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的论文

时间:2022-10-09 02:23:22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资产减值会计的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1

资产减值会计的论文

  提要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很不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为有些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

  本文阐述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及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对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确认

  一、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

  (一)资产减值。

  从会计学角度来看,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时所产生的计量差异。

  这种计量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二者的差额即为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评估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是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

  从实质内容上看,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二)资产减值会计。

  根据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当资产发生减值时,财务会计应该正确反映该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会计试图部分地用价值计量弥补成本计量的不足,将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实际价值部分的确认减值损失或费用,其目的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减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其核算对象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特定资产,其实质是对减值资产按减值后的现行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程序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我国新准则对资产减值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新准则还规定了采用经济性标准确认减值损失,以对资产的计量为基础,在资产的可收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确认一项减值损失,确认与计量都采用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这一标准。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

  任何客体都具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计量的特性,会计作为被计量客体当然也不例外。

  因此,可供选择的资产计量属性有很多,除传统的历史成本外,还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主要采用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等三种方法。

  对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计量方法采用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其中,所谓处置费用应该包括处置资产相关的法律费用、缴纳的各种税费、搬运费及为达到预期可销售状态的直接费用等。

  新准则对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更便于实务操作。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

  只要求企业对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以“资产负债表”附表的形式,即“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

  随着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准则的发布,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规定明显增加。

  如,对于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信息的披露应包括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对于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的,应披露分摊到该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该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商誉的全部或者部分账面价值分摊到多个资产组、且分摊到每个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的,应披露分摊到上述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合计、采用的关键假设及其依据、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各关键假设相关的价值时是否与企业历史经验或者外部信息来源相一致。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当局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和董事会)为了获得某种个人利益,在不违反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会计制度所存在的漏洞调整企业的会计盈余,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的一种行为。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股东和管理者,由于管理者通常比股东更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使得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获得能够增加自身报酬或拥有更多晋升机会的财务成果。

  由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灵活性以及较大的可选择空间,正好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外部监督力量薄弱。

  国家虽然制定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政策,然而对这些政策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却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

  作为审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真实合法的审计,也由于难度增加,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新制度规定,如果企业不恰当地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调整以前年度留存收益及相关项目。

  但由于会计制度并未规定明确的减值确认和计量的标准,企业在减值计提方面的选择很多,主观性也很强。

  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财务人员对同一资产的减值情况的判断可能并不相同,审计人员很难判断谁对谁错。

  这样即使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审计人员也很难发现,或者无法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证明利润操纵行为存在。

  四、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

  公司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相互监督,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无论是经营业绩好的公司,还是经营业绩差的公司,都需要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狠下功夫,以此提高上市公司依法运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促使信息披露工作真正走上良性循环。

  因此,应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职能,加强股东会、监事会及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同时,加强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其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者或监事会有权要求管理当局对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做出解释或予以披露。

  (二)加强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监管。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和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除了对披露要求强制化、细化,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外,作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证监会,还应加强信息披露的检查力度,对未按规定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予以严惩。

  五、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资产减值的因素广泛存在,企业资产面临减值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使用者要进行正确的决策就需要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

  资产减值会计通过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

  而通过研究发现,由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灵活性,特别是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方面需要大量的会计估计,使得资产减值的计提在我国现有市场条件下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不断地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确保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2

  摘 要: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概述资产减值的涵义,然后结合资产减值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计量;对策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运用是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但发展以来,企业执行减值政策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并未达到资产减值会计预期目的,资产减值政策甚至成为一些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

  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和实践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对新准则的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一、资产减值的涵义

  对经济学来说,资产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资产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高于或等于其市场价格时,才会做出资产购置决策。

  但在有效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互动往往会导致商品的预期收益等于商品的生产支出加合理利润,即其市场价格。

  因而,购入时的资产价格代表了当时对资产在其寿命期内所能产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评价,但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在购买时无法预料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资产取得时的价值与其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异,而这个差异即资产的减值。

  正是基于此,在会计学角度看来,资产减值是分别运用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所产生的差异。

  由上可见,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在会计上则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

  二、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多,较难掌握。

  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确认起点、计量标准等方面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至于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数量标准,《制度》并未涉及,需要会计人员恰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加以解决。

  “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

  因而,就难免出现违规现象甚至故意操纵利润现象。

  (二)资产减值金额难以准确确定

  对于计提多少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按照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相比较来确定,账面价值容易找到,但可收回金额不容易计算,要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

  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依据相关的数据来估计确定。

  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也比较困难,确认方式多样。

  我国资产减值准备按两个基础确认,一是按单项计提;二是企业难以按单项计提时,则按资产组计提。

  但以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对资产组的规定要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实施有较大的难度。

  资产减值的确认方式按单个资产、资产类别、全部资产、现金产出单位等方式进行。

  (三)外部监管难度大

  一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

  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应收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

  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二是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形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

  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四)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偏低。

  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水平低下,文化素质偏低,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第二,公司财会基础较差,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结构不合理,会计核算不规范,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缺少心理准备和实践经验;第三,职业素质较差,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敬业进取精神,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没有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

  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利润操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监管政策有关。

  现行退市政策上由两个步骤组成: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

  这一政策的最大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在现行退市政策下,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完善,除了以3年连续亏损为依据外,还应辅以其他指标。

  如企业经常性净收益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基本停产状态,或资不抵债等指标,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的外在诱因。

  (二)提高资产组划分的可操作性

  尽管前面提到资产组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中的种种弊端,但不能否认的是,资产组的划分是大势所趋。

  为此,准则制定部门需要颁布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支持。

  同时,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也要通过发挥积极的监管职能,发现并制止企业利用资产组的划分问题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此外,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企业内部资产组的划分工作。

  (三)实行财务人员严格自律性管理

  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首先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这就需要企业、社会相关部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使财务人员逐步适应新的要求。

  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杜绝本位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徐铁祥,肖俊.对资产减值会计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7).

  [4]李金泉.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8,(12).

  [5]张俭.谈会计估计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运用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7,(6).

【资产减值会计的论文】相关文章: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10-09

资产组减值的会计核算论文10-08

资产减值会计09-30

资产减值会计几个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论文10-05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10-01

英国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及其启示论文03-25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论文10-08

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研究10-08

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论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