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新课标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并将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应用于教法改革实践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同仁们共勉:
一、明确目标,培养能力解决要素问题
中职幼师的舞蹈课程不能只单一地教授适合高中成人阶段的舞蹈知识,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也加入到舞蹈课程当中,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体系。在强化教授专业的技能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所谓的能力诸要素应在职教舞蹈课程内容中都得到反映。
二、以学生为主导,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幼儿舞蹈教学要“教”与“编”相结合。如让学生在课上表演自编的舞蹈动作或舞蹈组合使其亲身参与,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或者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用幼儿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到如何为幼儿授课;或者用各种启发的方法教授学生,如语言启发式、联想启发式、观摩启发式等,让学生充分感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如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创编过程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小老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倡注重个性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要以她们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提供适合于她们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呢?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懂得教幼儿跳舞可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舞蹈动作的难易度,循序渐进地教授,科学的运用舞蹈专业术语。培养学生耐心地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幼儿舞蹈活动的能力。
五、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视电影作品,尤其是加大中外舞蹈经典作品欣赏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生们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舞蹈美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表达美、展示没的意识,启发学生的舞蹈创编意识,提高学生舞蹈的创编艺术水平。
六、完善考评机制
教学考评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认定和评价。考评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只着重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教学的考评应该以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如舞蹈考核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
(一)考核学生课上所学的舞蹈组合或作品。
课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基础性考核,考核内容以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技巧为主,使学生在专业方面有扎实的根基。
(二)考核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要强调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科学的教学步骤,以及创造出更多的教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三)考核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学生编创能力的考核要从独舞创编和群舞创编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首先,独舞和群舞的创编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导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其次,由于两者表演的形式不同考核的能力重点也有所不同。独舞着重考核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表演能力,群舞则着重考核学生组织和协作能力,总之,最终达成综合性考评的目的。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
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
(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
(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
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转贴于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
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
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
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
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
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与建议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
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幼儿舞蹈创编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基本技能,也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重要科目。幼儿园老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拥有良好的舞蹈素养,更应该具备相应的舞蹈编排能力,以便幼儿教学顺应时展的潮流,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整体幼儿教学的进步。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师创编能力现状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一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幼儿学校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人才。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占很大比重,其中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它注重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知识、动作技巧、音乐气质以及旋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在幼儿教学或者舞蹈创编中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经过调查研究,幼儿园老师在舞蹈创编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用成人的眼光去编排舞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动作到位,忽略幼儿活泼好动好奇的性格,很多时候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舞蹈动作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激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幼儿舞蹈学习和表演中多采取早操的形式,所以老师在舞蹈编排中动作编排相对僵硬、单一没有柔美的舞蹈感节奏感,让学生对于这些单一动作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采取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学生只是死记动作,并没有体会到舞蹈学习的乐趣所在,无法真正做到艺术启蒙。
二、怎样提高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
要想提高幼儿老师的.舞蹈创编能力,就需要幼儿园老师在具备良好舞蹈功底的同时,带着舞蹈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舞蹈创作,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舞蹈动作更好地感染学生,创编优质的舞蹈。教师应该互相交流学习,可以组建舞蹈创作小组,让老师在讨论中进行舞蹈编排,对相P优秀的幼儿舞蹈进行观摩学习,经验,在遵循舞蹈创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幼儿舞蹈的特点,并从儿童的心理和喜好出发,编排适合幼儿学习的舞蹈。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性舞蹈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智力结构的核心,拥有创造性的舞蹈思维能力是创造优秀舞蹈作品的关键所在。舞蹈的创编离不开创新,要强化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谓“见多识广”要不断开阔老师的眼界,只有对舞蹈资料了解得多了,看得多了,思维开阔了才能创编出优秀的幼儿舞蹈。经常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舞蹈视频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或者播放一些舞蹈视频,观察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喜好,进行相关创作。
(二)理论与舞蹈实践的有机结合。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形式。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舞蹈由于其边歌边舞、形象直观等特点便于被儿童理解和掌握,幼儿舞蹈的学习对于增强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培养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带给孩子审美感受和艺术熏陶,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意义重大。
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儿童舞蹈创编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理论联系实践。首先,幼儿舞蹈创编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结合孩子的心理进行相关创作,不能将孩子和成年人的喜好、心理、审美简单地等同起来,要在歌曲选用以及动作编排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接受能力,并进行细致的改编,使舞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动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幼儿教学打基础。首先,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前对于舞蹈完全没有接触,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虚心学习。其次,要明确幼儿舞蹈的创编是为了创作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舞蹈,所以在编制过程中,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变化规律,把握好运动量和难易程度,创编出轻快、活泼适合儿童发展的舞蹈动作,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儿童舞蹈创编能力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积累和掌握的本领,老师要不断创编幼儿舞蹈,不断完善幼儿舞蹈教育,推动幼儿舞蹈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一、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分析
(一)课程设置结构现状
从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情况来看,基本上都由原来的分区转化为板块划分的教学模式,而从高等学校舞蹈教育教学大纲来看,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包括四个板块:舞蹈通识教学课程、舞蹈教学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以及舞蹈教育实践环节,其中,各个环节又可以进行细分,比如,舞蹈教育通识过程可以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和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又可以分为应用和理论提高课程,而实践环节则是必修课程。从整个课程结构的设置情况来看,课程结构的设置基本上以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为主导,而针对专业教师开设的课程却稍显不足。同时,与当前学科界限日趋模糊的现实情况相比,选修课开设的比例较小,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舞蹈属于一门表演技能,与一般的学科存在质的不同,如果限制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就很难在舞蹈领域里出现令人,’,合动”的舞蹈。
(二)课程设置结构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与培养目标不符。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与其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舞蹈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专业音乐、舞蹈知识,舞蹈技巧、舞蹈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舞蹈表演技能或者教育技能,全面发展的舞蹈教师。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的设置更多地是注重在表演上,这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的目标不相符。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教师培养课程三者之间比例失调,其中,教师培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不足25%,课程的设置更多地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环节,这与一般高等院校的舞蹈表演专业大致相同,偏离了师范院校培养高质量教师的“轨道”。
2、舞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更多地是沿袭、照搬了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设置的模式,培养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僵硬化”,缺乏师范院校自己的教学特色。课程教学结构“随意化”发展的趋势比较突出。提高学生的舞蹈应用水平是舞蹈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使得实践环节在整个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的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缺乏理论课程,导致舞蹈教学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模仿的阶段,只能说是“形似”,并未把舞蹈的“神似”体现出来。另外,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参加毕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能够真正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大多数的只是流于形式。
3、课程结构的时代性不强。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趋于一致,缺少针对本校特点的独有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课程尽心及时优化和改进,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是舞蹈教学的核心,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师范院校培养出的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时代性不强,与舞蹈学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理论缺乏,与舞蹈表演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表演技能不足,导致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身的特色,不利于中小学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优化舞蹈专业课程结构的对策
(一)“一专多能”与实践相结合
要改变原来的追求“一专”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复合型、多才能的毕业生为主,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不是表演的人才,因此,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更是社会上所青睐的对象。实践能力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成果”,在课程的设置上,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应该把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登上讲台的机会,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目标。
(二)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
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将师范教育作为特色,并和舞蹈表演专业以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不断推广和深人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以培养艺术和舞蹈师资为目的的课程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特色及兴趣、学校条件以及现实对舞蹈教育师资的需求特点来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并重视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专业技能课程,从而有效发挥教师课程在学生以后的教师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模式也有原来的包分转化为双向选择的方式,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包分”现象也正在逐步淡化,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导渠道。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跟上社会上对师资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转变教学观念,才能使得培养出的毕业生“对口就业”。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舞蹈专业实习报告05-24
个人专业实习总结06-15
个人专业实习总结11-26
专业实习个人总结10-11
舞蹈老师的个人实习总结10-05
教育专业个人实习总结02-21
教育专业个人实习总结10-05
法律专业个人实习总结10-05
外贸专业个人实习总结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