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1-01-21 09:05:24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1】

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出现的容量大而课时不足的矛盾,提出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效融合三个方面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古代文学 教学 改革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

  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

  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

  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

  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

  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

  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

  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

  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

  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

  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

  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

  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

  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

  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

  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

  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

  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

  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

  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

  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

  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

  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

  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

  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

  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

  如对汉赋的解读。

  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

  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

  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

  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

  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

  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

  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

  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戴干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报,2012(9)

  [3]黄澄华.高职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困境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刘伟.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2】

  摘 要 古代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中中文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性。

  本文就当前我国高校古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进行举隅,并反思和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的提高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高校 古代文学教学 误区 措施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丰富,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思想、政治、文化上的智慧结晶。

  学习古代文学,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人气质和审美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正确、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古代的各方面知识,在社会、文学、思想、科技、历史、政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导致课程教学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文章简要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研究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古代文学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1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误区

  1.1同实际运用的联系不足

  古代文学作为一项学科内容其根本的教学目的还是学以致用,即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不练,即只对学生进行单一、枯燥的课上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背诵指定的古诗词,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学生缺少真正应用古代文学知识的机会。

  同时,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它是过去的语言文学,不适用于当今新的文学环境,对古代文学抱持远观的态度,从而导致古代文学的教学出现“总学习,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不能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气质和道德修养。

  1.2过分偏重文学史的教学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古代文学史和古典文学原著。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各高校教师大多偏重于对古代文学史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古典文学原著的讲解,导致许多中文系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如数家珍,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知之不详。

  这就使得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和扭曲,导致教学内容所涉猎的范围较窄,达不到兼容并包的效果,同时,其教学内容以偏概全,导致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忽视原著经典,舍本逐末,无法领会经典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境和精髓。

  此外,由于过分重视文学史,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给出的统一的作品历史意义,而对文学作品本身缺乏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1.3缺乏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不止是语言文字的技巧,而是文学、政治、社会、民俗、科技、环境等多个方面知识共同作用产生的。

  特别是文学、思想、民俗、历史、哲学方面的关联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尤为突出。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语言文字就缺少了根基,但如果缺少了哲学思想就缺少了灵魂,缺少了历史、民俗、政治等就缺少了血肉。

  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学习。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对古代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学上的成就,而忽视了其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环境、哲学思想等,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无法真正领略和理解古典文学的精髓。

  2加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积极转变古代文学的教学理念

  高校教师要结合当前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积极的调整和转变教学理念,在重视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同时,也要大力增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讲授,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同时,真正地领略、体会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遣词方法、写作技巧、思想意境以及文化历史背景,从而在文学、思想、政治、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认识和学习古代文学,以便于在社会现实中更好的学以致用,将古代文学的精髓发扬光大。

  例如,在学习《周易》、《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等经典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学习其中的文学知识和技巧,还要认识、了解和领会其中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和思想流派,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教师要针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积极的调整课程设计,将古代文学课安排在古代汉语课之后(如大一古代汉语,大二古代文学),以便于在上课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字句意思和表达意境。

  同时,要增加古代文学作品的讲析课时,平衡它同文学史课程的比例。

  并科学的设置选修课程,让其同必修课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避免出现内容上的重复。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古代文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建立古文学爱好协会、诗词社团、文学写作协会等等,并定期组织诗词创作比赛、古文朗诵比赛、古文学知识问答比赛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对古文学的爱好和兴趣,丰富学生的古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气质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综合、全面、正确认识,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常见误区科学的设定和调整课程安排,优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推动我国古代文学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国良.论当下我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的论文03-11

高职院校财税金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11-30

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1-24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08-2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23

高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02-07

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27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论文03-17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