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时间:2025-01-02 17:20:00 俊豪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通用10篇)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当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诵读成诵并理解诗意

  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诗,激趣导入

  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大家的古诗词积累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检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簿鸣蝉,忽然闭口立。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都是描写哪里生活的?农村还是城市?

  像这样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我们叫做田园诗。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他就是田园诗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兴致的意思,还有个音,兴旺兴盛。)

  知作者解课题

  出示诗人简介

  范成大(1123~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为官34年后因病辞官。此后十年隐居在石湖。(江苏苏州城南18里)写下了六十首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农村生活;杂兴:各种兴致)你怎么知道杂兴是各种兴致的意思?看注释。真会学习,看注释是理解诗文词句最重要的方法。)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读出节奏。给诗试着划出节奏,并按划出的节奏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后齐读!

  3.三读,读出诗韵。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韵的是那个韵吗(a),那几个字押韵吗?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谁知道以前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

  2.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两个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吧!

  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一块交流。

  3.质疑:谁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4.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两个同时汇报,一人一句。

  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在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你从哪里知道白天,晚上,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第二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懂的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未解,你的理解是——桑阴指——童孙指的是——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思考.当我们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了:要用诗中的词语来说。

  ①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这两个词语中,相信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是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人和女人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龄的老翁)正是如此,写这首诗的范成大已经六十多了人,确实是一位老翁了。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来。(亲人,亲切,赞扬,称赞)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诗句。

  ②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耘田织布。什么时候耘田?什么时候织布?农庄生活,不光光是耘田织布,还有很多的活计,结合你生活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中读到的,想象一下,他们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看看插图,这些儿女的表情是怎样的?这么辛苦的生活,为什么一天还乐呵呵的呢?一种愉快的心情,为家庭付出很值得,很幸福。真好,孩子们,你们是真正理解了“各当家”的内涵了!那么,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这两句。

  童孙——在哪里干什么?桑阴种瓜。从桑阴一词,你知道是哪个季节吗?

  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幼童的可爱?你知道是哪个字吗?你从这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这位儿童的喜爱。将这份喜爱带入诗句中,读读最后两句吧!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八、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辛劳

  赞扬

  童孙——桑阴种瓜可爱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释题:

  ⑴齐读题目,读准字音“兴”(xìnɡ),读出诗题的节奏。

  ⑵“兴”是什么意思?“四时”又指什么?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四季。《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介绍作者:

  ⑴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我们对他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过渡: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课件展示全诗。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个人自由朗读。

  ⑷听范读。

  ⑸练习模仿读。

  ⑹指名试读,评议展示读。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自由读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拓展:古代汉语“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汉语“妻子”是个专有名词。』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不明白。

  ⑺供(ɡōnɡ作动词用,如:供给、供应):参加。(ɡònɡ与祭祀有关,如:供品;与案情有关,如:口供、供认)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孩子们不懂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还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当中,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齐读古诗。

  想一想,你觉得诗里那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讲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3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4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5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一、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

  二、介绍作者释题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

  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教师要用鼓励赞美的话给学生肯定,并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1、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吗?你们在家玩什么?能帮大人干什么?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7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九年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 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田园诗。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四时田园杂兴》是一幅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教学难点】

  流传至今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乡村的质朴生活,充满恬适,也充满辛劳。要让身处水泥钢筋怀抱中的城市人体会乡村生活,有着时空的隔阂和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

  【教学策略】

  提起乡村,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乡村都不一样。通过文本的朗读,乡村生活中村民们的.繁忙和小孩的意趣跃然纸上;再通过图画的补充使画面变得具象;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讨论摆脱图画带来的局限,使乡村印象变得丰满、灵动。让学生充分的被这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所吸引,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诗歌。

  1、写课题。

  2、齐读课题,解题。

  3、说说你印象中的田园生活,背诵学过的描写农村的诗。

  4、自读诗。要求读正确了,读通顺了,读懂了。

  二、品读诗歌。

  1、结合插图说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

  2、你觉得诗的哪一句写得有意思?

  『预设』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抓住“学”交流:小孩是真的正儿巴经的“学”吗?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学着大人的样儿玩过?你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心情如何?其他小孩都在“学种瓜”吗?

  得出结论:原来他们自娱自乐,学着大人的样各自玩啊!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着做诗玩玩?(实践的体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抓住“各”交流:童孙们各自在玩,大人们则各自……?农民们都只是耘田、绩麻吗?大人们可能还当家做些什么事?你读了这两行诗之后有什么感受?

  得出结论:“昼”、“夜”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但“当家”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耕耘的喜悦。

  把前两行诗也来改改。(实践的体验)

  三、写一写。

  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把你刚才想到、看到的情景理理顺,挑你喜欢的情景写一段话。也可以把你刚才写的片段诗整理成一首诗。

  交流展示、评价学生短文。

  了解作者,背诵古诗。

  四、拓展。

  欣赏其它几首田园诗歌,感受田园诗歌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当家 勤劳朴实

  各

  学(玩) 聪明伶俐 活泼可爱 自由自在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苦,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互相背背看。(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9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一、激情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情感导语,使教学主体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我的导入语是着样设计的(同学们略)

  通过这样的导语激起学生对诗歌诗人浓浓的兴趣,也知道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后才引出对新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就问: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读过他写的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然后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这样做一是要检查学生的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二是要使学生知道范成大是一位了不起的田园诗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这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读顺、读通。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而读准字音,读出基本的节奏是前提。所以我一进入古诗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读(包括自由读、听读、指名读,模仿读、评议读等),听读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开始学习古诗,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自己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利用用多媒体教学,屏幕上出现的诗全标上拼音,便于学生拼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又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读。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模仿。

  接着我让学生小声自读,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整体入手,粗浅的知道诗大概讲了什么。原来是写了(略)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参加。⑻ 耕织:耕田织布。⑼ 傍:靠近。⑽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如

  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这是节课的重点,那是对诗歌深层意思的领悟,语言感情色彩的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体会。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应抓住精要之处,指导细细品读,体味诗情,品出诗的意韵来。我是怎样抓的呢?

  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抓诗眼,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围绕耘田绩麻启发学生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接着让学生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忙碌和艰辛。最后是指导有情的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农人的勤劳,读出作者对农人的钦佩赞美本事,我让学生反复的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要求学身学生要声情并茂。读好昼、夜、各当家昼夜读重音,各当家要上扬。

  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你从这幅图话里看到什么啦?(大人在忙着干活,小孩在种瓜),然后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大人和小孩在说些什么呢?大人说:爸爸妈妈忙着了,去、去、去玩去吧。小孩噘起嘴说:不,我也能干活于是就学起大人种起瓜来。那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好学、可爱、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最能体现不怕累的是那个词呀?是也,字,大人能干的他也能干最能体现好学的是哪个词啊?学。诗眼就这样被品出来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也出来了。接着也是反复诵读,要求学生读出也、学的感情色彩来,(老师范读一次)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

  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

  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六、知识的延伸

  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我要求学生再来学习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我借助媒体加以展示。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说说诗中的儿童是一个怎样的儿童。并争取背下来,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再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目的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八、总结

  这一节课除了要学好《四时田园杂兴》本身外,另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略)这既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同学的期盼和鼓励。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3-08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5-15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4-02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方案04-08

(优秀)《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5-26

《四时田园杂兴》作文04-19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方案6篇04-19

四时田园杂兴改写作文12-19

《四时田园杂兴》的扩写作文02-22

《四时田园杂兴》改写作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