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狗的外形特征。
2、初步了解狗有很多种品种,能为人们做不同的事。
活动准备:
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调皮的小狗》 《领域活动·科学·哈巴狗》 《领域活动·科学·狼狗》 《领域活动·科学·斑点狗》 《领域活动·科学·沙皮狗》 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小狗拼图》 ;活动前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狗。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上小狗的形态。
(1)引导幼儿说说:小狗的头上有什么?身上有什么?有几条腿?小狗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2)幼儿说的时候,教师指着挂图,验证幼儿的发现。
(3)小结:大家看到的.小狗全身都是毛。这条调皮小狗的头上有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小狗的鼻子可厉害了,比我们人的鼻子灵敏多了。小狗的耳朵也很厉害,很小的声音,我们听不到,小狗能听到。但小狗的眼睛比我们差多了,而且是分不清颜色。小狗有头、颈、躯体、尾巴和四肢这几个部分。小狗跑得快,会"汪汪汪"地叫。
2、出示挂图《哈巴狗》 《狼狗》 《斑点狗》 《沙皮狗》,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大家看看这四只狗,它们和刚才那只调皮的小狗有什么不同?
3、说说狗。
(1)引导幼儿说说还见过哪些狗,有什么特征。
(2)引导幼儿说说狗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3)小结:小狗因为鼻子和耳朵很厉害,而且跑得很快,所以能为人们看家,能帮助警察叔叔抓坏人,还能帮助人们追捕猎物······
4、拼小狗。
引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小狗拼图》
5、组织幼儿评价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各种狗的图片或讲的趣事。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隐身妙招
1.讲故事《隐身妙招》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3.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动物的防身妙招。
为什么老虎找不到它们?这些动物用了一种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
4.结合图片观察与比较:草丛里有谁?青蛙(原来绿绿的青蛙躲到了绿绿的草丛里)
二、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你知道变色龙、狐狸、壁虎、黄鼠狼自我保护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去听听小动物的介绍。
变色龙——我身体的颜色能变,敌人来了我不怕。
狐狸 ——要是我遇到敌人,我会马上往地上一躺,装死,谁也不会吃掉死了的`狐狸。
壁虎——断尾。
黄鼠狼——臭气味。
三、自我保护
1.出示动物图片,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2.动物们都有保护自己的好方法,那小朋友在活动、游戏中,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题目
彩虹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使幼儿了解彩虹是由哪七种颜色组成的以及如何形成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彩虹图片、塑胶盆、小镜子、方形鱼缸、纸等。
五、活动过程
引入:小朋友,夏天雷雨过后,有时天空中会出现一座七彩桥,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彩虹)
看一看,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
(1)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2)彩虹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探究的问题:怎样做出彩虹?
幼儿讨论。
(1)用喷壶喷水,就像下雨的样子。
(2)把水放在阳光下用镜子照一照。
(3)用盛满水的'玻璃杯试一试。
试一试。
(1)将塑胶盆装满水,放在阳光下。将镜子放在水中,对着太阳光,慢慢调整角度,直到墙壁或天花板上映出彩虹。
(2)将装满水的鱼缸放在纸上,放在从窗口照进来的太阳光中。把鱼缸抬起,慢慢地调整角度,直到纸上出现彩虹。
(3)背对着阳光,用喷壶将水喷洒出去。
涂一涂。幼儿用油画棒涂画出美丽的彩虹。
六、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实验环节都要提前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2.镜子的角度不易调整好,老师可帮助幼儿,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
2、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
3、加强对和“小”的认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带瓶盖的塑料瓶子、盒子。
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子和盖子,请幼儿帮忙旋上瓶盖。
2、老师可与幼儿一起进行活动,假装找不到合适的瓶盖,请幼儿帮忙。
3、把更多的塑料瓶子和瓶盖分别放在两个盒子内,请幼儿自行进行旋瓶盖的活动。
4、老师可以把瓶子和瓶盖放在益智区,让幼儿在自选活动时间自由练习。
总结分享
1、请幼儿说说小瓶盖遇上大口瓶子会怎么样。
2、请幼儿说说如果不把盛满水的瓶子盖好会发生什么事情。
活动评价
1、能找到相配的瓶子和瓶盖。
2、能拧紧瓶盖。
活动建议
1、请幼儿为相对应的瓶子和瓶盖作上标记,如瓶身、瓶盖贴上大小不一、颜色相同的花朵。
2、在益智区投放大小不一的.锁和相对应的钥匙,让幼儿学习开锁和关锁,培养幼儿一一对应的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例如:大碗、小碗的比较,大汤匙、小汤匙的比较,大球、小球的比较等。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 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了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这次变废为宝收集废旧物品的活动时,家长朋友们给孩子带来了许多饮料瓶:雪碧瓶、矿泉水瓶、营养快线瓶等。我把这些瓶子放在了活动室内的“百宝箱”里。每到自由活动时,孩子们从“百宝箱”里自主选出自己喜欢的“宝贝”玩耍。我发现好多孩子拿出饮料瓶玩,有的敲敲打打,有的给瓶子排队,还有的放置瓶子当成障碍物,然后跳来跳去。看得出,孩子们对这些简单的玩具有十分高的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激发他们探索饮料瓶的多种玩法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饮料瓶的多种玩法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健康意识。
3、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干净的各种饮料瓶若干、水桶四个(里面盛有不同颜色的水)。
2、水果盘四个(分别盛有黄豆、花生、玉米)。
3、两盆沙子
【活动过程】
一、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让幼儿观察饮料瓶,说说对饮料瓶的认识及了解。
师:“这些瓶子上面都印有什么?它是盛什么的?”(根据已有的经验,让幼儿自由说说这些都是什么饮料瓶,幼儿争相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饮料被大家喝完了,这些空瓶子有什么用?”(可以卖钱) (我妈妈用饮料瓶做了一个花瓶)“这些瓶子今天来到我们活动室,想和咱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高兴)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让幼儿利用平时不用的'这些瓶子做游戏,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二、自由探索饮料瓶的多种玩法。
(一)幼儿自由玩空饮料瓶
1、师:“饮料瓶有很多的玩法,我知道你们都想试试,你们可以拿一个玩,也可以拿两个,还可以拿多个玩,还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吧!”[放自由玩音乐](幼儿自由尝试)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观察幼儿玩法,并指导。
(有的孩子把瓶子横放在地上用手一拨,瓶子能旋转好几圈;有的把瓶子横放在地上,用手或用铅笔轻轻一敲瓶口一端,饮料瓶就蹦起来;有的拿瓶子敲自己的肩膀、屁股;有的夹着瓶子跳;还有的拿几个瓶子摆成一行跳来跳去,……)
2、交流玩法:“你的玩法真好,给大家表演一下。” “谁的玩法跟他的不一样?你是怎么玩的?”(幼儿示范)
引导幼儿尝试多种玩法。
(把饮料瓶当成玩具,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自由和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和尝试,发现空饮料瓶的多种玩法。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各种玩法,并帮助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完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自由玩装有东西的饮料瓶
1、刚才,小朋友们玩的是空饮料瓶,如果瓶子里装上东西是不是更好玩?来咱们试一下。
出示准备好的黄豆、花生、玉米、两盆沙子、不同颜色的水。
师:“小朋友们把这些东西装进瓶子里,慢慢地装,装好后拧紧瓶盖,这样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洒出来。可以装一瓶,也可以装几瓶。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块玩。”(幼儿把瓶盖拧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装这些物品,教师指导幼儿把瓶盖拧紧。)
2、让幼儿自由尝试装上东西后饮料瓶怎么玩?[放自由玩音乐]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观察并指导幼儿玩法。
(有的幼儿把装有豆子、花生、玉米的瓶子摇一摇,变成了沙锤,随着放的音乐打起了节奏;有的幼儿把两个装有沙子的瓶子,口对口不时颠倒上下,玩起了沙漏;还有几个孩子把装有带颜色水的瓶子,按颜色摆成几排,当成饮料买;有几个男孩子把瓶子在一边摆成一排后,用另一个瓶子滚过去,来玩打保龄球的游戏;还有的孩子一手拿一个练习举重……)
发现有的幼儿与玩空瓶子的玩法相同。师:“你这个玩法很不错,再想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玩法?”(引导幼儿尝试新玩法)
3、交流玩法,引导幼儿尝试多种玩法。
(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在瓶里装上东西尝试新玩法,给孩子们又一次创设了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使他们又有了新的灵感,进一步自由探索和尝试,发现饮料瓶有更多有趣的玩法,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
三、谈话小结
师:“饮料瓶好玩吗?(好玩)刚才,小朋友你们的玩法都很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用来当玩具,你们知道都有哪些物品吗?(易拉罐、一次性杯子等),这些物品不要随便乱扔。 (通过谈话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可以废旧利用。)
四、做健康哑铃操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拿着饮料瓶做举重的游戏,来锻炼身体。下面咱们把这饮料瓶当哑铃,跟老师做做哑铃操,也锻炼一下身体,好吗?”
“小哑铃,真不错,我拿它把操做。(踏步走做整理运动)
小哑铃,前平举,前平举。(抬脚跟,两臂做前平举)
小哑铃,侧平举,侧平举。(抬脚跟,两臂做侧平举)
小哑铃,向上举,向上举。(抬脚跟,两臂向上举)
小哑铃,下面碰一碰,下面碰一碰。(弯腰运动)
小哑铃,左边碰一碰,左边碰一碰。(左转运动)
小哑铃,右边碰一碰,右边碰一碰。(右转运动)
小哑铃,放腰上,跳一跳,跳一跳。(跳跃运动)”
师:“今天,饮料瓶和小朋友一起做了那么长时间的游戏,小朋友累了,饮料瓶也累了,咱们把它们送回家,让它们休息一下吧!”(引导幼儿把瓶子送回原处,让幼儿养成把玩具送回原处的好习惯)。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目标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坡度面光滑度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二、准备
1、各种圆柱体积木若干,长方形木板
2、毛巾若干
三、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圆柱体积木及长方形木板,要求幼儿说出其名称。(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告诉幼儿今天小圆柱和长方形要在一起做游戏,小圆柱想请长方形帮忙,让它活动活动,这时长方形有点儿发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小朋友你有办法吗?
2、幼儿初次操作
3、操作后提问
(1)你刚才是用什么办法让小圆柱动起来的?
(2)请抬起木板的幼儿来示范。
(3)这样把木板抬起来就象滑滑梯。
4、小结
把木板抬起来一点,就象小朋友所说的象滑滑梯、也象斜坡、山坡。
5、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样东西帮忙,把木板抬起来,然后让小圆柱滚起来。
6、幼儿再次操作
提问:(1)刚才,你是请谁帮忙的,怎样帮忙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二块木板的一头放得不一样高低,然后让它滚,让幼儿说一说二块木板上的小圆柱哪一块滚得快,哪一块滚得慢?
幼儿二人合作再次操作
(1)提出要求,二人合作要注意些什么?(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2)提问:二个坡上的小圆柱哪个滚得快,哪个滚得慢?
得出结论:高坡上滚得快,低坡上滚得慢,一样高的坡上的.小圆柱滚得一样快。
7、怎样让二个小圆柱在一样高的山坡上,滚得一个快,一个慢。
8、幼儿操作
(1)提出要求:(不能用手推)二人合作
(2)告诉幼儿一边桌上有毛巾和围巾,假如需要他们帮忙的话去请他们。
9、讨论:小圆柱滚下的快慢。
10、讨论后总结:
铺上毛巾的滚得慢,木板上的小圆柱滚得快。
11、这是为什么?
因为木板光滑,所以小圆柱滚得快,毛巾毛毛的所以滚得慢。
12、小结:所以汽车要在光滑的马路上开,如果在草地上开会发现什么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瓶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种瓶子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科学区内为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瓶子,办一个瓶子展览。
2、操作材料:油、盐、酱、水、小鱼、鲜花、药片模型
3、知识准备:活动前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瓶子。
4、瓶子乐器表演:在不同的七个瓶子之中分别放入不同量的水,用筷子敲出一定的节奏。
活动过程
一、参观活动:引导幼儿在科学区内自由参观,交流自己的感受,对瓶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小朋友们看在咱们的科学区里有各种各样的瓶子,今天我们举行一次瓶子展览,你们想参观吗?老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里都有哪些瓶子?摸一摸这些瓶子都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瓶子?(幼儿自由观看、交流)
二、认识活动:了解瓶子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
小朋友们都看得很仔细,谁能告诉老师这里有些什么样的瓶子?有哪些颜色?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你最喜欢哪只瓶子?为什么?
三、分类活动:分小组用篮子对瓶子进行分类
这些瓶子该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根据材料的不同、颜色、形状的不同把它们送到各自的家中,如:塑料做成的瓶子和玻璃做成的瓶子要放在不同的篮子之中……小朋友们现在赶快开始送吧,比一比谁送的又快又对!
哎!这是什么瓶子?(陶罐)请小朋友们过来看一看、摸一摸、讲一讲,它与其它的瓶子有什么不同。
四、交流活动:总结瓶子的作用,了解一些特殊的瓶子
这些各种各样的瓶子有什么用呢?请小朋友们互相交流交流。瓶子除了盛东西还有什么作用?
生活中,除了这些瓶子,还有什么特殊的瓶子?(氧气瓶、热水瓶、景泰蓝等)它们都有哪些用处?
五、操作活动:教师根据提供的各种调料、水、小鱼、鲜花、药片模型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最合适的瓶子。
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各种调味品、水、金鱼、鲜花、药片模型等,请小朋友们为它们找到最合适的瓶子,尽量用各种瓶子去试一试。
六、讨论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情况,并谈论各种各样的药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刚才小朋友们帮许多东西找到了最合适的瓶子,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用什么瓶子装什么东西?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自由交流。例如:农民伯伯用过的'农药瓶、医院里用过的药瓶随地乱扔,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污染?
七、欣赏活动:观赏用饮料瓶、啤酒瓶、酸奶瓶等制作的乐器进行表演。
今天老师将小朋友们收集的各种瓶子,制成了乐器,请小朋友们欣赏乐器表演。(若干名小朋友用筷子敲打不同的瓶子进行器乐合奏)
活动延伸
制作活动:收集更多的瓶子,制作各种有用的物品创作活动。
表演活动:瓶子乐器表演。
宣传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有害的瓶子不要乱扔。
活动反思
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他们的无意记忆占优势、逻辑思维能力缺乏,但他们的求知欲、想像力和创造力却非常强。所以,小班孩子提出的问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教师都应给予正确的回答和引导。但是,给小班孩子讲解应注意措辞,教师要将规范、抽象的概念通俗化,并以小班幼儿能理解的词语来解答分析。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风,是一年四季孩子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所以孩子对风有着很多的感性经验。但他们对风的形成、风力的认识并不很准确,充满新奇感。因此,虽然这是传统的教育内容,但我认为孩子们仍有必要探究和认识它。本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以常见的的自然现象“风“为载体,通过提供丰富多样,适宜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主动地探究,从而直观、形象、生动的获得有关风的经验。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操作活动,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2、 初步感受风产生的原因,简单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通过探索操作活动,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难点:初步感受风产生的原因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扇子、KT板、空塑料瓶若干、滚筒青蛙(铁饮料罐外包上手工纸,手工纸上画有青蛙)。
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玩具电扇、扇子、图书、报纸、盒子、盘子、各类弹性瓶子。风车、打气筒、针筒、塑料垫板等),风与人们关系的PPT。记录卡等
活动过程:
回忆说说风在哪里
意图:通过回忆,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前几天,老师请你们回家去寻找风娃娃,说说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
2、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风吹来了时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意图:幼儿通过各种材料和用具尝试制造风。
1、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提问: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试一试怎样变出风娃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3、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变出风的?(师:边总结变风的方法边出示记录卡)
大班科学活动:风娃娃4、为什么扇一扇、捏一捏、吹一吹,翻一翻、一按开关风叶转动会产生风?
5、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当我们扇一扇、捏一捏、吹一吹,翻一翻、一按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流动就产生了风。
意图:通过幼儿对风的观察和实验,感知风会产生动力。
感知风会产生动力
探究活动一
1、出示(瓶子、嘴巴的图片、KT板)
探究的问题: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手,就用瓶子、嘴巴、KT板让“小青蛙”跑起来?
2、幼儿操作探索。
3、分享交流:你在让“小青蛙”跑起来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用瓶子捏一捏,“小青蛙”没有动;用嘴吹一吹,“小青蛙”跑得慢;用KT板扇一扇,“小青蛙”跑得快。
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小青蛙”跑得这么快?
2、幼儿操作探索。
3、分享交流: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使“小青蛙”跑得这么快?
4、小结:原来是风的力量使“小青蛙”跑得这么快。风大“小青蛙”就跑得快,风小“小青蛙”就跑得慢。
5、游戏:赶小青蛙(巩固经验)
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意图:简单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师:今天我们动脑筋变出了风,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2、幼儿观看PPT,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小结:原来,合适的风可以帮助我们,而风太大了,反而会带来麻烦哦!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
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小结: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6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3-23
【精】科学活动教案03-23
【荐】科学活动教案03-19
科学活动教案【热】11-18
科学类活动教案04-04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5-05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5-09
科学活动青蛙教案11-05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5