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诗》教案

时间:2023-03-04 08:29: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活动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

  培养同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交流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采用同学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检测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内容作好准备)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只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忠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百折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四、指导朗读

  1、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忧郁瞬息怀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溢信心。

  五、教师范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感染同学);要求同学认真倾听,并说说听出了什么

  六、分析品评深入感受课文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内容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研究重点语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2、重点研究:

  ⑴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

  联系诗人所处的环境正义被沙皇俄国专制所扼杀。

  ⑵“过去的”怎会成为“密切的怀恋”呢?

  首先,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的经历应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经历都是一种珍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掌握人生,即使是失败,是痛苦。

  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问题探究

  1、对逆境,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作者处于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还不能与之抗争,更何况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2、这首诗歌与一般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的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很生动鲜明的将主题含蓄的表达给读者。

  八、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十、能力培养

  在生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正确面对的?讲给大家听一听。

  十一、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面对人生挫折,应当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你应该怎样做呢?就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告诉我们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思。

  2、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的内容。

  2、默读课文,考虑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主张?

  (和同学交流自身的想法)

  研讨明确:当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选择。

  四、局部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析读这首诗歌,然后考虑: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节: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时的无奈。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作者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选择之路,却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路而无法返回。

  第四节: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选择的路更好些呢?可惜实际已不能回头。

  五、深入理解课文

  赏读后小组讨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说说“路”包括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诗人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后明确:

  这里所说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诉我们:

  1、人生之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需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身的考虑,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1、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身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从表示的情绪方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发生怎样影响?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从而引起人们对选择的考虑。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绪积极乐观,给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情绪表示的很忧郁。

  3、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同学可以畅所欲言。

  【课外延伸】

  写出学完这两首诗歌的体会,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流畅。不少于200字。

《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3、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课前准备

  查找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补充: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五、研读赏析

  1、提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提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诗人在这里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不管挫折、困难还是成功,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六、拓展延伸

  1、提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重音、节奏。

  2、朗读诗篇,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寓意。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研读赏析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诵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五、拓展延伸

  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人生的道路千条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收获?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六、布置作业

  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1、以读促讲。这两首诗寓意深刻,节奏感强,极适宜朗诵。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学习朗诵技巧,我也努力让我的范读将他们带到充满诗意的空间。初一的学生表现欲望较强烈,在老师的带动下,不由自主地跃跃欲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展开了朗诵小竞赛。声情并茂朗诵对深刻理解这两首诗地寓意起到了关键作用。

  2、给问题创设真实的生活背景。学习这两首诗要学习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从中有所感悟。

  3、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体验反思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课后记: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诗两首》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教案5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

  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诗两首》教案6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两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想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及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6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莎土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皖南事变前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1944年3月,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四、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缥(piāo)缈(miǎo)

  (2)生词: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韵律美。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1、研习诗作第一节,体味联想的自然。

  思考:

  (1)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

  (2)在第一节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明、闪、现、点

  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

  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

  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那么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哪些无穷无尽的想像呢?

  2、研习诗作后三节,体味想像的丰富和意境的优美。

  (1)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诗作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六、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

  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明确: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四、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1)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2)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3)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4)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2、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六、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3)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学生讨论并归纳:

  (1)“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1)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

  街灯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织女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作中描绘了两幅令人心醉的图画:骑牛图、闲游图。“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结尾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

  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写实):朦胧、恬静的美

  鲛人泣珠(想像):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诗两首》教案8

  【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

  讲清联想和想 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

  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等。

  2、写作 背景:《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 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 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的理解,辨别真假 、善恶、美丑,提高 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 )( ) 灯笼( ) 笼罩( ) 漏出( ) 鲛人( )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像___ 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6、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诗中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7、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细读《静夜》诗,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 ,哪些是想像?

  9、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11、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同是夜晚,同在天上,同条天河,可在两首诗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境,你能说说原因吗?

  【精读精练】

  我想那缥缈 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2、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缥缈”一词换成“晴朗”不是更好吗?能不能换,请说说理由。

  13、既是想像,作者为什么又用“定然”一词作充分肯定呢?

  1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试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这一美好想像的根在何处?

  15、“美丽的街市”在作者心中是对什么的追求?而“世上没有的珍奇”是 作者对什么的追 求?

《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

  1。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

  2。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

  1。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诵读的本文。

  六、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纸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纸船》

  二、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范读。(有条件,可放录音。)

  2。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感悟诗歌

  1。导言: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合作学习

  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②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组内,组之间,以至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从旁参与,重在指导与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再读诗歌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借物抒怀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又具体,既含蓄又深沉。诗歌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的思念相协调。请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诵读这首诗歌。

  五、拓展训练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诗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诗两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字词过关

  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二)知人论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是,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

  《未选择的路》作者,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二、交流质疑,小组展示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文本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四、拓展迁移

  当你的朋友、家人身处逆境中,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当你自己身处逆境,会不会对自己说这些呢。朋友,学会象劝别人那样劝慰自己吧,你会生活得比现在好。

  五、当堂检测

  1、按课文原句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

  2、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

  3、仿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小节的句式。

  假如_________

  不要,不要___________

  需要: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能说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知识链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课堂探究

  1.自学导航:

  ①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②.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②.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小组交流展示

  2.师生合作探究

  (三)悟诗

  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师生合作探究

  三、质疑解惑(品诗)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四、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题二

  2、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两句

《诗两首》教案12

  一、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本课选取了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解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之作。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品位诗歌语言,分析这两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问题及诊断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隐晦难解,应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

  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诵读——感情分析——手法鉴赏——小结

  (二)、教学情境

  1、情境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问题探究思考

  师生活动1:带着问题阅读《锦瑟》

  相关资料: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次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三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末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次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三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末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问题1《锦瑟》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问题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问题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师生活动2:有感情的朗读《马嵬(其二)》并思考问题。

  补充资料: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问题4《马嵬(其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蕴含怎样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诗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问题5《马嵬(其二)》的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问题6《马嵬(其二)》中巧对是怎样表现的?

  从对偶上看,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师生活动3:学生齐读两首诗。

  问题7李商隐诗的用典极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4、小结李诗的写作特点

  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七、预习作业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文学常识填空。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

  八、目标检测

  阅读下面几首诗,完成1~3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鸣报晓筹。此时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C.①③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均为古体诗。

  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唐玄宗迷色误国。

  C.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一样值得人们同情。

  D.李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3.对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之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配餐作业

  A、基础题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答案: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2、《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答案:“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段上的特点。“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一、倒叙的方法,参见“课文研讨”;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B、巩固题

  3、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B)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解答:B。本题分析正确的选项A、C、D,是分别从风格、意境、写法对两首诗作出的解说。B项错在哪里呢?B项说“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其实,刘诗前两句是在与悲秋者的对比中,直抒胸臆;第三句是“景语”,写冲破秋日萧杀氛围的“鹤”,借“鹤”的排云直上,矫健凌厉,点染自己所赞颂的秋气。末句点题,“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便能奋发,而不会于秋日感到“寂寥”。全诗蕴涵哲理,情景交融,无比喻。“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视为夸张。徐诗中的比喻、夸张比较明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解答:①B;②C。第①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的,如“题”、“推敲”、“不负言”等,而B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邻并”“少shǎ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第②题,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B中“鸟鸣山更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C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

  C、提高题

  三、从小学到初中,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诗两首》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有人将这些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我们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回忆、享受这童年的乐趣。

  幻灯片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并板书。

  二、资料交流

  看看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儿童诗,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三、检查预习

  两首儿童诗是有区别的,谁来说说区别在哪

  ⑴《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⑵《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⑶《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四、学习诗歌《我想》

  1.录音范读,及时纠正你在预习过程中读不准的字或词。

  2.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评议。

  4.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⑴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在你的童年时代,曾经有过哪些美妙的愿望呢?(指名说)如果你能把自己美妙的愿望在待会儿的小练笔中也能变成一首优美的小诗,那就更棒了。

  小组配乐朗诵。

  五、指导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六、再次朗读,体会诗句的特别之处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

  七、诗歌朗诵挑战赛

  在今天的朗诵比赛中,你有没有信心和能力获得胜利!

  八、拓展学习

  仿写这两首诗中的一首,突出你童年最美好的生活或愿望。

《诗两首》教案14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诗两首》教案15

  一、识诗人,解诗题

  1.诗的作者是谁?交流查阅到的朱熹和狄金森的资料。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

  2.结合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三、细研读,悟诗理

  1.针对诗中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自主质疑。

  2.合作探究,自主解疑。

  3.体会诗中比喻句、对比句的好处。

  4.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5.拓展,延伸。

  你能背诵一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吗?

  四、读诗句,感诗情

  1.感情朗读。

  把自己学了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观书有感》。

【《诗》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诗的教案12-23

《己亥杂诗》教案04-13

《诗五首》精品教案04-10

《诗两首》的教案04-11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1-19

劝学诗颜真卿教案优秀01-13

大班儿童诗教案01-29

诗两首精品教案04-09

《诗两首》优秀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