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

时间:2020-10-06 16:00:07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

  风险识别是发现风险和评估风险大小的程序。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应该考虑相关风险的迹象,包括管理层面和服务活动层面。欢迎阅读这篇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的文章,更多精彩内容还在工作总结栏目等你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一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以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主要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所进行的指导、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与企业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文章试图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目前的控制制度以及设想以后比较完善的控制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一些单位的领导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理念,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系统的建设,而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有的单位虽建立了内控系统但不尽合理,生搬硬套,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还有些单位虽然建有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却流于形式,弱于执行。

  2.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不够

  部分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导致监控力度不够,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不能正确审计和鉴定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坚持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原则,不能遵循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不能正确运用审计方法,没有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

  3.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流失比较严重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每年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长此以往,造成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部分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盲目、重复购置资产,加之资产的`购建、使用、占用、处置权均在单位,跨部门、跨单位无法进行资产配置,致使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1.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与内控责任

  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不能用一般财经法规替代内控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建立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等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重视内部审计控制,真正落实责任制,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顺利、有效运行。内部审计控制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内审部门应将会计控制制度作为审计评审对象,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尤其是要针对发展中财务及会计核算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研究,不断发现和改正问题,可以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经济违规;把审计结果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责任制,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这是对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再监督,也是保护员工的主要措施。有条件的单位均应建立内部审计机制,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顺利、有效运行。

  4. 提高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程度,其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作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品质和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它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专业技术性、政策性、法制性强,并且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

  5. 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预测

  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

  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要跟着不断的修改,以达到其有效性,切实控制各种漏洞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的单位,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也显得犹为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二

  一、货币资产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控制概述

  货币资金是指资金循环周转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按货币资金的用途和存放地点的不同,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大多数贪腐、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结合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这对保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业务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货币资金的特点

  1. 货币资金业务的工作量较大。

  2. 货币资金具有较大的被盗和挪用的风险性。

  3. 货币资金业务本身一般无合理性的评价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1.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2. 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

  3.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的单位受人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具体表现在:

  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

  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 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

  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

  4.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5. 会计监督制裁不力。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检查走过场,执法力度不强

  (三)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1. 不相容职务混岗。

  2. 授权批准制度不严密。

  3. 缺乏相应的支付复核制度。

  4. 银行账户管理制度松驰。

  5. 忽视银行定期进行对账。

  6. 印鉴管理制度不规范。

  7. 控制环境存在明显缺陷。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明确高层管理人员职责权限,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努力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2. 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3. 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4. 加强银行存款控制。

  5. 加强资金预算控制。一是编制资金预算控制,旨在对单位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二是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应与处理、记录相分离。

  6.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建立相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7. 建立与银行、财政等部门快捷、通畅的联系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通过调动单位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单位在货币资金管理中的重大信息和异常情况。

  8. 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在上述控制流程中,主要应设置下列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1)审批;(2)审核;(3)收付;(4)复核;(5)记帐;(6)核对;(7)清点;(8)清查。

  二、货币资金控制风险与关键环节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有:

  1. 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 货币资金的完整性。

  3. 货币资金的合法性。

  4. 货币资金的效益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至少要关注以下风险:

  1. 资金管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导致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2. 资金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者超越权限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3. 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使用、核对和清理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可能导致单位受到处罚造成资金损失;

  4. 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5. 有关票据遗失、变造、伪造、被盗用以及非法使用印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或信用损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和实施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 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应当符合法律要求,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核对、清理应当严格有效,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应当按规定严格执行;

  3. 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当有完整的记录,银行预留印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

  三、货币资金控制的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一)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设置

  货币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为账款分离,实行资金内部控制,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在资金管理上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制约和监督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单位由于工作性质、职责的不同,组织结构设计也各异,所以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数量、名称并不会完全与此表相同。

  但在单位采购与付款业务中,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

  (2)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

  (3)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货币资金控制的授权审批制度

  为了规范资金支付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有效控制单位成本费用及资金风险,保障各项运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必须对货币资金实行授权审批控制,要求所有的支出依照已批准的预算及审批程序核准后支付。

  1. 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与依据

  为加强单位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一般要实行资金预算制度,资金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严格遵循资金预算流程的规定。

  (1)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资金预算,对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

  (2)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和月度工作计划,编制月度资金预算,作为单位月度资金管理的指令性标准。

  2. 资金支付的程序

  单位各职能部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这一程序如下:

  (1)支付申请。

  (2)支付审批。

  (3)支付复核。

  (4)办理支付。

  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册。

  3. 资金审批权限

  单位对资金的支付实行分级授权批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金额的支付需要不同岗位的负责人来审批。各职能部门资金支出申请按规定经领导审批后须由财务部门核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02-08

浅议网络会计内部控制01-08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0-26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06-20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研究01-18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模板11-23

经济管理内部控制研究论文08-25

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税务管理02-11

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09-08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范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