研究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和研究优势。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以3—5人为宜,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5、(创新团队所在系、部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创新团队申报与审批

  1、(学校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

  2、(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由学校确定重大研究领域或重点研究方向,或由学术创新团队申报人自选研究方向。

  3、(由申报组建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向教务科研处提交书面申请,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团队人员构成与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创新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计划。

  4、(教务科研处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名单进行资格初审,对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将其申报材料送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组织创新团队的申报人进行评审答辩。经评审或答辩后,由专家组提出候选创新团队名单。

  5、学校审议并最终确定拟资助组建的创新团队名单。

  四、创新团队运作与经费资助

  1、创新团队是教研人员自愿组织的.学术研究团队,不享有任何独立行政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创新团队依托某一系、部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可以由同一教研部门的人员组成,也可以由不同教研部门的人员组成。

  2、对获准组建的属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校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对获准组建的属于理工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学校给予不少于4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

  3、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分三期直接下发。第一期下发40%,第二期下发30%,第三期下发30%。

  对中期考核为不合格的创新团队,停发第二期资助经费。对后期考核为合格的创新团队,下发第三期资助经费,如有第二期资助经费停发情况,则予以补发.对期终考核为不合格的创新团队,停发第三期资助经费。

  4、对于确实在所属领域具有重大学术突破、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创新团队,依据创新团队的原创性研究学术价值的高低,学校将对其加大资助力度。对属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最高资助经费可达5万元;对属于理工科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最高资助经费可达10万元。

  五、创新团队业绩考核与奖励

  1、创新团队按申报方向和研究计划自主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活动,学校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2、创新团队的建设周期为3年。

  3、学校在创新团队组建1年半后,将对其进行中期考核。完成一般核心论文1篇或其它专业刊物或学报发表论文2篇、获准立项课题1项、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2人次,则中期考核评价为合格.

  4、创新团队在3年内至少要完成以下科研任务,后期考核评价才为合格。

  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特色明显,达到或接近省内外该研究领域前沿水平,在省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队伍。论文要求.下列条件之一:国际一类权威论文、国际二类权威论文或国内一类权威论文1篇;国内一般核心论文3篇或国内二类权威论文2篇;国内一般核心论文2篇或国内二类权威论文1篇,其它专业刊物或学报发表论文4篇。

  科研项目要求.获准立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或市级课题2项或校级课题2项。如获准立项国家级项目,则论文要求可免去。

  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至少4人次以上。

  5、创新团队科研成果按以下规定确认:

  只有围绕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果。同时,创新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必须是在团队成立之后完成,并且在考核周期内公开发表的,才计入创新团队考核周期内的成果。

  学术刊物级别和课题类型与级别的认定以《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办法》为准。

  若同一篇论文被多次检索,只计一次。

  6、创新团队在后期考核合格后,可继续申报新一轮的创新团队资助.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创新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团队继续运行到后期一起考核或申请取消。中期考核不合格而后期考核也不合格的团队,将取消团队称号。中期考核合格而后期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可申请半年后再考核1次,再考核合格者,可补发后期建设经费的一半,如再考核不合格,将取消团队称号。

  六、其他

  1.本办法由教务科研处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2

  一、科研团队指导思想

  为积极贯彻“以科研为先导”,扎实推进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更快地成长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特成立学校教科研团队,从而充分调动老师的科研热情,发挥团队力量,全面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质量,使科研活动机制呈现常态化,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我们的口号是“抓好20人,带动200人,影响5000人”。

  二、科研团队建设目的

  1、改变现有大部分教师单枪匹马独自钻研的科研现状,通过科研团队的带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更多的教师成为区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2、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的目标与方向,形成学校科研活动的常态发展,以此形成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挖掘潜力,整合力量,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增强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三、科研团队成员招募方式

  团队成员应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志于教科研学习研究,包括已有课题研究的,或喜欢写作的,或喜欢读书的教师,均可积极参加。

  1、学校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科研团队建设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2、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特长,选择课题组、项目组和普通一线教师加入教科研团队,要求区科研骨干教师参加。设置兼职教科员一名。

  3、学校青年教师可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自行报名.学校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

  四、活动原则

  1、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可以在一起交流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或研究方式等。

  2、参加活动:可组织参加校内外一些培训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3、交流鼓励:互相沟通,多培养和鼓励成员进行研究,让成员发挥潜力,获得成长。

  五、活动要求

  1、认真制定本团队的活动计划,力争做到定时间地点,定人员内容。

  2、教科研团队可每月活动一次,形式灵活。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活动内容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团队成员可参与学校日常科研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等。

  4、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结合学校原有要求撰写一至两篇教学论文或案例。

  5、科研团队可每年总结一次本团队研究情况或成果。

  六、考核奖励

  1、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可优先考虑评先评优,为培养成为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

  2、团队成员所撰写的论文或案例,质量高的,学校可优先推荐发表和参与相关比赛。

  3、团队成员可优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活动、课题活动和教科研活动。

  4、团队成员可参与学校教师部分科研工作的考评和推选。

  5、兼职教科员可享受学校相应待遇。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3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具体操作流程: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

  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教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

  教科研团队每月编印一期教科研信息报,期末合订成册。

  团队成员职责:

  教科研团队成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撰写读书体会1—2篇。

  教科研团队成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每学年应撰写一至两篇教学论文或案例,开设一堂研究课或讲座。

  教科研团队成员每人指导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两个月总结一次自己所带团队团队研究收获,向教科室推荐本团队优秀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团队成员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将自己的科研成长历程进行展示。

  团队成员权益:

  优先享有市内外学习培训、教学研讨考察、专业交流、展示、评优的资格。

  拥有享受所带课题组集体研究成果的权利。

  在教科研团队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享有一定的科研津贴。

  4、分步进行培训

  根据团队成员的现有水平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分阶段采用多种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多个层面的科研培训,使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5、参与研究管理

  随同教科室参与学校区级以上的课题的`管理工作,追踪调查、指导这些课题进行动态研究。

  以市级以上课题结题工作为平台,协助该课题组成员进行资料整理、实验后测、归纳分析、撰写报告等研究工作。

  以每学年校级新一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为契机,组织1—2个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管理活动,指导教师进行选题、方案撰写、过程研究、积累经验、成果展示等。

  6、开展成果汇报

  建立教育博客,展示团队成员科研成长历程。

  编辑科研信息报,展示团队成员的教育研究观点。

  开设研究课、讲座等,展示所带课题组研究成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组建教科研团队领导小组,教科研团队在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科室负责教科研团队相关成员的协调管理,保障科研团队成员及时参加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并加大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根据需要还应及时补充、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为更好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3、制度保障: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团队的制度,确定成员相关的职责和权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点带面,全员参与,集众人智慧,切实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4

  一、基本任务:

  1.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1)研究课题:

  课题一:《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

  基本环节;每个环节的涵义;每个环节的操作方式;课型案例等;

  课题二:《导学案编写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导案、学案编写的规范要求:一是基本流程、内容要求;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实践和完善。

  课题三:《小组合作钻研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小组合作钻研的任务、方式、评价、管理等。要注意体现学科和课型特点,也要考虑学生年龄和年级因素,要解决:

  ①什么时候运用小组合作钻研?

  ②通过合作钻研解决什么问题?

  ③个人自学与小组合作的.关系;

  ④如何使全组同学都参与?

  ⑤如何实施激励评价等主要问题。

  课题四:《课堂展示研究》

  研究内容:

  课堂展示的目的、内容、形式以及管理。

  重点解决:

  ①什么情况下展示?

  ②展示什么?

  ③谁来展示?

  ④如何展示?

  ⑤展示后的完善与评价管理等。

  课题五:《新模式中教师活动的研究》

  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等。

  重点解决:

  ①在学生自学、交流、展示、练习时,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②教师什么时候讲?

  ③教师讲什么?等。

  (2)研究要求:

  到本学期末,形成基本成型的研究成果。

  2.打造学科名师

  名师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方法新颖;

  ②教学理论独到;

  ③教学成绩突出;

  ④社会声望高。

  每位团队成员都要有“成名”意识,围绕名师的要求,不懈努力。

  二、活动要求:

  1.每个团队成员要明确基本任务,每次团队活动只是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任务的完成主要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去完成既定目标。

  2.教研员要严格考勤,规范记录,认真组织每次活动,要有强烈的任务意识、成果意识,要切实领导好各自的团队。

  3.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教研室将根据每位团队成员的成长表现,适时进行人员删补。

  4.学科研究团队的活动由教研室具体统筹,要保证每个团队每月都有活动。活动时间为下午。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整理活动资料,及时归档。

  5.每次组织活动,教研员要督促团队成员注意出行安全。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5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学校规模、教学水平和教学结构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从事高职教育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与现在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上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因此,借助“木桶理论”来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木桶理论”的内涵

  “木桶理论”也叫“木桶定律”,其基本内涵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与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短的木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可以推出两个推论:

  一是,只有桶壁上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个木桶才能盛满水。

  二是,只要这个木桶壁上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恰如构成木桶的木板,团队的成功不在于那个最优秀的成员身上,而是在于最弱的那一个队员,也就是团队的“短板”;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在正常情况下不仅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同时也和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的紧密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

  三是,桶底,一个好的木桶,首要的是它的桶底必须是好的,没有一个好的桶底,那也就盛不了水,这一点相当于一个团队为每个成员所提供的发展平台。借鉴“木桶理论”的内涵,那些基于木桶理论的探究团队建设的研究者们认为,可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对前面所述的三个限制性因素进行调整,以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充分把握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单一性,整体水平有待加强。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新任青年教师也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或博士生,他们只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总体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状况。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也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距离较大。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必定会有所影响。

  2.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缺乏共同目标,降低了相互合作的能力。现在大部分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由原来的教研室和课题组等形式发展而来,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目标不清,无法很好的团结整个成员的力量,并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

  3.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缺少基础平台。外部环境的管理机制是团队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更有助于健全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当然,制度创新的发展滞后是影响团队发展的内在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制度创新发展上多做文章。

  4.双师型教学团队人员之间大多属上下级关系,沟通不畅。由于多种的原因,造成民办院校教学团队往往是兼职教授来带队,平时沟通不及时,导致团队成员动力不足,积极性受挫。即使有些冲突得到解决,也可能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由“木桶理论”引申出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效措施

  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引导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1.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文化。一个团队的文化既是政治力量,也是经济力量,更是精神力量。因此,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综合力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要做好团队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认真选择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带头人。这个带头人除了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领导影响力和组织能力。

  第二,要建立一支团队成员之间技能可互补、角色有分工的团队。一个团队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种类型的队员:

  一是要有能权衡建议做出比较性选择决策技能的成员;

  二是要有具备技术技能专长的成员;

  三是要有若干能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

  第三,加大教师团队管理上的授权。一个团队领导者必须经常在权力下放与控制、指令风格与协商风格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合理利用,达到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2.找出团队中的薄弱环节,想方设法补“短板”。通过“木桶理论”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教学团队成功并不在于其中最优秀、能力最强的专业“带头人”,而是决定在那些最薄弱的成员身上。因此,要提高团队整体能力,必须要补好“短板”。要补好“短板”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尽可能的发现并解决掉团队中出现的“短板”现象;

  第二,作为专业“带头人”,不仅仅需要把每一个对人的优势发挥,而且对核心能力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当某项核心能力的缺少,很可能使专业或者研究的教科研课题的发展遇到瓶颈。

  3.创建优秀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我们都知道:没有好的桶底,木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没有好的优秀平台,教师团队成员的才能就会被埋没或扼杀,团队的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搭建教学团队平台。

  首先,要搭建团队成员能力发挥的舞台,即授权。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不仅仅要发挥对团队的领导力,还需要鼓励成员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角色。

  其次,建立让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系统,这种支持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信息支持,包括建立完备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渠道;

  二是“带头人”的全力支持;

  三是团队其他成员的鼎力协助。

  第三,为团队成员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首先教学团队增加对成员的各类专业培训或者参加各类研讨会;其次,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的指导,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4.沟通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凝聚的基础。教学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所以要相互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个性,相互交流好,这样才能使教学团队更聚凝聚力。

  总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事关民办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民办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超强创新能力、改革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更好为社会经济服务。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6

  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提升科研团队素养,培育国内一流创新团队,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推进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建设,营造学院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凝练研究方向,凝聚、培育优秀的科研人才,学院决定建设科研团队。为加强科研团队的管理,确保建设成效,结合教育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科研团队承担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力争在“高等教育管理与决策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路径研究”、“高效率学习科学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品牌,提升学院整体影响力。

  二、团队组建

  (一)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学术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具有教授以上职称和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主持经验;

  (二)采取自愿申报、学院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团队;

  (三)学院支持学科带头人(负责人)、教授带头组建科研团队,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四)每个院级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应8人以上(包括团队负责人),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人数以学校文件为准。同时每个团队吸纳未在团队核心成员内的教师作为团队一般成员,视为团队核心成员外的.梯队建设成员。每名教师不能同时参加2个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应分工明确并实质性参与团队研究与服务工作;

  (五)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加入相关科研团队,团队负责人可指定1名青年教师作为团队秘书,协助团队负责人做好课题研究与团队建设实施工作。

  三、经费支持

  (一)学院积极筹集资金,部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科研团队开展研究;

  (二)学院院级科研团队和河北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遴选同期举行。学院初审通过的科研团队将推荐申报河北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按照评审排序限额申报)。如获校级A类、B类或C类立项,每个团队由学校资助经费10-30万元。学院推荐参加校级评审但未获校级立项,视为院级科研团队立项,每个院级科研团队项目每年由学院支持3万元,原则上连续支持3年;

  (三)经费支持主要用于科研团队学术交流、图书资料、专家讲座与咨询等活动;

  (四)具体经费支出办法按学校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执行。

  四、管理、考核与激励

  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学院加强科研团队管理、考核和激励,努力提高科研团队建设效果。

  (一)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学院教授遴选,或聘请外校专家遴选学院科研团队;经学院党政联席会批准后开始研究工作。

  (二)学院成立科研团队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学术委员、领导班子和教代会代表组成。

  (三)获得立项支持的河北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需要按照申报书的成果产出要求积极推进团队建设,每年度向学院提交年度工作总结。

  (四)获得立项支持的院级科研团队,每年度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团队科研进展、科研成果与经费支出。对进展不顺利和绩效较差的团队项目,下一年度学院可以停止资助。

  (五)获得立项支持的校级或院级团队要积极推动研究工作,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讨论会(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并提前1周将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报送学院科研办公室。

  (六)在建设周期(3年)内,院级团队要围绕课题产出集中度较高的科研成果,至少完成以下任务(1-4项)之二。

  1.发表和团队主题相关的CSSCI期刊论文(或SSCI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3篇以上;

  2.至少获得3项和团队主题相关的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

  3.获得至少1项和团队主题相关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4.获得至少1项和团队主题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5.论文与项目可以相互替换,1个省部级课题可替换1篇CSSCI论文,1个国家级课题可替换3篇CSSCI论文或SSCI中科院二区论文。

  6.以上项目或成果均须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团队成员要遵循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

  五、附则

  (一)团队经费以报销形式发放,团队负责人负责经费报销管理。

  (二)本办法由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解释与具体执行。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7

  高校是国家整体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学科优势,又有人才优势,拥有从事科研活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新形势下,应集中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以自主科技创新为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来促进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发展。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科学突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竞争的重要力量和表现形式,作为科研创新团队依托平台之一的高校,抓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就意味着获得了发展优势。科研创新团队能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建设好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就尤为重要。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为了科技与知识创新而组建的团队,“创新”是团队的主要功能和根本任务,而团队则是创新的组织保证。团队不是行政组织,而是一种全新的“战略集成”组织模式,是高校科研学术活动最具活力、运行最有效的组织。

  科研创新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以学科为依托,由一名或者几名杰出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骨干组成的创新研究群体。大家合作或分工协作,凝聚于某一学术领域或学科群内,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担负培养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任务;

  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必须是创新的、优先发展的国内外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

  ③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科研吸引力和学术凝聚力,这使得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具有稳定性及动态发展的能力,其成员既可流动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科研创新团队的投入和支持是多渠道、高强度的。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创新团队人才专项、创新项目、装备建设及结构性调整等成组配套条件的健康发展;

  ⑤科研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科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既要有相同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也应有跨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既要有本校教师组成的团队,也应有跨校际联合的团队;既要有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相对稳定的团队,也应有以课题为中心的流动性团队。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以下的问题。

  1.团队组建目标不明

  由于国家及地方大力支持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办法,一些高校为获得这些支持(特别是经费),在功利思想的支配下,临时拼凑和包装“阵容强大”的团队。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这些团队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不明,队伍不稳,协调性差,因而很难发展成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

  2.团队内部缺乏学科交叉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加强,多学科交叉发展致使传统的学科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多数高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多是以学科组或教研室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研究方法雷同、单一,难以形成学科交叉,严重阻碍了科研的原始创新性。

  3.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

  团队成立后,高校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团队支持体系,缺乏科学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团队管理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负责人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事务,使得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有些团队负责人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但缺少管理经验,组织协调能力不够,在团队成员的选择、培训、任务分配、激励制度等方面缺乏经验,使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合作精神差,缺乏相互协作、支持,从而导致团队绩效不高。

  4.团队学科带头人匮乏

  一个学科往往由多个研究方向组成,由于缺乏组织与引导,特别是创新目标的牵引,每个方向的研究人员通常按个人的判断和兴趣进行科研工作,单干的多,相互之间交流、协作少,因而很难产生大的成果,对整个学科发展难以产生合力支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科带头人少,凝聚力不强,对学科发展的战略预见不够,不能整合团队为实现创新目标共同努力。

  5.忽视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负责人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完成,而不重视团队文化建设,致使团队内部难于形成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互相激励的工作氛围,这样既不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6.团队资源存在浪费

  在团队资源的利用上,存在浪费现象。许多团队都是项目型团队,注重的是短期行为,团队的稳定性差,常常在项目结束之时,团队也到了寿终正寝之日。由于重大的科学创新在短期内很难取得,为此,短命团队很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随着团队的解体,团队的各种资源包括团队的文化也就分崩离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建设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路径

  1.加强宏观指导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项目的申报必须以团队为基础,并严格加以甄别,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要给予严肃处理。对组建多年、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在申报项目时要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持。同时有关部门要在科研方面给予立项,鼓励并重点支持学者、尤其是著名学者从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2.提供良好的支撑体系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撑与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中主要包括设备、设施、财力等组成的硬件支撑体系和知识、信息、创新文化、校园环境等组成的软件支撑体系。

  高校要把有限的物力、财力投到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地方去,要为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创新团队计划开展的重大研究课题,要根据不同情况,经过专家论证,确保配备必需的经费。对从国内外引进的创新团队,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从实验室建设、科研启动费等方面给予综合配套经费支持。

  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交流平台。包括在学术交流上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创新团队成员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促进他们与国内外的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学术和技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创新团队成员通过竞争获得资助,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

  3.注重特色学科发展

  高校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是根本和基础。无论是建设创新平台还是组织创新团队,最后都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是产生科学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许多科研活动是在学科交叉点上形成了新的创新点、生长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立起合理的学科布局,实现科研创新上的跨跃式发展。优先扶持重点学科,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和联合,增进优势学科之间的互补。充分利用高校科技管理调控手段,促进学校优势学科之间强强联合,把高校各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创新合力。

  4.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是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没有一流的科研基地和研究条件,就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也就很难实现科研基地建设与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基地做基础。建立健全适应团队和基地建设的机制,充分抓住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实现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基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要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事业、环境和条件吸引人。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高校科研工作全过程,改革人才制度和分配制度,优化环境,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政策上向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千方百计引进团队所急需的国内外尖子人才,在学术团队中推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方针,在骨干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形成多途径、多方法的灵活人才使用模式。并且加强团队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多形式,多层面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团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6.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团队管理中对于绩效的关注,已经从单纯关注团队成员层面的绩效考核逐渐转移到关注团队层面。团队层面的绩效考核应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团队成员层面的绩效进行,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激励制度,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学术团队的有效激励。

  7.选好团队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一支优秀创新团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等重要任务。一流的学术带头人不仅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广博的科学知识,在本领域造诣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而且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善于进行创造性劳动,能正确把握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勇于开拓创新,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好的团队带头人,是团队保持创新活力的纽带。不但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很强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并能团结带领学术队伍为本领域的发展共同奋斗。在团队中学术带头人既能统帅整个大兵团协同作战,又能充分调动部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认识到自身价值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术带头人还要肩负培养建设学术接班人的重任,要无私地扶持青年学术骨干,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从而加强学术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使其在团队的优良学术氛围中成长,以利未来带领团队实现科研原创力的可持续发展。

  8.配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一个创新团队中并非顶尖人才越多越好。关键是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梯队。一般宜采用“大师+团队”模式。如果配置协调得当,一加一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如果配置不当,一加一就可能等于零,更可能是个负数。所以,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时,不仅要考虑到人员的水平、才智和能力,更要注意人事上的编组和调配。

  9.营造创新团队文化

  在创新问题上,文化是归因的基础。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创新文化实际上就是创新团队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创新团队必须把建设创新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高校应特别重视创新团队的环境工程建设。根据高校的特殊情况,在全校范围要形成一个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的“大”环境,在创新团队内部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软”环境。因此,高校的创新团队建设在团队内部倡导生动、厚实、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积极培育尊重特点、鼓励创新、善于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团队文化;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弘扬其创新精神,树立领军人物团队品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用团队文化和协作精神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中,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层次,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和前沿。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可高效整合科研优势资源,并通过团队协同创新,催生创新成果,在现代化科研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安徽地方高校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匮乏,学术成果不多,在合作研究、团队攻关、协同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将团队重点项目放在资源分配的关键环节,优先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要加大对现有部级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使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积极搭建研究平台。

  高校应改善研究平台建设的条件,搭建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平台,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以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作为依托,组建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强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三、聘请与培养团队带头人。

  要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学术成就卓越的带头人,以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质量团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培养基地,设立培养基金,为领军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四、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

  从科研创新团队产生科研成果到企业运用科研成果,要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要从团队中遴选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带入企业,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

  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发展

  宁夏“因黄河而存、由黄河而兴”。397公里的黄河流域宁夏段穿越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的10个市县(区),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3.2%,聚集了全区57%的.人口和80%以上的产业,创造了全区90%的财政收入,是全区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目前,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环境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水生态健康欠佳,生态系统脆弱。

  二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生态保护欠账多,监管能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

  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系统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和工农业生产对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推动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要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创新有宁夏特色的黄河生态发展模式。

  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与沿黄省区间的协同合作。

  要积极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发展规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协调治理、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促进沿黄省区生态保护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加强与沿黄省区间合作;推动银川市融入重点城市经济圈,成为西部中心城市,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保障生态发展。

  要做好生态网络覆盖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举措。

  一是要建立、完善流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流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赔偿磋商、生态修复的实施规则。

  二是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

  四、弘扬、传承有宁夏特色的黄河文化。

  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属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弘扬、传承“塞北江南”黄河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黄河生态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宣传、文化部门要以新思维系统谋划,深度嫁接产业融入现代生活,有机融合黄河生态发展理念,讲好宁夏故事。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9

  团队一词早在军队产生时就已经出现。16世纪演变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盛行起来。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团队是指一定的具有互补技能、并且愿意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目前对于团队尚无一致的界定。团队具有如下特征:人数不多、知识技能互补、目的有意义、目标具体、工作方法明确、相互负责。将团队引入科学研究领域之后就出现了科研团队。本文所述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少数人组成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组织。

  一、建立科研团队的必要性

  高校是我国科研的重要力量,不仅有学科优势,更有人才优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发展呈现出分支化、综合化趋势,学科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研人员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和研究,而且亟待建立团队。

  1.国家发展的宏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大学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大学作为这支主力军,从事知识创造、创新,必然要建立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形式组成知识创造、更新的载体,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地位。

  2.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一个团队来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从而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

  3.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科学研究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很多高校都已把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富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4.教师主体发展的诉求

  当代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表明:个体的知识、技能、时间、精力难以把科研做大、做强、做深,难以取得科研攻关的重大成果。这就需要组成科研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学科互补、结构互补攻克重大科研难题。

  正是认识到了组建科研团队的必要性,国家有关部门纷纷鼓励高校设立科研团队,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校也在陆续组建一些团队组织,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高校如何做好科研团队建设工作

  高校科研团队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科研团队的短期性、不稳定;过度重视个人发展;规模较小、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为了确保科研团队的顺畅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结构合理、高效的团队

  关于科研团队构成人员应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学校应该建立相关委员会遴选制度,确定“团长”人选。在具体人员选拔机制中首先要公开招聘信息、招聘要求等;其次,在招聘形式上可以是自我推荐,也可以是相关院系教学单位推荐或者是这两者结合或者知名专家推荐等。相应的委员会遴选应首先确定科研团队的“团长”人选,不仅是对其雄厚的知识结构、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评审,还要对其战略眼光和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进行判定,从而确保整个团队和谐有序地运作。

  第二步是“团长”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组成成员的公开招聘和选拔。在这一步中,“团长”必须被充分授权,对团员的加入与否有最终决定权。

  在“团长”对成员进行招聘和选拔过程中,除了对成员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进行考察外,实际上也是一个建立统一认识,形成有凝聚力、团队文化的过程。

  2.强调“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是当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人本管理”是指在对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科研团队的管理主要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就是强调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它是一种围绕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管理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科研团队在知识与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的以物为本或以事为本的管理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抑制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达到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效益的要求。同时,在高校科研团队中,作为被管理者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是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样的特质决定了团队成员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他们善于思考,民主意识浓厚,有着独立自由的学术意识,有着更高的抱负和更强烈的价值追求,同时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人本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

  高校首先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创造宽松良好的科研氛围,使广大科研人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去。其次,在科研的内部管理上,不能搞“官本位”。要坚持“学术本位”思想,尊重科研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要让科研团队成员参与科研决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强调科研人员的自我管理,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政策上的引导、日常事务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上。最后,高校要教育和引导科研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固守于个人的利益和索取,牢固树立科研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崇尚群体成功与个体价值实现的整合效应,形成团队与个人的共融意识。

  3.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之前多用于企业管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适用于各个组织。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由此可见,目标管理是民主的、参与的、自我控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

  科研团队中也应实行目标管理,“团长”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团长”和成员之间根据科研团队的发展,经过民主讨论、协商,形成一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成员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4.建立科学绩效测评体系

  科研的评价方法对科研活动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绩效测评体系能够对团队和成员的行为起明确的指导作用。

  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结合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设计。考核形式分为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考核的核心是“个人不影响团队,团队影响个人”,个人考核有一套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于工作量不足的人员限期整改,整改期后仍不能完成任务的视为不合格;团队考核主要是计算人均分数,包括人均实际课时数、人均经费数等,还可以要求人均论文数。考核的技术手段主要依靠电子网络,个人填写教学科研工作量,教学、科研成果;针对不同学科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团队目标,同样的文章,所占考核的权重和分值也应有所不同。

  5.确定保障基础、体现差异的宽带薪酬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06年我国高校实行岗位分类管理,随之陆续推进岗位、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工资的分级分类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绩效工资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教职工的实绩和贡献。津贴补贴主要指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这样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基本上是按照岗位体系设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不能完全体现科研团队组织的特点;

  二是结构单一,缺乏弹性;

  三是这一工资体系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高校应该根据管辖权限的不同,给予科研团队一定的经费自主权,通过成员共同协议任务和目标,建立宽带薪酬体系。宽带薪酬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宽带中的“带”指的是薪酬等级,宽带就是说薪酬变动范围比较大。宽带薪酬模式的特点:同岗可不同薪、不同岗也可同薪、不升职也可增薪的可能;薪酬不为职位、资历所限,注重是否真正完成科研任务,使得科研团队成员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更注重提高科研效益。

  这一薪酬体系要体现的是组织内部的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实践方法,它的意义在于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并实施这些行动。这一薪酬体系既要充分保障基础,又要体现差异。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10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助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特色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使学校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和谐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操作流程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和教学创新。

  2、明确相关职责团队职责: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科研团队每学年编印2期校刊、1期校报.成员职责:科研团队成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撰写读书体会至少1篇。科研团队成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每学年应撰写至少一篇的研究论文或教学案例。

  科研团队成员要认真配合学校教科室工作,及时完成教科室布置的各项任务。科研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项主题征文、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活动,并努力争取好成绩。自动成为科研团队下设组织的成员,并有交叉现象。

  成员权益:优先享有市内外学习培训、教学研讨考察、专业交流、展示、评优的资格。拥有享受所带课题组集体研究成果的权利,优先选送作品参加评奖.对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优先推荐科研团队成员的论文、案例去各类杂志、报刊发表。

  3、分步进行培训

  根据团队成员的现有水平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分阶段采用多种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多个层面的科研培训,使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4、团队下设组织

  剡源笔会团体、校刊编制小组、校报编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组建科研团队领导小组,科研团队在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科室负责教科研团队相关成员的协调管理,保障科研团队成员及时参加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加大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根据需要还应及时补充、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为更好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3、制度保障: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团队的制度,确定成员相关的职责和权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点带面,全员参与,集众人智慧,切实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相关文章:

团队建设方案10-02

团队建设方案11-21

(必备)团队建设方案07-07

创业团队建设方案05-16

团队建设方案最新10-02

团队建设方案范文[经典]10-31

团队建设的策划方案11-29

关于团队建设方案03-30

企业团队建设方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