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2-12-30 14:21:24 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学教案15篇

化学教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要点】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结合p75页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所用的药品是_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是催化剂,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_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二、氧气的性质

  1、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2、通常条件下,氧气是___色___味的气体,在压强为1.01×105pa下,氧气在–183℃时,可变为 色液体,在–218.4℃时,变为 色雪花状固体。由于_______溶于水,可以用______________法收集;又由于密度_____空气,还可以用__________法收集,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瓶口向_____。

  【活动天地】

  实验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实验步骤:查( )、装(先加____ 再加_____ )、定、点、收、

  离(先撤离导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熄。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验满氧气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产物。

  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一端的.火柴起 作用,

  为何将铁丝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的瓶底应预先加入_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氧气跟碳、铁丝、蜡烛等物质反应,我们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他在氧化反应中能 ,具有 性,是一种常用的 。

  【巩固提高】

  1、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填化学式)

  (1)把小白鼠放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 ;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液面上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 ;

  (3)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过几天就不脆了,这说明 ;

  (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说明 。

  2、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味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

  ⑵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图2–4中的装置 (填字母)

  ⑶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

  。

  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 (填序号)

  A.生成物中只有氧气 B.不需加热 C.需加热

  ⑸装置A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化学素养评价 3-3

  1、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能混入其他气体,可以使用的可燃物是: ( )

  A、 木炭 B、红磷 C、硫 D、蜡烛

  2、将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打开,把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上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装药品的试管破裂了,其可能原因是( )①装药品前忘了检查气密性 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③试管没有均匀预热 ④收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取出水中导管 ⑤试管外壁潮湿 ⑥夹试管的铁夹夹得太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⑤⑥

  4、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5、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忘了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减少且速度减慢

  6、区别下列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与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与软水——肥皂水

  C、二氧化碳和氮气——石灰水 D、氮气与氖气——燃着的木条

  7、科学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可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空调和冰箱的制冷剂“氟利昂”是一种氯氟烃(以M代替其化学式),它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M+O3MO+O2;MO+O3M+O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氯氟烃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8、下列反应即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B.蜡烛燃烧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acdfe B. abcdef C. bacdef D.abcdfe

  10、磷和木炭粉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待二者完全燃烧后,同时打开活塞,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水只倒吸入A瓶

  B.水只倒吸入B瓶

  C. A、B瓶都倒吸入水

  D. A、B瓶都不倒吸入水

  二、填空题

  11、.某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N2和H2中的一

  种或几种。先将该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没出现浑浊;再将该气体在空气中点燃,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其内壁有水珠生成,向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出现浑浊现象。

  试用化学式回答: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 ,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

  12、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装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 ②通电分解水;

  ③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写出③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内制氧气的方法是 (填序号),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是:① ;② 。

  三、实验题:









  1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除化学方程式外其他用序号填空)。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填一种即可),发生装置可用 或 ,收集装置可用 或 。

  (2)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FeSO4+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化学教学教案2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化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教学教案4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环境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互动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化学,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以人教版大学化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本节课类型为活动课,主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师首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相信大家都看见过蜡烛燃烧,但是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呢?本节课,请大家利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此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这时,学生个个兴趣高昂,开始交流互动。有学生问燃烧时会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的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烛芯为什么是纯棉线的呢?还可以是其他物质组成的吗?蜡烛燃烧时为什么火焰会越来越高呢?教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多,学生提出疑问,相互交流互动,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丰富互动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教师在采用互动式进行化学教学时,应该丰富互动形式,不拘泥于单一方法,只有不断丰富互动方式,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不断活跃课堂氛围,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讨

  大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讨,给学生留下互动交流的空间,保证互动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以人教版大学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的组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人类每天都依靠水才能得以生存,俗话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喝水,但是同学们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吗?水的化学式又是什么呢?我们利用水做实验又可以有什么收获呢?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接着,教师进行电解水实验,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实验结束后,教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互动探讨,包括正负极产生的体积比例是多少,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否一样,又该如何验证呢?通过层层互动和探讨,学生都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实践证实,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

  (二)组内自主互动,鼓励提出质疑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宜人的教学环境,但是组内学生间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组内成员通过自主互动,可以更深一层次地交流思想,拓宽化学思维。此时,教师以组内成员身份参与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大胆探究。以人教版大学化学第三章《水、氢》第一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为例,教师做完电解水实验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内成员就“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否一样,怎么验证”进行互动探讨。此时,学生开始绞尽脑汁想是否该继续下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有学生提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负极气体进行观察,然后用带火星的火柴棒来点正极气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负极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所以是氢气,而正极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所以正极产生的是氧气。学生从开始实验到观察实验过程到得出结论都是在互动交流中得出的。

  三、设计课后作业,拓展互动空间

  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堂的补充,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可以把互动形式拓展到课外,有效拓展互动空间,提高大学化学教学成绩。以人教版大学化学七年级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一课为例,学生学完这一课时之后,可以布置一道开放式作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即假如你是一位总设计师时,为了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你会怎么样处理南水北调工程?由于这是一道开放式习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依据问题进行互动探讨,把互动延伸到课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有些提出在两岸多种树木和植被,减少两岸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甚至有学生提出在紧急情况还可以使用管道用水。由此可见,大学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业来拓展学生互动空间,让学生多一份交流与互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化学成绩。总之,作为一名大学化学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互动式进行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互动环节,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互动式教学非常适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学化学教学,它不仅可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1、概念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要和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

  化学和人类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大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大学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化学概念教学影响较大,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之前就有了相关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事物非本质的认识。如农村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木柴、稻草、风箱等联系在一起,城市学生更多地把“燃烧”与焰火、天然气、火箭发射等联系在一起。农村学生很早就学会做饭,一般所用的燃料是稻草,这就比城市学生更容易理解“燃烧”要与空气接触。所以,“燃烧”概念教学可从学生在生活中对“燃烧”的已有经验切入,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提高对“燃烧”概念的认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这种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的化学概念教学方式,让整个学习过程自然、流畅,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2、概念教学要注意直观性,从形象到抽象的逐步过渡。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应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深化。大学化学概念教学要充分利用模型、直观实物素材、flash动画、卡通图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大学阶段有关物质构成的某些概念,如分子、原子,由于摸不清、看不见,具有抽象性,教师要用教材中形象的比喻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这样学生对原子就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微观粒子尽管肉眼看不见,但它与宏观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注射器吸入2mL的空气,封闭针管尖端,向里压缩,再让学生用注射器吸入2mL的水,做同样的实验。通过宏观实物的直观性教学,学生感受到微观粒子“分子”的存在和性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遵循大学学生的认知规律。

  3、概念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学生逐步提高要求。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结合、归纳、类比等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某些化学概念是学生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经验。因此,对学生难理解的概念进行弹性处理,对大学无法给出科学定义的概念,可采用泛指、列举或比喻的手段开展教学。例如教学“燃烧”的概念时,要有氧气参加,随着学习的深入,只要是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就是“燃烧”。对化合价的概念,大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从概念本身出发,学习的难度很大,从而老师越解释,学生越糊涂。我认为直接以Na和Cl结合为NaCl、Mg和Cl结合成MgCl2为例,从满足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说明原子间化合要有一定的原子个数比关系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搞清楚化合价的数值是怎么得来的.,只要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知道常见元素化合价的性质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4、概念教学要注意发展性,不能一步到位。

  大学化学概念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大学学生知识面较窄,储备知识较少,某些概念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学生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加深对旧概念的理解,获得高层次的概念。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初级定义为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编者这样处理,让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对“氧化反应”的概念容易理解,只要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当学习碳的还原性时,学生已掌握“元素”的概念,碳夺去氧化铜中的氧也是发生氧化反应,这时“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气”就上升为“氧元素”了,“氧化反应”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展。概念教学要注意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概念的高度、深度,分阶段地教学,这样才不至于某些概念的晦涩难懂,让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5、概念教学要注意与身边物质的性质学习相结合。

  概念教学的目的是用概念解释化学现象,在物质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提高学生应用概念解释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了酸和碱的概念之后,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蚊虫叮咬皮肤后分泌出一种叫蚁酸的物质刺激皮肤,若想减轻疼痛,可涂上一些肥皂水或小苏打溶液进行中和。蚁酸和盐酸的性质相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蚁酸的性质,得出蚁酸使无色石蕊溶液变红,将锌粒放入留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通过对蚁酸性质的探究,对“酸”、“中和反应”等概念的理解逐步加深。总之,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分析、归纳、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身边物质的性质具有指导作用。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学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每一位大学化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使自身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最终提高化学成绩。

化学教学教案5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实验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化学教学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 2NH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 H2O 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化学教学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化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 应。

  二、科学素养目标:

  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 过程。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实验与电教:[实验8-19、8-20]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引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2.酸是如何命名的?

  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

  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HF、HBr、HCl、HClO3、H3BO3

  三、酸的通性

  (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 学性质?

  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

  石蕊:变红

  指示剂─→使

  │ 酚酞:不变色

  酸

  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盐

  ↓ ↓ ↓ ↓

  (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4、 HNO3 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 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失电子能力 强─────→弱

  活动性 强─────→弱

  (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 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 很强的氧化性)

化学教学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4)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 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 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

  5、 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 、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四、考试安排

  考试时间

  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10月4日 (第六周)

  期中考试 11月4日(第十周)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

  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 (第十八周)

  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

  章节 课 时周次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第1至2周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2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

  单元复习 3

  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2

  3至8周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第三节 化学平衡 8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单元复习 4

  第三章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2

  9至16周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6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

  实验 中和滴定1

  单元复习 5

  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3

  17至20周

  第二节 化学电源2

  第三节 电解池5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

  单元复习 4

  机动521周

  期末复习 22周

化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⑴掌握CO

  2、CO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⑵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行有效地讨论和探究。

  2、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认识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

  [设问]本单元的题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单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点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总结。

  [ 【设问】本单元共有几个课题?(把书本合起来,回忆一下)课题的题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联系每个课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忆出哪些主要知识点。

  [看书归纳]学生回答不全,找基本知识点。

  [学生总结]分别让几个学生代表依次带领复习重要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引导归纳1]归纳碳单质的主要知识点

  [问题]通过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据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回答]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过渡】复习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总结]化学性质。

  [练习]完成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1、C+O2==== CO2(O2充足)

  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

  [学生评析]学生评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

  2、与水反应

  3、与碱反应

  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制干冰、灭火等

  一氧化碳化性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课件展示] CO2与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比较。 [练习]

  1、完成CO2与水及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2CO+O2====2CO2

  CO+CuO====Cu+CO2

  [师总结]刚才一起复习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再看黑板上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质——CO2。本单元知识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

  [回答]学生描述(虽然知识点较零散,但都与CO2有关,可以由CO2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

  [引导归纳]让学生尝试画出主要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可查资料帮助)。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铅笔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这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为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与乏味,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

  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老师不断地把问题抛出去,老师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气体是有毒气体,能污染大气。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化学教学教案11

  一. 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 教学目标:

  有机反应类型及特征

  重点:有机物间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说明:

  1、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其产物一般为两种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羧酸和酯等,有时在题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特征,也应归纳为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碳氧双键等,可以加成的物质有:H2、X2、HX、H2O和HCN等,极性分子和不对称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应遵循马氏规则,即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题中,往往还考虑醛与醛之间的加成反应生成羟醛类物质。

  3、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物质(如:HX、H2O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如卤代烃和醇。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有机物反应中,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如:有机物的燃烧;烯、炔等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被酸性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烯烃、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烃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而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都可以看成是还原反应.

  5、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应特征及产物类型可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产物中只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物质,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为混合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为烯烃、炔烃(二烯烃)、醛等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链节的组成与单体的'组成略有不同,常见的缩聚反应有:生成聚酯的酯缩聚、生成蛋白质的肽缩聚、酚醛缩聚等.

  6、显色反应: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淀粉与碘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烃在高温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从而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三)有机合成路线的推导:

  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结合的。比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官能团的引入与消去。醛基还原(也可称为与氢气加成)可得到醇羟基,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烯烃,烯烃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则形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还原)、消去、加聚等反应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围绕结构不同加以分析。(1)问中1 mol甲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 H2,说明有两个羟基(醇羟基或羧酸羟基),又因为甲还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故,原结构中含有一个醇羟基和一个羧酸羟基,则结构简式为:CH2(OH)CH2COOH;若甲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甲中含有醛基,则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类原子的化学环境相同,且不与金属Na反应,说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没有羟基的存在。具有对称性。故结构为:

  (3)丙分子中碳与氧分别有两种化学环境,氢的化学环境相同,说明氢原子呈对称结构,而碳和氧原子则有两种排列方式,三个氧原子有两种排列方式,则必有一种是C=O双键,另一种为碳氧单键。由此可得结构为:< style='width:75pt; >

  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①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答案:

  【模拟】

  1、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 )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 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 5、应用纳米新材料能给人民币进行杀菌、消毒。我国纳米专家王雪平发明的“WXP复合纳米材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长期杀菌作用。有鉴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加快将此新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链的,请你根据所学的推断沸点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 )

  A、4种 B、5 种 C、6种 D、8种

  6、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同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对A、B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 B、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C、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O2” D、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H2O”

  7、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8、按反应特征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C6H5CH2Cl NaCN ?D→ C6H5CH2CN NaCl

  B、C6H5Li CO2 ?D→ C6H5COOLi

  C、CH3CH2CHO+HCN ?D&rarr 高中地理; CH3CH2CH(CN)OH

  D、CH3COOH C2H5OH ?D→ CH3COOC2H5+H2O

  9、环丙烷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而环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有两种空间异构体(如图)a为船式,b为椅式的结构,当环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连有两个重氢(D)原子时,包括重氢在六个碳环上位置不同与空间异构在内的异构体共有( )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别是( )

  A、6mol;1mol B、5mol;1mol

  C、6mol;2mol D、5mol;2mol

  1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胱氨酸,属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D ?D ?D 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12、己烯雌酚是一种激素类药物,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它易溶于有机溶剂

  B、可与NaOH和NaHCO3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5mol Br2发生反应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国科学者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等。叶绿素的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叶绿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能发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应

  C、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双键

  14、将 和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两点)。

  II、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 ,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 ,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 、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 _____ 中。

  16、在有机物分子中,若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没有光学活性的是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A、乳酸 ?DCHOH?D ?DCHOH?DCHOH?D ?DCHO

  D、核糖 ,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多羟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异构体有数种,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并标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 ?D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1)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 的所有原子 (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烃的分子结构中,若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相当于碳碳间增加一对共用电子对。

  试回答:

  (1)分子式为CnH2n 2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有电子对数为 _。

  (2)分子式为CnH2n-6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___ __。

  (3)Cx可看做是烃减氢后的产物,若某物质分子中碳碳间的共用电子对数为160,则符合该条件的碳单质的分子式为 ;符合该条件的单烯烃的分子式为 。

  (4)目前,化学家们已经找到十余种富勒烯家族的Cx,它们分子结构中都有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C60就是其中的一种富勒烯,其结构如图所示。第(3)小题中的Cx也是其中一种富勒烯,则第(3)小题Cx结构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提示:欧拉定理:顶点数 面数-棱数=2)

  19、软性隐形眼镜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超薄镜片,其合成路线可以是:

  已知⑴ 2CH3CHO 2H2O

  ②控制甲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带走过多热量,难以保证反应所需温度 反应放热太少,不能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3) b a 冰水

  16、

  (1)B;C

  (2)A、B、E

  17、

  (3)6 (4)不是

  18、(1)碳成键电子数有4个,所有碳成键电子总数减去与氢成键的电子数,剩余的电子数为碳碳成键的电子数:

  (2)同理可计算: ,C80;

  又因单烯烃的通式为 ,

  单烯烃的分子式为C160H320

  (4)设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

  解之得

  19、

  ⑴CH2=CHCH3 (CH3)2C(OH)COOH

  ⑵氧化 消去

  ⑶CH2ClCH2Cl+2H2O HOCH2CH2OH CH2=C(CH3)COOH CH2=C(CH3)COOCH2CH2OH H2O

化学教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化学教学教案13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教学教案1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故知新】

  (回忆、思考)在初中你学过哪些能量变化较大的反应?

  (回忆、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研讨】

  (自学、思考)化学反应总伴随着热量变化吗?通过课本p32,请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自学、思考)通过分析课本p32的图2-1,请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以能量为纵坐标,画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简单示意图。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1,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铝条打磨光,插入装有3ml 6mol/l盐酸的试管中 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 热反应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2,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 热反应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用手拿起烧杯 (思考、讨论)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⑤多数化和反应。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

  吸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自学、交流)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工业与科研领域有何应用?

化学教学教案15

  【学习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目标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 里溶质B的 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 单位:

  溶质B的物质的量(nB)、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B)之间的关系:

  cB= 或 cB=

  2.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l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l·L-1

  【说明】① 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也不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加和。

  ② “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如c(Na+)

  ③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与原来溶液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则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④ 除完全相同的两份溶液相混合时,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原来两份液体的体积之和外,其余情况下两份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都不等于原来体积之和

  ⑤ 当往液体中加入固体或通入气体,发生反应或溶解后所得溶液体积也不等于原来液体体积,得按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来算溶液的体积。

  【目标二】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⑴ 各量的关系:

  n= n= n = V=

  ⑵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关系:

  公式:c= 在饱和溶液中,ω=

  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公式:c浓·V浓=c稀·V稀

  ⑷ 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在Ba(OH)2溶液中:c[Ba(OH)2] = c(Ba2+) = c(OH-)

  在Fe2(SO4)3溶液中:c(Fe3+) = c(SO42-)

  【目标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1-5】

  1.实验步骤及仪器: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冷却→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步骤

  2.注意事项

  ① 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相应规格的容量瓶。如配950L某浓度溶液应选1000L的容量瓶,

  确定溶质时,不能按照950L计算,要按照1000L计算。

  ② 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方法:a.加水→倒立→观察→正立。

  b.瓶塞旋转1800→倒立→观察。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使用前必须把容量瓶洗涤干净,但不必干燥。

  ③ 容量瓶中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来长期贮存溶液。

  ④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至室温。向容量瓶里转移溶液或加入蒸馏水时,都要用玻璃棒引流。

  ⑤ 当容量瓶中液体占容积2/3左右时应进行摇匀。

  ⑥ 在容量瓶的使用过程中,移动容量瓶,手应握在瓶颈刻度线以上部位,以免瓶内溶液受热而发生体积变化,使溶液浓度不准确。

  ⑦ 在读取容量瓶内液体体积时,要使眼睛的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平行。当液体凹液面与容量瓶的刻度线恰好相切时,立即停止滴加蒸馏水。

  ⑧ 实验结束后及时洗净容量瓶。

  【目标四】误差分析(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根据c==, 判断所配溶液的误差可能由n、V或、V引起

  步骤

  A.1l/L B.2l/L C.0.1l/L D.0.2l/L

  3.将50L0.1l/L的NaCl溶液与50L0.5l/L的CaCl2溶液混合后,若溶液的体积变成二者体积之和,则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l/L B.0.55l/L C.0.67l/L D.2l/L

  4. 将30 L0.5 l/L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l/L B.0.3 l/L C.0.05 l/L D.0.04 l/L

  5.下列各溶液中,Na+浓度最大的是( )

  A.4L 0.5 l/L NaCl溶液 B.1L 0.3 l/L Na2SO4溶液

  C.0.8L 0.4 l/L NaOH溶液 D.2L 0.15 l/L Na3PO4溶液

  6.MgSO4和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Al3+浓度为0.1l/L,SO42-浓度为0.3l/L,则混合溶液中Mg2+浓度为( )

  A.0.15l/L B.0.3l/L C.0.45l/L D.0.2l/L

  7.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L ,5﹪氨水的`密度为0.98g/L,若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无法估算

  8.下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与50 L 1l/L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150L1l/L氯化钾 B.75L2l/L氯化钙

  C.150L3l/L氯化钾 D.150L1l/L氯化铁

  9.按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要求的是( )

  A.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固体 B. 用量筒量出11.4L 0.1l/L的盐酸

  C.用100L量筒量取2.50L稀盐酸 D.用250L容量瓶配制0.1l/L 150L盐酸

  10.用已准确称量过的NaOH固体配置1.00l/L的NaOH溶液0.5L,要用到的仪器是( )

  ①坩埚 ②分液漏斗 ③容量瓶 ④烧瓶 ⑤胶头滴管 ⑥烧杯 ⑦玻璃棒 ⑧托盘天平 ⑨药匙

  A.③④⑤⑦ B.①②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11.标况下,g气体A和ng气体B的分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时,同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的质量比为︰n

  B.25℃时,1g气体A和1g气体B的分子数比为︰n

  C.同温同压时气体A和气体B的密度比为n︰

  D.标况时,等质量的A和B气体的体积比为n︰

  12.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一个充满HCl,另一个充满H2和Cl2的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分子总数 C.质量 D.密度

  13.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l·L-1的是( )

  A.将40g NaOH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 10l·L-1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10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250L溶液

  14.10g 10%的NaOH溶液稀释成50L,所得稀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2l·L-1 B.0.05l·L-1 C.0.25l·L-1 D.0.5l·L-1

  15.50 L H2SO4的质量分数为35%、密度为1.24 g/c3的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44l/L B.0.44 l/L C.4.4 l/L D.44l/L

  16.将4g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250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取出10L此溶液,其中含有NaOH g。将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到100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7.配制200 L1.0l/LH2SO4溶液,需要18l/L H2SO4溶液的体积是 。

  18.用等体积0.1 l·L-1氯化钡溶液,可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铝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9.在标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l-1)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为d g·L-1,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0.现有0.270 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计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

【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教案12-30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01-09

高二化学教学教案02-01

化学教学教案(精选15篇)01-29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2-30

高二化学油脂教学教案10-30

化学教学教案(集锦15篇)01-29

化学教学教案通用15篇01-29

化学教学教案(通用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