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

时间:2025-04-18 06:59:0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攀登者》观后感优秀(15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攀登者》观后感优秀(15篇)

《攀登者》观后感1

  电影真实再现了1960、1975年中国登山队勇登珠峰的壮举,电影才开始10分钟就让人泪目,算是第一个小高潮。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又是在祖国70周年华诞上映的献礼片,这部电影的表现可以算是很不错了,就像在映后交流时两位老师说的那样,这部影片就是对祖国最好的祝福。

  稍有不足的地方个人感觉有两点,一个是配音和演员口型有时候会对不上,有时会让人有些出戏。

  另外一个是感觉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在有限的时间(120多分钟其实不短了)和影片的剪辑上会让人觉得有些用力过猛。

  很敬佩主创团队们为这部电影做出的努力,在珠穆朗玛3个多月的.实地拍摄也为影片加分不少。总体说来,还是很看好这部电影在国庆档的成绩,毕竟演员实力放在哪儿,内容表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期待一下。

《攀登者》观后感2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后,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而不被外界承认,时隔十五年后再次问鼎珠峰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就边界划分问题展开谈判,其中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上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尼泊尔登山队员曾于1953年成功登顶珠峰,他们认为珠峰理应归属尼泊尔,理由冠冕堂皇:你们都没登上过珠峰,怎么能说它是你们的呢?

  于是,对于建国初期的国人来说,迅速登上珠峰就是一件决定主权归属的政治任务,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随即,在贺龙元帅的指挥下,一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迅速建立,目标:登顶珠峰!

  1960年5月,浩浩荡荡200人出发攀登珠峰,走到最后,只有3人成功登顶。

  在攀登中途,队长方五洲(吴京饰)为救队友曲松林(张译饰),不慎把相机遗落山崖,没能留下登顶的影像资料,不被世界承认。

《攀登者》观后感3

  国庆节的第三天,我和妈妈又看了一部记实的电影《攀登者》。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1960年,中国登山队员向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冲刺,完成了世界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由于当时在攀登过程中出现冰川滑坡,相机摔下山,登山队员登顶以后无法拍照,所以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所以,15年以后,方五州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樱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的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更是严酷的现实和生与死的挑战。

  他们为了国家的荣誉而奉献了一切,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4

  珠峰用脚步丈量,主权由英雄捍卫。这就是奉献,这就是勇气,这就是爱国精神。一代一代攀登者向上,无畏严寒,在风雪凛冽中踱步向前,在冰峰绝壁上奋力攀爬。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人在黎明中首次登顶。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人再次登顶,测量珠峰高度,将五星红旗插在8848.13米的顶峰上。所谓攀登者,他们不仅在登顶时令人仰望,更在攀登时值得崇敬。这些人注定了不凡的人生,在超凡的攀登能力支持下,完成非凡的登顶使命。如果有些人永远不能忘记,那他们便是。当老队长说出“登上去,活着回来”,当方五洲在风雪中顽强搏击,当李国梁割断绳子选择牺牲自我,当曲松林瘸腿拉回遗体,痛苦流涕,当徐樱选择登山测量天气,当攀登者们永不言弃的'向前,这是责任的力量,这是奉献的力量,这是爱国的力量。他们是无数为新中国付诸努力的爱国者的缩影,他们是最应该记住的人。

《攀登者》观后感5

  1960年5月25日4点20分,登山队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但是由于登山过程中相机因为救人而丢了,所以国际上不承认。

  1975年登山队又开始了第二次攀登,故事主要就是讲的第二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我的写故事的能力差了一点,还是写观后感吧。

  徐缨因为爱情,去陪了方五洲,但最终肺气肿走了,虽然做了主任,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了,虽然为了爱情,但世间的'故事再也与她无关。为何这么幸苦疲惫呢。

  与好久不见的人可以拥抱,可以握手,拥抱是革命友情,握手要差一点,但也还好。

  做领导要有魄力,要有曲松林教练的魄力。说话中气要足,要有男人味。领导的精髓是个人魅力、专业、义气。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合格的领导。

《攀登者》观后感6

  1960年我国登山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但是,在爬珠穆朗玛峰的半路中,一位登山队员的相机掉进了悬崖。很遗憾没有记录到到达顶峰的那一刻,导致无法证明中国人到达过珠峰的峰顶。

  中国为了证明中国人到达过珠峰的峰顶,然后又举行了一次,登珠峰的任务。接着,中国青年们,自告奋勇的要参加这次登珠峰任务。在15年的努力里中国成功拍下珠峰三百六十度景象,然后还插上了国旗,那是一九七五年五月十四日十四时三十分,有九人登珠峰成功。

  用15年的时间,再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九位英雄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伟大,同时也捍卫了中国的尊严,我感受到了这九位英雄的伟大和祖国的富强,我为祖国和这九位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

《攀登者》观后感7

  感谢这部电影把珠峰登顶这段历史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英雄的中国登山者的事迹。画面还是很震撼的,登山过程的动作戏也好、剪辑也好、音乐和节奏也好都非常棒。比较可惜的是,爱情部分似乎变成串联主线,并且两段爱情故事也不出彩,并没有给人物的刻画添多少力。另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整个登顶珠峰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诠释和烘托有点薄弱。对部分登山队员们的.形象,刻画有问题。比如黑牡丹,作为唯一一位女登顶队员,真实的人物绝对非常出色和优秀,可是电影里看得人恼火,非常可惜。觉得会误导不明白历史的人,我认为对那位女英雄不够敬畏。章子怡这个人物,本来应该更丰满一点,她应该也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可是电影里她的选择也好、坚持也好、牺牲也好,似乎都是围绕着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去的,是围绕着爱情去的。我认为,他们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个人的强大信仰、双方的共同追求之上的。电影里表现得太弱了。

《攀登者》观后感8

  今天,我和我的同学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要去攀爬珠穆朗玛峰!

  攀爬途中遭遇雪崩。把用来拍摄登顶证据的摄像机扔了。虽然最后爬上了珠峰,但没有人去拍下这个证据和历史的时刻。外国人甚至怀疑我们的真实性。所以为了中国人的尊严。在十年后我们重新组织了登山队。当年有三位登山成功的英雄,也重新归队。经过5年的训练,中国人再次攀爬。虽然过程途中也经历了雪崩与大风。但队长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机会。就带着队员奋力向上爬到达顶峰。在1975年中国人实地测量出了,真实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发现很多人热泪盈眶。尤其是在最后登上珠峰,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我开心的流泪,自豪的流泪。最后,我们所有人都想电影屏幕中的国旗敬了一个礼,为他们的顽强精神感动!

《攀登者》观后感9

  挑战不可能,看夏老先生登珠峰43年终于在69岁戴双假肢登顶成功有感。

  执着、真心真的是“可怕”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它们的'威力有多大可以激发你多大的潜能,“夏老说,这毕竟是我一直奋斗的目标”。著名的登山者乔治·马洛里曾在别人问他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登山时也说过因为山就在那儿。人总要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身一次才不白走这一趟(这是我家朱一龙老师说的)。

  43年来,夏老遭遇了截肢、癌症,风暴、地震,可这些都不及他的决心。夏老用自强不息,一撇一捺写好了一个人字,那么我们呢?你热爱的是什么?你又有什么目标?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人总要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身一次才不白走这一趟。所以你还等什么,别说明天要怎么怎么样就做好今天吧!

《攀登者》观后感10

  假期,我和一家人一起去看《攀登者》,它太让我震撼了。里面的主人公登的山是世界最高峰,叫珠穆朗玛峰。我们中国的登山运动员。

  第一次登上了三个人,第二次参加了四百多人,登上了9人。途中,因为雪崩、寒冷、疾病、缺氧、意外等原因,而牺牲了很多年轻的生命。我觉得非常的感动,泣不成声。特别是雪崩的那一刻,我心如刀绞,运动员在雪崩来临的那一刻,是那么的弱小和脆弱,他们的妈妈失去了最亲爱的'孩子,他们的队伍失去了一个好兄弟,祖国失去了一个好士兵、好运动员!妈妈看到我哭了,她问我:“你看懂了吗?”我迷茫地点了点头,妈妈又问:“似懂非懂吧!”我嗯了一下。

  妈妈说:“我们都要学习攀登者的精神,学习他们那种坚强的、甘为人梯、甘于奉献、不怕苦不怕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登山精神!这样解释,懂了吗?”我说:“好像是真懂了,给学习一样,不能害怕困难!”“对了,儿子虽然小,但是会联想啊!真棒!”

《攀登者》观后感11

  珠峰放在现在也攀登不易,更何况是那个时候。看到第一次因为没拍照而不被承认,心里可惜又愤恨。而后来一次次攀登,经历了亡失败,到最后的成功登顶,这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给后人踏出了一条道路啊。一部很不错的主旋律电影。

  片子还是很不错的`嘛,尤其是彩蛋!哈哈哈!如果感情戏分再克制点,就更完美了!毕竟是让来完成任务的,不是来表演节目的。60年代,在一切条件都艰苦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登顶了!那会儿我们自力更生,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后来,我们要发展的更强大,要向世界证明我们可以!就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力量的认可和支持!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中国人不放弃的精神!不放弃每一个队员,同时保证完成任务!为什么要登顶?因为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未来的。

《攀登者》观后感12

  《攀登者》1960年,发展国家体委两个决定从珠峰北坡去挑战珠穆朗玛峰。

  七位登顶队员逐渐连续突击主峰。在珠峰艰险的“第六台阶”处,刘连满为托举跑位而耗空点劲,长期停留在8700米处,剩三名队员在25日凌晨登配珠峰。这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在在夜里登配珠峰,的现代人类首次出现从北坡成功了登顶。

  贡布不过当时拿起了两面国旗飘扬,让国旗在风里飘展。一段曾被到国外徒步者视做“鸿沟”的'山岩路段,自己是靠搭人梯多种方式的。惋惜而,加之严重缺乏登顶的视频影像资料信息,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初心。队员们跋山涉水,面对的是环境险恶、地势险要,面临的是生命安危,但是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主权捍卫之争“登上去,让世界看到

  《攀登者》作为对新

《攀登者》观后感13

  《攀登者》电影的原型史实介绍,转自邓铂鋆。

  中苏决裂之后,面临重大经济困难的

  接到命令的时候,登山队因为接连的恶劣天气和意外遭遇重创。多名冲顶种子选手受伤,2名随行进行冰川研究和气象观测的青年科学家遇难。根据天气预报,下一次恶劣天气将在2天后袭击珠峰,一行人决定下撤。接到了冲顶命令之后,登山队召开动员大会,红旗下宣誓,选择4名尚保有实力的选手组成突击队,冲顶珠峰。突击队队长突发身体不适,不得不离队,又一名没有准备的后备队员补上缺额。这位队员本来是执行摄像任务的。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多名适应高山气候的.执行物资后援支持的藏胞队员下撤,本来他们要跟随登顶突击队前往海拔8200米处,帮助突击队搬运辎重。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经验不足导致的判断失误,登顶4人携带物资明显不足,并消耗了大量体力搬运物资。

《攀登者》观后感14

  这个电影呢,我是冲着我家吴京去看的。

  可能期待值过于高吧,就还是觉得有点不太符合我的胃口。不能说这个电影拍的不好,登山这条线,其实讲的不错的.,第一次登顶,没有留下影像导致主角心中遗憾。第二次登顶又是困难重重,死了好多人,困难重重的最后终于登上去把遗憾填满,故事圆满结束。

  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加感情戏,那几个女性完全没必要存在真的是。

  黑牡丹的存在就是拖后腿。

  章子怡那个角色简直就是个玛丽苏,仿佛活着20xx年前小言情那种女主,超级烦超级烦,她死的时候,我真的是松了口气。

  我座位这一排,大部分在感情戏的时候都在玩手机,而我在倒计时。

  我觉得导演的格局真的要再放大点。

《攀登者》观后感15

  假期,我观看了电影《攀登者》,他们不畏寒冷、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1960年,他们在食物匮乏、气候寒冷、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从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在登山过程中,先遣队长不幸遇难,他在临终前,把登山的艰巨使命交给了下一任队长方五洲。方五洲带领队员们,没有食物就用雪充饥,没有梯子就搭人肉梯子。队员曲松林因为怕鞋上有冰太滑,又担心冰镐刺伤队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下,赤脚搭人梯,把脚都冻伤了,不得不截肢。在攀登途中,他们遇到了好几次雪崩,他们都顽强地生存下来。最后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登上了珠峰山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高高的'山顶。

  他们这种牺牲小我、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攀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攀登者作文11-14

《攀登者》观后感03-25

《攀登者》观后感01-08

最新攀登者观后感09-19

《攀登者》观后感集合[15篇]07-23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02-19

《红海行动》观后感-观后感02-19

《老爸102岁》观后感-观后感02-19

预防校园贷款观后感_观后感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