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

时间:2024-03-19 10:29:08 方案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1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纲领。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广东省教育厅《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广东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xx—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协议》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按照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现就20xx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的原则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强调应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性,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针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需求,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使培养方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突出以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的相应设计。培养方案要注重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着力推进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三)突出特色建设方向

  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教学积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整合优质资源,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破,彰显专业特色。各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开设与本专业特色发展吻合,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修课程。

  (四)突出课程体系一体化

  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依据,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实现培养目标的贡献及程度,进行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坚决克服因人设置课程。要进一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融合,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各专业要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在基于对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学校定位,论证本专业的使命、愿景、目标及实施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要加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广泛吸纳行业专家以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论证。每个专业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行业专家应不少于5人。

  3、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应尽量引入相关专业认证标准或行业标准。

  4、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表述要具体、清晰、精炼。

  (二)课程体系设计要求

  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1、理论教学

  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含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占课内总学时比例不能低于20%。

  (1)思想政治课程

  思想政治课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分学时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全校学生统一开设。

  (2)通识类课程

  通识课程由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通识课程的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会同相关教学单位统一制订。通识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应以利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优质人文素养和丰富知识面为标准。

  (3)专业类课程

  ①学科基础课程

  院系内同一个一级学科下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基本统一。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可按需要设置足够的'课时,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②专业必修课程

  面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作为专业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须重视各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联系,明确对专业能力素质的达成度。

  ③专业方向课程

  建议各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2-3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修习。每个方向开设的课程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瞄准就业方向,体现我校及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已经作为专业单独设置的名称不得作为专业方向名称。)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课程学分数应相同。

  ④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开发学生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能力范围为导向,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规定的专业选修学分与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不小于1:1.5。

  (4)专业核心课程

  是在人才培养中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除专业必修课程之外,其中还可以包括一部分学科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和学生成果导向的需要进行确定。基本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xx年)》,在培养方案中规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一般在40-45学分左右。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完整体现能力培养要求,层次清晰,确保实效。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30%,非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0%。应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按照课程实验、专项设计、综合实训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各专业在第4至第7学期中的每个学期至少设置一门面向实际问题,以综合实践训练为目的的项目性课程,开展项目引导式教学。

  3、推进主辅修制

  各院系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供不同专业学生跨专业选修,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制定相应的辅修专业计划。参与辅修的学生比例将成为院系教学状态和专业的评价指标。

  4、创新创业课程与学分

  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各专业课内总学分中必须包含不少于4个创新创业学分,可在统一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中选择适合的课程,也可由各学院自行开设与专业相关度高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请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的备注中标注“#”。

  5、其他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意见,是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上提供的大体框架,各专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化和细则化的修订,如有专业实际与指导意见不能一致的地方,需在修订报告中作出有依据的说明。

  对于需要其他二级教学单位承担的专业课程,应与相关单位进行充分沟通,研究决定教学内容及学时、学分安排。经双方商定的课程,开课单位应保证课程的按时开出。同时加强课程在内容和开课时间上的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后尽量不再调整,否则将影响院系教学状态评价。

  三、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一)培养方案组成

  20xx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包括:

  1、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并与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体现对应关系。)

  2、毕业要求

  3、培养计划:

  (1)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3)理论教学内容与体系

  (4)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4、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1)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2)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3)教学进程表

  (4)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表

  (5)创新能力及素质拓展计划

  5、课外学分规定

  6、毕业规定

  7、学制与学位

  8、专业核心课程

  9、主要指标

  10、人才培养方案校核表

  (二)学时与学分要求

  1、学分计算

  计算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理论教学课程每18学时为1学分;不够18学时但达9学时以上计0.5学分,不足9学时的不计学分;

  一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不够半周的不计学分。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环节每2周计1学分。

  2、周学时安排

  第1—6学期必修课周学时控制在22学时以内;第7学期周学时控制在12学时以内。

  理论教学周为18周,一般每学期的理论教学连续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尽量在学期末和寒暑假等时间灵活安排。

  3、总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应修的总学分,四年制专业原则上为140-15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15学分);五年制专业(建筑学专业)原则上不超过20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15学分)。毕业前所修全校公选课学分不低于8个学分。

  (三)其它说明

  1、每个专业制订一个方案,不须分方向制订,有专业方向的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方向课程并作简要介绍。

  2、各学院要对各专业的课程予以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名称要尽量规范一致。

  3、20xx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于20xx年9月结束,10月底前完成院系审定和学校审定工作。

  4、各专业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文字、符号、时间编写的规范。如遇到与原则意见相冲突的问题,与教务处协调解决。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2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极受欢迎,近些年来,学校招生人数增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就业难现象已成了社会焦点难题,毕业生规模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远远多于后者。这也导致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各高校应当认清形势,结合企业职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二、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整体方案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同时付出,所以从一开始,就应正确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定位错误,目标不合理,之后的路会越走越偏,甚至会走上错误的方向,对最终人才的输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开实际调查,了解企业所需。我国中小企业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数量骤增,对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业需要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远远少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从岗位来看,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一方面企业建立者不会轻易放权,另一方面要求太高,毕业生缺乏能力和经验,难以胜任。它们需要最多的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学校要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定位,明白人才培养到底是在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当前很多高校在目标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毕业生去向,是往企业输送人才,还是位科研机构输送。以企业为例,小型企业、中型企业、高端企业、国外企业,哪个是重点?这些都需要去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条件,切不可照搬外来经验。

  高校管理层应当树立全局意识,认清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缺陷,并能够深人分析原因,加以总结并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经常调整思路,试着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来说,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关系,多方借鉴,结合自身条件,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新思路。学校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学,教的重点在教师,学校应当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学的重点在学生,既要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要锻炼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所以,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教与学展开,进而以目标为指导,制定整体方案,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两大块。前者又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者则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编写特色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等,这些专业都和市场经济以及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既要反映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而当前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教材作为最直接的课堂教学工具,若不能跟紧时代变化,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也就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所以教材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对于应用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论、新管理模式,要主动推荐和学习。理论基本上是死的,有时理论并没有错误,但并不能指导实践,所以要灵活适当地根据经验加以修改。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实力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钻研,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顺应市场规律,符合国内外大环境,又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及学校特点。一般可以由资深的`专业教师编写,或者与当地其他高校教师商榷讨论后共同编与。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出多元化、综合化、应用化、人文化、灵活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技能的培养,要求相对较低,而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新的层次,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所以强调人文化,是因为人文素养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当前时代提倡人文主义。同教材一样,课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而调整。

  四、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具体的方法包括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际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邀请企业管理者举办讲座等。在此着重谈谈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视的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基础实践阶段。在学习完理论课程后,需要结合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渐适应实践环境。很多高校都建设有综合实验室,能够创设情境,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交流中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适当涉及矛盾,令学生自主解决,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综合实践阶段。工商管理类专业各门课程既独立,其间又存在着联系,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都要体现出内容的联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应经常总结对比,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综合实践则主要是针对多门专业课展开的实习实训活动,毕业实习也属于这一范畴。

  第三,社会实践阶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暑假,既能接触和了解社会,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岗位。

  第四,创新实践阶段。有创新才有发展,很多毕业生水平相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呢?创新能力此时就显得无比重要。在校期间可以经常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或者开发科研项目,强化其创新意识。

  五、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质量保障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等新模式在当前高校备受欢迎,校企联合是一种双赢互惠的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输出,企业负责实训基地、实习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为例,前三年的实训活动主要集中于实训基地,第四年则可尝试进人企业实习,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加实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愿意,毕业后可与企业达成协议,直接上岗就业。

  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应建立起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应用型人才评估。建立行业化和社会化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的反馈机制必须严格,使评估院校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机制。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指标。评价主体加人学生自己、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人才培养方案11-20

人才培养方案优秀4篇09-26

人才培养方案12-26

人才培养方案【精选】08-22

人才培养方案12-29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优秀4篇】12-18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10-02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03-08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