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0-12-09 16:48:0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是小编准备的古代文学类的论文,欢迎各位写作者参考!

  摘 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成长期,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经历了由法家、黄老到儒家的变化,文化政策也相应进行了从强制到宽驰放任,再到由利禄之路诱导而趋同的调整,最终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格局。

  关键词:秦汉文化;法家思想;儒家学说;差异

  一、从“焚书坑儒”看秦朝的核心文化

  秦孝公时商鞅用法家思想指导变法,使秦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此后秦历代统治者基本尊奉变法内容,国家大治。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中,重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完成了统一事业。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看到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为适应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在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同时,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要求人们做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1]使人们的文化和思想行为在法家路线下统一起来。

  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事件和随后的“坑儒”事件,标志着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达到顶峰。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对时政提出批评时,李斯起来反驳并提出禁锢文化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并在全国实行。次年,始皇又制造了与“焚书”异曲同工的“坑儒”事件。秦始皇御用的方士卢生、侯生等人,因不满意秦始皇的专制主义政策而逃亡。始皇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直接毁坏了大量传世典籍,而且首开思想禁锢之例,用强制力量消弭反抗意识,将思想学术限制在政府圈定的范围之内。这种以法家的高压政策为核心的文化,给秦朝带来了统一六国的短暂辉煌,但更多的则是对这种政策的反抗。高压一旦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便会形成更大的反弹。于是不久,陈胜登高一呼,“天下云会响应,嬴粮而景从”,而秦朝则二世而亡。显然,秦始皇力图构建的为大一统政治服务的文化高压政策并不成功,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没有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结果,反而严刑重法的法家政策最终激起了百姓的反抗,结束了秦朝的统治。也使得汉朝在开国之初即放弃秦朝的文化高压政策,不断探寻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文化统治政策。

  二、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汉朝的核心文化

  西汉开国之初,面对的是秦朝暴政和长期战乱造成的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严酷事实。为了巩固统治,汉统治者在继承了大一统的政权体制之后,在统治方针上最初却采取了以黄老思想为指导的修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黄老之学属于道家,它在政治上主张宽驰放松,无为而治,在汉初流行一时。司马谈言之“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2]

  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都把注意力放在休养生息方面,无为而治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果,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此时的文化建设,也出现了复兴的势头,传习学术渐成风气。到景帝之时,以儒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已形成很强的势力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武帝即位后,汉朝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已是国力强盛。此时,因循守成的黄老之学已不再适合社会需要,加上汉武帝渴望建功立业,于是即位之初就改变了“不任儒者”的政策,积极提倡奋发向上的儒家学说。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相,田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将布衣大儒公孙弘擢为三公,封平津侯,给天下士人树立了由儒术进身的榜样,引得“天下学士靡然乡风”,儒学的地位空前提高。汉武帝也多次与贤良方正们讨论治国统治思想,大儒董仲舒在对策中论述德教是政治的关键,并向武帝条陈了他的“大道之极”和“治乱之端”之说,在此之后,董仲舒提出了用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的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3]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实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将儒学正式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统治思想的转换,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基础。

  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历代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基础上,部分的吸收黄老之术,并杂以刑名,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进一步确立与大一统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三、秦汉文化的差异

  秦汉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相继出现的大一统政权,在制度和文化上存在着传承关系,但是二者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秦而言,秦朝以法家路线治国,实行的是文化专制主义,其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崇尚法律,迷信暴力。在建立和整顿社会秩序时,用严刑峻法来保证社会机制的运行,确实有显著的作用,法家的思想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为政出发点上看,以法家思想为依据,则统治者很容易将百姓放到他们的对立面,从而倾向于实行暴政。司马谈曾经评述法家的弱点“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但是秦朝的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暴政虐民的直接后果则是统一六国的强秦二世而亡。

  2、秦文化总体上表现出高压文化的特征。秦朝作为统一王朝的开创者,为了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但其构建的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专制主义文化体系,却造成很多消极后果。它沉重的打击了思想学术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象,至此完全消失,学者们噤若寒蝉。除了法家学说和法律事业畸形发达外,其它学术文化事业严重萎缩。这种文化高压政策,使春秋末叶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索精神,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秦朝以文化高压来维护统一的政策,收到的效果只是表面的,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由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直接过渡到文化专制的时代,这种突变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但人们的反抗意识不曾因为焚书坑儒而消失,相反却在暴力的胁迫下更加强烈。秦朝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最终葬送在自己的严刑峻法之下。

  以汉而论,汉代的文化政策,以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正式确定的标志,它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比之秦代有以下不同:

  1、汉武帝和秦始皇的文化政策,本质都是为了维护的封建统治,但二者的手段却大有不同。秦始皇用政权扶植一种学说,同时用暴力去压制和禁绝别的学说,激起更强烈的反抗。而汉武帝在扶持儒家学说的同时,以利禄作诱饵使社会形成尚儒风气,其他的学说自然衰落。再者,二者的实践效果也完全不同,秦始皇的高压政策,造成文化事业的萧条,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汉武帝之举,却调动起人们的热情,促使民众积极的为大一统政权建功立业。

  2、儒家学说强调亲亲尊尊,以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维护等级制度,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更适合大一统政权巩固的需要。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推崇,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3、汉代提倡儒家学说,重视教化的功用,却不忘以刑立威,儒表法里。在兴太学、修郊祀、定历数、协音律、建封禅等的同时,对外大用甲兵,对内放纵酷吏,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一张一弛的政策在武帝和昭宣执政时期表现明显,且效果显著。为汉朝的长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相关文章:

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制约及对策分析论文12-15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01-27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论文11-05

从《无声的语言》看文化差异论文10-18

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01-29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02-03

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策略文化论文11-16

多元文化影响下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论文04-13

中英国饮食文化差异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