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

时间:2022-11-14 12:50: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刨洋芋》,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

  2、认识民族五声调式以及民歌的几种基本创作方法——鱼咬尾,合头换尾,换头合尾,起承转合、起兴等,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通过对旋律、节奏、装饰音、衬词、调式等因素的分析、初探,了解民歌变异性的特征。

  教学重点:

  1、认识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合头换尾,换头合尾,起承转合等,并且能够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2、通过聆听、感受《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了解到旋律、节奏、装饰音、衬词、调式等因素是民歌变异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旋律、节奏、装饰音、衬词、调式等因素的分析、初探,了解民歌变异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数民族的民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汉族的民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教师:民歌按题材来分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我们今天要上的是小调。

  二、聆听江苏小调《孟姜女》

  教师:相传秦始皇时期,劳役繁重,青年男子范喜良新婚第三天就被迫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他的妻子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去的噩耗。于是她在长城脚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哭到长城为之崩裂。大家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

  (学生回答)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听的江苏的民歌小调《孟姜女》。叙述的正是这个故事。

  教师:这首歌从内容上看,是一个什么题材的歌曲?

  教师:但在旧社会,受到了种种封建思想的限制约束,言论不自由婚姻不自主,所以常常用小调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教师:既然是它是一种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演唱并且被流传得较为广泛的曲子,它的形成和发展会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在山野里还是在城镇中?

  教师:既然小调多是描写内心细腻情感的,那么从旋律来看上具有什么特点?高亢不羁的还是委婉含蓄的?(学生回答)

  教师:从节奏上看,这首小调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打着拍子一句一句读一下歌词。

  (学生打拍子跟读歌词)

  教师:节奏规整吗?

  教师:音的跳度怎样,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唱一下第一段。

  (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

  教师:音高跨度大吗?

  教师:为什么不大?孟姜女是哪里人?这首歌是哪里的民歌?

  教师:孟姜女是苏州的人。江苏的气候怎么样

  教师:江苏平原辽阔、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温和的气候也造就了江苏人温婉的性格和含蓄、平缓的旋律。

  教师:大家看看这首歌的谱子,1234567七个音谱子里出现了几个,哪几个没有出现?

  教师:没有4和7。这首歌是由五个音构成的调式,叫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也叫作民族调式。12356还被记作“宫商角徵羽”。

  教师:这首歌除此之外还有藏着一个秘密。同学们玩过词语接龙的游戏吧?比如:鲜花,花园,园子,子女……大家看看这首歌,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教师在PPT中将头尾音用红色圈圈标记出)

  教师:这个手法在音乐中,被称作“鱼咬尾”。那么我们现在请几个同学用五声调式来玩一个音乐接龙的游戏,用这个“鱼咬尾”的方法。玩简单一点,只接4个音。

  (教师示范,师生互动)

  三、聆听《孟姜女哭长城》

  教师:同学们,孟姜女的故事感天动地,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得到广泛流传。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江苏的《孟姜女》传到河北,又变成什么样的风格。

  (聆听)

  教师:这首《孟姜女哭长城》还有鱼咬尾吗?

  教师:还是不是五声调式?

  教师:出现了7。但是谱子中是不是仍旧有《孟姜女》的影子?

  教师:节奏密集吗?

  教师:在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的地方还出现了装饰音。也叫加花。加花两个音以上的叫复倚音,只有一个的叫单倚音。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下,感受倚音的魅力。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装饰音)

  教师:加花以后使整个音乐更加曲折生动了。除此之外和江苏的《孟姜女》还有什么不同?大家看看歌词。歌词一样吗?

  教师:大家一起打拍子跟老师读一下。看看都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学生跟读)

  教师:括号里的那些“这”“哎”“吔”“格”是衬词。其实也就是音乐中的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干嘛的?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衬词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江苏的《孟姜女》传到河北,就不一样了呢?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大家就明白了。请几个同学上来,跟老师玩一个传节奏的游戏。

  (师生互动)

  教师:就像同学们所看到的。民歌也是没有记谱的,靠的都是口口相传。历史上的江苏人外出经商,就把家乡的《孟姜女》远播他乡。关东边塞的一些难民也常常到江南水乡要饭,并学会了这首小调,他们唱着这首《孟姜女》沿途乞讨,《孟姜女》就这样被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在传播的过程中呢,又遇到许多人的二度创作,以及与各个不同地方的风俗、方言的融合,形成了版本众多的《孟姜女》。这在音乐上叫“同体性变异”。

  教师:大家再听一次这首《孟姜女哭长城》,一边听一边看一下这首歌的每一句乐句结束后都落在哪个音上面。2565。再看看江苏的《孟姜女》结束在哪几个音上面。我们来给这几个音的走向画一个旋律线。2是第一个音,平的,5呢,往下沉了对不对?6?往上。5,又往下。这就是“孟姜女调”的一个特点。叫做“起承转合”。首先是起,陈述一个主题,然后是承,要对主题进行一个稳定巩固的作用,所以往下走,有力量的5,然后是转,主题开始发展,线条往上升,最后是合,又回归到稳定有力量的5。

  四、聆听《刨洋芋》

  教师:听完了和爱情以及反映阶级矛盾的两首歌,我们接下来听一首和劳动生活有关系的小调,叫《刨洋芋》。

  (学生聆听)

  教师:这首歌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啊?

  教师:大家看第一个短句和第二个短句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教师:第一短句采用的是合头换尾的手法。第四句和第二句呢?

  教师:第四句和第二句头不一样,尾一样了。叫换头合尾。

  教师:下面再请几个同学上来玩音乐游戏。和之前的鱼咬尾一样,4个音。我说合头换尾就换掉后面两个音,我说换头合尾就换前面2个音,看谁接错。

  五、拓展

  1、教师:听完了这么多小调,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民歌小调的一些特点。

  一、小调的歌唱内容:

  A、情感生活B、劳动生活C、社会现象阶级矛盾

  二、曲调旋律:

  A、高亢开阔B、跌宕起伏C、较委婉流畅

  三、节奏:

  A、自由B、规整

  四、情感表达:

  A、率真直白B、细腻曲折

  2、聆听刘若英的《知道不知道》

  六、课堂小结

  刘若英《知道不知道》的曲调取自于山西小调中的《山清水秀太阳高》,由于同体性变异的关系,这个曲调流传到陕北又变成了山歌中的信天游《崖畔上开花》。那这首歌最初的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小调流传成山歌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和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带着悬念,期待下一节课:多彩的民歌——山歌。

【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相关文章:

小调查作文06-11

《多彩的服装》教案03-07

环境小调查作文04-19

小调查报告03-23

中班秋天教案多彩的树叶02-17

大班社会教案:《多彩的广告》03-29

幼儿园大班多彩的秋天教案12-13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多彩的秋天》03-27

多彩的秋天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