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时间:2022-10-08 00:22:5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

  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略)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2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 起点

  长度单位:厘米(cm)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5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米量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3-08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10-09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教学教案范文10-08

小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教案10-08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方案设计和设计说明10-08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教案范文10-08

关于数学二年级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方案10-08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教案10-08

《千米的认识》教案02-02

《千米的认识》教案优秀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