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通用16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
《立春》这部电影,如同一面冷峻又真实的镜子,映照出平凡人在梦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影片中的王彩玲,长相平凡却怀揣着歌剧梦想,一心向往北京,渴望登上那闪耀的舞台。可现实却如冰冷的潮水,一次次将她淹没。
在那个北方小城,人们的观念保守,对艺术的理解肤浅,王彩玲的梦想被视作异类。她四处碰壁,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都满是挫折。周瑜的追求,不过是短暂的'温暖,黄四宝的拒绝更是让她陷入痛苦。即便如此,王彩玲从未彻底放弃,她始终在寒冬中盼望着属于自己的春天。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便现实再残酷,也无法磨灭人心中的向往。
然而,影片也并非一味地残酷。结尾处,王彩玲收养了小凡,过上了平凡日子,这看似是对现实的妥协,实则是一种重生。她在平凡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寄托,也算是在现实的夹缝中寻得了一丝温暖的光。这告诉我们,当梦想暂时无法实现时,换个角度,也许能在生活的细微处发现别样的美好。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2
《立春》将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彩玲对歌剧的热爱深入骨髓,她的嗓音宛如天籁,本应在更大的舞台绽放光芒。但她身处的.小城,宛如一座无形的牢笼,困住了她的梦想。
为了去北京,她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撒谎,说自己已在办理调动手续。这种对梦想的急切渴望,是许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冲动与执着。而她与黄四宝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源于两人对梦想的共鸣,却又因现实的种种因素而破灭。
胡老师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他对芭蕾的热爱,在那个小城却被视为怪异,最终以悲剧收场。这反映出在现实面前,小众的艺术梦想往往难以生存。但即便如此,他们对梦想的坚守,依然令人动容。这部电影让我明白,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不可避免,但正是这种碰撞,才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3
影片聚焦于王彩玲等一群小人物,生动地谱写了一曲命运悲歌。王彩玲外貌不出众,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孤独前行,她的清高与小城的`世俗格格不入,使得她备受排挤。
周瑜虽是个普通人,但他对王彩玲的感情,也因两人价值观的差异而无疾而终。黄四宝空有艺术理想,却在多次失败后心灰意冷,最终放弃了最初的追求。胡老师则是因为性取向和对芭蕾的热爱,被社会视为异类,陷入绝境。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时代和环境无情地摆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却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容身之所。然而,他们在困境中挣扎的模样,又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无奈,也看到了小人物在命运面前不屈的抗争,这无疑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诠释。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4
《立春》所处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吹起,但一些小城依旧保留着传统、保守的气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彩玲等人的梦想挣扎显得尤为艰难。
王彩玲一心想去北京,那里代表着更广阔的艺术天地,是她梦想的彼岸。可小城的'人际关系、观念束缚,如同重重枷锁。她渴望突破,却困难重重。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追求梦想时,不仅要面对自身能力的局限,还要冲破社会环境的阻碍。
黄四宝多次考美院失利,也是那个时代许多艺术追求者的缩影。当时艺术教育资源有限,信息相对闭塞,让怀揣艺术梦想的人举步维艰。而胡老师的遭遇,则体现了社会观念对小众群体的不包容。这部电影让我看到,时代背景对个人梦想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追求梦想时,不能忽视大环境的作用。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5
王彩玲这个角色,犹如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她热爱歌剧,对艺术有着纯粹的追求,这展现了她内心的高雅与执着。她又有着虚荣心,常常吹嘘自己即将去北京,这源于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被认可的渴望。
在面对爱情时,她勇敢地向黄四宝表白,却因黄四宝的拒绝而痛苦不堪,这体现了她情感上的脆弱。当高贝贝欺骗她时,她虽愤怒却也无奈,这又反映出她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无力。
王彩玲并非完美的人物,她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正是这些复杂的人性特质,让她显得无比真实。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而这正是人性的魅力所在。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6
电影围绕着王彩玲等人对艺术的追求,深刻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王彩玲将艺术视为生命的全部,为了追求艺术梦想,她可以忍受孤独、贫穷,甚至与世俗为敌。但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提醒她,仅靠艺术难以维持生计,她必须面对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胡老师同样如此,他对芭蕾的热爱毋庸置疑,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和他人的'眼光而妥协。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固然美好,但生活才是根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王彩玲最后收养小凡,回归平凡生活,也是一种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重新审视。或许,将艺术融入生活,在平凡日子里寻找艺术的灵感,才是更为实际且美好的选择。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7
成功在哪里?希望在哪里?我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存念想,心中就有光明和美好,哪怕在凄风苦雨中屡遭磨难,心境会依然明亮,因为这样的心境,希望是永存的。哪怕有一天我们的希望破灭了,我们也会因为曾经的磨难和努力而勇敢地面对生活。
《立春》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女人王彩龄追求自己梦想一路的艰辛而最终梦想却没有实现的故事。王彩龄,一个相貌很丑的女人,她是一小城市里的一名音乐老师,有着一副似乎不属于她的美妙的嗓音,她能把歌剧唱得很出色。然而,小城市里的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兴趣,于是,她就想到北京去发展,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可是,在北京这个莫大的城市,有她的天地吗?到了北京,她去好几家学校找工作,却都是无功而返,对于她来说,这让她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自己相貌出丑,而却又不能实现自己在舞台上歌唱的梦想。在爱情上她付出自己的真心,却换来的是一场欺骗。她绝望透了,也曾想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似乎自己的生命也不由自己做主,最后还得现实地面对生活所带来的.一切。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回家过年了,春天也即将到来,在这个给人温暖的春天,给王彩龄的却是沧桑的回忆,现实摆在面前,她接受了。最终收养了一个女儿作为自己希望的寄托。现实与梦想总是差距很大,尽管我们所追求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但我们需要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我感动了,我被她敢于面对生活的不幸的勇气感动了!
人生在也世,是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梦想破灭了、失败了,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呢?不是的,世上只有失败的事,没有失败的人生。我想,王彩龄是一个让我去思考该怎样去面对现实生活的人,尽管我们的人生会困难重重,我们所追求的梦想也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如果我们遇到困难了,我们也得继续向前走,这才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吧。原来,成功与梦想都在我们追求的过程中凝聚成了我们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面对现实的生活,是需要勇气的!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8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9
一直都想写点关于立春的东西,但又不知道从哪讲起,豆瓣上的评论越加越多,大致看来有两种观点。
1.王彩铃是美好的,在王彩铃身上看到了自己,觉得她对艺术孜孜不倦觉得那是小人物在理想面前的悲壮和庄严,是值得歌颂的。
2。王彩铃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且她对歌剧的爱并不像她以为或者我们以为的那么深刻。那只是她逃避生活拒绝平凡的的武器。在这种观点上,以花的力量的“顾长卫的日常生活恐惧症”分析最为精准。当时我也是非常赞同他的说法的。
立春看了大概有一个月,中间经过了5.12汶川地震,生命的逝去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我开始想像做物理题一样条分缕析王彩铃的性格找出她的种种诟病的做法是否正确。对于具体的生命,理智上是可以,但情感上则显得过于傲慢。因为王彩铃除了是银幕上那个肥胖,臃肿满口暴牙寒酸却又清高的中年女人外,还可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某一个人,甚至,是我们自己。
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提到被选中的概念。他说,诗人或者别的艺术家都是被上帝选中的。他们是上帝的宠儿。人性格中天生有希望自己独一无二的倾向,或者说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是被上帝恩宠的那个。即使是王彩铃,也是如此。
但是她暴牙,又胖,性格也不讨人喜欢,年纪一把了甚至连个男朋友都没有,她要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证明自己是被上帝所宠爱的那个呢?于是,歌剧成了她抵抗庸俗和平凡的一把利器。歌剧让她坚信,她和周围的人是不同的,她是高于所处的庸俗的生活环境的。
歌剧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因为除了歌剧,她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证明自己独特不可替代的东西。
于是她摆出了战斗的姿态,拒绝和周围的生活进行沟通,自己完全陷在到中央歌剧院,唱到巴黎的美好幻想中,并且矢志不渝的奋斗着。
有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我的理想是否诚恳。我是真正热爱它呢,还是热爱它身上的光环以及能带给我的东西。
歌剧,这个名词本身就太过耀眼。它代表了艺术,深刻高雅以及所有美好的词语。王彩铃被这个炫目的词语晃了眼,她毫无抵抗能力,深深的折服了。她像握着救命的稻草一样紧紧的攥着歌剧,作为抵制媚俗的生活的唯一武器。
直到后来,黄四宝出现了。屡考美院屡不中的文艺青年黄四宝蹲在花坛边玩一个卷成圈状的塑料纸的神情深深的打动了王彩铃。她在细节中发现黄四宝的美好并且或许也被自己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所打动。顶着油画,歌剧这两个辉煌的名词,王彩铃迅速的爱上了黄四宝。
并且,她也理所应当的觉得黄四宝应该爱上她。因为他们,在王彩铃看来,是“相同”的,因为“相同”也必定"相通"。但是黄四完全无法抛弃她的外貌只看到她迥异于旁人的特质“歌剧=艺术=被上帝选中=非比寻常”而爱上她。因此,在她奋不顾身的与黄四宝却横遭羞辱后她选择穿着珍藏的礼服从塔顶纵身跃下,不仅是因为她在爱情上受到伤害更多的应该是被否定带来的绝望。
黄四宝,英俊的文艺男青年的爱代表了肯定,他不计外貌放弃种种世俗观念爱上王彩铃可以成为王彩铃证明自己(哪怕仅仅是自我证明)与众不同,特别,的强力证据。
但是王彩铃失望了。她的奋力一搏只换来声嘶力竭的侮辱。她不知怎样接受这个让她措手不及的结果。她被深刻的伤害了。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触目惊心。总是在不断的思考自己是不是王彩铃。前段时间摄像课上老师放《歌舞中国》,看完之后除了感动就是深深的害怕。
小人物的梦想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出路在哪?
梁一,青年时期因为看到金凯利的电影便深深的爱上了爵士舞,他从台北跳到新加坡再跳到大陆。一辈子全部献给了爵士舞,去金凯利的坟前祭拜,跳到百老汇成为他最大的梦想,而他的资质,却注定他只能在一所民间歌舞学校教授业余的歌舞爱好者。
同学对我说,最残酷的事情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根本就没有才。
毛遂面见平原君时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如果我们根本没有像禾穗一样的光芒,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该怎样走呢。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可以改变的,而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扭转的,就像王彩铃不管怎样的努力怎样的挣扎也无法凭借自身的天赋调到中央歌剧院一样。
我们知道,但她不知道。当我们和环境格格不入时我们只能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恩宠的那个,只能全力的抗争。直到她三十多岁了,散尽了多年的积蓄,到婚介所去找一个男人回归到大多数人都要归附的平凡的生活中,而什么时候,她还曾经义正词严的对一再像她示好的周瑜说:我是宁尝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或多或少的有着王彩铃这样那样的性格。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也要像她一样等到三十多岁四处碰壁灰头土脸后才愕然惊醒?
有理想是罪过么?小人物该如何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顾长卫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或者,尝试给我们提供一些或许可以作为出路的途经。他让心高气傲献身歌剧的王彩铃举起了剔肉刀。
如果这是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不得不做的妥协,那么这个妥协的伤害性不亚于毁灭。
电影只有好看是不够的,只是打动人也是不够的,作为一名电影人,作为第五代的导演,作为我们的长辈,我希望顾长卫可以对我们进行引导,站在高于我们的位置向我们指明前方的路,但他只是满怀同情的对我们讲了一个丑陋却心怀梦想的女人同现实生活抗争的故事,同情后是深深叹息,叹息过,就什么也没了。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极具李樯风格的电影,顾长卫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摄像师而不是导演,以至于完全淹没在李樯的剧本中。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0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还未起飞便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有的通过坚持与努力飞得又高又远;还有的既没有被扼杀也没有飞得又高又远。我觉得许多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每个人都想尽力抵挡生活的挫磨,都想改变世界,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是最终都妥协了。胡金泉是一个纯粹的梦想追求者,与芭蕾舞融为一体的舞者,他对梦想的坚定和坚持诠释了梦想追求的真谛。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世俗的偏见将胡金泉压在了社会的底层。为了改变人们对他的性取向的看法,他试图和王彩玲假结婚,被拒绝,在纷飞的漫天大雪的黑夜,推着单车大声痛哭,他处心积虑地调戏女学员,苍白的灯光下,对着镜子完成独舞,镜子中寻找自己的寄托,在监狱里他一身囚服,努力立起脚尖,脖子平直地竖着,眼睛微微向上,粉色的笑容慢慢在脸上尴尬地弥漫开来……冲破了栏杆对自己梦想的束缚。
生活中,太跟别人不一样是危险的,尤其是怀抱天鹅梦的丑小鸭,你的不自量力对众人是一种无言的挑衅,明明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你要去追求得高人一等?他们这群人就像社会喉咙里的鱼刺,让人不舒服。追求理想是一条艰辛的路,而理想的破灭和夭折却是随时随地可发生的。黄四宝,多次考中央美院,但都以失败结束,多年以后,他回到小城,剪掉了所谓艺术家的小辫,干起了婚介骗人的勾当,被人追着打,开着被打破挡风玻璃的车,继续没脸没皮的谈生意。黄四宝彻底的向生活妥协,由一个理想者沦落为一个骗子。生活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会让理想被撞的粉身碎骨。
整部片子的基调是灰色的。天是灰的,城是灰的,人也是灰色的,而每个人的梦想,是隐藏在这一片灰暗背后的绚丽色彩。但是这些梦想却只能让他们在镜子中体味。就像王彩玲面对镜子忘我的歌唱,就像胡金泉对着镜子优美的独舞,镜子让他们暂时逃离了现实,有了寄托。镜子代表了梦想与现实的对立,镜子中的人往往是怀有美好梦想,却不知道它的虚幻;镜子外的人往往是孤独寂寞的,面对现实的残酷他们也只能无奈。但王小波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是呀,人总是要寻求超越性的,即使明知边界何在,即使戴着无从推卸的镣铐。
生活是残酷的,被现实折磨的理想虽然微弱虽然卑微却是值得尊敬的。当王彩玲推开门看见雪花中放鞭炮迎新年的母亲时脸上挂着的笑容时,当带着治好了兔唇的女儿来到天安门时,当幻想中在金色大厅里深情演唱时,我们看到了弱者的不息的力量,就像立春后头即将怒放的花朵一样,春天终究要来。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1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破产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立春》中的小县城,无疑是没有艺术成长的土壤,像王彩玲那样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势必会成为缺乏营养、无力茁壮成长的“枯苗”。我想该片导演顾长卫对剧中的男、女主角的生存状态非常地了解,他和张艺谋是当年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班的同班同学,而且都来自艺术相对贫乏的西部,可以说在未考进大学之前,他们的就是和王彩玲一样的“文艺青年”,只不过他们成为了幸运者,理想得以实现,所以顾导最能理解王彩玲这样的人物,对他们的命运也非常的同情,这也就不难理解在电影片尾,顾导演会打上“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这样的耐人寻味的字幕来。
这部电影是个夫妻档影片,作为导演的妻子蒋雯丽在片中饰演的女主演王彩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蒋雯丽在片中要丑化自己,饰演的王彩玲是一个外表有些丑陋的农村女人,脸上有大块色斑、牙齿还有一些龅,而且性格上“是有一些阴暗的”(影片中人物小张老师的对白),更有在此片中为了艺术而“献身”。应该说,在此片中顾长卫和蒋雯丽的夫妻档还是非常成功的。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2
今天是周末,淅淅沥沥的小雨从早上就一直在下,在寝室里待了一天,不过,在细雨连绵的日子里,泡一杯热茶,看一部电影,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一个长相普通却有着歌唱天赋的老师,热爱着唱歌,然而在小小的村庄却每人能够去欣赏,去理解。她不甘于平庸,一心想要去北京发展,却屡次受到打击,终于,有一天以为遇到了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人,一个热衷于画画的人,曾经试图考过五次北京的`美院,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然而,到头来竟然全部都是自作多情,自己爱的人却不爱自己,还为此几乎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心情很复杂,但是,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整个氛围给人的感觉是阴郁的,但是,最后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感觉感触很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有无数这样的人,虽然外形并不出众,却并不甘于平庸,渴望摆脱闭塞,渴望摆脱现实的生存状况,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容入到一个群体当中,一个社会当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脆弱无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奈,压抑,矛盾......同时,社会是一个群体,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更好的融入这个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活,然而,有时候一些东西是自己无法选择的,纵使一些人有着不凡的才华,却始终与这个社会水火不容,不被世人所认同,那结局也将是可悲的,就像剧中的舞蹈老师,选择用那样的一种方式让自己得到的解脱,虽然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吧......
故事发展到最后,虽然没有看到最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希望,犹如早春的第一缕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或许,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的去追求了,虽然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想,春天也不会距离我们太远吧......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3
这部电影是个夫妻档影片,作为导演的妻子蒋雯丽在片中饰演的女主演王彩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蒋雯丽在片中要丑化自己,饰演的王彩玲是一个外表有些丑陋的农村女人,脸上有大块色斑、牙齿还有一些龅,而且性格上“是有一些阴暗的”(影片中人物小张老师的对白),更有在此片中为了艺术而“献身”。应该说,在此片中顾长卫和蒋雯丽的夫妻档还是非常成功的。
《立春》里弥漫着梦想和生活的味道。一个小镇上有着会唱意大利歌剧的丑女人、娘娘腔的芭蕾舞男老师、屡次落考的失意画家。芭蕾舞老师最纯粹,他不过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为了认同他竭尽所能,哪怕把梦想移进监狱,也要拔出别人心里边的那根刺。失意画家最常见,不过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甚至没有才华,只是有着对于梦想的激情和我们大多数人的自以为是。
丑女人王彩铃不同于他们,她有着一副好嗓子,她可以在小镇的播送里唱高雅的歌剧,嫁给匹配的人,然后好好地生活。可惜的是,她不像芭蕾舞老师一样,愿意和生活妥协,她怀揣着去北京唱歌剧的愿望,孤独而又清高的不伦不类地活在这个小镇上。她回绝掉唯一的朋友,因为这个朋友抱着你不如我的心情,用一种抚慰自己的姿态在和她相处。她回绝周瑜,因为硬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她回绝芭蕾舞老师,她说我和你不一样,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放弃追求,平凡的生活。王彩铃不是不知道她可以选择更加容易的生活,她只是不甘于。她虚荣伪装,努力地营造着艺术家的模样与气质。可惜现实终究残酷,挣扎到最后,她还是生活着她不甘于的生活。
王彩铃说她一贫如洗,一无所有,只有一副好嗓子。也许这一副好嗓子才是她命运悲剧的根源。如果上天吝啬赋予这个女人美貌和财富,也收回天赋的恩赐,可能这个女人会学会甘于平凡。上天对她唯一的偏爱像一个灾难一般地把她推向了偏执的欲望。假假设这欲望可以称之为梦想,那么王彩铃是被自己的梦想击碎的。她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想象中,认为遥不可及的是近在咫尺的。她不是看不清,她是心存梦想罢了。
芸芸众生都在梦想,但梦想之后我们总是回到现实继续生活。生活是中立的,它不会让你一无所有,也不会给你处处圆满。可惜有些人执着于背离了生活的梦想,活的困难委屈。可梦想总是美的,哪怕实现无望,它也是凄美的。或者说此岸之美在于此岸无渡。又有谁能说,那些无望的梦想坚守者的痛苦不是梦想的一局部。美好的期望会给人等价的失落,当我们低头于生活时,梦想可能不再是美好的憧憬,但它确实存在,并赋予过希望。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4
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能让你我有一份亲切感,我们总能在他或是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总有一句台词让你黯然神伤,总有一个情节让你猝不及防,因为你不是在看他人的梦想,你是为自己的人生感慨。
关于王彩玲
王彩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准确一点的词说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最令人刺痛的字眼说是志大才疏。痴迷歌剧,但是本身天分有限,根本无法进入中央歌剧院,不过她但又不可抑制地认为自己是块能出彩的料,对于在小城市教书这份工作显然十分不屑,始终梦想着要成为北京人,要进入中央歌剧院,直到被阳光深深地刺痛双眼,半夜里低声啜泣。
或许是虚荣心的作用,让她在很多场合说自己能耐了得,先是说快调到中央歌剧院了,后是在酒吧里说自己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主唱,殊不知,这些虚荣的光环会给周遭的人误导,让你做很多无力去做的事情——比如找北京的关系做这个做那个,撒一个谎,要靠撒一百个慌来圆,何必呢!
小人物的奋斗和坚持,梦想和现实的拉锯,让王彩玲越来越明白自己的处境状况,明白自己是一个怪人,最后弹钢琴的手剁起了牛羊肉,唱歌剧的嗓子唤起了叫卖声,落寞后归于平淡,或许还有不甘,只留碎碎念。这就是中国式的生存之道,在此岸过的安稳就足够了,谁能料得到彼岸是些什么未知。
人往高处走,每个年代,都有怀着这样想法的人前仆后继地失败。生活没法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现实,有追求的人陷于绝望的环境中最终绝望。当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面临冲突时,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有尊严地生存下来,然后才有让梦想实现的可能。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得到谅解和祝福,像王彩玲这样,在梦想面前骑虎难下,沉醉在自己编织的一个又一个谎言里。在王彩玲们看来,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平凡。对于平凡的这种恐惧吞噬了他们的灵魂,同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她们选择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这是在精神上高人一等的救命稻草,除了喜爱的艺术,确实没有比她们身边的人更了不起的地方。但精神上高人一等最终要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高人一等,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王彩玲在艺术面前不是那么坦然的,她和四宝一样,对于功利,比艺术更向往。毕竟,现实生活高人一等的是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如果生活的意义仅仅靠别人的目光和掌声来赏赐,那也太被动,但这样的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许你我就是其中一员。面对这样的人,你忍心了断他的梦想吗?你确定你毁灭掉他的梦想是为了他好吗?也许可以促使他尽快的面对现实,但是他会过得幸福吗,还是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当你看到这样的人的时候,巨大的悲剧力量会把你压倒,对我而言,我只能睁着眼睛去看,提醒自己:多去关注和拥抱生活中温暖、美好的一面,同时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即便它真的可笑。
关于胡金泉
胡金泉同王彩玲一样,是这个小城的另类人,他狂热着追求着艺术。他虽然是个男人,但是心理上可能更像是一个女人,所以小城里的人都叫他“二胰子”。他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可,首先他想和王彩玲假结婚,但是王彩玲不愿意。后来他用一个极端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他是像其他男人一样的男人。他把他的女学生拖到了男厕所。此时镜头停留在厕所外,我们不知道他在里面是什么表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奸未遂”从厕所出来时,在众人面前,他是何等的自豪。他终于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完整。
关于小张老师
与王彩玲的对比让她更满足。所以她喜欢和王彩玲交朋友,还给王彩玲买了自的慰器,其实这里的潜台词不过就是我有“老汉”,你没有,你就用这个吧。在她“老汉”弃她而去时,王彩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因为王彩玲过得比小张老师更惨,小张老师才会来找她,这虽然也是王彩玲开始自省的侧面印证,但我还是觉得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接,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关于其他
一个人的一生真的很难说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会知道10年后的自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一如10年前我压根儿不会想到今天的我会在京城的一角,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一样。很多当时规划的路,随着境遇的变化会作出很大的调整也不尽然。某一天,见到什么样的人,看了什么样的书,看了什么电视节目,听了什么广播节目,看了什么电影,听了什么音乐,都有可能对自己的思路产生启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更不用说,发生了什么大事,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一如蒋敏、林浩。
有的人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你需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他此时的高度。而你在努力的过程中,势必会有更多的艰辛。如果,王彩玲生活的城市再大一点,所在的时代再靠近现代一点,她的长相再好看一点,或许就是另一个结局,而所有的这些,都和她的才华无关。或许,人往大地方去,往好的地方去,对个人,对家庭未必是好的,在小的地方,安分守己,得心应手,生活质量更高,而在大的地方,事多事难,要学的太多,要操心的太多,或许就是一种摧残。
我们总在给自己设定一个假设,如果某个问题解决了,所有的苦恼都没有了。但事实好像不是这样,发现问题接踵而至,到了另一个阶段,困惑或许更大呢?就像歌词唱的那样“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我的同学中,有愁没房没车的,这在现在这个阶段更为突出一些,而另一些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反馈,物质上的问题解决了之后,问题更加麻烦,要社会地位,要……,哪里是一个假设那么简单。只是这个问题挡住了所有的视线罢了。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5
那天我们看了电影,放映完,《立春》的字幕慢慢从银幕上升起,满场观众动也不动,有大约一秒钟的完全静默无声,然后我听见身后是掌声主动响起,那掌声持续了几分钟,说实话我很感动,我被观众朋友感动,也替丽姐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和值得。
顾长卫《立春》准确地找到了镜头里的自己。相比他的导演处女作《孔雀》,《立春》的故事架构和对于现实人生的揭示,更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却不露声色。而影片中的细节把握和出色长镜头,恰恰是顾长卫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语言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擅长的。其中的两段我尤为喜欢和记忆深刻,一是影片中那个善良而无助的胡金泉,就因为坚持练习芭蕾舞,遭到来自身边无数人的嘲讽、奚落、谩骂。他对王彩玲说: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现在我自己把它拔掉了!
他在监狱中给王彩玲跳芭蕾时,看到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境遇,都不可能像胡金泉那样绝对,但想一想自己以往的日子,我们谁又没有哪怕是很小一个向美、向上的追求愿望,反复遭到身边同类小人物的嘘声与侮辱时那样感到委屈与无助呢?二是电影的结尾我非常喜欢,王彩玲带着她领养的天生兔唇却极其漂亮可爱的'女儿,在明媚的阳光广场喊着儿歌;此时,王彩玲向远处的天安门投去一瞥,耳边传来了她最钟爱的辉煌的歌剧咏叹调……这时我又哭了,有人说,这是导演为了给王彩玲一个“光明和温暖”。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光明和温暖下的另一种更大的悲悯。再委曲再卑微的人,既然活着,艺术就应当也必须为他们建立起最后的希望。
我实话我至今为止就只看了一遍,我想看但不太敢再看,看见丽姐的那个造型,那个样子我确实接受不了,我很心疼,电影宣传的大海报我也一直不敢贴在墙上。无论喜欢与否,都希望大家能尊重艺术和为艺术辛苦付出的人。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 16
今天终于看到顾长卫拍摄的电影《立春》,《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大奖,蒋雯丽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看完影片觉得这个奖非蒋雯丽莫属。
影片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舞剧并不感兴趣,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赋。
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知音难遇。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情感瓜葛,但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个当众被羞辱的境地。当她被揪着拖到广场中央并被推倒在地那一刻,绝望的王彩玲想到了以死了结这一生。大难不死,劫后余生,她被救了。
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彩玲心灰意冷,同时为了帮助高贝贝,王彩玲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将自己进京的费用用来资助高贝贝,并打通了关系。高贝贝如愿参加了全国大奖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王彩玲高兴不已。没想到,高贝贝跪在地上,把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场戏告诉了王彩玲,王彩铃有如晴天霹雳,愤然离去。
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没有找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女儿的渐渐长大,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带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变暖的春风迎面吹来,她看到了未来,继续追逐着,追逐着。电影在她的梦幻中结束。
这是以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有歌唱才华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展示自己的感人影片。我一口气看完,居然没有睡着,被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帮助年轻人的善良举动,收养女童的爱心所打动。影片朴实无华,叙事性强,就像洪荒说的: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在看蒋雯丽演电影,你就是看这个角色的,这个角色在告诉你一切,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容易。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对票房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你有票房号召力的,这么一做很可能很多人会去看,就是因为他想看蒋雯丽,想看顾长卫导演的蒋雯丽,到最后这个会给你完全另外一种惊喜也好,还是不一样也好,它不会是你想像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中国还会有这样的演员?还会有这样的电影?我觉得雯丽她的表演,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中国的演员有这么大的,就是声音式的,你形容一个歌唱演员说他的声带特别宽,就是说他可能一下特别高,我没有看见过中国任何一个女演员有这么宽,幅度这么大的表演,你明白我什么意思吗?就是说她能驾驭你从这儿到哪儿,随着影片的情节走。因为在我印象中,真的,这是件特别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我没想到会把蒋雯丽化妆成那样,肯定比把我化漂亮了还要难,你明白什么意思吗?但是我就想如果说,有时候去电视节目,他们就要化妆什么,我觉得只要一带妆了我就特别不自在,就觉得我不是我自己了,因为你觉得那个妆太厚,脸上糊着东西,因为我平常不化妆,所以我就可以想像她当时带着那种妆,但是她要能够有自然的表演,她的这个表演让我想起一个南非的女演员,就是演女魔头那个女演员,是讲一个女的杀人犯,那个人的戏真的.很不得了,她真的特别特别漂亮,跟雯丽一样漂亮的,也是后来增肥了,然后演一个女的杀人犯,这个女的长期受男人欺负,她到最后就变成一个杀人的妓.女,她专门勾引男人之后,然后就把这个男人杀掉,然后就把他放到监狱里头,然后她死刑了,就是演的这个。
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对好多人会有号召力,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中国是没有心理学医生的一个社会,而这个功能实际上在这么大压力的一个社会里头是非常必要的,你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有一种解脱,就是突然间因为你理解了王彩玲这么一个失败者,你对你自己的失败有了更深的一种原谅、理解,你对别人的宽容永远是给你自己带来了宽容,你不会再那么苛刻地要求自己怎么样。我觉得其实长卫的电影特别逗,就是在中国所有的电影里头,我觉得长卫的电影是最人性化的电影,就是真的是中国很推崇那种成功,大片,胜利,正义,怎么怎么着,他不推崇这些人最细节的小东西。所以我就看了这么多这些电影里头,包括《孔雀》都是一个特别人性化的东西,在他的电影里头特别突出,比中国任何其他电影都突出,而且没有什么暴力,没有什么那种特别要,怎么说呢?要吓唬人家一跳的,没有这种特别刺激人的手法,但是他就能把这一个故事表述出来,这个我觉得特别不容易。
这部电影有的时候让我想起,就是我看的时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我也特别喜欢的电影,但是那部电影也是有一个很重的一个哲理在这里,但是我觉得那部电影没有《立春》那么强,就是《立春》还是有让你感觉到特别人性,特别高兴,特别看到它美的那些地方,包括雯丽演的那个角色回家,看到包饺子的母亲,看到痴呆的父亲,母亲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你微笑,这种微笑让你感到温暖,平静,幸福,带着女儿回家的温暖,从这部电影中欣赏体会的到。
【立春电影观后感精彩】相关文章:
张思德的电影观后感精彩10-24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精彩10-31
《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精彩10-31
满江红电影的观后感精彩10-25
立春祝词08-11
立春作文范文05-12
立春寄语简短11-27
电影观后感03-16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