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比大小》教案

时间:2023-03-13 16:16:40 教案 我要投稿

《比大小》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大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

  2、在探索活动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

  【活动准备】

  1、圆形饼干(大、中、小)每位幼儿三块放人盘中。

  2、投影仪、电视机。

  3、课前请幼儿洗手并消毒桌面。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

  1、观察饼干,感知形状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师:“盘子里的饼干你们喜欢吗?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圆形状的?”

  2、品尝饼干,比较大、中、小。

  师:“三块饼干比较一下,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图案、花纹、厚薄等。)

  “请你挑一块你最喜欢的饼干尝一尝,然后说说你吃的饼干?”(从大、中、小来分。)

  “你吃的叫什么饼干,你是怎样知道中饼干的`?”(让幼中饼干是相对大、小饼干而言的。)

  小结:“中饼干比大饼干小些,比小饼干大些,安排们叫它中饼干。”

  二、在探索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

  师:“刚才有位小朋友咬了一口饼干,你们看,饼干被口洧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饼干被咬,掰了以后,像什么呢?”……发挥幼儿想像探索大或中饼干的变化。(像船、山峰、扇子……)

  师:“饼干被小朋友咬了以后,发生了许多变化,改变的形状。”

  三、请幼儿继续吃饼干,想像、交流。(先吃完饼干的水、漱水。)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比较大、中、小”是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生活中常见物“饼干”进行粗浅的数学活动。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幼儿在活动中感到亲切、自然。活动过程,难易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恰当的设问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多通道感知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让小班幼儿在没有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粗浅的科学道理,从而掌握了有关数学的奥秘。

《比大小》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运用知识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小组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比大小》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比大小》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 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比大小》教案5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身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俺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桃香蕉)

  34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同学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考虑:

  (1)同学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同学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比大小》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

  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 )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比大小知识做了调整,将认识>、<和=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我在设计时,根据《标准》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资源,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精心编排。归纳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专家评析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材中选用了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教学有了很好的起点。对此,我特别注重并加以发挥。通过小猴的提问,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了成功的乐趣。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刚开始出现>和<时,我让课件在此处闪烁三下,提起学生的注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安排同座同学交流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4)专门设计二个游戏:看谁举得对、看谁摆得好强化了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交流、游戏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3.课堂练习,全面深入。

  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取时,我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的基本练习,如第18页做一做第1题;也有让全体学生进行适当操作的补充练习;也有对知识进行概括抽象的综合练习,如练习一的第5题和第6题;还有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开放式练习,如用1、1、2、3、4、5、>、<、=,来摆不同式子。总之,既注意广度,又深入拓展,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4.抓住主线,培养能力。

  知识、能力并重是现代素质的要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抓住重点、多层次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本课在认识新知,巩固练习中多次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识别>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在巩固新知中,增加了学生摆一摆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以比多少为基础引入比大小的教学。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游老师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梨、桃、香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来。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样教学,顺应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认知程序,不但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两个抽象数大小的方法,而且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的活动,体验参与的快乐与成功,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关系符号>、<和=。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划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和—,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游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种符号的形状,如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学生将>、<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3.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游老师比较成功地设置了让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比大小》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探究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

  讨论法、鼓励发

  教具准备:

  例4放大图两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教育

  一、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课。

  二、五月是份民族团结、所以经常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十位是8的两位数有

  (80。81。82。83。84。85。86。87。88 。89)

  2。比89多1的数是()

  比89少1的数是()。

  3。 84是由()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来你们把昨天的数的顺序掌握的很好了,那么我们今天来学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授。

  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2)出示小棒图2。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3、另一幅图创设情景,帮小乌龟回家: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2、击掌辨大小游戏:出示卡片,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相同,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大的那个是就大。

  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比较大小。

  板书:比较大小

  23<25 42="">37

  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

  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

《比大小》教案8

  课题:

  比大小

  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

  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少年宫正在举行少年演讲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是郑强和李明。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为什么?板书:9.87<9.90

  1、 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他的成绩是9.96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2、 第四位选手是王平。我们一起来关心他的成绩:评委说,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你们猜猜他可能得多少分呢?

  3、 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 四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37.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 第10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四、拓展与总结。

  1、第11页6、7题。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比大小》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

  五、作业

  练一练 第9页 2、3

《比大小》教案10

  幼儿园数学教案:3的相邻数、比大小 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理解和掌握3与相邻两数的数差和顺序关系。2、会用>、<号比较3与2,3与4的大小关系,建立大于式、小于式。3、学会用语言表述3大于2,3小于4。

  幼儿园数学教案:4的相邻数、比大小 活动目标:1、能够积极愉悦地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学习4的.相邻数,使幼儿知道4的相邻数是3和5,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会用>、<号比较4与3,4与5的大小关系,建立大于式、小于式。

  重点:

  比较3比4少1,5比4多1从而推出4的相邻数就是3和5。

  难点:

  能够用语言清楚正确地表述比较的结果。

  幼儿园数学教案:5的相邻数、比大小

  活动目标:

  1、能够积极愉悦地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习5的相邻数,使幼儿知道4的相邻数是3和5,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会用>、<号比较4与3,4与5的大小关系,建立大于式、小于式。

  重点:比较4比5少1,6比5多1从而推出5的相邻数就是4和6。

  难点:能够用语言清楚正确地表述比较的结果。

《比大小》教案1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教材17页

  [教材分析及思考]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个梨,3个桃子,2只香蕉)的主题内容,在一个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觉这一内容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远了一点点,给学生的感觉不够鲜活。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也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根据这一理念的指导,在第2个班教学时我有所改进,我从学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从而引出“<、>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改变后的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字啊?(出示1--5数字卡片)。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1-5来表示的。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

  2.同桌互找互说。一人说另一人听。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桌来说说。

  (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创设让学生去同桌身上找能用1-5来表示的东西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个个兴趣高涨地去找去发现,并快乐地体验到原来自己身上也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地把学习材料的选择权还给了学生,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二、探究新知

  1.师:找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或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们每个人的眼睛,耳朵这些东西是一样多的。师追问:都有几只?生:2只。

  生2:我们每个人也都有2只手和2只脚。

  生3:手指头,脚指头也一样多。

  师:对了。象眼睛和耳朵同样多时,我们就说2只耳朵和2只眼睛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根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2=2。

  知识迁移:师: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还能说出其他象这样的算式吗?

  生1:我有2只手和2只脚。可以写成2=2。

  生2:伸出一只手说:我的5个手指头和他的(指其同桌)一样多。可以写成5=5。

  2.师:刚才小朋友很棒,找出了每个人身上一样多的东西。再观察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学生思考后,由于前面的影响,有点思维定势。师提示:把每个人身上不同的东西比比看。

  生1:我的耳朵比嘴巴多。师:好的。能把数量也说出来吗?生1:耳朵2只比1张嘴巴多。

  生2:我有2只眼睛,只有1个鼻子。我的眼睛比鼻子多。师纠正:应该说你眼睛的数量比鼻子的数量多。

  生3:我扎了1条辫子,她扎了2条。我的辫子比她的少。师:你先说少的,和他们不一样。

  生4:我的衣服上有3个扣子,他只有2个,我的扣子比他的多。

  师:3个扣子比2个扣子多,也就是3>2。板书:3>2。请学生跟读三大于二。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它的形状?

  (有的把食指和拇指张开朝向左边表示,有的把两只手的腕部合拢手掌张开口子朝向左边,更有的用身体来表示,屁股朝向右边来表示)

  做过之后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符号的形状。

  师:谁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算式吗?

  生:5个手指头比2条眉头多,可以写成5>2。

  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起来说:我有2个鼻孔,只有1个鼻子,鼻孔的数量比鼻子多,可以写成2>1。众生都笑了。不过他的回答说明他观察的很仔细,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3:“<”的教法同上。

  4:请学生观察2=2,3>2,3<5这3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自己思考后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辅助进行如: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符号前面的数与后面的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回答后,师用顺口溜帮学生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相同数间用等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拓展应用

  1:师:小白兔听说小朋友今天学习了一种新本领,要来考考小朋友,行吗?众学生都很高兴。

  师说问题--就是教材17页的思考题。学生思考后基本上有2种解法。一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线)看出兔子多,萝卜少;一是用数数的方法数出兔子多,萝卜少。所以每只兔子吃一只萝卜是不够的。

  2: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的第一题。师读题,生听清题意。

  (1)左右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左右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生独立填,师巡视,及时批改。

  3.游戏:看谁找得快

  (1)师拿出数字卡片3和5,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谁找的最快!

  (2)小组游戏:请小组长出示1-5中的两个数,其他同学找符号。并互评谁找得又快又对!

  (3)睁大眼睛在教室里找找还可以比比哪些东西的数量?并说出算式。指名说。小组内说。

  [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白兔解决问题,在教室中找东西进行比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生1:我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这些数学朋友。

  生2:我会用大于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了。

  生3:这节课我学的很开心。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便于为儿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经验;但是,生活感受、生活经验还不是数学,还必须经过一番“数学化”的工作。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辅助完成。本堂课一开始,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而且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好动。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用动作表示>,<的形状;根据数字找符号;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抽象出数字说出算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弘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符合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时代要求。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比大小》教案12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节是咱们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习惯吃月饼,表示团团、圆圆。

  师:笑笑吃月饼咯,请看。

  师:她吃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淘气也有一个同样大的月饼,但他想比笑笑吃得多一些,你会建议淘气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师:同学们的建议可真多,老师把你们的一部分建议写在黑板上,好吧。

  师:同学们的这些建议是否都合理呢?这就要比一比它们与谁大、谁小?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揭示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中秋节吃月饼生活情境引入分数比大小,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所研究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唤起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建议淘气吃月饼的几分之几会比笑笑吃得多,教学资源从学生中来,真实、自然,满足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欲望。】

  二、操作比较,探究规律。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师:这么多分数,我们先用哪个和 来比呢?我们就先来比较一下 和 的大小,好吗?

  师:如果用一个圆来代表一个月饼,(拿起学生桌面的2个圆)请用这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表示出 ,一个表示出 ,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开始行动吧。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师:同学们都比了吃的份数,其实,你们所说的1份就是整个圆的 ,那这3份就是几个 啊?

  师:通过涂一涂,再看着图来比一比,我们确实发现 大于 。 是谁的建议,恭喜你!你的建议合理,我代表淘气谢谢你。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是让学生感知借助图形比较分数的方法,充分体验看图比大小的过程,。“我做过了,才不会忘记”。】

  2、比较十分之几和八分之几分数的大小。

  先自由想分数,涂一涂,再比大小。

  师:请看屏幕,这里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都平均分成了(10)份。请每个人想两个十分之几的

  分数,想好了吗?写在我的'学习纸(一)上。

  师:写好了吗?现在请根据你写的分数涂一涂,再比大小,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又快。

  师:老师也来写一组分数好吗?(板书: 和 )不借助图形,你能比较他们的大小吗?你是怎么比的啊?

  【设计意图:提供开放式的练习材料,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这几组分数,再看看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组又是怎样比大小的呢?

  师:不急,把你的发现悄悄的和你同桌说一说。(板书:分母相同,比分子。)

  4、趣味练习。

  同学用肢体语言填大于号或者小于号。

  和 和 和 和 和

  (二)自主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自选材料探究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

  师:嗯,这一道题目( ○ )有点特别,我看到那么多大于号和小于号都在犹豫呢。 和 到底谁大?大胆来猜一猜。

  师:同意四分之一大的举手,同意二分之一大的举手。同意相等的举手。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请每种意见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说得好!理由都很充分。你们能否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

  (四人小组每个人学具不同,先独立完成,然后4人小组讨论交流。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线段)

  师:现在我最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比的?我选择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比较方法,请一边观察,一边认真倾

  听,也许这里面就有你的想法。

  师:不管是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还是比较线段的长短,的确都能一眼就看出 比 大。刚才认为 大的同学,还有同意相等的同学,现在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师: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我们确实发现: 比 大。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提供的学习材料,探究比大小方法。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立尝试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2、巩固提高:写一写,涂一涂,比一比。

  师:同样取1份,为什么分母大的这个分数反而小呢?我们再来研究这两组题目,相信你在比较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发现。请拿出我的学习纸。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这两道题目。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目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子是1分数比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借助图形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体验同样取1份,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3、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师:通过观察屏幕上这些分数,再看看黑板上这三组分数,他们每组在比大小的时候你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分子都是1,比分母)

  (三)、欣赏感知。

  教师操作电脑课件,通过三次圆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其中分数比大小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趣味性的感知题目,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进一步体验同样一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書上70頁“练一练”第一題。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综合训练,避免了由对应性巩固训练引起的种种弊端,提高了训练的效能,让学生不能简单地进行模仿性解题,从而在训练中学会观察、比较和决策,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较方法。】

  三、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大家的探索、交流中这节课的新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课堂总结,促进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新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深化拓展,升华提高。

  1、比较 和 的大小。

  淘气和笑笑喝水问题。

  2、比较 和 的大小。

  广州-----武汉---洛阳路线问题。

  3、比较 、 和 的大小。

  哪种颜色牡丹多的问题。(延伸结束)。

  【黄牡丹占总数的 ,红牡丹占总数的 ,白牡丹占总数的 。在这个牡丹园里哪种颜色的牡丹多?】

  【设计意图: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分数比大小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观察、比较、分析,去选择和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尝试解决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跳一跳,想摘桃”的内驱力。】

《比大小》教案13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分辨大与小。

  2.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大、小皮球、箩筐各一个,大小苹果若干、树一棵、饼干若干、大小(脸盆、包、书、瓶子、盒子、玩具汽车、椅子、)环境布置:大小(蝴蝶、树、花朵、草莓、鱼)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谁来啦?今天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欢迎吗?

  2.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呀?(出示皮球)

  二观察初步认识、感知大与小

  1、有几个皮球呢?(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带来几个呢?哪个大呢?哪个小呢?(学说大球、小球)

  2、谁会用手势做一做大球的样子?那小球的样子可以怎么做呢?(一起学一学)

  3、游戏大与小。师:大球。幼:边说边做动作。(教师说的速度由慢到快)

  4、比大小

  (1)老师和幼儿比大小手,谁的大?谁的小?

  (2)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比一比手、鞋、衣服,看看谁的大/谁的小?(亲子同乐)(3)幼儿自由交流。

  (4)邀请幼儿在大家面前讲一讲。

  师:你是和谁比的?比了什么?谁的大呢?谁的小呢

  (5)游戏《拍手、跺脚》(亲子同乐)师:“大手拍”(家长拍三下),小手拍(幼儿拍三下)小手大手一起拍(家长幼儿一起拍)跺脚的方法同上。

  5、找大与小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金鱼、蝴蝶、树、箩筐、……)三.游戏。

  1、《吹泡泡》。(亲子同乐)幼儿和爸妈一起游戏,“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幼儿和爸妈慢慢的.往后退。“吹成小泡泡”时,一起往前走。

  2、摘苹果。

  师: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出示苹果树图片)这是什么树呀?树上结满了什么样的苹果?红红的苹果有大有小,想不想摘几个带回去呀?

  师:但要按要求摘,假如摘错了就不能带回去,摘对了才能带回去呀,摘到的可以存在爸妈那里。

  幼儿按要求摘。

《比大小》教案14

  活动名称:马路上

  活动目标:

  1.能依据物品的特征做简单分类与视觉上的辨识,并能比较出异同。

  2.通过观察,培养幼儿分辨物品间差异的能力。

  3.乐意参与活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能从几个物品中找出不同的一个。

  活动难点:能依据物品的特征做简单分类,培养幼儿分辨物品间差异的能力。

  活动准备:梨子四个(黄、绿),卡车、小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图片各四张,操作单。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实物引入。

  师:今天一早老师买了一些水果,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出示梨子)一共有几个梨子呀?(四个)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这四个梨子都一样吗?哪儿不一样?那谁能把那个不同的`梨子给拿出来?(幼儿取出黄色的)

  总结:小朋友们真棒,都能找出不相同的这个梨子,小眼睛真厉害。

  二、基本部分。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汽车城,你们想不想去?

  1、现在我们来到第一个车间,(张贴卡车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卡车都一样吗?有一辆和其它的不一样,是哪一样呢?(指名幼儿指出)这辆汽车哪儿和其它的不一样呢?那老师把这辆不一样的卡车用粉笔圈出来。(教师示范)

  2、第一个车间参观完了,现在我们来到第二个车间(张贴小汽车图片)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汽车都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哪一种颜色的汽车多?哪一种颜色的汽车少?哪一种颜色的汽车跟其他的不一

  样?那我们把这个也圈出来。

  3、小汽车参观完了,看,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自行车图片)现在老师要把这些自行车送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四名幼儿上台,每人举一张汽车图片)小朋友们看,他们四个人的自行车都一样吗?谁的跟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小朋友站在一边)哪儿不一样?教师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指名幼儿上前把不一样的圈出来。

  4、最后老师还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种车,看,是什么车?(出示摩托车图片)谁想要?(四名幼儿上前,每人举一张图片)他们四个人的摩托车都一样吗?哪一个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了?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指名幼儿把不一样的圈出来。

  5汽车城参观完了,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这儿也有很多汽车,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们,看你们能不能把每条路上不一样的车找出来。教师示范一个。

  6、幼儿操作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束部分。

  检查操作单完成情况,小结评价,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各种汽车,小朋友看到这么多汽车,很兴奋。第二个环节是按照汽车的外形和颜色分类,先是二种汽车分类,小孩子都很聪明,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本来设计在这要渗透多和少,大和小的内容,这个环节也忘了,再是三种汽车分类,分别有按外形和颜色分类,我引导的好像不是很好,但是孩子都能很快的正确完成操作。在这个环节,补了第一环节的颜色不一样和外形不一样。第三个环节是,找物品的差异,通过出示四个汽车,有三个是一样的有一个或外型或颜色不同,孩子都完成的比较好。数学活动应注重孩子实际操作,今后要注意。

《比大小》教案15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三、教具学具准备

  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三、教学活动

  (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 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那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二)动手操作,学习“〉”、“〈”、“=”

  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

  3、学习“3=3”

  (1)一只小猴子说:我喜欢吃桃子,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子吗?

  (2)一个猴子吃一个桃,3只猴子要吃3个桃子。桃子够吗?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各数由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多,同样多、相等)

  (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4、学习“3〉2”

  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

  5、学习“3<4”

  方法与前面相同。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

  6、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

  (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对应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后说说书中是怎样比长短的?(用数格子的方法)

  2、 填空

  (1)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2)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 )

  (3)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3、完成书练习二第21页第5题

  4、在□里填数。

  □ =□ □〉□

  6、在□里填数。

  【提高练习】

  7、 完成书练习二第22页第6题

  8、 5〈□

  【拓展练习】

  9、这里有1、1、2、3、4、5、=、〉、<这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比大小》教案】相关文章:

比大小教案03-31

中班比大小教案12-09

小班树叶宝宝比大小教案11-15

比大小教学教案设计04-05

小班数学教案《比大小》03-18

比大小托班数学教案03-12

大班数学数字比大小教案02-23

幼儿园比大小的数学教案03-01

幼儿园托班数学《比大小》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