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1-01-26 13:57:17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1】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本文先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

  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

  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 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

  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

  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

  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

  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

  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

  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

  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 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

  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 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

  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 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

  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5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

  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

  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

  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

  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

  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 2009,27(11)

  [2] 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 2010(2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2】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传统的文科性专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因此,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新形势下,如何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创新应用型人才,以更好的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和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已成为各大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对目前我国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途径

  1.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一言堂”是两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引入到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挪到课件中,然后讲课的时候照本宣科,很少的考虑到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还有些教师很少的创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在课堂情境,而有些学生在底下玩手机、睡觉、发短信、发微博等现象大有所在。

  大多数的授课方法过于传统,,导致学生的课堂上的兴趣不高,视野得不到拓宽,能力也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因而整个课堂效率低。

  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有些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没有对知识深入的理解,因此容易形成“高分低能”型人才。

  1.2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的设置集中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上,而选修课又是对专业课程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因此,课程设置缺少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和应用型,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不符合,可见高校课程的设置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能力,还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2.1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创新的课程教学,不仅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关键。

  因此,绝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行创新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体现“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热情。

  2.2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过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已不再是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而是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人才的需求为核心,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注重文学课程的设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结语

  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中应当进行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统筹专业课程、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传承和文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93-95.

  2.丁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265-266.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03-17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3-18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12-28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论文04-16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论文10-29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03-12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12-27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