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3-11-17 10:55: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精品】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精品】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国》的电视,它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

  首先,会播放一个由中国国家戏剧院院长田沁鑫组织的典读会,以此来知道演员们吃饭于这本书的理解。典读会过后,便是话剧正式开演,撒贝宁以穿越的方式与古人相见,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其中,有英勇无畏、“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大禹、满腹经纶、周游列国的司马懿,中间,还会穿插着专家们的讲解,节目最后,还会对此做出总结,《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以穿越的形式表达了当代读书人对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个人观看时,心中都会有一股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许是对祖国的骄傲,或许是古人远大理想而自豪,总之,都是因为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特别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尊重,既让我们觉得庄重无比,又并非严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今晚看央视一频道:典籍里的中国。说的是《本草纲目》的写作和刊印的故事。

  明朝李时珍本是医药后代,儿孙亦行医。他边行医边著书,花三十余年编写中国医药这本巨著,1500余万字,且分门别类,很科学有理。“天下医书,利益天下”。故事讲到李时珍修正前人关于医药材料的.种种谬误,亲力亲为,付诸实践,写完书,却难刊印——太大部头了,书商不敢承接。要有名人王世贞作序,书才可卖,书商才敢刊印。于是,李时珍不远千里前往,求诸于王世贞。王是名家,不知李为何人,不见。“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终于通过王的书童,将书稿送到王面前,感动了王世贞,王要求李精心修订,又历十年,使《本草纲目》更为完备,王方予作序。待书印好,李时珍已经过世。

  此遗作是中国中医典籍,现在为联合国世界遗产。李时珍这位中国古代科学家(1518年——1593),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齐名。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世人皆醉我独醒,

  后生不可学屈平。

  屈原不光清醒,还非要说出来,所以讨人嫌,最后得抑郁症,跳江自杀。亲信他人,对外人好,对自己人狠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所谓的薄来厚往。楚怀王芈槐拧着要去秦国找死,你芈原知道就好,非要表现我懂我忠,说些王不喜欢听的话,结果为王不容,你等他去,死了又不要你埋,你扶立继承人还可搞成立国功臣,你着急啥?你看后世郭沫若,胡适之流表面清高,谦谦君子,背里变节丧德失礼麻肉样样来,反被立为楷模,吃香喝辣,为当世追求,为后世景仰。小屈太年轻了,跳个江只成了后人放假吃粽子的.借口,不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

  通过这部戏,我认识了一生爱《书》如命的伏生爷爷(本名伏胜);伐纣的周武王;代皇上听《书》的晁错。

  这里还有很多名人名言名曲,例如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出自《尚书.牧誓》节选。

  我还认识了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荆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就是华夏九州,多民族的九州,物产丰盛的九州。

  我知道鲧治水用堵塞之法,禹治水用疏通之法,已被尊称为大禹(原名姒禹),他的`父亲是姒鲧,本是治水之人,可九年不见其功,便流放至羽山,才换大禹治水。大禹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呢!

  我看完这部戏后非常感动,还和爸爸妈妈玩了记九州,太高兴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感觉文字都活了过来,中国古籍离我更近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今日我院组织观看的《典籍里的中国》以别开生面对话先贤的方式带我们走近宋应星,影片里的他说:“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并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在实践中汲取养分。正应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言。

  在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他以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劳动中记录并著成《天工开物》一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此书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作为江工学子的我们,自入学起便深受天工文化的影响。在这片以弘扬天工文化优良传统,成立天工文化研究院,开展对天工文化的深入研究,着力发掘其中的创新精神、工匠意识、生态思想等积极因素的沃土上,我们以探索者的'姿态致知力行,躬行不辍。相信未来我校的天工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必将更加昂扬。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二号”载人飞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先贤“上下求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节目开场,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了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东。节目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其中最令我动容的一段对话是:

  屈原:我提出了关于宇宙的疑问。

  南仁东:我用一生在寻找答案。

  “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历经考验而不衰,丰富的文化正是这其中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01-0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9

在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14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06-13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06-13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优秀12-08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03-16

典籍里的中国伏生观后感范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