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2-10-09 02:50:1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等方面对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内涵转变的诉求前所未有地强烈。

  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

  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

  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

  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

  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

  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

  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

  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

  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1)突出通识教育课。

  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

  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

  (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

  (3)精选专业方向课。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

  (4)扩展综合课。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

  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有利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方面要逐步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实习体系。

  另外,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

  4.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社团活动(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和学术团体的活动)、文体活动(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展开的各种公益活动)等。

  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外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提高素质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

  同时要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国家举行的针对大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如通过参与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沙盘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启杰.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4] 曹景萍.浅谈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

  [5] 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不断膨胀。

  但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被社会诟病。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很快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招生规模扩张最快的学科之一。

  近年来,大量此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就业难的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暴露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只有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1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均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各类单位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明显偏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有1000余所(包括独立学院),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100多万人,但最终能够走上高层管理岗位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长期在公司中层或基层工作。

  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显然不一样,高层管理人才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决策能力,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更需要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目标定位必然影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选择,这种偏高的定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对执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而大部分高校不具备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办学实力,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

  1.2 缺乏自然科学素质教育

  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科学。

  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也是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必要知识储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任何一项任务的解决都需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养,缺乏必要的自然科学素质的管理人员在面对复杂管理问题时将会束手无策。

  但是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

  很多像外国语大学、财经大学等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没有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在一些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即使有开设少量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引起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群体的足够重视、缺乏能胜任工商管理类专业科学素质课程的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和选修制度不合理等多种原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掣肘。

  1.3 理论课程太多

  现在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正常毕业所需的理论学分达到150左右,除了最后一学期只安排实习和毕业论文比较轻松之外,其他时间每学期至少要修七八门课,每周要上二十五六节课,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三十多节,学生感觉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寝室睡觉,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

  这么繁忙的课程学习任务并没有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由于每门课程安排的学时比较少,老师的讲解速度过快,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深入消化。

  期末考试时老师划个范围随便背一背就可以及格,这门课程就算结业了,甚至有的课程交一篇毫无学术水平的论文就可以过关,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时回顾大学四年所学课程内容时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设置过多的理论课程门数不仅降低了学习效果,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发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自由时间,这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应该学习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的做法,大大压缩学生的总学分,减少理论课程设置,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办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牢固掌握每门课程的精髓,并能够学以致用。

  1.4 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型学科。

  要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

  而目前我们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统一的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指导下,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的比重偏少而且效果不佳。

  现在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就只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总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无法统一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要求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和实习单位,但是很多学生无法联系到合适的单位,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实习。

  即使有联系到单位并参加了实习的同学也很难得到专业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 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我国一千多所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资源优势和生源质量差异明显,每所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对于部分研究型大学,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而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标定位的多样化决定了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差异化,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自我学习与发现知识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知识创造的能力。

  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管理实践,在实践中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2 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就是将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等技术工程活动或者对这些技术工程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工程活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适度加强自然科学素质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素养,才能胜任较复杂的管理岗位。

  第二是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典范,德国的大学与企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便借助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他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产学合作,一种途径是大学与企业双方的人员交流,学校从企业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者派学生到工厂去参与他们的研究项目或工程管理实践。

  另一种途径是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这些机构的人员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

  通过这一平台稳固了大学与企业界的联系。

  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空间都是有限的。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不管是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对教师的考核都以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作为唯一的标准。

  这就导致了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

  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考核的压力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们应该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重构大学竞争力评价机制和教师素质考核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1] 陈万培,胡学龙,刘时.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61-75.

  [2] 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6(1):20-22.

  [3] 黄亚妮.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经济,2006,2:61-64.

  [4] 席酉民.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兼论文科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探究论文10-08

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

探讨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10-08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现路径论文10-09

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10

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10-08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论文10-11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