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01 00:43:00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工商管理以前的名称是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的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等,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独立从事各部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第1篇: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教学探讨

  摘要: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该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有适用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对接平台等问题,本文提出分类培养、实战案例沙龙、校内校外双导师、搭建和管理社会资源平台等教学改革措施,为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创新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因为创新能够提升个体的发展水平,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人才是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由于学科属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培养出创新人才。

  另外,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不同学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形成相应的培养模式,有效分配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才模式进行探讨,首先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特征,总结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工商管理学科特征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个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学科又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多个二级专业。

  该学科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60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学科,尽管众多高校都开设工商管理学科,但存在以下几点共性特征。

  1.涉及领域广

  通过对开设工商管理学科高校的资料分析,发现工商管理学科所开设的课程非常相似,而且内容涉及面很广。

  该学科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

  其中,经济学的课程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统计学原理、审计学、资产评估,还有的高校开设了法律相关的课程。

  所以,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内容具有多而广的特点。

  2.学科关联性强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原理基本都是来自于其他相关学科。

  比如,心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人口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哲学。

  所以,工商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会经常使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会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空泛的感知。

  3.与现实联系紧密

  在当今的社会中,商业活动收到广泛的关注,而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就是研究商业活动规律,培养商业人才的专业。

  这也使得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例如哈佛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更是针对商业事件进行研究,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又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学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工商管理学科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相应国家的号召下,很多高校开始探索设置创新课程,培养创新人才。

  然而所开设的课程多是创新导论、创新管理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课程,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课程。

  本文认为可能是创新教育在我国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再加上创新本身不可预期,不可能通过课题教育实现,因此也缺乏明确的课程方向。

  另外,现有的创新课程多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可能主要是考虑到大一、大二阶段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阶段。

  然而创业更多的是要靠兴趣和激情,而大一、大二的学生似乎更加符合这一要求。

  还有,创新课程的开设甚至不区分教育对象。

  本科、研究生开设一样或相似的课程内容,这一问题也值得商榷。

  2.实践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创新教育的成果主要是通过模拟创业进行检验。

  学校或相关的教育部门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模拟竞赛,评选优秀的创新团队或创新项目。

  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评价标准是否合理,是不是能够和现实实际对接。

  所以,可以积极探索多种符合实际的创新教育实践形式,以对创新教育进行检验,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教育水平提供指导。

  3.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

  对接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社会实践。

  只有经过实践中历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创新人才。

  这就需要有社会资源,给予培养对象实践的机会。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只是起到搭建平台,只为创新人才找到社会资源支持的对象,很难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预期。

  大学生相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是弱势群体,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很难保证自身的利益。

  如果高校不能有专门的组织或制度与社会资源平台进行对接和管理,很难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三、工商管理学科创新教育策略

  1.分类培养

  创新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

  创新水平不同,对个体各方面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尤其是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所以,创新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创新培育对象进行分类,实施不同的培养方式。

  尤其是对创业导向的创新人才给予特殊的校内、校外资源的支持。

  在课程体系上,还可以根据本科和研究生进行分类,对本科层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期偏重开设案例性的课程,之后可以开设理论型的课程。

  而对研究生层次的创新人才则偏重理论课程,并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2.实战案例沙龙

  案例分析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课堂上的典型案例尽管能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缺乏生动性和可模仿性。

  发现和跟踪本土创新案例,尤其是高校培养的创新案例,及时组织案例沙龙,分享创新过程中的经验,不仅能够对创新人才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和教育,而且能够提升创新的成功和成果。

  3.校内校外双导师

  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

  在理论方面,仅仅通过课程学习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对理论的需求深度,应该建立导师制关系,由专业导师负责对创新人才的理论指导。

  高校在制度上也要为指导老师一定的激励措施。

  在实践方面,聘请和培育对象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创新人才作为实践导师,并且要建立稳定的指导关系,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对校外导师给予激励。

  4.搭建和管理社会资源平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资源,而高校的资源有限,并且还存在资源缺失问题,这就需要社会资源弥补缺失。

  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活跃,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人才的市场需求很大。

  高校应该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构建创新培育平台,为创新人才和社会资源对接提供服务,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避免投机行为,寻找社会资源和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的共同价值点,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机遇和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具有不可预期性,但实现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科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既要分类培养,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社会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68-170

  [2]陈佑清,吴琼.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大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94-99

  [3]马靖忠.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3

  [4]温凤媛,白雪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88-91

  [5]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兼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1(3):28-33

  第二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摘要: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型”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基本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

  为改变现状,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建设力度,因而各门学科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种热门专业,每年招收了大量的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多,市场需求大。

  然而,工商管理类人才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满足社会的需求。

  如果要改变现状,那么就要明确当前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第一,管理层次定位不准确。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需要的是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而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既不适合也没有能力做企业高管。

  然而,一些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层次的定位方面存在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难。

  第二,人才培养方向不准确。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以实务性为主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1]。

  然而,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出现改变,没有偏向培养实践型人才。

  第三,毕业生的去向定位不准确。

  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去向描述不清晰,往往描述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

  但实际上,学校本应该几何外部大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来制定毕业生的去向单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实践性不强。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紧密联系。

  然而,现实情况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大多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没有积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