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域环境对民居建筑设计的影响
地域环境对民居建筑设计的影响【1】
【摘 要】地域环境因素包含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气候与地域对建筑的形式影响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的地域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形式。
为顺应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则产生了不同特征的建筑形式,为与自然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模式和文化。
【关键词】地域;环境;窑洞
自然地域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影响某个地域民居形成的一个方面。
不同自然环境决定民居形态和生存方式,地域性特征越明显,具有地域特性的民居自发应对自然的能力就越强。
河南传统建筑形式丰富,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河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物产资源,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生活模式、行为模式、技术方法,以及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对其建筑地域特征的产生和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建筑群的选址、总体布局、空间形态和结构,建筑的择地、平面布局、造型和空间组织及建筑构件的构造特征等,均反映着环境特征的影响和作用。
1 河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东经110。
21’~116。
39’,北纬31。
23’~36。
22’之间。
河南与6省毗邻,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省界范围东西宽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境遇辽阔,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河南省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海拔高而起伏较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
古人云:“当取天下之,河南在所必争”、“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与河南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河南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具有自西向东由山地丘陵向平原气候过渡的特征,伏牛山南北分别属北亚热带湿润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贯穿境内的豫西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
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系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
河南省的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太平原。
山区丘陵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
地上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沿太行山东麓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有大型“地下水库”之称。
此外,河南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
西部和南部地丘陵,关隘较多,为两进南下之咽喉。
2 河南地区的窑洞分布
古代史的豫西地区降水充沛,土地富庶。
《史记索隐》中记载“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就是生息劳作在黄土地上的黎民百姓的共同祖先。
《礼记・礼运》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也就是说窑洞就是上古穴居方式的遗存,体现着华夏民族虽古犹新的传统文化品性。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该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窑洞以及窑洞与四合院的结合形式。
河南省窑洞村落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的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展地区之一。
分布区域主要在郑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黄河两岸,河南约有800万人住窑洞式民居。
三门峡市、灵宝市属高原地区,新安县、洛阳市、偃师市、巩义市是丘陵和河谷平原,窑洞最多分布于此。
据地质资料显示,在这一地区黄土阶地、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广泛分布,黄土的厚度自西向东递减,厚度大部分在30~100m之间。
其中,三门峡地区大于100m,洛阳地区在50~100m,荥阳、巩义一带的黄土层厚度在50m,再往东到郑州仅20m左右。
豫西地区的黄土的孔状结构发育适中,积层土质均匀,有垂直节理,湿陷性较小且土层厚,是最适合挖掘窑洞的黄土类型。
到目前为止从黄土高原到黄土丘陵地带的地质条件多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窑洞仍是这一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3 河南地区的窑洞类型
在豫西地区的洛阳、巩义一带,充分利用了当地“黄土覆盖层较厚,土质结构密实,称压力较大,适合挖掘黄土窑洞”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而得以营造豫西地区的窑洞民居特点。
豫西窑洞冬暖夏凉的秘密所在,就豫西窑洞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来说,建筑能耗以热工能耗为主。
豫西窑洞民居的类型可分为:
(1)靠崖式窑洞(靠山窑)
靠崖式窑洞出现在山坡,原土边缘地区,是在天然形成的黄土峁、黄土梁立壁上或是自然岗地形成的天然截头处直接由横向纵深方向掏挖的洞穴,窑顶至少留3m以上土层。
在上坡面面积的大小来决定窑洞的层数。
为避免要懂得荷载影响底层窑洞,台梯的布置是层层后退的,形成了上层窑洞的前厅是下层窑洞的窑定,很少上下层完全重叠。
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靠崖式窑洞,在河南地区现存的已经没有了,无从考察。
靠崖窑经过发展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窑间窑、间墙窑、天窑(也叫板架窑、悬窑)、房洞结合窑等;靠崖窑院分为自然式的窑院,后窑前屋式的窑院、带后窑的窑院、组合式的窑院。
如巩义康百万庄园的主宅院建筑群就是正房为窑,厢房等次要房屋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的多进四合院建筑群。
康百万庄园坐落于郑州市西公里处巩义市的邙山脚下、伊洛河畔。
康百万庄园是公元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清代庄园建筑群。
这里山水优美、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十分丰厚。
康百万庄园的主人自明、清四百多年来都是河南巨商,后因慈禧太后的赐封而名扬天下。
庄园建筑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向寨下其他区域以扇面形式展开,建成功能不同、形式各异的群体院落。
占地240亩,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庄园主体依山傍水而建,用青砖石条砌成城堡式的寨墙,蜿蜒在邙山之腰,厅堂楼阁错落有致,辉映于洛河之滨。
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
传统堡寨式聚落是一种融居住和防御为一体的聚落,含有“居”的成份,但更重要的是强调“防”。
清代后期的社会动荡,促进聚落和民居防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为了聚落长远发展和人类自身安全的需要,防御意识往往蕴含在聚落整体形态、内部空间布局等诸方面,“住防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聚落的一个主要特征。
(2)下沉式窑洞(地坑院天井窑院、窑坑)
窑洞民居从史前文化时期的穴居、半穴居发展直至成为现代穴居,下沉式窑洞是由地下“穴居”发展而来的,也称地下窑洞。
这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没有山坡、沟壁等自然地形条件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人们巧妙地利用了黄土的直立边坡稳定性的特征,就地挖出方形地坑,开出四壁闭合的地下四合院,再在四壁上挖窑洞。
具体方法是先在黄土塬上垂直向土层下挖成的院坑,然后再在人工形成的四面坑壁上横向向纵深掏挖洞穴,以河南三门峡南塬地坑窑洞分布区最具代表性。
地坑窑院分为二进院、三进院,或由三到六个地坑窑院组成,共用一个出入隧道的地坑院落组群。
基于风水理论产生了四合院型建筑设计规则,即闭合环绕的建筑空间带有上见天、下接水的天井。
其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
开敞的院子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以及长波辐射。
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气候环境。
豫西窑洞区的天井院尺寸较大,有12x12米的和8x12米的,方院一般挖12孔窑洞,长方形院子挖10孔。
两家共同利用一个大院子的,中间相邻处修一道院墙,各家都单独设入口坡道。
4 结语
豫西窑洞是具有河南地域环境特色的典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价值和特征为: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天然别的地形地势,地质结构就地取材,其保温隔热性好,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讲是有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建筑形式。
对于传统的窑洞不能仅限于原有的保留和保存,而应对其原有的优点优势继续发扬的基础上,传承传统的历史文化,保有优秀的建筑文化元素,汲取传统的营造技术,结合当前的建筑发展,创新和发掘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
发展出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现代的、舒适的、适宜的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1]单军,吴艳.地域性应答与民族性传承[J].建筑学报,2010(8).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4.
[3]候继尧.窑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
[4]邬学德.河南古代建筑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2.
地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2】
摘要: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地域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地域建筑空间中,分析地域建筑空间的构成、精神特征,便可以在当代建筑创作中抓住地域文化的精华。
用新的手段演绎旧有的地域建筑空间,用创造的新空间表达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应用在加强了建筑精神功能的同时使建筑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这种方式或许能成为将来中国建筑引领世界建筑的一条渠道。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手段
近几年中国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此现象引起人们就中国能否出现世界级建筑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然而,中国的建筑创作跟随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现象仍较严重,我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只有牢牢抓住“中华地域文化”的特质,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关于这点,中国当代的建筑作品已有所体现。
然地域文化该如何对建筑创作产生影响,影响的原则、手段等都是值得探索的。
下面我从建筑设计现状、设计原理两方面探索地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业的影响。
1 概念阐述
中国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为中华儿女世代继承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文化。
本文所讲的地域文化,具体指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鲜活的存在于当地的、对建筑创作仍有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所指的时间阶段指,改革开放后至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2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问题
受企业经济效益、开发商自身利益以及人们追求时尚的群体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当下的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病态,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种是不考虑地域的特点和文化的特点,全盘拷贝,全盘西化。
当前中国的建筑业规模越发强大,但建筑的发展却始终难以触及深层次的“现代结构”。
实质原因便是对文化的曲解――意图用虚饰的“现代化”构筑“进步”的假象。
像吉利大学图书馆建筑便是此类建筑的典型案例。
第二种是对中国传统形式的拙劣再现。
例如位于河北三河市的天子大酒店以完整的“福禄寿”三星彩塑为外形,所有的建筑功能构造均作为三位“大神”身体的一部分存在,建筑虽曾获吉尼斯最佳项目奖,然该建筑终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大笑话,时隔十几年后的今天,在网上被评选为“中国最难看的建筑”。
第三种倾向是把东西方元素进行拼凑、混合生硬的运用。
如南京鼓楼附近的中信实业银行,设计师将泰姬陵的元素生硬的附加于这座四十几层现代建筑的顶端,这种简单的混合拼凑手法使建筑显得不伦不类。
在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多样性是需要成果来证实的,要“生动实践”而不是简单的“仿古”。
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而非外力的刻意维持。
中国地域文化的生存、发扬,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古文化产品来实现。
3 从原理层面解析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文化滞差
文化滞差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惯性,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领域,变化速度的失衡势必导致社会紧张的产生,人们为求得心理方面的均衡,便会要求社会其他领域变化速率的均衡,甚至要求环境变化速度与人自身适应速度间的均衡。
在当今科技更新如此迅速的社会里,个人和群体为取得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自然会对美学创新产生要求。
今日西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与丰富多变的艺术思潮,便是这一客观要求的体现。
文脉的设计原则之所以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复苏,也是受这种客观要求的支配。
同样,当外来文化“侵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心理适应力滞后于外来文化时,心灵的归属感便会缺失。
因此,为了取得当地居民心理适应速度与建筑更新速度间的平衡,建筑设计应当引进地域文化的理念,使他们在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中得到心灵的归属感。
3.2 优化组合的设计手段
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有它们突出和落后的地方,我们在了解其他文化原理的基础上,学习其优秀的地方,同时与本土文化的优点结合,则可能会出现优于前者的成果。
这样,考虑文化滞差的同时,“更优秀的”建筑出现了,还会反过来影响原来的输入文化。
日本的建筑便是典型的例子,西方建筑作为“异域文化”输入日本,而后经日本人的再创造,又反过来影响了世界。
毕竟建筑地域特征的深层原因是地理特征的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是断然不会抹煞地域特征的。
不远的将来,中国建筑能否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建筑?此问题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建筑师能否用优化组合的手段进行建筑设计。
3.3 拓扑原则
“几何形体在不损坏表面的前提下变形,依旧会保持其原有特征”这是数学领域对“拓扑学”的定义。
这种拓扑原理对建筑空间设计同样实用――空间布置真正的拓扑学特征一旦被确定,就可发现空间各部分其他的布置方式。
赖特著名的三幢住宅便符合拓扑学的研究方法:用起控制作用的几何图形布置平面,并将这一元素体现在细部设计中――三幢看起来不同住宅,实则存在着拓扑关系。
由此可见,一个符合拓扑原则的变化可产生几种迥异的形式。
这结论对地域建筑的创作很有效,抓住地域建筑的空间本质,借助拓扑学的原理,便可变化出多种完全迥异的形式。
3.4 地域文化影响因素的原理概括
从“传统”中创造“现代”,换句话讲便是从地域建筑空间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其独特的文化,再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形式表现。
纵观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史:先是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为国际式――它带来了全球建筑千篇一律的现象,接着出现的符号化的后现代形式又在全球中蔓延,但折衷主义却将这种现象简单处理,险使建筑陷入堕落的危险中。
这段历史表明简单符号化的、忽视地域文化的仿古是有弊端的,建筑的地域文化应表现在空间中。
在西方建筑强势导向全球化建筑的当今,或许该被认同的仅是其先进的建筑理念与建筑技术。
建筑空间只有与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结合,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建筑。
4 结语
既然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地域文化势必会反映在地域建筑空间中,分析地域建筑空间的构成、精神特性便可在当代建筑创作中恰当的运用地域文化的精髓,展现当地地域文化的氛围。
就像彭一刚曾撰文讲到的,“好的建筑应该是具有艺术价值、人文内涵的,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座好的建筑中应该包含艺术的价值、人文的思想和当时的科技水准。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需要我们从传统中创造现代。”
用新的手段演绎旧有的地域建筑空间,用创造的新空间表达地域文化,应用建筑地域文化的同时加强建筑的精神功能,使建筑具有时代性、先进性:这种方式或许能成为中国建筑引领世界建筑的一条渠道。
参考文献:
[1]田根圣,余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4] 顾晓鸣.有形与无形:文化寻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地域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在我国近二十年里,居住建筑作为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着住宅建造数目的大量增长,也产生了很多的忧虑。
地域环境对居住建筑设计的影响,涉及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现代建筑运动和全球化。
【关键词】地域环境;居住建筑;影响
建筑的最基本功能是作为人类在自然界里生存的蔽护场所,因此,必然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直接制约和影响。
居住建筑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纽带和交流场所,它凝聚着人类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永恒体验和智慧。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居住建筑设计的深层次核心问题,不同的自然观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观。
建筑的地域性正是对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因此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仍需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符合生存与经济发展要求的“有生命的”建筑。
具体来说,与建筑地域性有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和资源三部分。
一、气候条件的影响
1、综述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大气变化的综合体现。
它是由一系列称之为气候参数的大气变化数据来描述的,例如参数: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等等。
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在自己的居留地_七建造遮蔽物,来抵御风霜雨雪和其他外来生命的威胁。
建筑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是决定建筑物形态、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主要特征。
客观的自然气候,让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通过生活、生产形成独特的建筑特征。
古人“挖地建穴、构木筑巢”体现出当时建筑对气候的关注。
2、查尔斯・柯里亚的观点
在深层结构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它的礼仪。
在本源的意义上,气候乃是神话之源。
比如,在印度和墨西哥文化中,开敞空间的玄学属性乃是伴随着它们所依赖的炎热气候。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认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因素,还与文化息息相关,他甚至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
这种提法虽然过于绝对,却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文化差别很大,设计中应体现这种差别,而从特定的气候条件出发进行设计是体现居住建筑地域性的一种可行方法。
实际上,我国南方的骑楼、湿热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北方的窑洞、云南民居“一颗印”等,都是适应气候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建筑形式,是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历史印证。
3、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观点
弗兰姆普顿在《批判性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总结第三点说:“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地域性,是由于必须强调某种由地势产生的基地特有因素,考虑适当容纳建筑物的三度空间结构,增加当地光线通过建筑物时的变化旨趣,光线必要被视为首要媒介物,藉此表现作品空间与结构上的效果。
因此明确地回应气候条件是必要的结果。
……批判性地域主义倾向于把所有的开口处理为微妙的过渡区域,有能力对场地、气候和光线作出反应’。”由此看出地域自然环境中的气候要素对于建筑物的影响。
4、路易斯・康的观点
而路易斯・康说:“光是一切存在的赐者,是来自意欲,也是定则,你可以说光,那一切存在的赐者,是所有材料的创造者。
同样来自太阳的光,照在不同的地域,确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因此塑造建筑对光的情感与对建筑本身的样子。材料是为了产生阴影,而阴影则是属于光的。”光的丰富来自没有一刻的相同,不只是日出到日落的不同,春夏秋冬也皆尽不同,光是活的,有其可变可动的生命。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从建筑的立面与空间的反应与诊释来看,光的语言是无限的,透过材料与细部,表达各种情境,逢释每一个地域独特光的个性与忠实地反应当地的环境特色。
由建筑物的开口部就可以呈现出地域的光与气候的环境意识。
路易斯・康说:“我们因光而生,季节因光而被感知……光使人有共同的认知,它置我们与永恒接触,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它使建筑为建筑。”
总之,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地域建筑文化的形成,一个地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过去的一百年或者将来的一百年中不会发生质变,与其他的设计考虑因素相比较是稳定的。
二、地理条件的影响
地理条件是居住建筑地域性原则的基础性因素。
它在微观上是建筑对具体的建造场地的应答,决定着具体建筑的处理,体现为场地性;在宏观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场所意象和心理认知。
这两个方面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兼顾。
例如我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风水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选址原则,就体现了全面而朴素的地理环境观。
例如,在日本见到的很多居住建筑不是方盒子就是一下大上小的形式,这与其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
日木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一般在居住建筑的造型上都尽量采用对抗震更为有利的形式。
从建筑的侧向位移和稳定性出发,宜采用这种下大上小、下重上轻或者由下向上逐层收分的平面空间布局及造型方式。
这样,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居住建筑风格,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资源条件的影响
居住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其建造过程离不开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
在传统地区建筑的发展中,资源条件为居住建筑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限制因素。
地区建筑在对有限资源的巧妙运用中积淀出形象鲜明的地区风格,例如色彩、肌理、构造等。
在对地方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形成的建造工艺和审美倾向也逐步融入地区文化的内核,也构成人们对地区的记忆和情感。
例如,中国天津地区由于土壤原因,大型树木较少,因而传统建筑中除了使用木材,还出现了因通商所带来的金属和玻璃等材料。
这样一来,特定地域的资源必然影响当地的建筑材质和整体风格,经年累月慢慢形成人们对整个地区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这种由资源演变而来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一记忆和情感需求对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对居住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M].北京一中国建筑l:业出版社.1982.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一华夏出版社.2001.
[3](美)阿尔多・罗西著.黄十钧泽.《城市建筑学》【M」.北京一中国建筑!一业出版社.2006.
[4](意)曼弗雷多・塔夫里等著.刘先觉等泽.《现代建筑》.中国建筑l_业出版社.2000.
【地域环境对民居建筑设计的影响】相关文章: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论文10-12
地铁建筑设计地域特色的论文10-09
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影响论文10-07
探讨地域文化对快销品品牌推广的影响10-05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企业文化构建研究09-30
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论文10-09
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地域建筑文化论文10-08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10-06
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影响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