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时间:2023-04-03 17:35:1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许、急、奇、好等)。

  2、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

  3、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主旨。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

  2)写了什么?

  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1)吴均 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 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3、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课文阅读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1、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导读:教师投影补充注释,帮助理解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三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朗读:齐读课文。

  2、欣赏:教师分发欣赏板块,学生自读。

  3、质疑:教师投影问题,,小组再读课文,根据欣赏板块讨论: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板块一—全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板块二——吴均的文学创作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写得细入毫发。

  板块三——吴均体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他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板块四——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四、课文拓展

  1、 教师出示欣赏板块

  2、 小组自读选文,讨论说出大致文意

  板块五——《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释:〔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课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将课文拓展的《与顾章书》改写成现代汉语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语言自然又不要失却原文的韵味。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 自己水平的嘉宾。

  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 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 ,后人于是把它叫做 “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 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 特别有这种感觉?给 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 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 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 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景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03-19

《与朱元思书》教案02-27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模板11-30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02-22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教案02-24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实录03-05

朱元思书教案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