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 1
【活动目标】
1、通过给小金鱼换水,感知有趣的虹吸现象。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产生合作动手尝试的愿望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纸杯、吸管、水桶、喷头、软管、小勺、毛巾、金鱼缸等。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水,好不好?
师出示装好吸管的纸杯,让幼儿猜测。
师:看,这是什么?(幼儿回答之后出示课件)这是一个装有吸管的纸杯,吸管是弯弯的,一头高,一头低,还有一杯水。老师将这杯水倒进去,你们猜水会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猜测并尝试。
师:这里有两个一样的杯子,都装好了吸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操作,我们一起将一杯水全部倒进去,看看水会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
教师请一名上前操作,其他幼儿仔细观察。
师:咦,我的'水怎么动吸管中流出来了,而小朋友们的水怎么没有流出来?(幼儿猜测,引出水的多少。)
师:原来水要加得多一点,谁才会从吸管中流出来。那么到底要加多少水,才会从吸管里流出来呢?
为幼儿提供一大盆水,自己取水倒水。幼儿自己操作。
师:你们成功了吗?水在什么位置,水流出来了?
小结:原来,想要让水从吸管中流出,我们只要把水加到吸管的最上面,让吸管完全在水里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小结:原来一开始,吸管里面都是空气,我们加了水进去之后,水会将吸管里面的空气慢慢地挤出去。当我们把水加到吸管上面的时候,水挤进去的力量就增大,吸管里面的水就会越过弯曲的部分流出去。这是一种虹吸现象。
三、经验迁移:给小金鱼换水。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个虹吸原理,来给我们的小金鱼换水。小金鱼有点不开心,它说它生活的环境有点不舒服,因为水不干净了。它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帮它换上干净的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根管子,上面还装有一个小喷头。我们来想一想,想让水从管子里流出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师:一个人将吸管插入水中,用手固定好。另一人双手拿好喷头,用两个大拇指连续的按压,仔细观察管子里面的水,等到谁从喷头中喷出来的时候,按喷头的小朋友将管子放下去,放得要比鱼缸低,然后将喷头拔掉。固定吸管的小朋友一定要牢牢固定,不能让吸管性水中跑出来。
师:请大家寻找好自己的搭档,去给小金鱼换水吧。(幼儿合作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师:你们给小金鱼换好水了吗?在换水的时候,一定要将管子里面的空气全部排出去,然后,管子出水的那端一定要比在鱼缸里面的管子低,这样,水才会顺着管子流出来。
四、归纳总结,经验拓展。
师:其实虹吸原理的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边看课件的画面边进行介绍。
我们到生活中再去找找哪些地方也用到虹吸原理的呢?
活动反思:
“运水”这个健康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没有一个孩子游离在活动之外,我想这和我游戏情境的创设还有游戏材料、器械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么小年龄的孩子当自己已经完成“运水”后还能在一边关注其他孩子的“运水”情况。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在与丰富材料的积极互动中建构着新的经验,同时也让我对小班孩子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 2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虹吸原理。
2. 尝试利用虹吸原理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吸管移水。
3. 乐意参与实验,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吸管
饮料瓶
水
塑料盆
记录表(可选)
活动过程
1. 导入
教师展示吸管和饮料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吸管除了喝水还能用来做什么吗?”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用吸管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叫做‘吸管移水’。”
2. 实验演示
教师示范如何用吸管将一瓶水移到另一瓶水中,展示虹吸现象。
强调实验步骤:将吸管一头放入水中,另一头对准另一个空瓶子,保持吸管内的空气排出,水就会通过吸管流入另一个瓶子。
3. 幼儿操作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吸管、饮料瓶和水。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吸管移水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 观察与讨论
鼓励幼儿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如使用记录表)。
引导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如为什么水能通过吸管流动。
教师总结虹吸原理,解释水是如何通过吸管从高处流向低处的'。
5. 延伸活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利用虹吸原理的例子?”
鼓励幼儿思考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6. 结束
整理实验材料,表扬幼儿的积极参与和发现。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实验设计简单有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过动手操作,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虹吸原理,增强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小组合作和讨论环节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 不足之处
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不够及时和具体,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实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如吸管长度不一,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延伸活动环节时间较短,未能充分引导幼儿思考并分享更多利用虹吸原理的例子。
3. 改进建议
在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统一规格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具体帮助。
延伸活动环节可以延长一些时间,鼓励幼儿思考更多与虹吸原理相关的例子,并分享给同伴。
可以考虑将实验过程录制下来,供幼儿在活动后回顾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科学素养发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 3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初步了解水的流动性和毛细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索兴趣。
3. 体验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杯若干、清水、彩色吸管(保证每名幼儿一根)、纸巾或棉布条、小托盘。
环境布置:确保活动区域干净整洁,有足够空间供幼儿操作。
知识准备:教师需提前了解毛细现象的基本概念,准备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如“小水滴旅行记”,引出水的流动性和探索水的新玩法。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可以怎样移动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用水和吸管来玩游戏。”
2. 示范操作:
教师先展示如何用吸管吸水并转移到另一个杯子里,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如用嘴轻轻吸气使吸管内部形成负压)。
接着,介绍毛细现象,展示如何用纸巾或棉布条的一端浸入水中,观察水沿着纸巾上升的现象。
3. 幼儿操作:
分组进行,每组幼儿轮流尝试用吸管移水和观察毛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同时注意安全,避免吸管戳伤自己或他人。
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水是怎么从吸管里出来的?”“纸巾为什么能吸水?”
4. 分享交流: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总结水流动的原理和毛细现象的科学解释。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分享成功的经验。
5. 延伸活动:
提问:“除了吸管和纸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水移动呢?”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用其他材料(如海绵、塑料管)进行实验。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活动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示范清晰,步骤简单明了,便于幼儿理解和模仿。
小组合作形式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
2、改进之处:
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进一步加强活动规则的讲解和纪律管理。
对于毛细现象的解释,虽然采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但对于部分幼儿来说仍显抽象,可考虑通过更多直观的演示或动画视频加深理解。
延伸活动部分,可以更加灵活,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验进展适时调整,以保持活动的趣味性和连续性。
未来计划:
1、在后续的科学活动中,将继续探索更多适合小班幼儿的科学小实验,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孩子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增进亲子关系。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吸管移水》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认识水活动反思10-28
水宝宝小班科学教案02-0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怕水的伞》附反思04-06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反思制造的声音03-06
小班教学反思01-13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颜色抱抱》附反思04-05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水娃娃不见了》03-30
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反思09-16
小班科学教案《春天来了》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