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论文题目

时间:2022-10-01 00:54:10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论文题目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论文题目以及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古代论文题目

  古代论文题目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相关阅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

  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

  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

  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

  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

  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

  另一类是“发愤抒情”。

  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

  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

  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

  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

  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

  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

  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一小石潭,这里潭水空明澄澈,游鱼悬浮,宛如翱翔于空中,

  四周“青树翠蔓,藤萝摇缀,参差披拂”,俨然一幅人间仙境,作者惊喜之情可想而知,所以“似与游者相乐”,鱼乐,游人更乐。

  然而,这里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融情于景,写出了另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和怨愤抑郁的心情。

  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在文中。

  同是一景,情感却在发生着变化。

  同样如此的还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半阕三句讲眼前凄凉而以“红、匆、风”为韵,下半阕头两语忽然一转,回忆美好的昔日,香软绝伦而改用“泪”和“醉”为韵,

  是情随景变而韵随情变,韵的变化突出了情景的变化;跟着,“几时重”之后接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结,复归原韵,也就复归于更加深沉的伤痛①。

  情感的跌宕起伏可见一斑。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本诗描写了辋川秋日傍晚的幽雅风景以及与友人共得隐居之乐的心情。

  首联写山中秋景,寒山转翠。

  秋水缓流。

  表现出秋天里淡散之意。

  次联写人,站立门外,临风听蝉,于闲散中体现了孤独的思绪。

  第三联写村景,渡口落日,炊烟初起,又表现了人间生活的暖意与活力。

  日圆烟直,线条分明,极具空间感。

  最后叙事。

  诗人正在静赏这幅图景时,老朋友又喝醉了,学着古代的狂士在自己的居处前唱起来。

  这则一改上文中静意与孤独感,基调在“醉”与“歌”中上扬起来②。

  这同样也是抒情,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陶醉。

  诗中将写景与写人交替安排,写出了情随景变的过程。

  至于不同景物引发人的不同情感,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情无定位,感触而兴”③。

  杏花绽开时让人联想到春意盎然,心情自然好了很多。

  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沐春光,显活力。

  相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便是此景寓情的代表。

  黄昏夕阳则竟能借寓作者英雄迟暮,好景难就,悲凉凄苦之情。

  从而道出“夕阳无限好”的赞美之句,也不由地派生出“只是近黄昏”的下句,足见黄昏、夕阳给人带来无限的感慨。

  从唐诗宋词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多样景物所带来的多样情感的震颤。

  “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④。

  “诗仙”李白高兴时高唱“东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心烦时低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美景他可以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面对离别他可以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独坐时他有时悠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时愤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情随景变,变幻多姿,捉摸不定。

  这种丰富的情感是前人所没有的。

  “诗圣”杜甫对祖国赤诚一篇。

  面对“安史之乱”,他哀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他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为丈夫,他在外时刻思念自己的妻子,“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作为父亲,他对儿女无时不有牵挂之情,“遥怜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